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全面開花 結果不一

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结果不一

崇州市連續多年舉辦自駕賞花節,以創意元素吸引遊客。 崇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四川縣域文旅產業發展調查系列報道之二

現象一 鄉村旅遊有城市化傾向

現象二 鄉村旅遊基礎配套受制約

現象三 農文旅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現象四 景區化管理有利有弊

現象五 資本與村民相互博弈

蒲江的明月村、崇州的竹藝村、理縣的浮雲牧場……近兩年,我省先後湧現出多個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本報對全省縣(市、區)文旅產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逾兩成的縣(市、區)把鄉村旅遊作為主要文旅產業。

據調查,省內有超過1/4的縣域都提出發展全域旅遊,在此過程中,鄉村旅遊全面開花,對文旅資源、基礎設施、規劃協調、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實地調查了部分縣(市、區)後,我們發現,鄉村的休閒價值和經營模式與支持政策、一二三產業的互動融合等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趨勢

圍繞城市近郊發展

從調查數據看,目前鄉村旅遊目的地普遍在城區周邊的近郊。近幾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交通條件的改善,鄉村旅遊有城市化發展傾向。

成都的三聖花鄉、崇州的榿木河溼地公園等都位於城區。一些鄉村旅遊主打豪華、異域風情等賣點,與城市無異,如成都市金堂縣淮口鎮的科瑪小鎮、邛崍大同鄉的多彩小鎮等。

一些農旅融合的活動、節慶等也向城市靠攏:內江市的甜城美食節在城區舉辦;資陽市安嶽縣檸檬節的舉辦地在距縣城僅幾公里的寶森檸檬小鎮;今年資陽雁江區的小龍蝦節會場除小龍蝦主產地中和鎮外,還增加了城區萬達廣場金街。

城市化的原因是什麼?資陽市雁江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文娟認為,目前,不少鄉村的基礎條件還不夠成熟,道路、停車場等都不健全,遊客可達性差,選擇靠近城區是個折中的辦法。

有專家認為,如今進入高鐵時代,鄉村旅遊要圍繞城市近郊,才能吸引更多外地遊客。

短板

受用地指標等政策制約

安嶽縣境內具有一定規模的石刻點有300餘處,石刻造像達10萬餘尊。幾年前,安嶽曾提出全域旅遊的概念,希望用一條旅遊環線,將這些分散的石刻串起來,但由於縣級財政緊張以及層層的審批程序,從縣城到臥佛院的30公里交通通道,用了10年還沒修好。

除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短板,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發展鄉村旅遊,還受用地指標等一些政策制約。

甘孜州“十三五”期間擬規劃建設1010座旅遊廁所。但截至2018年,該州縣財政缺口達6000餘萬元。由於用地指標緊缺,川中某縣將原本談好的旅遊項目用地轉賣,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在崇州市道明竹藝村,僅修建竹裡酒店的投入就近億元。清明假期,竹藝村每天接待遊客幾萬人次。村幹部方科表示,“現有的酒店、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大多是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擠出來的,民宿都是在村民原住房的基礎上改造的。不少新村民想入駐,但我們已經承載不了。”

資陽市晏家壩名苑湖度假村負責人何建明希望留住前來採摘的遊客,蓋幾間民宿,也苦於沒有用地指標。

為合理保障旅遊業發展用地需求,2012年原國土資源部啟動旅遊產業用地改革試點,選定湖南、雲南、四川等作為試點地區。據瞭解,四川在這方面還沒“破題”。

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劉毅建議,能否將旅遊用地指標單列,保障旅遊用地的基本需求。何建明則認為,有關部門可整合資源支持鄉村旅遊發展。

特色

旅遊要與特色產業、文化深度融合

調查中,不少縣(市、區)負責人認為,鄉村旅遊必須要有特色,否則會陷入惡性競爭。

內江連年舉辦甜城美食節,專程從成都前來的遊客劉陽有些失望,“像趕廟會。”在資陽,年年舉辦的資味美食節難以看到安嶽檸檬、臨江寺豆瓣等特色“資味”,卻有不少印度飛餅、泰國魷魚等。農旅融合脫節,美食節也變了味。

