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俄門”調查報告出爐,特朗普是否清白已不重要

這份報告的公開,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給公眾一個交代。但對兩黨政治而言,這份報告以及背後的調查,早已無關特朗普是否“清白”。

“通俄门”调查报告出炉,特朗普是否清白已不重要|新京报快评

文|刁大明

2019年4月18日,在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提交所謂“通俄門”調查報告將近四周之後,美國司法部最終正式向公眾公開了經過處理後的報告全文。

在公佈之前,現任司法部長威廉•巴爾專門舉行記者會,再次重申了他拿到報告後向國會提交的結論:沒有找到證明所謂“通俄”的證據,也無法支撐“妨礙司法”的可能嫌疑。

頗為諷刺的是,隨著特朗普政府對報告的放行,兩黨的對抗焦點從“是否要公之於眾”,快速移動到了“是否要相信這份被處理後的報告”。

由於依據相關法規,巴爾有權力隱去報告中的某些涉及司法程序、陪審團意見以及進行中調查的相關內容。而面對著報告中頻繁出現的黑色遮擋,甚至存在多個整頁內容幾乎全部被遮擋的情形,兩黨對這個巴爾版的米勒報告可信與否,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各自解讀。

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和國會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在第一時間共同表態,認為巴爾政治性地故意歪曲了調查報告,他並不是美國的司法部長,而是特朗普的司法部長。

而國會參議院多數黨即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卻通過對巴爾閱歷與專業度的讚揚,來表示對這份報告及其結論的認同。

換言之,從兩黨領導層的第一反應也可看出,如今華盛頓的黨爭已是固化的常態,與所謂“通俄門”調查報告是否公之於眾、是否被篡改,甚至是“通俄”與否都毫無關係。

同樣無法改變的是,在調查報告公佈之後,民主黨會竭盡全力挖掘出任何一個可以引出對特朗普不利調查的細節。

就這份報告本身而言,米勒的結論雖然現在看上去與巴爾的說法沒有出入,但僅就目前公眾獲悉的內容看,的確呈現出了米勒調查的過程,調查中獲得一些的關於特朗普及其團隊的細節故事以及調查留下的一些疑點。

所以,人們更為清晰地瞭解到特朗普的子女在其競選期間的一些相關行為,雖然這些無法被證明是“通俄”,但也足夠成為進一步檢視他們行為的文本。特朗普在所謂“通俄門”調查開啟前後的不安乃至狂躁也通過報告得以再現。

他與塞申斯的關係、對米勒的態度、白宮幕僚是如何平息總統作出“妨礙司法”行動的極端衝動,以及這些幕僚如何向媒體輿論界傳達誘導性信息……這些雖然與最終的定罪無關,但至少也為民主黨人的全力找茬提供了很大的餘地。

甚至,普通公眾也會在這份報告中讀到,此前那些傳記作家提到的“火與怒”或者“恐懼”的確都在真實發生著。

退一萬步講,即便這份報告中的劇情不是如此的豐富,而是寡淡到極點,民主黨陣營也還是會快速地轉換到其他調查的戰場上繼續開火。

所以,這份報告的公開,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公眾一個交代。但對兩黨政治而言,這份報告以及背後的調查早已無關特朗普是否“清白”。

無論後續還會吹起多少漣漪,所謂“通俄門”調查已經落下帷幕。或許是因為這場調查耗時太久,所以公眾乃至政治人物已忘卻了調查的最初目標。

嚴格講,這場600多天的調查實現了快速阻止特朗普政府與莫斯科走近的目標,並部分滿足了建制派對特朗普某些塑造的要求。但所謂“通俄”以及基於此可能衍生出的“妨礙司法”,原本就只是這場調查發起的藉口而非目標。

有意思的是,在美國司法部長巴爾宣佈,所謂的“通俄門”報告中沒有證據證明特朗普陣營與俄羅斯串通幾分鐘之後,特朗普模仿《權力的遊戲》的圖片發佈推特“game over(遊戲結束)”。

當然,事情不可能如此簡單。所謂“通俄門”可能結束了,但華盛頓絕對不會缺乏“醜聞”與調查的戲碼,而特朗普又的確是座“富礦”。但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驢象惡鬥的持續存在,讓這一切根本停不下來。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