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於丹和餘秋雨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西北大地


兩人現在雖然不是最火的文化明星,但依舊是受到一部分人追捧的文化人物。


餘秋雨這個月剛有新書出版,內容基本還是他以前的散文,出版社給他重新編選的。而於丹竟然和曾經批評她的南方週末一起做了一檔知識付費的節目,讓人大跌眼鏡,主要是對南方週末。

兩人都是火遍大江南北,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連著盜版,恐怕銷量早已超千萬。而於丹在上了百家講壇後,幾乎無人不知道于丹講了論語,儼然一副文化大師的面貌。


一方面是大火,另一方面又受到廣泛詬病。兩人被詬病的原因都包括兩人都不是誠實的學者。

而餘秋雨被詬病還因為他的散文讀多了有油膩之感,加上他個人生活並不像一個優秀的學者所為。


于丹則是一副大師形象,且講的內容嚴謹性太差,並且總是發表雞湯言論。讓于丹廣受詬病。

你對餘秋雨和于丹的印象如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于丹和餘秋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火了。

文人相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有些中國文人,別看平時滿口之乎者也,文章裡全是仁義禮智信,但內心深處都是“皮袍底下的‘小’”。自己不舒服,更看不得別人舒服。

具體到于丹和餘秋雨,他們兩人在出名前,幾乎沒什麼負面消息。

于丹在上百家講壇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學者,安安靜靜教她的書。等到她以“心靈雞湯”的方式解讀《論語》等經典後,一夜爆紅,名利雙收。實事求是地說,于丹接受過系統的文史訓練,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功底,口才十分出眾,但在同行中不過是普通一員。因此,她的爆紅,肯定會在圈內引起各種不服。很多公認或自認比她有學問的文人肯定咽不下這口氣,雖然于丹並沒招惹他們。於是有同行開始從“學術”上批評她、抨擊她,繼而上綱上線從人格上抹黑她,說她“沒有獨立人格”?反正就是一黑到底。

餘秋雨則另有情況。餘秋雨是改革開放初期崛起的青年戲曲理論家。在王元化等前輩學人的扶持下,破格提拔為教授,併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可謂春風得意。同時,他又通過《文化苦旅》等一系列文化散文,爆紅兩岸三地。他投資上海一百,結果身家過億。最令人“氣憤”的是,他還娶到了才貌雙全的女神馬蘭。奶奶個熊,怎麼好事都讓他一個人佔了!於是抹黑餘秋雨成了文人圈的“共識”,大家混得都不咋滴,心中有憋屈,餘秋雨就是最好的“出氣筒”。不過,仔細看看,所有黑餘秋雨的,幾乎都是“人品”問題。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文人一旦拿起“道德”的狼牙棒,那就跟潑婦打滾相差不遠了。

我對於丹,沒有好感也沒有惡感,並且也不贊同她解讀經典的方式。不過,經典不是“聖旨”,怎麼解讀,是解讀者的自由。如果不同意,可以從學術上進行爭鳴。搞人身攻擊,那就太下三濫了。

至於餘秋雨,我對他有好感,我對有真學問的人都有好感。同時我還挺羨慕他的,至少他比我有名有錢。我覺得,文人就得像餘秋雨那樣,活得逍遙滋潤。

我最看不起的就是窮酸文人,自己沒本事,裝逼有一套。



江南俗士1


人品低下,人格猥瑣,良知泯滅,言行高度錯位,是這兩位的共同特徵。

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學貫古今,才高八斗,智力超群者有如星辰,但毫無操守見利忘義的卑賤人格讓他們一個個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秦檜、阮大鋮、汪精衛、康生、郭沫若是典型代表。

餘秋雨、于丹,無論學識、修養、影響力和社會地位等難望以上諸公項背,是電視媒體讓他們暴得大名,也是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及其X光的透視效果,使這兩位原形畢露,難掩其行,可謂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二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口若懸河,口才極佳,撒謊不眨眼,詭辯乏術卻死豬不怕開水燙。

