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丁說
隨州,地處湖北省境內,因春秋時期這裡建立過的一個國家隨國而得名。隨國是侯爵國,是周武王的直系親屬被封到了漢水的北面而建立的國家,歷史上稱之為“漢陽諸姬”。
當然,隨國面對強大的楚國也是隻能依附於楚國。甚至當楚國遇到危難之時,隨國還挺身相救。當年吳國滅楚,楚昭王即是逃到隨國躲避,吳國要求隨國交出楚昭王,隨國硬是沒有交人。後來,楚惠王送了一些青銅給隨侯作為回報,隨侯用這些青銅鑄成了著名的“曾侯乙編鐘”。
南北朝時期,全國改郡為州,這裡便被命名為隨州。北周初年,北周權臣宇文護進攻江陵,殺梁元帝,這一帶即為北周政權所管轄。為了表彰北周大將楊忠的功勞,即封楊忠為隨國公,其食邑即是隨州。楊忠死後,他的兒子楊堅襲爵,繼承了隨國公爵位。
楊堅滅北齊有功,其女被送入宮中為太子宇文贇之太子妃。北周武帝宇文邕天不假年,宇文贇繼位,楊堅長女楊麗華為皇后。楊堅也因此成為了北周外戚。宇文贇只圖享樂不理朝政,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將皇位讓給了自己6歲的兒子宇文闡,自己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沒想到這位年輕的太上皇竟然也是天不假年,年紀輕輕就暴亡了。宇文贇暴亡之後,楊堅出任北周大丞相,總攬朝政。一般而言,當到大丞相了還不篡位,老百姓都會提你著急。楊堅也一樣,一步步向著最高權力而來。他先是被封為隨王,後來乾脆取北周而代之,建立了大隋王朝。
由於楊堅認為隨字的走之底不吉,所以,將走之底給去掉了。繁體字中的隨字為隨,去掉走之底後即寫成了隋。
傅斯鴻
有關係。隋朝的國號源於隋文帝楊堅受封的隨王,楊堅的隨王又來源於其父親楊忠的隨國公,而隨國公的封地就在今天湖北隨州。隋又寫作隨,可以通用,問題不大。隨州的得名又和周代的隨國有關。西周王朝在漢水北邊建立了一系列諸侯國,用於對漢水南邊楚國的封鎖。這些諸侯國以周天子同宗姬姓為主,所以被統稱“漢陽諸姬”,而隨國又是漢陽諸姬最大的一個。
但是漢陽諸姬還是沒能鎖住楚國北上的道路,它們被楚國相繼吞併,但也許是隨國相對較強,終春秋之際楚國也沒吞併隨國。當然隨國的日子也不好過,作為楚國的附庸國存在。公元前506年,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還逃到隨國尋求庇護。結果隨國果然不把楚昭王交給吳人,吳人也只好作罷。作為回報,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還贈給隨侯一些青銅,隨侯用它們鑄造了一套編鐘,就是舉世矚目的“曾侯乙鍾”。
曾侯乙墓在今天隨州市曾都區的擂鼓墩,隨州博物館背後。不過在出土文物裡都稱曾國,而不是隨國。但其與文獻中的隨國地理非常接近,且在春秋戰國之際還存在,又是姬姓國。如果不是隨國,不可能是其他國家了。所以隨國和曾國應該就是一國二名的關係。
林屋公子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的北部,東鄰武漢,西接襄陽,南與荊門相連、北與河南省的南陽、信陽接壤。有“荊豫要衝”,“漢襄咽喉”之稱。其總面積為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下轄一市一區一縣,即:廣水市、曾都區、隨縣。
隨州之稱,相傳源於遠古時代的“隨氏族”。據史籍記載及國內外一些專家的考證,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誕生在今隨州市境內。周滅商後,封建諸侯,隨州境內分屬隨、厲、唐等三國。據《左傳》所載,漢東之國隨為大。當初周王室在漢水流域封建諸多姬姓國,以屏衛周王室的南疆,史稱“漢水諸姬”。可後來隨著楚人在南方崛起,漢水諸姬漸為楚國所滅殆盡。
