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寧可哀求大臣和親戚、最後自盡了也沒有抄他們的家?

Domilo


皇帝當到崇禎這份上,是比較窩囊的。試看歷史上哪一位皇帝不是說一不二。崇禎有這樣的結局是他在相權與皇權、君權與臣權的遊戲搞砸了。下面看看文官集團是怎樣坑崇禎的:



一,讓崇禎自斷膀臂。在繼位之前,他哥哥為什麼說“忠賢可堪大用”?因為自朱元璋以來宦官集團就是文官集團的制約力量,沒有制約的利益集團是可怕的。文官集團之所以能夠聽命於皇帝,一方面是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暗處經常有人在盯著他們,誰不聽皇帝的話,立馬有人翻出罪證呈獻給皇上。這樣一來皇帝可以名正言順的處理那些不聽話的大臣。

而崇禎一上臺是怎麼做的?聽信東林黨人的遊說把閹黨一網打盡,運行了二百多年的監察機構突然沒有了。東林黨人一手遮天,崇禎再也抓不住朝中大臣的把柄,最終朝中大臣把崇禎給玩死。

做為皇帝一定要把人事權、檢察權、財政權、輿論權牢牢抓在手中,不管用什麼手段,能鎮住大臣就是成功的皇帝,而崇禎抓住的不多,朱元璋的基因一點也沒遺傳到他這裡。


二,要求國家不能與富人爭利。 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對農民免稅,徵收江南工商業的稅,用作抗遼軍餉,那時候戰事不斷,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不缺錢。後金一直突破不了山海關。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要求工商業免稅,國家缺錢怎麼辦?向北方的農民徵稅。在旱災、蝗災肆虐的年代,被收稅是怎樣的生活?

國家沒錢了,那就裁員吧,東林黨人上書崇禎裁撤驛站,結果,當郵差的李自成一沒了工作。

飯碗丟了,土地又長不出糧食,還要繳稅,這直接逼反了李自成,這也是流寇越剿越多的原因,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只能等死,造反還有活下去的可能。


在這裡比較一下宋朝。宋朝的商業發達,海上貿易繁榮,國家有嚴密的徵稅體系,甚至宋真宗時期誕生了世界第一部對外貿易法——《元豐法》。在這嚴密的體系下,各個部門高效運轉又相互監督,保證了國家該拿的錢一分不少,你們怎麼繁榮我不管。

商業稅的徵收使北宋初年的年財政達到1600萬兩,至宋真宗時期達到6000萬兩,至南宋時達到驚人的1.2億兩。而明朝最好的時期在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有400萬兩。比比就知道,明朝太窮了。

那錢都去了哪裡?都去了皇親國戚手中,都去了士大夫手中。

三,抱團對抗崇禎。崇禎上臺後,沒有忠於自己的勢力,朝中大臣失去制衡,很容易拉幫結夥一起對抗皇帝, 皇帝是封建統治的代言人,執政基礎是士大夫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假如整個士大夫階層都起來反對崇禎,崇禎還敢不敢殺他們?崇禎在拿不到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敢不敢抄大臣的家?

一開始,崇禎也試著抄過大臣的家,比如武清候李國瑞的家,李國瑞是孝定太后的孫子,家被抄之後,李國瑞驚嚇致死。恰逢崇禎的五皇子得了病,朝中大臣就買通了宦官、宮女裝神弄鬼把五皇子給嚇死了。並且還以孝定太后的口吻說要殺死進言抄家的人。這下把崇禎嚇壞了,今天是皇子出事,說不定哪一天就是我啊!從此不再提抄家的事。



四, 對崇禎置之不理。 可以說,明朝末年的士大夫階層早就沒有了忠君愛國的思想,內心想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抄家不行,募捐總可以吧。一聽說捐款,朝中大臣無一不哭爹喊娘,都說自己窮,甚至有的官員把自己的傢俱拿到街上叫賣。

