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鎮白沙洲村

大渡口鎮白沙洲村

白沙洲村隸屬東至縣大渡口鎮2007年12月由原餘棚村和楊套村合併而成,北靠長江,毗鄰206、318國道,水泥路環繞全村,交通便利。面積約7.2平方公里,全村轄38個村民小組,常住農戶2000餘戶,總人口6000餘人。

白沙洲因土多白沙而得名。1954年江堤潰破,水退後,村西一塊方圓數里的肥沃土地上,蓋上了幾尺後的白沙,村人在感嘆後就把此地叫做白沙洲。

原楊套村以境內楊家套自然村而得名。解放前原隸屬於安慶市懷寧縣為楊家套保,1949年解放後楊家套保劃入原東流縣大渡口區。1963年曾建為楊套公社;1969年楊套公社併入大渡口公社後一直為大隊(村)級建置。

原餘棚村,因原駐地餘棚而得名。

2007年原餘棚村和楊套村合併建置為白沙洲村。

在抗戰時期楊套曾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交通郵政幹線。 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游擊區的中共黨內交通的主要任務是蒐集傳遞情報、傳遞黨、政、軍文件和報刊、運送經費和物資以及護送黨、政、軍幹部往來。民國33 年(1944年)7 月中旬,美國第14 航空大隊中尉飛行員約翰,在駕機襲擊安慶日本侵略軍機場時被炮火擊中迫降,後由我安慶地區中共黨組織和地下交通人員護送到新四軍七師駐地。為溝通七師與大別山五師以及蘇北三師蘇南六師的聯繫,七師沿長江開闢了無為土橋—施家灣—青山—雙河口—水圩—老洲頭—梅埂;老洲頭—桂家壩—鐵銅—大王廟—羅塘—花山—柏子山—海口洲—楊家套—瓦壟橋—泉水塘—香隅至新四軍五師及經採石、南京至新四軍三師;經採石—濮塘—六郎橋去新四軍六師的交通幹線。

歷史事件:

1,楊家套在1861年,曾國藩率湘軍攻打太平軍據守的安徽省府安慶時,曾在楊家套大營中指揮浴血戰事,直至攻陷安慶。

2,1939年8月9日凌晨,盤踞在瓦壠、檀村的日寇20多人,像餓狼似地撲進30多戶、百來人口的嚴家墩(今隸屬大同村)。不一會,全村火起,烈焰沖天,日寇一邊縱火一邊搜捕槍殺村民。嚴家墩,除兩棟瓦房殘存外,其餘全部化為灰燼。天亮以後,這群日寇又撲向餘棚。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嚴家墩、餘棚慘案,共槍殺平民37人,燒燬房屋70多戶。

3,1958年9月16日上午七時許來安慶視察的毛澤東主席抽空來到楊家套江面。此時正值初秋季節,雨後驟然轉涼,水溫較低,江面風力六級,浪頭有1--2尺。毛澤東主席跨上等候的船艇,稍事休息,縱身躍人波濤兇猛的大江,向東方破浪遊去,穿波破浪暢遊40分鐘。

4,1990年1月24日,楊家套村“東掛114”號客運船由楊套碼頭駛向安慶途中,不幸遭南京油運公司“大慶407”輪撞擊沉沒,150名乘客和船員全部落水,112人遇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