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產業陷入“空心化”尷尬

日本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提出,加強自身國防工業的競爭能力,促進武器裝備的出口,並加強與美國和其他盟國的軍事技術聯繫,提高國防採購效率。這表明日本防衛產業發展“更具彈性”,但也面臨裝備進口大於出口帶來的“空心化”尷尬。

日本的防衛裝備生產是以合同方式承包給民營企業,裝備和技術研發以民間機構為主、官方機構為輔。如三菱重工等大型民營企業是日本防衛裝備生產的核心力量。日本政府主要通過穩定的採購經費和導向性採購政策支持這些企業發展。日本政府還主張防衛產業應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民間科研資源。這體現了日本防衛產業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特點。

同時,日本政府重視國際軍工合作。日本堅持自行研製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的方針,作為維持和提高防衛研發與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日本不僅積極推進與美國的軍事技術合作,還大幅拓展合作範圍,先後與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以及亞太地區國家建立了軍工合作關係。

事實上,安倍政府上臺後,日本防衛當局大力推進防衛產業發展,提高國際軍品銷售份額。例如,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徹底擺脫“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為日本武器出口敞開大門;制定“防衛技術戰略”,試圖形成長期軍事技術優勢;成立防衛裝備廳,實現武器裝備研發、採購、出口等業務的一元化管理。隨著裝備技術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和武器出口路子的逐步拓寬,日本防衛產業發展呈現出國際化、規模化和尖端化特點。

不過,日本防衛產業雖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仍面臨內生性困境——防衛裝備海外採購遠高於國內採購。再加上出口不利的情況,日本防衛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

一方面,對美國裝備的大量採購不斷擠壓日本對內採購的份額,一些國內企業紛紛退出防衛產業,由此引發防衛產業難以為繼的擔憂。在日本防衛省下一年度將要簽署的裝備採購合同總金額中,海外採購費用高達9417億日元,創歷史新高。由於包括有償軍事援助在內的高性能裝備進口增加,購買海外裝備的支出佔到合同總金額的三成,而日本國內採購金額並未增長。因此,日本國內軍工企業常抱怨稱,日本增加的防衛支出基本上都進了外國公司的口袋。

另一方面,武器裝備出口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週期,在這一領域,日本缺乏角逐國際市場的經驗,且有可能遇到美歐的聯手阻擊。日本裝備技術與美國的同質性既是其長處,亦是其短板,在與美國軍火商的競爭中處於下風。日本的裝備出口如果不能迅速打開局面,那就意味著日本防衛產業界仍然需要面對需求不足導致成本偏高、效益偏差的壓力。這可能會出現更多大型企業退出防衛產業鏈的情況,使日本防衛產業發展的根基受到影響。如大企業中,小松製作所在去年以無法獲得與開發成本相匹配的收益為由,向防衛省表達了退出自衛隊車輛研發工作的意向。

未來,日本防衛產業將面臨國內軍工企業紛紛縮小或拋棄防衛裝備生產業務的挑戰。正如日本防衛產業相關人士指出的,由於對大幅提高國內採購不做期待,無利可圖的裝備品生產部門正在成為企業的負擔,從經營策略出發,更多企業可能會退出防衛業務。(袁楊 付紅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