而崇禎自己呢,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穿的龍袍破了,縫縫再穿。皇后率領後宮宮女做女紅賣錢補貼國庫。崇禎把後宮人員能減的全減掉,宮裡能當的當掉換錢,然後拿著這些錢去抗擊後金。



崇禎被大臣逼到這份上只能說大臣玩得太過份了。也許他們沒有想到國家一旦滅亡,自己還能不能獨善其身?也許他們盼望著換個主子再做高官。但是李自成沒有給他們機會,抄家抄出7000萬兩白銀之後,該殺的殺,該充軍的充軍。

在北京城破之際,崇禎想南遷,當他讓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來時,滿朝官員一片反對,誰都不想用自己的罵名去換得國家的重生。崇禎眼看著南京去不了,只能死扛,結果在煤山上自盡而死。


品讀春秋001


崇禎沒有抄這些文武官員的家,崇禎在位十七年,李自成進北京就抄了文武百官的家,李自成在北京也就四十多天。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前,朝廷的處境已經很危險,當時崇禎讓幾路兵馬進京勤王,實際上已經是走投無路之舉,尤其當時吳三桂部正在和清軍對戰,北京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調這支部隊回京,這是當權統治者應該有的覺悟。

結果,崇禎急不可耐,要求吳三桂務必進京勤王。

吳三桂部當時已經小一年沒有發過軍餉,而遼東戰事根本就沒停過,這個時候吳三桂竟然還能起兵往北京方向運動,先不說他走得快慢,但是這個舉動就表明,吳三桂對崇禎是很夠意思了。

當時明朝並沒有到行將就木的地步,所差的無非的錢而已。

李自成能夠成功打到北京,我總結主要兩個原因,首先是對於明朝降軍一律採取白銀安撫的策略,當時李自成大軍所到之處,全是投降的明軍,並非李自成善戰,也並非明軍貪生怕死,而是實在沒有軍餉,部隊譁變太厲害,當時李自成到一地就給那些降將很多銀兩當作犒勞。

其次是對農民採取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宣傳思想,當時明朝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們“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如此情況下,李自成的不納糧是直接戳中了百姓的痛點,紛紛投奔李自成而來。

為此,崇禎想到了讓大臣捐款的注意,明朝末期的皇帝和大臣也很有意思,崇禎對大臣很不信任,雙方之間沒有任何君臣的感情而言,崇禎前前後後換的內閣成員就換了50多個。

關於崇禎不公正對待大臣的事件很多,我舉三個例子,第一件事就是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蒙古打到北京,袁崇煥到北京去勤王,在皇太極撤兵之後,崇禎於第二年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第二件是殺兵部尚書陳新甲,明朝在農民起義和清軍崛起的兩面夾擊下,十分被動,當時皇太極希望求和,崇禎害怕清流們知道,就讓兵部尚書讓陳新甲去辦這件事,結果事情敗露,崇禎竟然把鍋都甩到陳新甲的頭上,把陳新甲給砍了;

第三件就是,崇禎把晚明名將孫傳庭給下獄三年,《明史》對孫傳庭的評價是,傳庭死而明朝亡,對待這樣一個人物,崇禎竟然會下獄三年,腦袋不是門擠了,是什麼!

可以說,崇禎也是清流,眼裡揉不得沙子,因此,十分在意清流說的話,而他自己也經常以清流標榜自己,不但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別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哪個大臣會傻到出來捐錢,別說這些大臣都是貪官愛錢之人,就是這些官員不在乎金錢,也不敢捐,因為什麼?你要是捐多了,崇禎問你的錢哪裡來的,你怎麼回答?

