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比戊戌變法還徹底,為何仍不能為清朝續命?

胡航科


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沒有給她一個穩健改革的條件

庚子之後的新政,在政治上借鑑了維新派裁汰冗員的思路,設立外務部、商務部、學部、巡警部、郵船部等新的政府部門,意在變革傳統的六部體制;經濟上,在維新派提出的獎勵工商、發展事業的基礎上,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商會簡明章程》等多種經濟法律,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軍事上,在維新派整頓團練、改革八旗兵的基礎上,提出編練新軍,建設現代化軍隊的新主張;文化教育上,在袁世凱、張之洞的積極推動下,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使新式教育和國外留學成為潮流。

慈禧太后推行新政,是一種時事的不得已。在她發動維新政變後,國內外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她不得不回到改革的軌道上來。庚子之後,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作為朝政大局的直接操縱者,她對新政寄予厚望,渴望通過變革給國人一個交代。但是列強的索要多端以及國內政治、社會的動盪,沒有給她一個穩健改革的條件。


作家李書緯


可以肯定的是。慈禧主導地清末新政確實更徹底,更激進。慈禧為此還派出五大臣在1905年出國考察歐美政治,歷時一年多。至今看來也不得不佩服老佛爺的遠見。而晚清出於挽救自身危亡而進行的政治改革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不願意放棄權力。慈禧的新政關鍵在於改別人,而不是改自己。也就是出發點就錯了,再就是慈禧死了,如果慈禧不死,可以慢慢過渡到類似於德國當時君主立憲制國家。

也可以說有滿漢矛盾原因在內,清末滿漢矛盾比清初開國時候還厲害,此時的慈禧說白了也有垂死掙扎死馬當活馬醫的意思,能拖多久算多久。慈禧也知道已經維持不了統治了,只能坐視地方漢人崛起。地方督撫權力掌控實權。滿清的中央權力完全依靠慈禧個人威望維持。漢人以及新生的資產階層崛起之後,必然要求政治權力,這種權力的平等觸及的不僅僅是滿人的利益更多是皇帝的利益。你讓慈禧革自己的命無疑太可笑了。這樣的新政如果 不經過流血大概無法完成,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要不就皇帝退位。1900年,八國聯軍攻克北京,三大實權派督撫東南互保慈禧“西狩”於西安,整個中國處於權力真空期。這是最好的時機,要麼直接廢慈禧君主立憲,要麼就如三大督撫所想,推翻滿清,讓李鴻章當總統。可惜誰都沒有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慈禧從新掌握實權,也許由於此,慈禧新政革新大概也有些迫不得已的意思。

慈禧新政以後,內政上廢除科舉,就此將大量的具有一定話語權的讀書人推向了對立面,他們後來成為反清最大的支持者,各省設立諮議局(相當於議會),由地方地主士紳以地方實權、應該說,他們是滿清的支持者。慈禧新政幅度很大。對對立憲派讓步很多。但在皇權這一原則問題上則是寸步不讓,也就是說,慈禧的新政在本質上就是“虛偽”的,就是假的,“皇族內閣”組閣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就讓擁護滿清的開明派最後一點希望也破滅了。皇族不會放棄權力只會鞏固權力的。甚至連分享權力的胸懷都不具備。慈禧一死,滿清連這點門面都不願意都不願意做了,離覆滅就在眼前了。也就是說,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慈禧不新政是等死,新政是找死,清末的改革浮於表面。晚清的落後實際就是制度的落後,是地主士大夫階級的問題。

慈禧的新政是為了挽救自身而不的得以為之,她首先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國家。任何一個革新必須要對既得利益者開刀,當然也必須贏得或者培養起新的既得利益者。慈禧的新政既得罪了舊的既得利益者,也沒有培養起新的既得利益者,也沒有讓新的利益者為之擁護。滿清貴胄覺得慈禧侵害了自己的利益。而“立憲派”則覺得慈禧革新不夠徹底、所以說,慈禧的行為將所有人得罪了。而當新政一旦展開,就無法停止。慈禧一死。歷史的車輪無法停止一直開下去。繼任者的無能就徹底葬送了滿清的統治。一句話滿清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慈禧的新政就可以改變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歷史上統治階級主導進行的最後一次改革,雖然這次改革的主導者是素來以因循守舊而著稱的慈禧太后,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次改革的範圍之大、力度之強較之以往都是空前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旨在延續清王朝統治的改革運動,最終非但沒有延續清王朝的國運,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這實在是非常諷刺的一件事情。那麼這場遠比戌戌變法還要深刻的變革為何沒有為清王朝續命呢?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兩個字:晚了!

