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2018年9月23日,乳山銀灘金鼎·銀龍灣小區廣場上,一場特殊的“家宴”在月光下舉辦。“家人”是附近銀龍灣、海晶城、深藍小城等三個小區的700多名近鄰們,菜餚則是每家每戶製作並貢獻出來集體享用的。鄰居們來自全國19個省份,雖然操持著不同的口音,但圍坐在一起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乳山銀灘人。

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銀龍灣小區優美的居住環境。

“老媽,咱們用從廣州帶來的臘肉再做一道菜,怎麼樣?大家一定會喜歡吃的。”開席之後,眼見著鄰居們歡聚一堂吃得津津有味,居民孫穗花高興地提議,在原本已經貢獻了5道菜餚的基礎上,再貢獻一道美味的粵菜。

孫穗花原本家住廣州市,5年前搬來乳山銀灘銀龍灣小區居住,在她的建議下,除了弟弟還在新加坡忙事業,其他四朵姐妹花全都在乳山銀灘買了房子定居。算上家裡94歲的父親和88歲的母親,孫穗花一大家子七口人現在都成了銀灘人。5年時間,孫穗花一家早已對自己居住的乳山銀灘產生了感情,在小區物業公司組織業主共同舉辦中秋“百家宴”活動時,她第一個報了名。

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嘗百家宴,敘鄰里情。


不單是孫穗花一家,在乳山銀灘以銀龍灣、海晶城、深藍小城為主的各個小區內,隨處可見來自天南海北的人。他們和諧相處,互幫互助,視彼此為家人,在內心深處,都把乳山銀灘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這些外鄉人定居乳山銀灘前,從未在乳山生長過一天,緣何會對乳山銀灘擁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乳山銀灘吸引天南海北外鄉人來此定居的密碼又是什麼?

物業服務好 待業主如家人

說起來乳山銀灘定居的緣由,孫穗花說,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們家人大多居住在廣州、新加坡等地,南方悶熱潮溼的氣候環境,讓人很不舒服。”孫穗花說,她的家人曾在全國各地考察健康宜居的地方,2012年偶然來到乳山銀灘,一下子被這裡依山傍海、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吸引,就決定先住一段時間體驗一下,沒想到一待就是這麼多年。

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嘗百家宴,敘鄰里情。


環境的吸引力只是一個方面,小區物業待業主如家人,服務品質始終保持在高水準,才是留住她們的更深層原因。

“我們從廣州搬來銀龍灣小區時,傢俱都是物業大巴車免費幫我拖運過來的,工作人員幫我一件一件搬上樓,服務實在是貼心周到。”據孫穗花介紹,小區的服務品質非常高。

孫穗花家裡的麻將機壞了個腳,她就想自己出資,委託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幫忙把遠在廣州老家的麻將機託運過來。沒想到工作人員立馬答應了她的請求,還承諾分文不取,免費為業主服務,著實讓孫穗花感動不已。“不僅是我居住的銀龍灣小區,親戚朋友們居住的海晶城、深藍小城等小區服務也很周到,乳山銀灘每一個小區留給我的,都是熱情服務、待業主如家人的好印象。”孫穗花說道。

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百家宴的菜餚上齊了。


近年來,乳山銀灘紮實推進物業公司服務品質提升,圍繞創新社會管理,積極整合資源,建立信息平臺,完善服務流程,努力建設管理科學、運轉高效、服務有力的社區管理體制,促進社區服務品質不斷提檔升級。

針對居民的各項需求以及不同季節服務人群的變化,乳山銀灘8個社區的物業公司均設立了不同種類的“服務套餐”。面向老年人實施關心服務,面向弱勢群體實施愛心服務,面向無業人員實施熱心服務,並開出每月面對面服務、定期醫療保健服務、食品藥品安全服務、普法宣傳服務、金融知識服務、應急救助服務等“特色套餐”,將社區服務變“等”為“送”,讓天南海北的“銀灘人”更好地融入大家庭。

