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很多人不知道,我國古代的官員其實一直並存著兩種類型:一種只行使具體的國家職能,是要幹活辦事的,而且並非終身制;另一種則可幹活可居家待命,屬於典型的“體制中人”,其待遇還可以世襲下去。

在定義上,前一類官員屬於“有職無品”,就是有了職銜、尚未有朝廷的蔭封;後一類一般曾被封號封侯,如無意外的話,就可世代承襲這樣的待遇。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當了官不意味就有官品

這就是“官職”與“官品”的區別,當你獲得了官職,只是表示你已經從事了這職業;任職一段時間後對王朝產生了巨大貢獻,才有望獲加官晉爵,就是賜予“官品”。

官職只表明你在朝中從事的什麼工作,官品才代表你在朝中的真正地位。比如“三朝元老”就是一種無冕的官品,不用幹事的,一聽你是三朝元老,是個官都得敬你一把了。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原來也是有職無品

現在許多企業流行“外聘總監”,由引進的人才來統領企業的管理。這時候該總監雖位高權重,但他卻不一定能幹得很長,身邊來自企業“老臣子”的手下們往往活得比他還滋潤。

古代的“相邦、相國”一職就是如此,因為相邦雖然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一旦犯了啥決策錯誤就只好立馬打包走人,作為職業的話,其穩定性還不如輔助他的那些左右丞相呢。戰國時的張儀、蘇秦、公孫衍等人就屬於這類型的相邦,他們頻頻遊走於各國之間,哪裡拜他們為相就為哪裡服務,跟今天的企業總監也沒啥不同。

比如張儀,他雖為秦國屢立奇功,但一直都是“有職無品”的,就是說,秦國裡其實一直並沒有他真正的地位,他能留在秦國全憑當權者秦惠文王的賞識,領導一變換,他就得收拾包袱離開了。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相邦官很大,在帝王面前還是微不足道

秦惠文王故去後,秦武王繼位,秦國馬上就成了張儀的“炭烤之地”,他只好跑了去魏國任相國,如此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會有多少羨慕?

韓信本也存在與張儀類似的情況,雖曾任漢初的相國,但也是“有職無品”的(包括楚漢爭霸時被拜的大將,也只是他當時的軍職),為了表示對他的認可,劉邦又給他封了淮陰侯(侯與爵等都是一種官品),這才算是正式將他“納入了漢朝體制”。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韓信發發牢騷太正常啦!

若非後來韓信自己不知足不夠情商,他不去得罪樊噲與呂后的話,其官品就足以改變他之前“落魄貴族”的命運。

官職“有權無品”、官品“有品無權”,絕妙的官場勢力平衡之策

軍職與軍階也是這樣的道理。軍職是一個人從軍後的職務,通過職務建立軍功後才有機會獲得軍階。比如出征匈奴時的衛青,他的軍職一直就是“統帥”,而“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則是他在不同時期所獲的軍階。

古人都以軍階、封號來表示對人的尊稱,所以認為衛青的官職是“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其實是錯誤的。再如霍去病,他就是以“驃姚校尉”一軍職建立軍功後獲拜驃騎將軍,“驃騎將軍”就是他的軍階,代表著他在朝廷裡的榮譽與地位,“霍氏家族”在漢朝的地位也是因此蔭封而來。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軍階,更多時候是彪炳青史的榮譽

實際上,一個國家裡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那些行使實際行政職能的人,許多功臣有了官品之後,皇帝經常會將其“削職”但保留其官品,讓他們悠遊享受生活就是了。所以,“官職”經常是有實權無名份、“官品”則是有名份無實權,這樣一手安排官員的牌,確實打得太絕了!

無實權的“官品”可被無限注水,成了皆大歡喜的政治噱頭

既然“官品”無實權,這些官位就多是“品位性”、名義性的,其官品名稱多複雜都所謂,反正他們也不用辦啥實事、不會妨礙人們記憶。

於是象“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音菩薩指定取西經特派使者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之類官品名稱就出現了,這些名銜極盡“疊床架屋”之能,基本將該人士一生曾獲的所有品名都一起加了進去,彷彿這就是他死後將立在墓碑上的稱謂似的。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與“齊天大聖”相比,弼馬溫好歹還是個實職

吳承恩故意給孫悟空加上這樣長的封號名稱,本意自然就是為了暗示這樣的官品“毫無實權”,徒有面子上的光鮮罷。

我在網上覆制了這麼個官品名稱:”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院修撰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反正它說的啥我也看不懂,至於說的是誰就更加不懂了!(後來無聊鑽牛角尖查了一下,原來這是宋朝司馬光的官品全稱)

通過名義上的“無限注水”,既滿足了獲得官品之人的虛榮心,皇帝一方又無需授予他們真正的實權,真可謂“皆大歡喜”了!