隨國在早期曾是楚國北向發展的強勁對手,史載楚武王三次伐隨都未獲成功,而且還病死於軍中。於是,楚人轉而從隨國周邊的小國先下手,以完成對隨國的包抄。隨著楚國勢力的愈來愈強勁,隨國也就被迫淪為楚人的附庸。在春秋末期的吳國“入楚破郢”的戰爭中,隨國抵住了吳國的強大壓力,不但為落難的楚昭王君臣提供翼護,還與秦軍一起助楚昭王還都。
楚昭王為感謝隨國人的恩德,將原先楚人所侵隨國疆土都歸還於隨。可是,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楚人對隨人曾經施予恩惠的漸漸淡忘,隨國最終還是為楚國所滅。
1978年,在隨州境內出土了令世人震驚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即是楚惠王(楚昭王之子)為感謝隨國曾經對其父親的翼護,而贈送於隨國的。經幾十年的考古挖掘證實,曾國與隨國為“一國兩名”,且隨國的始封君為赫赫有名的周王室的開國大將南宮适(括)。
隋王朝的來歷也源於隨,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封為隨國公。故楊堅建立的朝代為“隨”,而又因忌惡“隨”字帶“走”旁。於是,變“隨”為“隋”。而“隨”姓也變為了“隋”姓了。
隨州的著名景點有:炎帝神農故里、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曾侯乙墓、千年銀杏谷、隨州博物館、徐家河旅遊度假區、三潭風景區、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有知社
隋朝的國號和古代隨州大有關係。隋就是由隨改變而來,而改變的原因,是因為隋朝的建國者太迷信,又圖吉利,結果破壞了國運。
第一,隋朝開國皇帝最初叫隨國公。
楊忠是隋朝的太祖皇帝,也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在西魏時就是當朝權臣,被封為十二大將軍,封隨國公。《周書 楊忠傳》裡面就記載:武成元年,忠進封隨國公,邑萬戶。楊忠死後,兒子楊堅繼承了父親的封號。後來楊堅進一步從爵封為王。《通鑑》:周以大丞相楊堅為相國,進爵為王。以安陸等20郡為隨國。堅受王爵。
在這裡,明確提出了以安陸等20郡為隨國。大家打開地圖就知道,安陸緊鄰隨州,在隨州的正南方,而隨州古已有之。因此,隨國公以隨州為命是有確切依據的。
第二,隋朝開國皇帝改隨為隋,犯了大錯。
隨國公建國,為什麼改隨為隋呢?元朝歷史學者胡三省解釋:“隋主本襲封隨公,故國號曰隨。以周、齊不遑寧處,故去‘走’作‘隋’,以定訓走故也。隨字本意就是順勢而為,相互順從的含義,原本是一個很吉祥的字兒,結果被這個開國皇帝嫌棄不吉利,把中間的走之旁給摳掉。
結果怎樣呢,隋朝只經過兩代皇帝,就“走掉”了!
所以說,有文化的那叫講究,沒文化的那就叫迷信,同學們,千萬要多學習,千萬不能迷信啊,哈哈。
鐵錘歷史
在商朝時期最發達裡朝歌城其實也在隨州範圍!
隨州與朝歌基本上就是北京與天津一樣屬於兄弟城市!
所以南陽自古以來就有定都歷史,隨州文化濃厚也不是沒有道理!
黑沙26358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北周時封為隨國公,封地在隨州,楊堅襲爵位,楊堅篡位後,建立新王朝,就以隨為國號,但隨字有走意,改隨為“隋”。
不止是隋,元朝以前的國號都是開國皇帝在前朝的爵位和封號,比如唐朝李淵,唐國公,秦王嬴政,秦朝,漢王劉邦,漢朝,魏王曹操,魏,司馬炎,晉王,西晉。。。
南朝四百八十寺
隨州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封地,當時隨州百姓是安居樂業,市井祥和,而楊堅在此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統一全國後,取名隨朝,但看到“隨”字裡面有個“辶”頭,不吉利,認為隨朝“走”的快,遂改隨朝為隋朝,而結果隋朝在第二代皇帝楊廣手中,還是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