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開合之妙解

大小開合之妙解

大小開合

大小,開合的作用分別相對。大與小相輔相成,無大則無以見小,無小則不能顯大,並且大與小又具相對性。大的莊架中含有小的姿式,如蛇行運動是大,蛹動運動為小,從氣脈言,陰經陽經的相互變化為大,每一條經絡為小,每部經絡中,全經又為大,井榮俞經原合則為小。在吐納上說,以“嗨”訣為大,壯氣之訣“吹”為小;升氣念“嘶”訣為大,迴風吐“哈”訣為小。氣脈循環上,則大周天稱大,小周天謂小。若從三陰三陽常經而論,太陽太陰為大;餘經為小,三陽中以太陽大,少陽小;三陰中以太陰大,少陰小。奇經言,任督脈大,餘六脈為小。五臟以心為大,餘髒為小。就龍虎言,金大木小。六腑中陽明胃為大,餘小。脈象為太淵大,餘十九部皆小(指全身脈診)。全身的關竅則天門大,地戶小,九大奇穴為大,餘三百六十五穴及經外奇穴為小。如從十二正經脈言,門穴為大,井穴又為小。九竅中以口鼻為大,前後二陰為小。臟腑內景的關竅,肺之會厭(鵲橋)為大,心竅為小,膀胱與膽因只有去竅而無來竅,亦為小。以上所指之大小相對,體現在動功修練時,要重視小處的修習,積小方能見大,產生質的變化。

武術家論人則認為,大招大式易出破綻,於攻退不利,但小甚毫釐之變化,可以四兩之勁以撥千斤之力。即“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不是不動,一小之功,全身具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謂。

動靜功的變化,皆由身、息、心的升降開合聯合構成,其中開合是升降的關鍵。從人體的生理病理而論,開合發於帶脈,帶脈松則開合失用,如是女子呈帶下之症,男子現腰痛或屈弓之象。開與合的音符口訣,分別為“噓”和“噻”.噓屬木音,屬肝,肝經脈氣機升至顛頂,與帶脈關係密切。因開合統制升降作用,開合二者,合又統制開,故此帶脈的開合,影響到肝脈氣機的升上作用。舌為心苗,口為脾竅,故合“噻”字音符,氣要內吸,舌反外伸為合度,才能收火土相生的作用。火土相生,氣方內斂入脾,再發生內合的作用(五臟氣機中,脾主結(合)的作用,萬物(髒氣)皆歸於土) 吐納時,凡念“噓”音,百脈皆開,可用其通脈,念“噻”音時,百脈皆合,可用之封閉術,

五臟六腑的開合,第一是表裡的作用。如肺開則大腸開。故在功夫上,凡六腑之氣不開者,皆由於五臟之氣不開,常練用五臟之氣,可調解六腑開合失常之氣機:醫藥治療亦然。如麻黃湯開發肺氣,出汗,大便即通;桂枝湯中用白芍斂(合)陰,不使汗出過度等。這在練功治病言。如不出汗者同樣要鼓盪肺氣,汗出多者要收斂肺氣。斂即要念“噻”音,開即需念“噓”字訣,“噓”“噻”互用促汗或斂汗,即舊說的以木反金,以青龍鬥白虎的息道用法,用武火法。但注意不可多念,太過不及,反導致後背前胸及頭的脹感。又五臟生化,開心氣走二路徑,一為克肺,二為生脾,三為反腎。譬如心臟病者,氣閉則腎反克,症見腳臉因水氣上泛,呈水腫之候;心氣開,心陽旺,則生慢性腎炎,小便黃赤等。可遵恩害相乘的原則,類推其餘。故體現在功夫上,要扶弱抑強,才能起調和氣脈平衡的作用。對每人之病,用何法施功,也應同中有異,異中存同,此為治本之法。即使無病練功保健者,因臟腑亦有盛衰,也要據此原則。所以,峨眉十二字莊,也要講究練有先後,或配六大專功,或結合小練形法,皆須研究大小開合的作用,才能是使之更系列化。

音符的總開合口訣為:念“嗨”音,則全部氣機皆開,氣為血帥,可用其增強某部之氣化功能。各種音符的作用,被統於“嗨”字音。合即倒“嘶”一口氣(急念),氣血即時貼斂,如人突被割破皮肉,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倒嘶一口氣,即此自然條件反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