“第一人臣”、丞相之職的夯實與沒落

前面說了,連相國這樣“一人之下”的官職都沒是“沒品”的,而且丞相只是相國屬下的副手。曹操擔任漢朝丞相時就不幹了(當時相國一職已廢),硬是將丞相提升為真正“一人之下”的官職,而且官品也是最高的一品(意味著擔任之人就是百官中最優秀的)、號稱秩俸萬石。

漢朝時候,秩俸的數量就直接體現一個人的官品,萬石已是史無前例的高!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曹操是歷史上首位擁有實權、有職有品的丞相

魏晉南北朝時,曹操的這一自封也就正式定了下來,從此“丞相”成了唯一“官職與官品”都是最高的官位.......其他官職則沒那麼幸運了,基本沿用舊制。

所以說,在兩漢之前,說你擔任丞相還不一定是最牛的官,但魏晉之後就一定是了。這情況也為明朝的“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筆,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承受身邊有這樣一位“權位僅次於己”的人存在,這壓力確實太大了呀!所以朱元璋就想了個轍將胡惟庸這“最後的丞相”給辦了,自己獨攬了朝堂內外大權。

歷代王朝中的官職與官品雖不斷存有變遷,但整個格局還是大致一致的,就是始終保留著“職銜與品位”並存的局面,所以有點成就的官員們基本都會有兩個名稱。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古時官員主動掛印辭歸,往往是保顏面之舉

沒有的話,他們多也是沒臉混居朝堂了,畢竟這是關乎自己一生榮耀以及廕庇後世的大事。

宋明之後,“官品”被作為福利逐漸開放,成了為官者一生的終極追求

古代大臣如此介意“李廣不能封侯”、一直為他喊冤,本意其實也是在向皇帝喊話、為自己作打算:“聖上呀,咱雖不比李廣功高,但看我們忙乎了這大半輩子,也該給個廕庇子孫後世的名堂光宗耀祖啦!”皇帝自幼也多耳濡目染李廣的故事,也頗有為他打抱不平之心,被大臣們這麼一喊,許多時候也就給他們官品了。此類事情在宋仁宗一朝出現得最多,否則他怎能是“仁宗”呢!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這位仁兄是夠仁了,但魄力火候欠缺不少

宋仁宗開啟了這先河之後,宋代文人們也就看到了當官的希望:真的可以封妻廕子哦!宋人爭相念書當官也有這當中的因素,說其“重文輕武”也屬偏頗,因為武官一樣有這樣的機會的,就是入軍職的初期待遇確實不那麼好罷。

不過在宋仁宗時期,在職官員的命運也更多波折,因為皇帝缺乏魄力、其詔令經常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許多人新任的官職有時不到一天就沒了!

明清時候,官職與官階、軍職與軍階雖也存在一字之差,但由於宋以來形成的規制,多數任職官員只要在為任期間沒犯大錯,最後基本都能獲得官品的,只存在高低之分而已。所以明清時期奔科舉之路的人就越來越多,因為這是獲取官職的最直接途徑(當然,有時候也是可以買的)。

勵志與悲涼並存的“官場逐鹿”,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范進中舉後,回顧之前歷次擠破門檻的悲怨失敗、再想想自己以後光耀門楣的美事,如此的否極泰來確實很容易引發一宗“爆血管”的故事......實際上他不是瘋了,而是悲喜交加,腦瓜子頻率不夠、一時沒能處理過來引致的。

從范進的例子看,其實這種現象在宋明以來也很普遍,於是被《儒林外史》當成典型寫了進去。

古代為官者的勵志與悲涼:有職無品朝不保夕、官場也非鐵飯碗

官場逐鹿有風險,備上心藥最保險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高考制度中,人們被錄取為大學生之後,其身份自然也就轉變為“國家幹部”身份,這就是既得的初始“官品”,就差畢業後分配往哪裡任“官職”了。此舉相對古代的科舉制度已是一種進步:未任職就先獲得體制身份的轉變,歷朝歷代哪來這樣的好事?

一字之差,道盡古代官場多少勵志與悲涼;一字之差,也讓普通人有了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就是歷史既有的雙面性,只看你是從中汲取哪一類型的內容!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