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很多民國戲中,臺詞“黃魚”屢屢出現,每當發生戰爭,那些大門大戶的有錢人不是帶大量鈔票出逃,而是帶上足量的“黃魚”,這個黃魚基本意思大家都懂,就是金條嘛,在任何朝代任何年景那都是硬通貨,畢竟鈔票真的是紙,一旦發生戰爭,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唯有這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才是值錢貨。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黃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魚”,一直是民間最堅挺,也是最被認可的等價物。製作的小黃魚的原料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進行切割後,使用半自動金條壓軋機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條。民國時期的的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大的指大金條,小的指小金條,大黃魚是十兩,小黃魚重量是一兩。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控制黃金交易,也就是說,百姓有黃金和白銀的必須去銀行兌換法幣,禁止黃金在市場上流通,但是金條值錢,大家都會私藏幾根,就和現在人們存款一樣,以備不時之需。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為什麼把金條稱為黃魚

間有個段子,與戴笠有關,說有一個想給戴笠送禮的同鄉,送金條不僅被戴笠拒收,還被戴笠罵了一頓,說他罔顧國計民生,道德不行,這位同鄉無奈之下,只好多方打聽戴笠喜好,後來得知戴笠所愛者,不是“大黃魚”,乃是真正的野生大黃魚。

還有種說法上海人視金條大小而分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壓箱底的金條多是大小“黃魚”。老底子的上海人家,多是要用金條來壓箱底的。壓箱底,並不是要把金條放在箱子的最底層;而是有了它打底子,一戶人家的基礎才牢靠,日子過得才踏實。可謂是鎮家之寶。就是買不起金條,心目中最值錢的黃貨,多少還是要攢積一點的。一個國家也是如此,黃金儲備多多益善。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1946年的時候,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還生產了金條,他們使用半自動式金條壓軋機制成多個重量的小金條,所以生產的金條分好幾種,有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等種類,十兩的金條統稱大黃魚,一兩的統稱小黃魚。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大黃魚”並不多,這些“大黃魚”金條每一條都印有“孫中山”、“布徽”圖案或者“中央造幣廠”的字樣,另一面就寫著金條的重量、成色以及數量編號。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現如今有多大的價值?

這黃魚也分為大小黃魚。“大黃魚”10兩重,約等於312.5克,“小黃魚”1兩重,約等於31.25克。抗日戰爭初期,30枚到40枚的大洋才能換一條“小黃魚”,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黃金就越保值,價值也就越高。在1949年之前,三根“小黃魚”就可以換得北京一座小型的四合院,大約也就是100大洋,當時的小康之家每月的支出也大概在15銀元。以現在的金價,大概估算一下,“大黃魚”每根大約相當於現在10萬元左右,“小黃魚”大約相當於現在1萬元左右,這是估算,並不精確。

可見“黃魚”的價值不一般。

民國期間的大部分金條,都是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生產的。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共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也將儲藏於金庫的大量金條運至臺灣,而這些數目巨大的金條也成為臺灣後來經濟騰飛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