這樣的人大行其道,凸顯社會風氣低迷,信仰迷失。


用戶2039123882542


“裝”,沒有真修實證的“學問”,“旦角”、“男高音”的語言炫技而已。

餘秋雨的“涼白開”與于丹的“溫雞湯”差可一比

我曾利用一個暑假,集中閱讀了餘秋雨的主要著作,那本地攤壓縮文集容量不小。裡面有《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讀起來很夠味,文筆不錯觀點思路明晰,讓人挺佩服作者的才氣。

後來在網上通過電子閱讀看了《中華文脈》,基本脈絡沒有變,但已覺膩味,沒有什麼新意驚喜。似乎沒有“沉澱”下去。做一個散文家有“餘”,與一個嚴肅學者比,落差不小。讀者好似追隨一個“導遊”,陶醉於一個個景點,回家一想什麼都不記得了。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感受變化。

于丹的不同風格,似乎只是把餘老師的“涼白開”,“升級”為“溫雞湯”,有“味”但很難說“口感”改進了。我只是通過“道聽途說”,接觸到了一些她的作品的信息。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偶爾暼那麼幾眼,至於閱讀,我確實是不想浪費時間。

沒有文化“主體性”只能“鸚鵡學舌”

我曾一度認同於兩位老師,對國學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突出貢獻,現在可能仍然肯定這一方面的工作。

但是如果以學術文化的嚴格標準看,他們是非常疏陋的,令有思考習慣的讀者十分不滿意。現在的所謂“新文化”根本沒有深入下去,與歷史上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根本沒法比。只有依託流量的“碎片化”閱讀。

這可能是現代知識分子的群體性“宿命”吧!“拔本塞源”、文化斷層,在全球化語境裡失去了“身份認同”,怎麼可能有“話語權”?


“生命國學”的全民實踐

從兩位老師的文化活動中,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學術研究要深入下去,紮下根來,向古代文人學習,修復“文脈道統”,借鑑古聖賢的經驗,將學術納入生活實踐,使經典“活起來”,服務日常實際,水乳交融,才會是有“生命力”的。

我自己對於譯介的西方哲學讀得較多,近幾年很喜讀道家文化,算是終於“本土化”的紮下“根”來,有了“文化立場”。因此對於那些過於膚淺的所謂移植、嫁接的“理論”,一眼就能看出“套路”,來自那個“山頭”,這種訓練磨練了一雙“挑剔”的眼光,需要“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理論,才會滿足。

就是說,學術的“假大空”、粗淺,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鑑賞水平之間,差距過大。能“倒逼”出來學術的進步嗎?

我想,類似我這種情況的國人會越來越多,我們祈盼“深度國學”!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樂活光陰


我覺得,于丹作為教授,百家講壇講《論語》,儘管有些觀點有人不贊同,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于丹是個女人。儒家傳統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你一個老孃們講什麼《論語》,不捱罵那就是不正常了。

餘秋雨,聽說是作家,但本人並沒讀過他的書。認識餘秋雨,是2006年,興“博客”。在人民網的《強國博客》,本人註冊名“雲山霧海”,並被評為2006年十大魅力博客之一。在網上認識了餘秋雨。

餘秋雨的博客,見了之後,發現他的基礎知識與他的名聲不符。

如,致仕,古文不當官了。餘秋雨竟然理解為升官了。

如,清代有《康熙字典》。餘秋雨卻說,文革期間無書可讀,他整天抱著本《康熙詞典》啃。

如,餘秋雨寫了篇《泰州望海樓記》,竟然叫死了200年之後的范仲淹、歐陽修去登建於南宋未元代初的泰州望海樓。

更為可笑的是,餘秋雨稱,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是辦天下最大的大學。孔子死後二千年,如今這付重擔落在了他餘秋雨的肩上,只須有人託他一把。


趙日金141


於單的問題很嚴重!並不是她怎麼壞,有違法行為!而是作為學術帶頭人遠遠不夠!而且自己沒有感覺!中國歷史也好,文學也好太深太廣。她犯的什麼病!一,心還沒修到,二,水平遠沒到,就站在國家最高舞臺任意說。有一次看她講論語,一句話,看兩次稿,當時我就說這不是開玩笑!自己還沒理解透,怎麼可以上國家層面來侃!但說她一無是處不對。作為教師,教授還是有思想,有一定水平。餘秋雨在文學,藝術方面有真水平,他與於單不是一個檔次,高許多,就教授,專家而論,該高出兩個大格,該是文化名人,知名學者!但現在沒戲了,是中國的叫愛情觀,或情感價值觀影響的!也正常。因為他出了多本書,作了很多年評委,最後沒法評論自己了!叫愛情也好,叫貪慾也好,如果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上層人物都見了美麗而已有!人民肯定不會認可!如果認可了!多數人的現實將更難,也就是說決大多數人不認可的真理是難以行得通!這就是人類社會!