小區管理標準高 居民都放心

在乳山銀灘的各個小區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在綠樹成蔭的小公園內,人們坐在花壇的大理石板上,或乾脆席地而坐,聊天、打牌,悠然自得。“你看看這些凳子、兒童滑梯,都是一塵不染,拿白手套擦都不髒。公園小路也是用拖把擦出來的,這些設施的維護和衛生的清潔,都有專人定時負責。”據海晶城居民張希敏介紹,他居住的小區在各項管理工作上做得十分精細,每個小區的物業都有一套詳細的管理準則,每名物業員工都嚴格按照標準來執行。物業工作人員還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邀請業主們一起為小區的長治久安出謀劃策

天南海北人戀上乳山銀灘家

物業工作人員準備了各種水果。

和張希敏看法一致的還有居民劉邵蓮。“小區在管理方面優點太多了,一天也說不完,我只講三點:衛生、安全、貼心。”劉邵蓮居住的銀龍灣小區,小區規範的管理讓她一直捨不得回重慶老家,索性就在銀灘住了下來。“進出都要刷卡,加上24小時保安防衛,每棟樓還有樓宇管家,老人和孩子都能時刻放心。”劉邵蓮說道。

為讓小區管理更加規範、高效,乳山濱海新區不斷推陳出新,實施覆蓋所有小區的“社區+小區”網格管理模式,穩步推行由業主參與的雙向物業管理和三方互動考核模式,探討建立抓小區治安、保居民平安的“警民協作、幹群聯手”工作模式,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每個小區都建立社區QQ群、微信群,開通網上社區服務平臺,安排專人每日瀏覽網上留言以及業主自建網站、論壇,做好正面宣傳,及時公開政策,主動收集、回應社情民意並協調解決問題,將民生訴求觸角前延、下沉。同時,依託乳山濱海新區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向居民及時發佈濱海新區便民利民實事進展情況,業主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新區發展。

此外,社區服務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乳山濱海新區創新以社區為平臺、以社團為抓手、以社工為核心的“三社聯動”模式,打造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積極搭建社區文化平臺,充分挖掘業主特長,通過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讓小區居民增進溝通了解,加深鄰里友誼,構築社區和諧。各社區根據自身特點,開展養生太極、書畫協會、合唱舞蹈、器樂演奏、京劇表演、民歌藝術、曲樂演奏等各類社團活動,極大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基礎設施配套好 幸福指數節節高

“我們小區距離大拇指廣場較遠,以往步行要走將近一個小時,銀灘環形公交208路開通後,十分鐘左右就到了。”家住乳山銀灘水岸新城小區的趙美雲來此定居近八年。她說,如今像她一樣常住銀灘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原有公共交通的承載能力日漸不足。為此,乳山新投放17輛公交車,增設208路和209路兩條銀灘內部環形公交,沿途幾乎囊括了所有小區,讓銀灘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為進一步提升銀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去年乳山濱海新區啟動實施社會綜合管理服務優化提升年活動,進一步優化基礎配套,全面改善整體生活環境,增加民生服務供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在持續多年花大氣力完善設施配套基礎上,去年,乳山濱海新區又開展道路工程、綠化亮化、景觀建設、生態修復、附屬配套等五大類基礎設施配套和民生實事工程建設,實施城市環行公交、便民市場改造、小區用電性質變更、引進現代化物業管理等生活保障工程。

在原有“五縱二十橫”交通網絡基礎上,乳山濱海新區去年改造提升長江路、臺灣路等路段約1500平方米的平交路口,修補區內道路、公園破損路面共約9000平方米,鋪設整修長江路、眾合路等部分主次路段的人行道板,完善臺灣東路的中央護欄等交通安全設施;對能源路、多福山路等道路及大拇指廣場的照明設施進行維修升級,新增能源路、銀橋街、多福山路信號燈4處,安裝智能交通項目14處;集中對區內的綠化景觀進行檔次提升,主要包括對銀金大道、濱海路大乳山節點處、銀橋街泛海陽光和迪沙藥業廠區等地的空白裸露綠地補植,完成潮汐湖周邊綠化帶地形測量及綠地土方填充工作,累計綠化面積超過12.5萬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