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 文|劉春雄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劉春雄老師說,李渡規模並不大,只有幾個億,但它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蹟:

第一是李渡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大酒企的注意,許多幾百億、幾十億的企業紛紛向這家幾個億的企業學習;第二李渡在前5年換了5任總經理,而從湯司令到任以後,幾乎年年翻番;第三李渡成功打造了三大IP:湯司令、大單品1955和元代古窖池,現在在一些局部市場,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探討李渡的成功,我們很難繞過一個詞:沉浸式體驗。

為什麼李渡會創造沉浸式體驗的營銷模式?李渡的沉浸式體驗,到底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白酒營銷的方向?

3月26日晚,劉春雄院長、牛恩坤院長、湯司令,以李渡“體驗式營銷的底層邏輯和運營模式”為題進行了一場三人對談。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湯司令:“沉浸式體驗”的由來

我是2014年3月份來李渡的,李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0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工廠保存的非常好,也是一個老品牌,我就在想能不能走文旅體驗的模式。

當時,消費者對白酒消費有兩大痛點:一是怕喝到酒精勾兌的酒,二是廣告、包裝的成本在白酒中佔比很大,單純酒的成本其實並不高,消費者對此不買賬。針對這兩大痛點,我們在打造消費者進廠旅遊、參觀體驗的同時,採用最普通的包裝形式,用真正的糧食釀酒,一下子就引起了消費者的注意,拉近了懂酒、愛酒的人對李渡的好感。

在做酒廠體驗的同時,我們做了很多打動消費者的衍生品,還讓消費者自己動手調人生中的第一瓶酒,以及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酒王爭霸賽等等。同時我們還在南昌的根據地、一些外省的省會城市、縣城,做了國寶李渡知味軒,把酒廠搬到消費者的家門口。

之後,我們覺得深度的體驗,可以往密度方面走,於是快步小步迭代,到了鄉鎮、街道、街邊夫妻店,形式更靈活,體驗更有效。達成這樣整舵、分舵、小舵的三級體驗以後,整個李渡就步入了一個快車道。

與此同時劉春雄老師《新營銷》出版,書中提到的“三度空間”,讓我們團隊眼前一亮,我們現在要著力打通三度空間,這是我來李渡5年最有信心的事情。

在這裡面,我們費了很多心思,走了很多路,才找到現在的沉浸式體驗四大精髓:營銷場景化、消費體驗化、傳播互動化、品牌口碑化。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 長按保存圖片可分享至朋友圈

單獨就一個市場來說,如果體驗的強度到了,密度是可以通過市場化工作區域加強的。強度+密度+立體化傳播,我們有信心總結出一套地方小而美白酒企業的大營銷的模式。

這種大營銷的模式,可以把五位一體總結提煉完以後快速裂變和複製。一旦這一步走通,5年以來李渡沉浸式體驗,開創的地方小而美企業的0到1就完成了。接下來我們會花時間由1複製到100,這個時候價值就會放大,可能是整個營銷界的價值。

丁丁老師說“心頂天、頭拱地”是李渡未來沉浸式體驗的一個方向。

把產品質量做到行業最好,把體驗做到極致,這是“心頂天”;“頭拱地”就是把所有的資源、朋友、體驗、服務要做到101%,我就以心頂天、頭拱地作為我今天分享的結束。

牛恩坤院長:李渡挖掘了消費者的深度

我從3點啟發和4個認識,談談我對沉浸式體驗底層邏輯的認識。

首先是3點啟發。

第一李渡案例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我覺得是最大的價值。思維方式比案例本身對我們的啟發更重要。

第二從行業的角度來看,茅臺拔高了白酒行業的高度,江小白拓寬了白酒行業的寬度,李渡挖掘了消費者的深度,李渡的沉浸式體驗做到了身心合一。

第三從用戶思維來思考。沉浸式體驗的轉向就是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以上是我對沉浸式體驗底層邏輯的認識。

關於4點認識。

第一從用戶角度思考問題,沉浸式體驗最重大的標誌就是消費者主權時代的真正到來。第二從行業端來看,酒行業總體是迴歸到本質上的。

第三關於合作伙伴,特別是渠道端,告別了原來的壓貨思維,甚至渠道的過度營銷思維,營銷基本上回歸了常態化。

第四對社會的價值。任何一個企業的商業都要融入社會,李渡的沉浸式體驗,對於社會,甚至社會化營銷,一定是正向的、有積極意義的。

所以,沉浸式體驗是基於從底端對消費者引發的一種倒推,從消費者到合作伙伴、廠家、整個社會,都是有價值、有積極意義的。

沉浸式體驗看似是一個小的手段,其實是一種營銷的戰術升級。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 長按保存圖片可分享至朋友圈

