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年降水量800毫米,年內年際分佈都比較均勻。德國河流眾多,水資源豐沛,國土總面積3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220萬人。工業高度發達,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其地形多樣,從北到南分為北德低地、中部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山區。地勢南高北低。

國際上雨水管理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

儘管德國水資源充沛,不存在缺水的問題,但為了維持良好的水環境,德國不僅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和規定,要求對汙水進行治理,同時還要求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資金開展雨洪利用的研究與應用。目前,已形成了比較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處理、控制和滲透技術以及配套的法規體系,成為國際上雨水資源利用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從規劃、設計到應用,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而且制定了配套的法規和管理規定。

“雨水費”制度

1988年,德國漢堡最早頒佈了對建築物雨水利用系統的資助政策,在後來的7年時間裡,先後有l500多個私有住宅的雨水利用系統得到州政府的資助。柏林每年降水量會達到580mm,出於環保和經濟目的,政府倡導合理利用雨水,實施了“雨水費”制度,這項制度規定,不管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1.84歐元的費用。但是採取雨水利用設施的用戶就可獲得減免和優惠。

不同開發區雨水利用技術

1、大面積商業開發區雨水利用技術

德國聯邦和各州有關法律不但規定了受到汙染的降水徑流必須經處理達標排放,還規定新建或改建開發區必須考慮雨水利用系統,且規定考慮了雨水利用,可減免雨水排放費。因此,開發商在進行開發區規劃、建設或改造時,均將雨水利用作為重要內容考慮,尤其在大面積商業開發區建設時,更是結合開發區水資源實際,因地制宜,將雨水利用作為提升開發區品位的組成部分。

例:慕尼黑新機場

慕尼黑新機場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於1992年由現國際展覽中心處搬遷至此。由於機場建設前為農田,地下水位埋藏較淺,因此,要求機場建設不能破壞原水量及水質平衡系統。為此,機場範圍內屋頂的雨水收集後通過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統,跑道、停車場及機動車道上的雨水收集後進入雨水處理系統處理後排入排水系統。為不截斷上游來水的通道,在各機場建築物基礎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統,保證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順利穿越機場建築物。同時跑道與滑行道間修建地下滲水系統,以保證降水的快速入滲。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2、居民小區雨水利用技術

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是1990年代開始在德國興起的一種綜合性雨水利用技術。該技術利用生態學、工程學、經濟學原理,通過人工設計,依賴水生植物系統或土壤的自然淨化作用,將雨水利用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從而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其具體做法和規模依據小區特點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頂花園、水景、滲透、中水回用等。

例:漢諾威Kro2nsberg居住小區

Kronsberg居住小區是為2000年漢諾世界威博覽會而開發的居民小區,總面積150公頃。博覽會期間用於接待參會人員,會後銷售給當地居民。該小區是採用全新概念建設的綠色環保小區:能源方面,全部採用太陽能和風能,無外來電力供應;供水方面,首先利用雨水滿足灌溉和環境用水需求,不足時採用自來水補充;建築材料全部採用新型保溫隔熱環保材料。同時採用節能、節水技術,最大限度節約能源和用水。雨水的利用除採用綠地、入滲溝、窪地等方式外,透水型人行道也被廣泛應用,同時,還經過特殊設計,利用貯蓄徑流的地下蓄水池與徑流進入蓄水池的撞擊聲模擬海浪的聲音,增添了小區的氣息。觀測證明,小區建成後,徑流係數幾乎沒有增加。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大型滯水區域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坡地雨水綠道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停車場和屋頂雨水匯入雨水滲濾溝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雨水滲濾溝

3、單戶家庭雨水利用技術

德國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水平較高,住房多為獨門獨戶的單戶家庭。其雨水利用技術也非常成熟。由於很多柏林家庭都安裝了雨水利用設施。他們在自家庭院地下安裝一個與屋頂面積相當的蓄水器或儲水罐。從屋頂流下的雨水,一些樹枝和樹葉雜物被攔截下來,雨水則流入蓄水罐。經過自然沉澱,上面乾淨清潔的水則通過壓力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可以用來洗衣服、沖廁所、澆花園、洗汽車等等。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生活廢水處理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屋面雨水收集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雨水回收利用

4、道路雨水利用技術

德國的道路雨水利用也很普遍。與屋頂雨水利用不同,道路雨水主要排入下水道或滲透補充地下水。在德國,城市街道雨水入口多設有截汙掛籃,以攔截雨水徑流攜帶的汙染物。由於機動車道的降雨徑流含有較高濃度的汙染物質,必須經過處理後方可排放,因此,德國沿機動車道均建有徑流收集系統,將所收集到的徑流直接送至汙水處理廠處理,高速公路所收集徑流則要進入沿路修建的處理系統處理後才能排放。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5、“窪地--滲渠系統”

“窪地——滲渠系統”這種新的雨水處理系統在德國開始流行。該系統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窪地、滲渠等組成部分,這些部分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通過雨水在低窪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儘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該系統代表了一種新的排水系統設計理念,即“徑流零增長”,這個理念的目標是使城市範圍內的水量平衡儘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徑流狀況。系統的優點在於不僅大大減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徑流,延緩了雨洪匯流時間,對防災減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國際經驗: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中水及汙水處理技術

1、中水利用技術

由於供水價格昂貴,並慮及水源的可靠性,德國也將中水作為重要的水源之一。目前德國主要對來自浴室和洗手池的中水進行處理利用,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生物膜法,再是利用植物及土地處理法。在德期間,考察團訪問了一處利用生物膜法進行中水處理利用的賓館。該賓館共有300個床位,使用率為70%。中水利用系統總投資為30萬馬克,已運行6年,年處理中水2300立方米,主要用於沖洗廁所和灌溉綠地。根據運行情況,預計7年可收回全部投資。

2、汙水處理技術

為了維持良好的環境,德國法律規定任何受到汙染的水體,必須經過處理後方可排放。因此,德國的汙水處理技術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考察團重點考察了柏林的一處汙水場。該汙水處理廠佔地120公頃,有員工95人,設計汙水處理能力每天23萬立方米,現實際處理能力每天16萬立方米。汙水的構成15%為工業汙水,85%為生活汙水。需要指出的是,德國對汙水排放的費用要高於供水費用,以柏林為例,每立方米的供水費用為3.45馬克,而每立方米的排水費用為4.85馬克,因此,汙水處理是具有商業利潤。還應指出,處理後的汙水排入河道也應向河道管理部門交納排水費。根據該汙水處理廠統計結果,每排放1立方米水須交費0.076馬克。

德國城市雨水利用帶給我們的啟示

德國是一個水資源較為充沛的國家,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0mm,且年內和年際間分配均勻,不存在缺水的問題,但卻能大規模地推廣雨水利用技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通過經濟手段,徵收高額雨水排放費用,使用戶從經濟的方面考慮採取雨水利用措施;另一方面是應用法規的形式規定了對新建或改建開發區,必須採取雨水利用措施方能進行項目立項。這既有利於環境改善,又可減輕雨水徑流對汙水處理廠的壓力。同時德國雨水利用技術工程的設計,不僅考慮了資源利用方面的因素,還將資源利用與城市景觀和環境改善融為一體,因此,使雨水利用技術更具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