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糖小作坊陸續關閉,農村糖匠另覓出路,古方紅糖會消失嗎?

雲南的紅糖遠近聞名,而其中古方紅糖近年來更是深受消費者追捧。

一說紅糖,普遍認為古方的好。但古方紅糖到底好在哪裡,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這在小編看來,古方紅糖的價值,主要在於其傳統工藝這一附加值上。

近年來,一些紅糖產地出於衛生條件等方面的考慮,政府相關部門開始陸續對農村傳統制糖工藝的製糖作坊進行關閉,一些農村糖匠不得不另覓活路。人們開始擔憂,古方紅糖的傳統制糖工藝有一天會面臨失傳。

製糖小作坊陸續關閉,農村糖匠另覓出路,古方紅糖會消失嗎?

糖匠熬製古方紅糖

A、古方紅糖的“創造”者:糖商

其實在雲南,早前的紅糖,並沒有“古方”一說。區分也大都是以外形而論的,比如“磚塊紅糖”、“小碗紅糖”什麼的。而今已出現了“草包紅糖”、“元寶紅糖”、“心形紅糖”、“小方塊紅糖”等等。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原來“體形”偏大的紅糖正在加速“瘦身”,從早前1斤多重一塊縮小至現在的20多克一小塊。

近幾年來,由於傳統制糖工藝成本逐年增加(原料與人工),加之糖商為了給傳統手工紅糖增加賣點,更好地區別於現代製糖工藝紅糖,提升產品附加值,便開始使用“古方”、“古法”等宣傳熱詞。

除此之外,你可能還見過更多關於古方紅糖的推廣術語,比如:XX道工序,純手工古法制作,云云。這些都是真的嗎?小編以一個古方紅糖製作工藝親歷者的身份告訴你:其實真不一定。

就拿工序來說,無論是紅河彌勒,還是普洱鎮沅,主要工序就是那幾個:榨汁、旺火、趕水、打沙、裝模。對於一上來就是幾十道工序的推廣信息,即便是從甘蔗種植階段開始計算,我也沒湊出這麼多來。這一點上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信息推廣方把工序過於細分了。

製糖小作坊陸續關閉,農村糖匠另覓出路,古方紅糖會消失嗎?

古方紅糖裝模

B、古方紅糖的“標準之痛”

我們這裡所講的古方紅糖,是指傳統工藝製作的紅糖。自古至今,傳統工藝紅糖,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製作標準,每個糖匠掌握的技術熟練程度不一,加之判斷上的細微差別,導致每一鍋紅糖品質都不盡相同。

雖然無明確的製作標準,各個產區的古方紅糖的製作工序差別很小,其中四大工序基本相同:榨汁、旺火、趕水、打沙。

古方紅糖之所以很難制定生產標準,是因為其存在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

1、氣候原因。雨水氣候與乾旱氣候出產的甘蔗,汁液的甜度是有一定偏差的,出來的糖的品質也是有細微差別的;

2、火候掌控。與現代製糖中的蒸氣加熱設備不同,無論是早前的柴火土灶,還是現在的煤炭灶,火力大小都是不受人為控制的。這就直接導致每一鍋糖蜜加熱時長無法固定長短,而只能隨機;

3、糖匠本身。傳統手工藝製糖,是純手工活,每一鍋製作都有細微差異。再加上每個糖匠掌握的技術熟練程度不一,這就更無法統一標準了。

製糖小作坊陸續關閉,農村糖匠另覓出路,古方紅糖會消失嗎?

小碗紅糖

C、古方紅糖製作工藝面臨失傳

所謂傳統(古方)製糖工藝,核心在於糖匠。

製糖技藝經一代又一代糖匠傳承下來,至今能熟練熟握這門古老技藝的人並不多,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製糖技術的創新,農村的年輕人大都不願學習這門被認為“無前途”的“鄉土手藝”。

有些紅糖產區,當地政府部門開始對製糖小作坊加以嚴格管理,並出於衛生條件等方面的考慮,開始關閉小作坊。直接導致原有的糖匠沒了“飯碗”,繼而另覓活路。

小編去過雲南很多產糖地區,曾經制糖使用的土灶連鍋(諸如六連鍋、八連鍋、甚至N連鍋……)已經所剩無幾了。比如在雲南非常有名的紅糖產區----竹朋壩子,別說製糖小作坊難覓蹤影了,就連甘蔗種植的農戶也較以前少了很多。

也有些紅糖產地為了保護傳統制糖工藝,允許一部分作坊從事古方紅糖生產,前提是必須達到政府相關部門所要求的生產標準。但這畢竟只是少數。

PS:小編用了整整五年時間,走訪雲南許多古方紅糖產區,學習傳統制糖技藝,瞭解製糖文化。並整理出了有關古方紅糖方方面面的真實信息,希望對朋友瞭解古方紅糖、辨別古方紅糖等有所幫助。接下來每天一篇圖文 ,敬請朋友們關注@小農熊熊,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