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當人類首次打開原子能這個潘多拉魔盒後,就一直對這種神奇的力量痴迷不已。它既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寶庫,又是一把殺人於無形的利器。

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在原子能領域,我國的陸上核電站和海上核電站技術水平早已領先。核動力方面,我國已經裝備了核動力潛艇,用上了核動力破冰船,在不久之後還會見到核動力航母。這樣一來就會有人問:中國為何不研製核動力飛機?難道是技術問題?

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其實,研製核動力飛機的計劃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有人提出,並在五十年代開始投入研製。當時正值美蘇冷戰初期,雙方為了在軍事上互相壓制,曾誕生過一系列瘋狂的想法,核動力飛機就是其中之一。理論上講,一磅核原料裂變後產生的能量,足以驅動一架飛機繞地球飛行80圈,連續3個月不落地,在這種美好的設想下,1951年,美國的核動力飛機項目正式上馬。該項目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B-36H為平臺進行改裝,改裝後的飛機被命名為“NB-36H”。為了防止核輻射,美國人在核反應堆周圍安裝了大型屏蔽水箱,同時還裝上了由鉛和鋼製成的防護罩。儘管如此,核輻射仍然存在,還大幅增加了飛機的重量。兩年的時間裡,NB-36H共進行了47次試驗性飛行,飛行過程主要為了測試核輻射,反應堆根本就沒有開啟過。直到1957年末,試驗才被終止,結果表明:人類不適合長久駕駛核動力飛機!

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蘇聯在打探到美國研製核動力飛機的情報後,領導人立刻慌了神:美國有的,蘇聯也要有!於是在1955年8月,前蘇聯正式啟動核動力飛機項目,蘇聯“原子彈之父”伊戈爾·庫爾恰托夫親自坐鎮指揮。在設計理念方面,前蘇聯和美國如出一轍,在大型轟炸機圖-95的基礎之上進行改裝,代號圖-95LAL。蘇聯人將核反應堆安置在彈倉的位置,用鉛和塑料材質的保護殼屏蔽輻射,在1961年5月至8月期間共進行了34次飛行試驗。飛機在起降階段,採用燃油動力,待飛行狀態穩定後,核反應堆開啟,期間充分驗證了核動力飛機的可行性,續航力也達到了設計人員的預期;與此同時,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也遭受到了致命的核輻射,可以說是在用命開飛機……

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隨著遠程彈道導彈技術的崛起,核動力飛機就顯得有些多餘,美蘇兩國便相繼放棄了繼續研製。總體來說,核動力飛機始終無法解決機組人員的核輻射問題和生活問題,就算核輻射被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但長久積累到一起,仍然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另外,核動力飛機就如同一枚懸在天上的髒彈,萬一出現故障墜毀,就是一次可怕的核事故。

核動力飛機可連續3個月不落地,中國為何不造?專家:沒有意義

說到這裡,就能解釋中國為何不研製核動力飛機了。軍事專家表示,中國核動力技術雖然早已成熟,但如果只是為了片面追求續航力,重新走美蘇失敗的老路,既不現實也沒有意義。況且,中國已經具備三位一體快速核打擊能力,東風、巨浪等一系列彈道導彈威懾力已經形成,如果再去花費巨資造核動力飛機,就顯得很多餘且沒有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