崇禎要自己的老丈人周奎帶頭捐款,崇禎打算讓他捐十萬,結果費了很大的勁,捐了一萬兩,其實在明朝就是一萬兩銀子,讓你說出怎麼來的,你也說不出來。周奎敢捐,估計還是看在女兒的份上,大概崇禎以後不會找他的茬。

而當朝首輔,魏德藻只捐了五百兩(特別會做官的一個人),崇禎費了挺大的勁,籌集了二十萬兩,還沒給軍隊發下去,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了。

所以,崇禎壓根就不應該組織捐款,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李自成到北京後,開始“追髒助餉”,通過各種殘酷的手段,搜刮出大批錢財,據統計當時李自成總共搜刮了七千萬兩白銀(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據)。

相比之下,崇禎的號召捐款行為是完全失敗的,如果他要對大臣展開抄家呢?情況會有所改變嗎?

其實也不會,明朝滅亡一點都不冤,貪汙腐敗已經滲透到骨頭渣子裡去了,崇禎想要隨隨便便抄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打擊貪腐行動,最起碼也要搞個文字獄,或者什麼緣由來進行,但是如果那樣的話,連這批最有實力的地主士大夫都遠你而去,失去這些人的支持,你更沒有了支柱,話說,你的明朝就是建立在貪汙腐敗的基礎上的,打擊貪腐,那不是自掘墳墓嘛!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讓蔣經國到上海去治理金融問題,蔣經國打老虎的手段還是挺激烈的,結果打到四大家族的頭上,鬧了一圈,反腐反到自己家來了。

應了那句話,不打擊貪腐要亡,打擊貪腐,亡的更快!


史論縱橫


崇禎就是真動手去抄大臣的家,他也是抄不出來錢的,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孤立和被動的局面。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崇禎皇帝在清除魏忠賢后,派人去抄魏忠賢的家,結果最後上報的銀子只有幾千兩。

對此,不要說我們不信,就是崇禎皇帝本人,也打死不會相信魏忠賢只有這點家產。因為,俗話說得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魏忠賢把持朝政這麼多年,又是傳說中大貪官大奸臣,如果說他的全部家產只有幾千兩銀子,那魏忠賢簡直比傳說中的清官還要清官。

所以,崇禎皇帝直接就表示不相信,於是他派人去調查相關事實。結果調查回來的真相,就是魏忠賢確實貪汙了非常多的銀子,但他在抄家之前,已經提前將大部分財產都藏了起來,至於藏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所以大家最後只抄得幾千兩銀子。

崇禎皇帝對此,肯定是氣得牙癢癢。因為,據說魏忠賢貪汙的銀子,不說有幾千萬,至少幾百萬是妥妥的。這麼大一筆銀子,莫名其妙失蹤,說出去誰信?但問題是,崇禎皇帝派出去的所有官員,都異口同聲說找不到,你讓崇禎皇帝怎麼辦?難不成他自己親自動手?

其實嘛,崇禎之所以會遇到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不管是所謂的邪惡閹黨,還是憂國憂民的東林黨,那都是無官不貪。別看這些人平日裡鬥得厲害,但當涉及到他們共同利益時,很快雙方就會達成一致。

換句話說,如果皇帝抄某個官員的家,其他官員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皇帝在這個官員家中搜出大筆贓銀。因為,如果皇帝一下子就獲得這麼大一筆銀子,很容易吃到甜頭,以後肯定還會繼續抄家,搞不好還會把抄家當做一項事業。

而且,皇帝在抄家的過程中,也不會有任何心理壓力,因為這麼大一筆贓銀,只可能是貪汙腐敗來的,皇帝現在將它們收歸國庫,是合理正當的。更關鍵的是,這些贓銀是怎麼來的,是誰送的,如果皇帝順著這條線追查下去,很多官員都會吃不了兜著走。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讓皇帝明白,抄家也是無法得到的錢的,所以,官員在抄某個人的家時,通常都是抄不出銀子來的。雖然說,這樣的結果皇帝肯定不會相信,但問題是,大家都說,這一切不存在舞弊。皇帝非要說,抄家的官員貪汙了相關的款項,有什麼意義呢?

