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中國人跟泥巴的淵源似乎很深。從上古神話開始,女媧這個被國人尊奉的人類始祖,用泥巴來創造了人類。中國人的黃皮膚據說就是來自泥土的黃色。

中國又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根深蒂固,雖然我們現在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在減少,但是很多人的祖輩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基本是大部分時間會跟泥土打交道。

後來,我們發現泥土除了可以播種,還可以用來做成器皿,蓋房子,很多日常生活的用途。

大自然的慷慨,在泥土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常常打交道,隨處可見,泥土也顯得不那麼珍貴,但是有些泥土的價值卻不可小覷,比如燒製青花瓷的泥胎,燒製紫砂壺的紫砂泥,都是非常稀少,但是你知道真正的土王在哪裡嗎?讓江陽沽酒客來告訴你,它就在我的家鄉瀘州,五渡溪的黃泥。

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也許你會問,五渡溪的黃泥有你說的那麼神奇嗎?說到這個就不得不給大家普及一下全國聞名的瀘州老窖,因為沒有這個五渡溪的黃泥,你就不可能喝到真正純粹的瀘州大麴。

首先各位知道中國白酒的基本元素是什麼嗎?

是水、土質和生產工藝。這三者缺一不可,是完整的有機體。

正宗純粹的瀘州老窖的水,是用的龍泉井的井水,目前已成為國家的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龍泉橋下的營溝頭,相信來過瀘州或者本地的朋友很多去參觀過。

然後是生產工藝,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了二十多代的傳承,技藝圓熟,而且創新和突破上,今天絕對優於過去。

唯獨水和生產工藝的基本支撐載體——窖泥土壤,被很多人忽視了,在瀘州歷代重要文獻典籍中,都有這樣的記載或表述,瀘州釀酒窖池的窖泥取自離城10裡的五渡溪。

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在過去人們的眼中,五渡溪是不可缺少的。金色的窖泥給人們帶來金色的收入和燦爛美好的生活前景。歷史典籍告訴我們,五渡溪是成就瀘州酒業歷史文化的基本條件之一,五渡溪的金色窖泥為瀘州酒城金字招牌作了墊底。

毫無疑問,五渡溪是瀘州酒文化傳世出源的重要根據地,否則,一個地方的重要歷史文獻典籍是不會花費筆墨去記載一塊泥巴的。

江陽沽酒客查閱民國《瀘縣誌·水道》裡有記載“五渡溪,源於龍船丘,西南流繞黃傘壩,東又匯華陽山北麓小溪,東至貞壽橋入江”。

而 民國《瀘縣誌·食貨志》對瀘州地域長江南北不同的地質情景有記載:位於江南的土質色澤多赤、多黃;“泥有黃泥、黃沙泥、紅黃泥、紅泥、紅沙泥、油沙泥”……等。

那麼瀘州五渡溪泥應屬哪一類?民國《瀘縣誌》的結論是,土色應歸“黃黑”、土質應“多沙”、土性應“疏闊”。 而瀘州博物館的李正山老師的主張是:五渡溪泥黃而不黑、單純無沙、緊實成團,原因在於其特殊的地利佈局——山形場所與四渡溪山泉水會合沖刷的結果。

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常言道,“千年老窖萬年糟”。“窖齡”是老窖最雄厚的“資本”,“窖”是釀酒發糟發酵窖池。如果掬一捧“老窖泥”在陽光下細看,那顯現出的“五顏六色”會讓人們驚歎不已,這樣的顏色正是歲月的見證,也是經歷了數百年的反覆使用的結果。當年舒姓狀元回到瀘州營溝頭築窖(明代萬曆年間1573),這些當時的窖工們慧眼選中了瀘州城外五渡溪的黃泥,色澤金黃,綿軟細膩,不含沙石雜土,且粘性極好。

五渡溪位於現今江陽區華陽鄉躍進村六社,五渡溪上面還有四渡溪,而且好像是第一條流入長江的小溪,不過我還沒有考證的太詳細,反正現在估計看溪是看不見了,但是這個泥土應該還有,以前聽老窖的人說,這裡的泥土不可再生,用一點少一點,寸土寸金,不知道有沒有進行專門的保護。

還有一個傳說,在民國時期,日本人來瀘州偷了一車五渡溪黃泥回日本,日本微生物專家經過幾年的研究後發現乙酸菌生長代謝緩慢,沒有工業開發前途,便放棄了這一研究。

瀘州五渡溪的黃泥,你知道它的用途嗎?

日本人什麼都愛偷學我華夏,可是他們哪裡知道我釀酒之妙法,這個泥土是需要在窖池裡和糧食大麴還有水通過特殊的工藝,不斷髮酵蒸釀,才能發揮出它巨大的潛能的。

還好小日本不明就裡,不然這裡恐怕也會被破壞了。

五渡溪河兩旁是青青的桂圓林,桂圓樹高大挺拔,虯枝盤旋,當地人說有些桂圓樹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瀘州桂圓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漢代。西晉文學家左思《蜀都賦》所言“旁 挺龍目(即龍眼),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

據老窖人給我普及,英國學者驚歎於瀘州老窖的神奇,泥窖釀酒,這項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技術已被國際釀酒專家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這也算是瞭解瀘州白酒文化一段非常神奇的歷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