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的土雞是越老越好吃嗎?

有點意思的事兒


土雞越看越好吃麼?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雞的飼養期是提高肉質的重要環節,在飼養期過短,肉中的水分較少,營養成分也不夠,而且肉質不佳,吃起來並沒有口感,但如果飼養期太長,肌纖維就會變老,雞肉吃起來特別容易塞牙,而且飼養太久的土雞給我們成本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而且土雞長的特別慢,長時間餵養並不划算。

並不是土雞越老肉質越好吃,只能說土雞越老營養越高,我們都知道,老母雞燉湯是最多營養的,一般產婦或者病人都會給他們用老母雞來燉湯,因為土雞老,燉的時間比較久,可以將裡面的營養物質全部頓在湯裡,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老母雞來燉湯。

還有很多人喜歡吃老土雞,是因為老土雞的肌肉老化,吃著有嚼勁,有營養而已,根據土雞的生長特性,公雞會比母雞長的快,性成熟早,所以公雞大概一百天就可以上市或者使用,母雞一百二十天左右,這個時候的雞肉的體質與質量都是最佳的,而且成本還低,所以這個時候的雞肉是最好吃的。

還有一部分人喜歡吃老土雞,他們的固定思維就是老土雞肉最好吃,所以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產生的觀點不同,但100天左右的公雞和120天左右的母雞是最好的。




好運茶農


這得分公雞和母雞,大公雞,最好是當年的土雞。一年生的大公雞,肉質鮮美。是每家的餐桌必須的食品,如果大公雞兩年以上的話。這樣的公雞吃著口感就不好了,再說也燉不爛。就是往鍋裡擱上山楂,也是燉不爛的。一般牙口不好的人都吃不了,當年生大公雞最好。

咱們來一段插曲,說說雞肉的藥用價值。雞肉。甘,溫。入脾經和胃經,補中益氣。治虛勞蠃瘦,重病後胃呆食少,崩漏,產後乳少。內服:煨食或隔水蒸汁。本品每100克含蛋白質23.3克,脂肪1.2克,鈣11毫克,磷160毫克,鐵1.5毫克,維生素B10.03毫克。維生素b20.09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c及E,膽甾醇,甲基氨酸。



母雞最好是兩到三年的,因為一年母雞肉質太嫩。骨骼還沒發育成熟,各種營養還沒補充上來。重病後,或者生小孩兒以後,需要這些母雞的補養。以達到重病得以恢復,生小孩兒母親,吃這樣的雞肉,會奶水更多。補養品都是久燉,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大概得燉一天以上。雞肉體內的營養,全部燉出來了,喝雞湯吃雞肉。

以上說了些公雞和母雞,大公雞就是人們桌上的美餐,土雞營養價值更高。現在人們都講究養生之道,它也是一道營養品。它是一道人們常吃的美食,公雞的營養也是很高的。主要一年生的公雞,肉質鮮嫩,牙口不好的都可以吃,時間長的公雞就會嚼不動。


山野剛子


農村養殖的土雞越老越好處嗎?

雞肉肉質鮮美,富含蛋白質,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在肉類市場屬於比較暢銷的類型,尤其是土雞,因受速成雞的衝擊,曾成為城市人餐桌上的奢侈品。有人說土雞養的越老越好吃,小蘭覺得這是不完全對的,土雞也分公雞、母雞、閹雞,其肉質、味道和營養都不一樣。


公雞

公雞肉是雞肉裡面最差的,也是最便宜的一個,因其價格便宜,個頭又比母雞大,肌肉也多,所以在農村廣泛用於酒桌上。燉補品很少有人用公雞,因為不管公雞養多久都有一種腥味,所以養殖的公雞一到成品階段就會賣掉,不會繼續養殖,浪費糧食了。