皇帝如果死活不相信,就必須另派人去調查相關事實。但是,皇帝派誰去呢?誰又敢接受這種任務呢?就算有人接受這項任務,他回來告訴皇帝,當時抄家,抄出好幾萬兩白銀。但是,相關的白銀都被某某官員給貪汙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被指認的這個官員矢口否認,而且又有無數官員幫他證明,皇帝又該怎麼辦呢?皇帝該相信誰?

更甚至,如果所有的官員都聯合起來,一塊證明那個幫助皇帝的官員(或太監)是一個大壞蛋,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討好皇帝,想趁機打擊自己的政敵。於是,什麼二十四條大罪、三十六條大罪扣在這個官員的頭上。皇帝又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說,皇帝可以把太監放出去,但問題是,太監也是人,太監出去負責追查官員,官員把紅包遞給他們,讓他們多擔待點,他們會怎樣做呢?就是傳說中憂國憂民的東林黨,面對這種糖衣炮彈,都跟死人一個樣,你指望幾個太監,會拒腐蝕永不沾,你也把太監想得太偉大了。

當然,還有人說,皇帝可以把大貪官,抓到東廠往死打他,咱們看他招不招?如果不行,把大貪官的親屬也都抓起來,同樣送到東廠往死打,咱們看他們招不招?

但問題是,審案者也是人,他們敢讓這個大貪官如實招認嗎?肯定是不敢的。所以最後大貪官的口供,肯定是審案者引導出來的口供。而且皇帝如果真繼續追查下去,審案者很有可能會藉機讓他們冤枉自己的政敵。如果案子審成這樣,你說皇帝這是圖啥?

另外,官員和太監之所以敢這樣幹,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抄一個大貪官的家,只抄到級少數的錢,這很好解釋。因為貪官把錢都藏了起來,或是把錢都轉移到了別人家。

所以,這不是抄家者失職,而是貪官太狡猾了,這樣就算皇帝追究下來,相關人員頂破天也就是一個失職的責任。但是,如果那個官員非要討好皇帝把銀子給抄出來,那就相當於得罪了整個既得利益集團,包括皇親國戚和官僚集團。

在這種背景下,除非這個官員敢保證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真的清清白白,沒有做過任何違法亂紀和貪汙腐敗的事情,否則彈劾他的罪狀就會一個接一個送到皇帝面前,到時皇帝還會這般信任他嗎?還會繼續罩著他嗎?

事實上,明末查處貪汙腐敗的案子中,基本上都是這樣結案的。總而言之,貪官太狡猾,提前都把錢給藏了起來,大家實在找不到。所以,追贓一詞,才會頻繁出現在明末歷史書中。


我是趙帥鍋


崇禎皇帝在國庫吃緊的時候,曾要求大臣們主動把家裡的錢拿出來,幫助朝廷渡過難關。可是大臣們都不願意,連富得流油的國長周奎,也只是不情不願,象徵性地捐出五千兩銀子。結果李自成進京後,由於發現明朝的國庫沒錢,軍餉都發不起,因此就對明朝舊臣來一通嚴刑拷打。結果,卻意外地收穫頗豐,一下就解決了所有經濟問題。就是周奎一個人,就交出了三百萬白銀。

於是有人就說,崇禎實在是太仁慈了,他寧願哀求大臣和親戚,也沒有抄他們的家。以至於最終落得個上吊自殺的悲劇。

(崇禎皇帝)

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崇禎是不是仁慈,其實我們只需要看看崇禎上臺後,怎麼對待魏忠賢,以及他在位的時候,殺了多少大臣就明白了。崇禎絕對算不上仁慈,反而以手段殘忍,殺人太多而出名。

那麼,既然崇禎本身是個殘忍的人,他也能做出那樣的事情,為什麼他不採用李自成的辦法,對那些家裡有錢的大臣進行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銀兩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歷史現場,看看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這件事發生在崇禎十七年,也就是李自成快要打進京城來,大明江山快要完了的時候。這個時候,崇禎採用李自成的辦法,對大臣嚴刑拷打;或者想個什麼理由,把那些有錢的大臣抓捕起來,發配充軍,沒收家產,合適嗎?