南充龍門的油菜花、大邑的李花節、樂山沐川的櫻花……據不完全統計,進入3月以來,全省各地大大小小的賞花節超過100個,僅綿陽今年3至5月就要舉辦20多項賞花節會活動。不少縣(市、區)部門負責人承認,賞花節元素單一,存在同質化情況。

特色模糊,單純依靠“攤大餅”的方式發展,效益堪憂:在廣安,政府主推的鄉村旅遊目的地有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協興園區東環線-牌坊新村鄉村旅遊帶、廣安區龍安柚旅遊產業園區等,鄉村旅遊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超過600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0%。但目前除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形成一定規模和知名度外,其餘地方知名度不高。

也有成功案例。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用了短短兩年,從一個貧困村發展成為擁有36個文創項目,100餘名藝術家、設計師進駐的新農村。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一套有力的規劃引導機制和陶藝文化特色。還有主打酒文化的邛崍文筆山村、主打竹藝的崇州竹藝村……都是旅遊與特色產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模式

收門票還是增“流量”

為發展鄉村旅遊,如今不少地方打上圍欄,圈出了一塊封閉的地域形成“景區”。

成都郫都區三道堰青槓村,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理念,把整個村作為4A級景區來規劃和打造;宜賓市筠連縣春風村創新“景區管委會+公司(旅行社)+農戶”發展模式,引入企業打造國家4A級鄉村旅遊景區,統一管理。

投入大、回報週期長,投資方急於回款,一些地方開始收門票。

德陽什邡鬱金香文化旅遊節現場票25元一張,內江十堰橋鎮萬花谷門票10元一張。而位於安嶽縣悅緣鄉的悅緣花谷,今年風車節期間,僅一個週末的門票收入就達到60萬元。負責人譚豔表示,景區化管理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谷內的設施,另一方面,公司3年內已投入1000多萬元,“再不收門票資金鍊就要斷了。”

“文旅產業要研究的是如何增加‘流量’、引導‘流量’。如果僅通過門票來維繫發展,路會越走越窄。”成都市雙流區副區長張瑞琴說。不少鄉村旅遊項目業主也坦言,門票收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產業經濟和文化經濟才是大勢所趨,但要真正結合好並不容易。

博弈

資本與村民需有效協調

隨著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部分地方引入外來資本,拓寬社會參與支持的途徑和渠道,一定程度上使鄉村旅遊資源由粗放分散經營向集約高效經營轉變。

然而同時,這也容易造成鄉村旅遊資源經營權的相對壟斷,降低當地居民在鄉村旅遊活動中的參與度。農民在鄉村旅遊活動中主體地位的喪失,不利於農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生。

記者調查了多個鄉村旅遊地發現,目前,旅遊公司進駐鄉村,大多可為當地帶來兩類收益:一是土地流轉收益,二是用工收益。實際上,多數農戶年收益並不高,且參與人數有限。在有的鄉村,業主與農民還因利益分配、互相侵佔資源等問題發生矛盾糾紛。

“發展鄉村旅遊,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協調參與。”中業文旅文化顧問張珂瑤認為。該公司是崇州道明竹藝村的投資商。竹藝村成立了集原住民代表、新村民代表、當地黨員幹部、投資公司負責人為一體的委員會。有關全村的規劃發展、利益分配、風貌改造等都由委員會討論決定,再由村民代表與村民溝通。在此過程中,鄉村旅遊合作社成為重要載體,村民以土地、住宅、手藝等不同方式入股分紅,提高了大家的參與度。採用同樣的模式還有蒲江明月村。

如何把原住民、新村民、遊客、投資方、當地政府等多方利益有效協調,形成良性互動?方科表示,“我們才剛剛開始探索。”記者 郭靜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