母雞

小母雞肉是最甜的,一般土母雞養到6、7個月的時候賣,價格也是比較高的,在小蘭本地,這種還沒下蛋或剛剛開始下蛋的小母雞一百塊錢一隻,重量不會超過兩斤,而且還經常斷貨。很多人買來燉湯,加一些紅棗、枸杞、黨參,湯好喝,肉也非常好吃,主要對女性朋友還可以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雖然老母雞也有同等效果,但是老母雞肉就沒那麼甜,所以一年以上的老母雞價格和公雞一樣了。



閹雞

一般要養到一年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閹雞,價格也是足年遞增,一年的50元一斤,兩年的55元一斤,兩年以上的60元一斤。別看兩年以上的價格那麼貴,還買不到呢,有人養的超過兩年的都捨不得賣,一般都是養著準備家裡女人做月子時燉補藥吃的。女人一個月子做下來起碼要消耗十幾二十只閹雞。在農村老閹雞燉酒是女性坐月子時做好的補品,肉也非常的香。

公雞養多久都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母雞是要嫩的好吃,老了肉質也是澀的,所以養殖的土雞越老越好吃的只有閹雞。養老了的公雞價格高,但是除了家裡有女性生孩子的一般都不會養那麼久,因為高出來的價格和喂的糧食不成正比。


農村蔣小蘭


土雞,由於是放養和吃天然飼養為主,肉質結實,蛋白質含量高,肉質比普通的的圈養雞要爽滑,脂肪含量低,所以,土雞無論價格和營養要比普通的圈養雞高。

但雞是不是越老越好呢?那不一定,如果說燉湯,老母雞肯定好,營養價值高。燉老母雞可以用黨參、枸杞、紅棗一起燉,為了使雞肉容易煮熟,可加幾個山楂,這樣雞肉會比較易熟。老母雞湯味道鮮美,補身益氣。

如果做白切雞或其他蒸雞等,千萬不要用老母雞,或老雞,由於肉比較老,不爽滑,吃起來,有點柴的感覺。做白切或隔水蒸,最好選2到3斤的走地項雞(小母雞),肉質嫩滑,也有雞味,做出來的效果皮嫩肉滑,口感爽滑,現在流行隔水蒸雞,保持原汁原味。這也是飲食所追求的一種口味,不破壞雞的原味,但口感又好,自然的口味。

所以,土雞不是越老越好,看你的用途和追求吧,不一樣的追求,那選擇不一樣的土雞。你們覺得是嗎?

歡迎探討,我是講飲論食,專注於美食創作與交流,歡迎關注。





講飲論食


土雞在2-5年的成年期最好吃,並非越老越好吃!


根據我在農村的生活經驗,所謂土雞,完全是從動物自然生長狀態的角度來定義,土雞的生命一般可以達到十年。根據土雞的生存週期計算,土雞可以粗略的分為生長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0-2年為生長期,2-5年為成年期,5-10年為老年期。

土雞在2年以內都是在生長的,只是生長速度呈遞減狀態。但是在兩年以內,土雞的身體和內部臟器都處在生長完善階段。

土雞在2-5年就是正常的新陳代謝,這個階段的雞肉通過生命活動已經真正變為肌肉。這個階段是土雞體能最好的壯年時光,也是它們飛翔能力最強的階段,我們農村經常說雞飛狗跳的雞,最難抓住的雞就是它們喲!


土雞在5-10年進入消耗期,“肌肉”逐步萎縮,水分漸漸丟失,雞肉開始“木”質化。這個階段,它們比較喜歡休息,在某個陰涼的地方發呆,覓食是不積極的。

多年的農村生活體驗不一定完全科學,但是自有其道理。就像農民自己吃雞,一般是選擇2-5年的,兩年以內的雞他們認為太嫩,沒有長醒。五年以上的雞他們就會淘汰賣給喜歡“滋補”的人了。

如果農村有親戚或者自己本身是農村的,要吃到2-5年的雞還是比較容易的。通過商超和電商購買土雞,能吃到六個月到一年的土雞就已經算遇到良心賣家了。

可能你要問了,如何判斷是五年以上的土雞呢?很簡單,就是土雞的嘴殼已經泛出那種蒼白就是了!什麼是蒼白?就是白中有暗,完全不反光發亮了的嘴殼。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如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評論裡留言。