(朱元璋)

這樣的事情,其實崇禎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曾經做過。當朱元璋當了皇帝,江山穩固以後,他就製造了“洪武四大案”,對那些曾經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給他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來了一通殺戮。他這樣做,無非就是從那些大臣的手中搶奪權力。而他在殺戮功臣,搶奪權力的時候,很多理由都是編造的。就比如李善長,都已經70多歲了,而且並沒有任何造反的行動。但是朱元璋為了立威,還是找了一些理由,把李善長連同他一家老小七十多人,全部殺害。

朱元璋除了搶奪權力,也搶奪金錢。沈萬三曾幫他修南京城牆,但他找了理由,把沈萬三發配到雲南,同時“順便”沒收了沈萬三的所有錢財。

朱元璋那時候之所以敢這麼幹,無非是因為他江山穩固,四海太平。所以這些功臣對他來說,不但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我們再來看看南明朱由崧。

(朱由崧)

當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打進北京後,明朝皇室南渡,朱由崧建立南明。朱由崧在當南明皇帝期間,幹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祖上一支進行追尊諡號,還有就是對北京殉難者也進行追尊諡號。

朱由崧這個做法很好理解,畢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尊貴,獎掖那些為國死難者。不過朱由崧同時還給一些開國功臣也追尊諡號,還給在靖難之役中被迫害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追尊諡號。這就有些讓人費解了。

其實,道理也簡單,朱由崧之所以這樣做,無非就是想調和矛盾,糾正朱元璋殺功臣,朱棣殺忠臣的事實,用這個辦法,討好天下人。希望天下人能夠為大明江山出錢出力,捨命相保。

事實上,崇禎皇帝也採用過這樣的辦法。比如他一生節儉勤政,就是想通過這種行為,表明朱家皇帝已經改變作風,不再吃喝玩樂,而要做一個好皇帝。再比如,他一生下達過六次“罪己詔”,無非也是想以此籠絡人心。

也就是說,在大明江山最後的關頭,有錢打仗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大家都願意一心一意為大明江山拼死拼活。如果他這時候採用朱元璋的那一套,奪取大臣的金錢,那樣一來,人心肯定就散了,再也沒人為大明拼命了。

當然了,就算崇禎採用這個辦法,依然沒有人願意再為大明拼命。當李自成打進京城的時候,有人偷偷開城門,有人迫不及待前往投奔,大明早就人心渙散,無可救藥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覺得還是立場問題,皇帝的任務就是平衡天下利益。我一直很好奇,武則天憑什麼當皇帝,靠陰險毒辣?那可是男人的世界呀。我後來明白了,就是她敢於為農民謀利益,史書說武則天殺人如麻,殺的什麼人呀?貴族、官家,因為到了武則天時代,土地兼併已十分厲害,使得唐朝的“均田制”難以進行下去了,唐初一個18歲男丁可授田200畝,這時,100畝也不足了,土地都到貴族手裡去了,武則天殺了大量貴族,把土地收了回來,再分給種地農民,從而保障了國家收入,從而有了貞觀之治,真正的貞觀之治是從李治開始的。貴族圈地,實則損害國家根基。有人說什麼皇帝是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表,不敢抄大臣的家之類的話,其實是不攻自破的。雍正抄了多少人的家?凡虧了國庫銀子的,一律抄了,曹雪芹的家不就抄了嗎?崇禎不是不敢,而是壓根沒想去抄。在崇禎看來,皇親國戚是自已人,亂民是敵人,清兵也是敵人。崇禎出身藩王,自然站在藩王立場上考慮問題。李自成殺了福王,掏了大量金銀財寶,崇禎在幹什麼呢?嚎啕大哭,大有兔死狐悲之痛。如果崇禎反過來想一想,把福王的這些錢收歸朝庭,不就有錢了嗎?崇禎只會去抄農民的家,但農民已窮的揭不開鍋了。整個明朝統治集團就是一夥打劫農民的反動團伙,以搜刮農民為已任,忘了他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亂民。凡以天下人為敵的,必葬身於天下人的怒火之中。











