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活過10年的機構,從4個維度做周邊市場調研

我們為什麼做市場調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時候,在做一些決策的時候非常苦惱,不知道應該如何決斷:

比如今天上午找我諮詢的一個校長,問是不是應該漲工資?我反問她,您學校周圍的其他競品機構員工的收入水平怎麼樣?在得知她對這個信息不太清楚的前提下,我強烈建議她去做一個市場調研。

是否決定調整工資,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依據是周圍競品機構的工資水平,大家都發多少錢?怎麼發的?滿意度怎麼樣?

通過調研知道這些信息以後,再做出的決策就不是一拍腦門出來的,它會更清晰,也更有依據。

堅持活過10年的機構,從4個維度做周邊市場調研


那調研都能調研什麼?

什麼是一開始文初所謂的“見天地、見眾生、見他人、見自己?”

回到開篇那個話題,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市場調研都是在剛開業的時候?因為開業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任務是選址,要知道我們是不是能在那個地方生存下去,就要調研如下幾類的情況:

第一,是地段好不好?

我們的位置距離目標學校有多遠、通勤的時間距離有多少、周圍有多少目標學校(根據我們的產品)、學校有多少人(問放學的小朋友學校有多少個班、大概一個班有多少人或者直接找門口的門衛問)。

第二,是周圍有多少小區(居委會可以拿到大體的小區人口數據)?

知道小區的數量,我們就可以大體估摸生源來源、周圍的人群聚集點有哪些、如何在那兒做一些活動、城管情況如何。

相信這些都是各位一開始做機構的時候認真調研過的,也就是所謂的“見天地”,就是知道“生存”環境如何,或者知道資源上限在哪裡。

這是中小機構必須做的,甚至有一些佈局全區全市的大機構會在教育局拿整體的數據做分析,按照在校人數的佔比來定戰略目標以及任務。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還應該認真研究整體的行業情況及發展趨勢,國家鼓勵什麼、不鼓勵什麼,家長的需求有哪些變化,比如近期,從全國的市場來看,冒出了一批人數過萬的素質教育機構,這在兩三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周圍的趨勢跟環境一直在慢慢變化,並不是保持不動,我們要時常去看,有時學校的增長與否並不是我們自身的原因,而是周圍環境的潮起潮落。如果我們有幸感知到周圍的變化,說不定可以順勢而起。

02

除了這些,在市場調研方面,還要關注家長對我們的評價。

有的時候,劉老師去某些大學校,會在路上順便問一問出租車司機或者在學校的家長,對我將要到訪的這個學校什麼印象?

有意思的是,家長跟我們的印象與學校對自身的評價是不一樣的,算是一個外部評價。

同時,在調研當中,一定要非常關注家長需求的變化,我們的產品是不是符合家長的需求、教學環節是否做到位、教學的老師是不是會推薦給周圍的家長、服務是不是到位?這是內部對我們的評價。

堅持活過10年的機構,從4個維度做周邊市場調研


另外,在我們周圍這個片區內,以我們學校為中心1.5公里的目標家長群體,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的產品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所謂的見眾生,也就是眾生見我們,用我們的產品,外部的人通過口碑對我們的評價,以及內部的學員對我們的印象。

03

無論任何行業都會存在競爭,這是每一個學校都會面對的事實。我們的定價、產品,都面臨著家長的審視與選擇。如何面對競爭,是每一個機構都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調整任何政策之前,都應該基於調研以及自身的定位。

那我們應該關注競品機構哪些方面呢?

第一,是產品層面

與我們相關的機構產品有哪些、針對的人群是不是與我們有重疊、定價多少、用的教材是哪些、效果怎麼樣、對外宣傳有哪些方式、到達與轉化率有多少?

第二,是機構層面

與我們相競爭的機構,現階段有多少人、學校平米數如何、裝修有什麼特點、組織構架什麼樣子的、老師薪酬水平如何、人數變化如何、目前學員最大的年級是哪個、做了哪些活動?

第三,是現行政策方面

其實,這個在近期還是蠻重要的,因為教培行業逐漸進入了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很多機構開始了所謂的“入口年級”戰役,大家的仗打的越來越火熱。在某些城市,入口年級從新三一路打到幼小銜接,暑期招生現在三月就有全面鋪開的陣勢。

對於大多數身在其中的機構,這些競爭策略不能不關注。長期來看,它決定了我們的生死,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重點學校就那麼一兩所,信息傳播以及口碑傳播又快又廣。

認真關注自己對標機構今年的策略,不管是防禦還是進攻,都會心裡有數一些。當我們知道周圍的環境如何,就要關注上面這些東西,這個“他人”就是“競爭對手”,我們得看得見“他人”。

當這些都清晰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自己是誰,與他人有什麼差距,或者有什麼優點,見了天地眾生他人,才知自己。

04

那多長時間該做一次市場調研,誰來做、方式有哪些?給大家講一個“信息置頂”的概念。

什麼是“信息置頂“?

就是我們應該掌握在當地市場比較高層次的信息,除了基礎的一些東西以外,大部分是需要機構校長自己去搭建人脈才能瞭解的。比如,學校老師的薪酬以及其他學校的組織構架,這樣的東西,就不是我們的員工能搞定的。


堅持活過10年的機構,從4個維度做周邊市場調研


應該是校長長期在當地建立的人脈,與各個機構的執行校長有一定的聯繫,平常一起吃飯聊天聊出來的。這些校長有的是在“人員流動”前發生的聯繫,或者乾脆就是我們面試過或者通過別的途徑建立過連接的人脈。

所以,對於市場調研,除了特別基礎的數據以外,大部分是我們學校中高層的任務。

至於週期,根據信息的不同而更新速率不同,季度更新、年度更新都有。大體的方式是製作出框架和表格,在每月的會議中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溝通,並把溝通結果更新在表格中,按照級別進行信息透明,實現不同級別的信息流通。

市場調研,作為一個前置的工作,一直被我們機構或多或少地忽略。雖然日常工作用到調研的地方很少,但是做決策的時候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的工作中關注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