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常熟市梅李鎮的東街上,有一家名為“顧聚興秤店”的老式鋪子。這裡面陳列著大大小小的木杆秤和盤秤,小到3公斤,大到150公斤,非常齊全。隨便你什麼時候去,都有一位老人正神情專注地埋頭釘秤,手法嫻熟,他就是這兒的店主,叫顧德金,87歲,他做手工木杆秤已經有70多年。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走在梅李鎮的東街上,稍不留意,便可能錯過這家不足5平方米的老式鋪子。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沒有霓虹閃爍的燈箱,也沒有門前招呼客人的姑娘小夥,只有一位身著工裝的老人坐在門口,一言不發地低著頭,打磨著見稜見角的毛邊木頭。寫著“顧聚興秤店”的牌匾歪歪斜斜的掛在店門前。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老人身後,掛的擺的全是各式手工秤。大的,秤桿有兩米多長,能頂到房梁;小的,也就比筷子粗一點,靜靜躺在櫃檯裡。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老人13歲開始跟著堂房曾祖叔父學徒,這麼多年來一直守著這個鋪子,直到現在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來這走走,不光是看看手工制秤這門老手藝,還為了感受下顧老先生旺盛的生命力。剛才在顫顫巍巍的老人家,只要是戴上老花鏡,端坐櫃檯後,“腔勢”立馬就出來了:右手銼刀,左手秤桿,拇指與食指捻住一根根白色金屬線,線段戳進秤星鑽穴,刀鋒將不足2毫米的金屬線挫斷其間,刀背以不同角度輕敲三五下,銀色秤星立顯,然後,第二個,第三個……一杆5公斤秤,大約有一百多個秤星,而他年輕時做一杆舊式16兩制的5公斤桿秤,秤星在150個以上。顧老先生說,“這樣的秤,我年輕時一天可以做三杆多點,現在麼,哈,老了,只能做一杆了。”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他說,他不覺著累,他每天工作到午時十二點左右,下午會有小憩,然後看看電視看看報,他不喝酒,不抽菸,不打麻將,不打牌,他說打牌打麻將不如做秤有意思。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顧德金女兒

我驚歎於顧老先生旺盛的生命力,不在張揚和喧囂聲中誇耀,而在一杆一杆從容的秤桿和一點一點淡定的秤星上展現。真的,他櫃檯後面的坐姿,比正在撥墨的畫家更豪邁,比正在吟誦的詩人更愜意。

這是顧老先生為我們採訪寫下的簡歷:

我兩歲時父親早夭。原來我祖父也是做秤的,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我國,祖父抱病去鄉下避驗難,被日本人下鄉騷擾受驚嚇後去世。我於一九三九年由叔祖父顧芝才推薦到常熟小東門堂房曾祖叔父顧順生處學釘秤,後於一九四三年(十八歲)滿師後回梅李自己經營木杆秤,直到一九五六年手工業合作化參加集體組織,有段時間有領導上抽出搞 會計工作,後來又跑外勤做採購員,直到一九八二年退休。

自從國家改革開放後,於一九九三年自己申請經批准經營木杆秤,直到如今……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逼仄的店堂裡,掛滿了各種式樣各種規格的秤。我忽發奇想,不知這些秤,主要是在量度買它們而去的人家的貨物,還是乾脆就在度量顧先生本人的生命價值。

這項釘秤星僅是制秤多道工序中的一樣,像秤桿打磨、砝碼校準等都是一絲不苟的精細工作,因為稍有不慎,便會影響桿秤的準確度。所以在這站上半天,你會發現這手工制秤的活真是既需要體力又要技術。一條木棍,經老先生的手細細打磨,出來的儼然就是一件藝術品。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雖說現在桿秤用的不多,但是老先生說,他的生意還不錯。因為秤桿有“秤星”,老百姓討口彩叫“稱心如意”,要是碰上婚嫁或喬遷新居,那可是定受歡迎的禮物。

以上文字寫於三年前

三年後的今天,再次來到梅李東街,店還開著,門口的招牌已經生鏽,只剩下一個“秤”字。老人今年90歲,仍坐在那張桌子上,只是今天他沒有做秤,坐在桌上看著報紙。身後掛著一塊“常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老人說現在年紀大了,偶爾才做兩把秤。問到是否有傳承人,老人搖頭說:“裡種生意現在否來哉,麼人來學個!”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不過三年的時間,不禁感慨老手藝正逐漸消失在歲月的滄桑變遷中……若干年後,是否還有人記得梅李東街街頭,這家“顧聚興秤店”?

常熟記憶之: 梅李那家制秤老店已開了近2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