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日本】日本是如何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歐商學院客座講師陳藥師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

“日本是如何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

“什麼是食品安全問題?”

“……就是,比如你在餐廳吃飯,吃壞了肚子,這就是食品安全問題。日本餐廳是怎麼杜絕這種現象的?”

“怎麼杜絕?難道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應該的嗎?”

2015年,炎熱的夏天,我因為要做一檔關於日本美食的節目,有機會與日本各個菜系(也沒什麼菜系)的主廚、餐廳老闆促膝長談。

當我提到食品安全的問題的時候,他們選擇了驚愕。

驚愕是有原因的。畢竟日本是公認的食品安全問題最少的國度。提一個理所當然的問題難免會引發困惑和不解。

在日本,無論是大超市還是便利店,食品一旦過了保質期,就要被下架、銷燬。

所以,日本有很多精明的老太太,他們專挑食品快過期的時候去採購,因為瀕於過期,價格更低。

日本厚生省曾經提供了一組數據:日本每年被銷燬的食品價值高達1200億日元(大約70億人民幣),按照其他國家的標準,這些食品其實完全可以食用。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巨大浪費,但是為了國民健康著想,日本沒有在食品安全上妥協。

日本人在餐廳吃飯沒有打包的,不是日本人能容忍浪費,而是因為,日本餐廳認為,您在我這吃壞了肚子我可以負責,但是,如果您因為吃了打包的剩飯拉了肚子,就不好說了。

對於日本餐廳來說,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試錯成本太高。

2015年,日本麥當勞發生了多起食物混雜異物事件,最嚴重的甚至有人在薯條中吃到了一顆類似於人牙齒的物體……經過媒體的曝光,民眾的抗議,最終,日本麥當勞公開謝罪,營業額與前一年相比降了20%(1375億日元),最終造成了292億的赤字,被迫關閉190家店鋪。

說到這兒,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美好的大學時代:我在食堂裡點了一份小炒魚香肉絲——那天我心情大好,因為考試門門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可是,正當我大快朵頤的時候,驚詫的發現,玉潔冰清的白米飯里居然有一個創口貼……上面還有血漬……

往事不可追。

雖然間或我們也能聽到關於日本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但是,當我們置身於日本的時候,依然能勇敢的喝牛奶、吃牛肉,擦乾嘴邊的油脂、奶漬拍拍胸口說:“放心吃,不會有事,這是在日本。”

實際上,每當中國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日本總是以正面、讓人羨慕的形象出現。例如,日本幼兒園、小學是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問題的?日本為啥不會出現疫苗問題?日本餐廳為什麼不會吃死人……等等。

是的,從法律、制度、習慣等等層面,日本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管理都接近於完善,但有一個層面是容易被我們所忽視的——民眾的覺醒。

在“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之後,我去一家超市買五花肉,出乎意料的發現,某問題品牌的牛奶冰櫃前,依然有很多人排起了長隊——因為今天特價銷售。

這在日本幾乎不會發生——一旦一個品牌出現了損害消費者的行為,消費者就會轉身離開甚至再也不會光顧。除非這個品牌表示出有誠意的道歉、反省,還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原諒你。

2011年4月19日到26日的一週之內,連鎖烤肉店“烤肉酒家惠比壽”提供的生牛肝因懷疑被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造成4人死亡,34人中毒。之後,民怨沸騰,受害者家屬起訴公司經營層。最終,全部店鋪被責令停業,餐廳要負擔家屬賠償費,而且,當年7月8日,公司宣佈倒閉。

而日本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苛責絕非孤軍奮戰,覺醒是從聯合起來開始的。

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森永乳業生產的奶粉導致很多兒童出現了腹瀉、吐奶、發燒的症狀。

此後,受害者家屬自發組成了抗議組織,歷經多年的維權之路,終於獲得了應有的賠償。

實際上,早在195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工業化的蓬勃開展,日本民間就自發形成了“全國消費者大會”,他們的宗旨就是保證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的健康要獲得關注,環境的汙染要被抑制。

以1976年成立的民間組織“四葉草合作聯盟”為例,這個組織擁有4萬名成員,它的運作方式可以概括為:農戶和消費者申請成為該聯盟會員,聯盟旗下的農場負責小規模生產和收取附近農戶會員產品,檢驗合格後,直接配送到消費者家中。

我曾經採訪過這個組織的創辦者。那是在2006年的初夏,他的辦公室裡放著各種青菜、蘿蔔、黑豬肉。

他說在60年代的時候,自己是狂熱的激進分子,憎恨骯髒的資本主義對民眾造成的戕害。他認為大工業發展就是以犧牲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為代價的。

此後,他參與組織了各種維權機構,直到1976年,“四葉草合作聯盟”開始生長為健康、可持續的組織。

這個組織最初的形態,是會員持股。種菜的、買菜的都是股東,彼此的利益連接在一起。種菜的保證他們的產品是健康的、無公害的,而買方則自願用高於市場的價格購買蔬菜。

之後,這個組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超市也開始採購他們的產品,以確保食品的品質。

而類似於“四葉草合作聯盟”的組織也越來越多,他們也開始聯合起來,共同為食品安全問題發聲,聲音足夠大,就有人會聽到。

這種民間的力量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他們成為政府、媒體之後的第三種力量,而這第三種力量又是食品廠商的衣食父母。

日清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山田敏廣說,日本消費者曾掀起“抵制不安全食品”的運動,造成產品滯銷,從而促使食品企業強化安全檢查體制。

你看,成長常常就是倒逼的。有時候,人性趨同,誰都難免想打瞌睡、偷懶、得過且過,你的安全?關我什麼事?

而當消費者開始覺醒,他們對於食品安全、環境問題的看法日臻成熟,並且敢於發聲之後,廠商就戴上了不能作惡的緊箍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