我是艾鴻海,重慶市勞動模範,農業經濟師,農業創業者,新型職業農民。誠意分享真實的三農知識,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艾鴻海勞模創新工作室


農村養的土雞,越老越有營養這只是個說法,致於有沒有科學依據我不清楚。而說到是不是越老越好吃,我認為這只是做法工藝口感上的問題,同樣的加工工藝做出來的雞肉,口感上老土雞味道應該更濃厚一些。

農村人養殖的土雞一般餵養的時間週期長,市場上其它品種的肉雞餵養週期短,且都是飼料添加劑餵養,喂出的商品雞肉質上肯定不好農村養殖的土雞。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關注〖三農業務員〗互動交流三農話題!








三農業務員


確實,在農村誰家有幾隻養了幾年的老母雞是有很多人買的。特別是婦女生產之後,都會求購這種年頭較多的老母雞來補身體。而且,很多人都認為這種老母雞或者老公雞比較好吃。實際呢?

我個人認為,養殖1-2年的農村土雞口感是最好的。這個時候的雞肉緊實,但是還能吃到嫩的口感。如果是超過3年的老母雞,那雞肉的口感就要差上很多了,老公雞的口感更差。



本身土雞的肉質就比較緊實,肌肉纖維比較緊湊,這也是為什麼土雞肉的口感相對的有嚼頭,而不是肉雞那種較柴的感覺。口感相對較為突出,特別是吃第二頓的時候,調料味道都滲入雞肉之後那味道別提了。這是養了1-2年的土雞的口感。


如果養殖超過3年之後的土雞,那口感就差很多了。口感不是柴,而是哏。土雞本身的肉質就是比較緊實的,養殖年頭過多,雞肉的纖維更緊湊、口感更哏,可以說咬不動、嚼不爛的那種感覺。即便是燉的比較有味道,撕咬起來也是比較費力的,除非使用高壓鍋壓制一下能稍微的緩解一下。否則常規的烹飪方式哪怕是延長烹飪的時間,也不會對這樣的土雞口感有什麼改善。

所以,對於一些養殖了有年頭的土雞來說。口感是相對要差一些的。牙口不好的人就不要嘗試了,太哏。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雞肉與人的皮膚感觀很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人50歲了,肌肉皮膚還像二三十歲那時候的彈性堅實嗎,答案明顯是不能的!

在日常飲食中,小母雞小公雞(指3個月左右的剛發育的雞)給13-18歲左右的少年吃,為了更好的發育;講究的人手術後或病後用6-9個月內的成雞食補,隨著身體的慢慢康復,用9-24個月的雞加藥材燉煮。

總體來說,6-24個月的雞為日常正宗土雞主要是食用年限。24個月以後,雞肉質老化體內含有毒素偏多,體弱者食用,會有心慌氣喘頭重等表現,建議慎食!


亮亮老帥哥


我不懂什麼營養學。所以單從好吃來說,十年以上的老土雞並不太好吃,湯可以,很香。我前年在貴州農村老家過年,我一堂哥特意煲了一隻自己養了十二年的老土雞公雞。他從年三十早上大火煲到下午五點鐘吃飯時,當他把雞肉上來時是很香味的,但吃肉時卻吃不動,都說怎麼沒熟呢,當晚又繼續煲,到初一下午他來叫我去吃試試,他說我又煲一天了應該好了吧,結果是還是湯好喝。肉不爛。😂😂😂


平剛39714110


本人在鬥雞場上摸爬滾打半輩子,土雞從小養到現在。土母雞生了1—2窩蛋的時候最好吃(打湯),公雞1年半最好吃(黃燜),養雞幾十年吃雞無數後得出的寶貴經驗。農民不會想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捨不得吃,城裡人以為散養的就是土雞,其實吃稻穀的與吃玉米的雞口感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母雞太老了脂肪多肉不夠粘滑了,老公雞皮肉硬只能取骨架打湯,話說養了十年的老雞殺了於心不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