庚子國變,威信掃地,《辛丑條約》,盡失人心:

如果說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讓當時的國民對於清政府仍心存同情的話,那麼庚子國變中被打的屁滾尿流的清政府則讓他的臣民們嗤之以鼻了。當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入京城之時,數百名進京趕考的舉子們群情激奮的聯名上書,據說這一幕讓慈禧太后深受感動,她沒有想到她的臣民們會為國家的前途而憂慮,並且更讓她感動的是,她看到了大清帝國人心尚在,作為臣民中最為優秀的群體-讀書人都在為國家的命運而擔憂。這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戊戌變法在進行之初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然而隨著戊戌變法的迅速失敗,使得一部分有識之士,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看到了清政府內部守舊勢力的私心,使得他們開始與清政府離心,庚子國變之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再次暴露,《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了帝國主義利益的在華代言人和維護者,清政府因此失盡了人心,待到清末新政開始時,大多數人對於清政府主導的改良運動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和幻想,而是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了。

皇族內閣,離心離德,維護帝制,才是關鍵:

清末新政雖然是清政府進行的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場清政府非真心的改革,縱觀當時的世界各國,清朝可以效仿的對象有很多,但是清政府卻選擇了效仿日本進行改革,說到底他們還是希望政權永遠控制在愛新覺羅家族手裡,他們的改革事實上也是維護家天下這一根本宗旨。皇族內閣的誕生最能說明這一問題。同樣也是因為皇族內閣,使得原本對清政府還存有一絲好感的立憲派也開始對這個極度自私的朝廷反感起來了。當時的清政府其實處於一種非常尷尬而絕望的境地,那就是改革也滅亡,不改也滅亡。因為清政府改革而使得資本主義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很多最終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分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清廷公費派出去留學的學子和苦心經營的新軍最終都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與此同時清政府的改革又破壞了傳統封建士大夫們的利益,使得這些原本是清政府鐵桿支持者的粉絲們對朝廷深為不滿。清政府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滿洲貴族不肯放棄自身的權力,以至於在多次改革中成為了阻力和絆腳石,他們的的自私自利也使得清王朝的歷次改革都歸於失敗,同時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歷史課課代表


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是指在光緒27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的改革。改革內容和戊戌變法極為相近,但比戊戌變法更為徹底和廣泛,科舉考試就是在這場運動中廢除的。

改革內容

當時的中國封建經濟,已經瓦解,中國市場已經淪為資本主義附庸。而且鴉片戰爭後中國相繼出現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官僚資本主義雛形性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的財富大量外流,窮了中華,富了列強。

在政治上,清庭派遣五大臣出國考察外國政治制度。回國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實行《欽定憲法大綱》




清庭在軍事上,實行近代軍制,建立軍校。中國近代軍人思想覺醒,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會失敗?

清政府末期,政治腐敗,人民困苦不堪,上層建築崩塌。中下層軍隊擁有了思想啟蒙,外國先進思想進入了中國境內。

清政府進行的君主立憲制不徹底,滿清貴族不願意放棄權利。帝國主義在中國國內扶持軍閥,進行混戰。沒有好好的使用袁世凱,袁世凱自己的野心。最終,清政府積重難返。


歷史答疑官


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比戊戌變法強很多,也很有條理。但失敗的原因是滿清宗室不放權。清朝末年的歷史,我們能看到的影視劇【走向共和】可以說是比較多的符合了歷史。

在劇中,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是當權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從軍事、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改革,其他方面是卓有成效,可政治改革遲遲不前。一個預備立憲期12年就是典型的例子,好不容易等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主導的政治改革還是沒有放權,假惺惺的成立內閣,實施所謂的“君主立憲”,可內閣成員12人中滿人7人,宗室成員佔一大部分,還是不放權。

想想也是,你要沒有這權力也行,可本來有了這麼長時間拱手讓出去還不如要了命?跟普通人似的,窮日子轉好日子好接受,富日子轉窮日子可是很難接受的啊!

最後大家都知道是袁世凱和孫中山兩個勢力結束了清朝的統治,是勢力,不是新思想、新政體。

借用【走向共和】恩銘的話:什麼立憲,什麼新政都是假的,只有權力才是真的。


孤鵬雲


這已經是續命之後的了,怎麼可能再續一次命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太晚了,也缺乏人才,時機不允許了


若水3171


太晚了,失去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