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神話傳說與城史 1 蠶叢是古蜀的開國之王 成都原是古蠶叢之國

城史|成都的神话传说与城史 1 蚕丛是古蜀的开国之王 成都原是古蚕丛之国

唐代成都蠶市

□林趕秋(作家、青年學者) 馬千笑/手繪

“神話即誇大了的史實。”現代人類學的奠基鉅著《金枝》如是說。其實,我覺得用“變形”比“誇大”更準確。傳說亦然,也是變了形的史實。神話,傳說,歷史,很多時候,互為因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通過整理、闡釋相關的神話與傳說,似乎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巡禮成都城史市井氣之外比較奇詭瑰麗的一面。“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上世,指的是古蜀。悠久成都史,一般均從古蜀國開始講起,古蜀又得從蠶叢講起。原因很簡單,蠶叢是古蜀的開國之王。他的生平事蹟,一直徘徊在神話、傳說與歷史之間,令後世探尋領味不盡。

蠶叢究竟是誰?

是什麼時代的人?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是詩人在講古蜀史。

“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這是辭賦家在講古蜀史。

國祚再深眇綿長,也不會真正長到所謂“於萬斯年”。無論是“三萬四千歲”,還是“四萬八千歲”,顯然皆不靠譜,只能視為神話。歷史的真實是,蠶叢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了!

為了使其變得合理,古人又有蠶叢、柏濩、魚鳧“三代各數百歲”的說法。這樣一來,就跟真實朝代的統治時期比較接近了。

蠶叢究竟是誰?是什麼時代的人?抑或是神?形象如何?住在哪裡?結局怎樣?倘若肯花費一番爬梳剔抉的功夫,倒是尚能從歷代文獻中勾勒出一個大概。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誌《華陽國志》記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威望低落,綱紀廢弛,政治地位每況愈下,諸侯們開始各自為王。天高皇帝遠,蜀侯率先稱王,也不是不可能。

蠶叢的眼睛是豎著的,具體的樣子似可參看成都博物館那個三星堆“銅人頭像”:刀狀長眉,杏形立眼,眼瞼線下垂。民國《邛崍縣誌》則雲:“蜀中古廟多有藍面神象,面上磈礧如蠶,金色,頭上額中有縱目,當即沿蠶叢之象。”認為蠶叢的縱目是第三隻眼睛,如二郎神一般,長在額間。

如果縣誌的描述真是蠶叢的尊容,那就有點嚇人了。皮膚是藍色的,臉上有高低不平的一塊,像一條金色的蠶,額頭上還多出一隻豎著的眼睛。簡直太奇葩了!轉念一想,這隻能是神的面相。

“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他生前最初居住在岷山上的石房子之中,一說即今阿壩州常見的那種羌族碉樓。茂縣有蠶陵山,導江縣(今都江堰市)有蠶崖,相傳均與蠶叢有關。後來,蠶叢“王瞿上”,定都於新津與雙流交界之牧馬山蠶叢祠九倒拐一帶的瞿上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此處開鑿牧山灌渠,曾發現大量文化堆積層。

蠶叢死後被殮葬於石質棺槨之內,普通蜀民操辦白事也效法著修造石棺、石槨,後世便稱擁有石棺槨的墓是“縱目人的墳冢”。發掘於1992年的茂縣牟託溝一號墓,是近年來川西北岷江上游發現的規格等級較高的墓葬,也是四川東周時期重要考古發現之一。該墓葬具即為石棺,以大石板碼砌於墓坑內而成。墓中出土的銅罍及青銅兵器等均帶有典型的蜀文化色彩,興許就是蠶叢一代的遺物,亦未可知。

神話的說法則是,蠶叢“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國王與國民都變成了神仙,像極了《西遊記》裡一筆勾銷了生死簿的猴王和他的“小的們”,皆不服幽冥界管轄了。

蠶叢經常教大家養蠶

人們將其尊為“青衣神”

先來說說蠶叢之名的取義。蠶,眾所周知,不用解釋。“叢,聚也。”

“蠶叢氏自立王蜀,教人蠶桑,作金蠶數千頭。”馴養、聚集了數千條蠶,這不就是“蠶叢”嗎?