劉春雄院長:一個新的營銷週期正在到來

現在進入了一個消費升級和一個消費分級的時代。

消費分級就是個性化、小眾,比如江小白就是消費分級的結果,它站在了傳統的對面。消費升級就是消費者對越來越多的好產品的渴求,要求越來越高。

我們要從認知的角度去出發,升級既是產品的升級,也是消費者認知的升級。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 長按保存圖片可分享至朋友圈

消費認知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數一數二的認知,通過大規模的媒體傳播佔據前三名,因為我們記不住前三名以後的。第二是做不了老大,就在新的品類佔一個小山頭。這兩種認知都屬於定位,只是站的山頭不一樣。

產品消費升級,也會帶來認知的升級,我們過去依賴於大眾傳播的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是簡單粗暴,在廣告裡面大喇叭使勁喊天天喊,認為老大就是好的,老大一定不錯,這個是有問題的。

簡單認知模式已經不適應認知的升級了,體驗式認知才是最強的、最深刻的認知,因為體驗過、參與過、最有體會。

李渡“沉浸式體驗”是孤案,還是代表了營銷新方向?

△ 長按保存圖片可分享至朋友圈

沉浸式體驗的邏輯就是參與其中、沉浸其中、一次參與、終身難忘,你知道每一個細節,全身心在參與,獲得的一定不是大眾傳播的認知。

李渡的沉浸式體驗應用體系,我總結為3個方面。

第一原料、生產工藝、產品、衍生產品的全程體驗,給消費者傳遞一種暗示,李渡是真正的好酒,是純糧食酒。消費者參與的過程,也是對產品質量了解的過程。

第二體驗立體化,分為總舵、分舵和小舵。總舵就是在總部,分舵很多在縣裡面,小舵是能夠延伸到連鎖門店。這種體驗既有差異,也能做到無處不在,具有廣泛性,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這是沉浸式體驗的獨特之處。

第三具有傳播性,湯司令提到的五位一體,我稱它為“深體驗、強認知、高傳播”,傳播就是讓更多的人形成認知與閉環。

形成深體驗的原因,就是它有娛樂性、有參與性、有儀式感,特別是儀式感,現在也稱為“拍感”。有一句話很流行,凡是第一時間不想發朋友圈的產品,都不是好產品,這就是拍感。

李渡的營銷、產品體系,讓人們有發朋友圈的慾望,所以李渡的深度沉浸式體驗,已經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上下覆蓋的體系。

沉浸式體驗雖然是最強的認知方式,但也是最低效的認知方式。

大眾傳播,可能上千萬、上億的消費者一次都看得到,但是沉浸式體驗是一個人,一個人滲透的。所以我們很多人把品鑑當體驗,品鑑是最淺層的體驗,他不是深度參與的,我認為李渡的厲害之處有兩點,第一他不是簡單的品鑑,第二它把體驗變成了一種商業模式。

怎麼樣解決低效和商業模式轉換的問題?李渡的做法就是通過立體化的體驗組織架構(整舵、分舵、小舵),打造區域內的營銷密度來解決的。

沉浸式體驗不可能快速在人數上形成規模效應,只能通過小部分人來啟動,但人數達不到規模是不可能在大眾層面形成引爆的。比如一萬個人在14億人面前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放在一個小縣城裡,他們的體驗傳播就能起到引爆的作用,因為密度達到了,形成了交叉覆蓋,從而帶來了認知強度,有了認知強度就會帶來口碑傳播。

有一個1990原理,是說一個人可以影響100個人,而一萬個人就可能影響100萬個人。商業的成功一定是有密度的,當達到一定密度的時候,它就從量變到質變。參與性決定了認知強度,升級體驗決定了商業模式。當密度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產生傳染性,那些沒有體驗的人,也會被周邊的人感染。

所以,李渡通過整舵、分舵、小舵這樣的立體化高密度體驗,實現了以小博大,變成了一個商業模式,這就是李渡沉浸式體驗裡最厲害之處。

我們今天在這裡探討李渡沉浸式體驗的模式,不是想解剖個案,只是說當一個新的營銷週期到來的時候,所有新的營銷玩法,我們都要了解,所有站在時代前列的企業,我們都應該跟他們站在一起,甚至並肩前行。

而李渡就是這樣一家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