朵朵佬爺


崇禎皇帝在明末的風雨之中,承擔了亡國之痛,性命也隨江山而去。崇禎皇帝也成了焦點之爭,為什麼他在國庫空虛時沒抄了大臣皇親的家而去哀求借錢,最後落得自盡而亡?我們事後看,他不抄家是正常的。

1.皇帝,皇親,官僚是利益共同體。無論明清,還是漢唐,官僚和皇親從來不是皇親屠宰的對象,恰恰是皇帝的幫扶者,他們和皇帝一起壓榨天下百姓。崇禎皇帝也不例外,他是明朝最大的地主,皇親和官僚是大地主,還有民間的士紳小地主,崇禎如果抄了他們的家,會被大小地主所拋棄,人人公憤之,只能被打倒。更何況,皇帝是地主支持起來的,他不可能回手把支持自己的人抄家。李自成就是因為在北京抄家,把吳三桂家也抄了,吳半路折回,投皇太極去了。



2.抄家命令真的執行也會成為空文。就算崇禎皇帝願意冒風險,頂壓力。真的揪出幾個大戶,給他們安上罪名,要抄家,其他官僚也會驚恐不已,聯合抵抗。要抄家,也是具體的官僚,兵丁去執行,他們知道今天去抄別家,明天可能會抄自己家,所以剛開始崇禎要借錢支持戰爭的時候,官僚貴族集團就抱在一起,抵抗崇禎的“搜刮”,以至於國難當頭,崇禎不惜臉面,仍然是借不來錢,更不說去抄家。真的去抄,也是應付了事,肯定抄不出錢,明白暗示崇禎:不要再打我們官員的主意!



3.王朝滅亡之前皇帝是道德上楷模。任何一個君王,無論背地裡怎樣,總要在面上裝一裝,因為從漢朝董仲舒開始,建立了一套“君權神授”的體系。皇帝成了道德上的楷模,成了愛民護民的楷模。崇禎肯定也知道這個道理,一旦他大開殺戒,要奪富於官,必然官怨沸騰,皇帝的道德上會產生汙點,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礎。堂堂一國皇帝,在國庫虧空外敵入侵之時,要靠洗劫官員來支持財政,那麼這個國家會崩潰的更快!


4.當然,這一切說明了崇禎的難處和痛處,也說出了崇禎朝官員,皇親的自私和貪婪。他們都是利益共同體,也都是王朝的蛀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大明這個千里長堤,終於一夜崩塌。


話說春秋


一個人有了雄心壯志,是否一定能夠成功?不一定。成功與否,還要看他有沒有魄力與智慧。崇禎皇帝的經歷很有啟發作用。

1627年,朱由檢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

崇禎皇帝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每一件政事都要親自過問、親自處理,真正做到了天沒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回家吃飯,整天到晚忙於政事。

可是,他缺乏治理國家的謀略,也沒有駕馭屬下大臣的權術,以至於財政困難之時、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只得自降身價向大臣借錢,而不敢抄沒貪官汙吏的家產。究其原因,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一、剿除閹黨、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崇禎皇帝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就投入極大的精力用來清除閹黨。閹黨是明代的特殊階層,是依附於宦官權勢而形成的政治派別。

1627年,崇禎皇帝利用一個機會,將魏忠賢的左膀右臂斬斷,使魏忠賢陷入孤家寡人、孤立無援的境地。

不久,崇禎皇帝頒發了一個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把魏忠賢貶謫到安徽鳳陽去看護皇家陵園。