蠶叢“嘗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鄉人感其德,因為立祠祀之,祠廟遍於西土,罔不靈驗。”蠶叢經常穿著青色衣服到民間去教大家養蠶,人們感恩戴德,將其尊為“青衣神”,並修建祠廟祭祀他。一時之間,祠廟遍佈。例如,“成都聖壽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蠶叢氏也。”蠶叢也不辜負蒼生,對人民的祈禱全部有求必應。

“俗概呼之曰青衣神,青神縣亦以此得名。”西魏置青衣縣於此,有青神祠,青神即青衣神。後周因名青神縣,1958年併入眉山縣為青神區,1962年復置青神縣,1997年劃歸眉山地區管轄,現隸屬於眉山市。

“每歲之首,出金頭蠶,以給民一蠶,民所養之蠶必繁孳。罷,即歸蠶於王。”每年年初,蠶叢都會拿出金頭蠶,每戶送一頭,這樣人家戶養的蠶必將大量繁殖。最後,人民又將這些蠶種獻給蠶叢。“後,聚而弗給,瘞之江上,為蠶墓。”後來,金蠶不再提供給民眾,越聚越多,結果只得把它們埋在江邊,築成一座蠶墓。

蠶叢“巡境內,所止之處,民則成市。蜀人因其遺事,年年春置蠶市也”。蠶叢巡視所到之處,很快就形成了蠶市,後來逐漸規範化,固定在每年春季開市。

古代成都蠶市之多

簡直出乎今人的想象

提到蜀中蠶市,最繁盛、最出名的莫過於成都之蠶市。

成都蠶市之多,簡直出乎今人的想象:“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屬縣循環一十五處”。北宋知成都府田況《成都遨樂詩》共二十一首,其中有關蠶市的便有四首:《五日州南門蠶市》《二十三日聖壽寺前蠶市》,這二次是在正月舉行的;《八日大慈寺前蠶市》,是在二月;《九日大慈寺前蠶市》,是在三月。

正月五日蠶市,“南門”之外,又有“五門”之說,見舊題雙流元人費著《歲華紀麗譜》。

城史|成都的神话传说与城史 1 蚕丛是古蜀的开国之王 成都原是古蚕丛之国

漢代鎏金銅蠶

二月八日之外,十五日似乎也有蠶市,祝穆《方輿勝覽》雲:“成都,古蠶叢之國,其民重蠶事,故一歲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蠶器於某所者,號蠶市。”除了交易花木、蠶器,還有百貨種種。用宋詩來表達,就是:“齊民聚百貨,貿鬻貴及時。乘此耕桑前,以助農績資。物品何其夥,碎瑣皆不遺。”

三月九日大慈寺前蠶市之外,三日龍橋似乎也有蠶市,葉庭珪《海錄碎事》引《成都記》雲:“三月三日,遠近祈福於龍橋,命曰蠶市”;二十七日睿聖夫人廟前似乎也有蠶市,《歲華紀麗譜》雲:三月“二十七日,大西門睿聖夫人廟前蠶市,初在卜市橋前,田公以禱雨而應,移於廟前。”睿聖夫人廟即高駢築城所遷之龍女祠,卜市橋即小西門雁橋。田公即田況,他在成都知府任上特別重視教育事業,受到了蜀人的愛戴。田況曾到睿聖夫人廟裡為民祁雨,祁雨成功之後,他便把原在卜市橋前舉辦的蠶市移到了睿聖夫人廟前。

三月的蠶市應該是最鬧熱的:“至時,貨易畢集,闤闠填委,蜀人稱其繁盛。”這種全民參與、填街溢巷的盛大場面被蘇軾的摯友仲殊看在了眼裡,寫進了詞裡:“成都好,蠶市趁遨遊。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遨燈火上高樓。車馬溢瀛洲。人散後,繭館喜綢繆。柳葉已饒煙黛細,桑條何似玉纖柔。立馬看風流。”不過,這些風流早已雲散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