老田214637397


都很好!沒有什麼最大的問題,都是文化學者,且兩人各具特色,人中翹楚!若非要答一個答案,我以為最大的問題他們都是社會名人,是名人,似乎就會由各式人等來為他們"生產"出問題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又謂樹大招風。不像我等平頭百姓,你有問題也沒關係,沒人來關注你的問題,到落個清淨,這是餘,於二人所享不到的清福。須知"高處不勝寒"。餘,於兩人的文化人格,我水平有限,無從評判,但他們在純文化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你說什麼都行,但他們的東西(書籍,論壇)都放在那兒呢,不信,你來試一試未嘗不可,總歸一句話,他們首先是個個體的人,然後才是文化大家,是個人,總歸存在問題,不奇怪,也正常,諸君你說是不是?


秋風秋雨聽秋聲


我聽過於丹的兩次電視📺講座,然後不願再繼續,主要因其所說理想、完美,甚至讓我產生了懷疑……?;先後讀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霜冷長河》、《山居筆記》、《中國文脈》……等。客觀地講,個人覺得《文化苦旅》讀後感覺清新,《中國文脈》對有些問題能大膽“決斷”~這需要勇氣!《霜冷長河》有點騙錢💰之嫌。聽過餘的幾次演講,綜合起來,感覺其在劍走偏鋒,迴避現實,尤其當下!用一個字表達,於&餘皆“虛”。


如來220033648


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問題,固然有自己生活中不檢點的地方,但主要問題,還是出自古來“文人相輕”的痼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打鐵還需自身功夫硬,要說別人不行,那得拿出自己行的作品,有人嗎?我做不到,還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修身養性。

山高水也長,湖泊有容乃大,文化批評,指出謬誤點的同時,也要承認其正確的見解,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民國時期的大師如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瑕不掩瑜。看問題看主流,食五穀雜糧,人不是神仙,筆誤手誤,口誤心誤,誰不寫錯別字?我自己就常把別墅寫成“別野”,大師寫成“大溼”,有時把專家寫成“磚家”,把領導寫成“領倒”,啞然失笑,貽笑大方。

言歸正傳。就散文而言,餘秋雨先生的散文,當代文人出其右者有幾?罵他的人,恐怕也讀過他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嘆》,內心佩服他博學多才的文筆吧?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她研讀《論語》的感悟,其中的認知,還是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很多地方超過南懷瑾的同題作。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文化盛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原因何在?——文化開放,百家爭鳴,相互辯難,百家競作,儒、墨、道、法、醫、農、商、雜各家,百花齊放。風雲際會,群賢畢至,一時高手雲集,釀就多少經典!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雖然出語偏激,但也不失為民間社會憂憤之語。高鐵、飛機、臥鋪、地鐵霸座,只是個別現象,而文化領域?比如書協,醜書是不是更霸座?文化領域的一些名人,忘記了自己當年的草根經歷,上位後也不能免俗,壓制後來的草根,武大郎開店,個高者不取,還美滋滋地自述苦出身,忽悠社會大眾,豈不是有些搞笑?









於餘二位沒有什麼最大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強加呢?頂多說他們講問題不簡練而冠以“”裝帽。不過說話要講道理,做為講座,甚至課堂,你見過老師說完三言兩語就下課的嗎?為了多給大家一些知識,講得詳細點反倒成為罪過,真是慾加之罪何患無詞了。與此相反的是,對像曾仕強那樣靠名氣騙人的人卻嘖嘖稱讚。難道學術評價可以自己的喜惡作標準而不顧事實嗎?難道為了扳倒一個人可以隨便損害人家的名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