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抗戰爆發前的希望之光

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為扭轉持續半個世紀的政治分裂和民族恥辱,自1927年開始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美國大使內爾森·t·約翰遜在1937年4月的一份工作報告中寫道:“世界觀察家們對中國在這一時間段內推行的農業、工業、及交通等經濟改革計劃以及活力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英國大使館的商務參贊在同一時期也說道:“中國人自己及全世界對這個國家的前途都充滿著信心,這種信心來源於最近幾年較之從前顯著的穩定發展及政府對政治、財政及經濟行為的改進。”

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我們不應該忽略一件事實,在晚清到北洋末期,中國從上而下已經接近於奔潰。從國家地位到平民生活狀況都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點。而國民政府恰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利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來做出改革,我們不應該苛求他能夠做到多麼優秀,因為日本只給了他十年的時間。

在農村,1935年有54%的普通農民已經使用上了火油。大批農村青年開始脫離土地進入城市務工,並帶回了城市新興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電報和電話開始逐漸向偏遠農村和山區普及,火車汽車的現代化運輸模式也已經開始逐漸代替牲畜和腳力。興辦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在這一段時期積累起了大部分的資產,貨幣開始逐漸統一。中國正在努力追趕西方的腳步。

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假以時日,給那個時代中國一個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或許可以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時代。

抗戰爆發前的渾濁泥潭

滿清和北洋留下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分裂和軍事,財政和民生上的落後,他還留下了大量的殘餘權貴。這些人同樣參與進了國民政府的統治系統之中,而就是這樣的一群人,阻礙了中國崛起的進程。蔣先生曾經這樣感嘆道:“如果我們不清除當前機構的腐敗,受賄,敷衍塞責和無知,有朝一日,革命會很快起來反對我們,像我們過去反對滿清一樣。”

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在1927~1937年的這一段時期內,言論逐漸放開,各種遊行活動和報刊上各種犀利的攻擊政府的文章被國民政府所包容,儘管如此,殘酷的血腥鎮壓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危急到國民政府集權,獨裁統治的時候,這種鎮壓活動變得尤其殘酷。但需要理解的是,在那個時代,中國最為需要的是統一與穩定。

1927~1937這十年,國民政府的功過與是非

上層統治者們與北洋時期軍閥的性質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依然依仗自己的軍事力量來獲得更多的權力,對普通民眾的需求漠不關心,各種派系鬥爭和官僚體系內的利益爭奪使得當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普遍的階級對立和矛盾激化。有西方學者說,當時農村甚至是城市內的普通民眾的生活與牲畜差不了多少,苦難纏繞了普通百姓幾千年,在這個時代依然沒有轉變的苗頭。

結語

假設沒有這十年,我不認為中國能堅持到珍珠港海戰之後,可能中正造的步槍子彈都無法得到保證。但我們依然要看到的是,少數派的特權終究會被推翻,國民政府的前車之鑑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