時間不長,崇禎皇帝又下令逮捕魏忠賢、並列出罪狀,依法懲處。魏忠賢知道這一次必死無疑。在阜城南關旅店,魏忠賢與同夥一起痛飲到凌晨時分,然後兩人一起上吊自殺。

崇禎皇帝下令把魏忠賢骨肉割離、斬斷四肢、割斷喉嚨,並將魏忠賢的頭顱懸掛到河間府的城牆之上。

接下來兩年左右的時間,崇禎皇帝將閹黨260多人斬盡殺絕。有的被處死、有的被髮配、有的被終身禁錮。權傾朝野的閹黨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剿除閹黨之後,閹黨的死敵東林黨乘勢而上。在長期政治鬥爭中,東林黨已經習慣於進行殘酷的政治絞殺,根本沒有把振興國家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

東林黨的所有作為都只是圍繞自己的利益而展開,崇禎皇帝只是他們進行政治鬥爭的一個工具。

崇禎皇帝所看到的朝廷上下,都是爭權奪利、明爭暗鬥、互相傾軋、你死我活。所以,崇禎皇帝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禎皇帝不信任文武大臣,朝中百官對待皇帝也是搪塞敷衍。

不同政治派別互相彈劾、陷害異己勢力。崇禎皇帝就在大臣的擺佈之間、不斷頻繁調整官員的職位、人選。在他當皇帝的17年時間中,竟然調換了17個刑部尚書、更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

崇禎皇帝的這些行為,造成政治氛圍異常恐怖,國家棟梁之材得不到重用,有心報國的仁人志士要麼不肯為國效力、要麼沒有機會為國立功、要麼剛見成效就被立即打壓甚至喪命。

朝野上下大臣與崇禎皇帝離心離德,都力圖保住自己的小家與自己的利益。根本沒有人願意為皇家分擔憂慮、出謀劃策、盡職盡責。

當崇禎皇帝要來清理財政、抄沒貪官汙吏家產的時候,沒有一個正直的、衷心的心腹大臣能夠忠誠地執行皇帝的詔令。

崇禎皇帝十分信任魏藻德。他是明朝狀元,崇禎皇帝啟用他擔任首輔大臣。在國家危難之際,崇禎皇帝希望他能成為中流砥柱、希望他能力挽狂瀾。

可是,魏藻德也只是敷衍塞責、應付了事。

當國庫空虛、軍隊急需用錢的時候,崇禎皇帝問他有何對策,他竟然說:只要你說出來,我立刻遵旨照辦。這話與沒說沒有兩樣。然後,把屁股撅得高高的、跪在地上,再也一言不發。

崇禎皇帝簡直氣瘋了,一腳把龍椅踢翻了、滾得老遠。

二、遭遇恐嚇、深陷黑惡勢力的陰影

崇禎皇帝因為各項財政支出難以為繼,而焦頭爛額。他不斷加徵三餉,就是遼餉、剿餉、練餉。

儘管人民負擔已經非常沉重、實在擔當不起,可是,軍費仍然還有很大缺口。

就在崇禎皇帝考慮要不要對貪官汙吏採取高壓政策、以增加軍費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令崇禎皇帝膽戰心驚,徹底打消了對大臣和親屬抄家的想法。

崇禎皇帝第五個兒子名叫朱慈煥,十分聰明、相貌靈秀,深得崇禎皇帝的喜愛。平時無論多忙,崇禎皇帝都會擠點時間,去陪伴、教育朱慈煥。

有一天,朱慈煥突然生病了,高燒不退。有人報告崇禎皇帝。崇禎丟下龍案上的所有工作,快步趕去看望朱慈煥。

崇禎皇帝問過御醫朱慈煥的病情之後,用手搭到朱慈煥的額頭。朱慈煥發燒很嚴重,崇禎皇帝覺得兒子迷迷糊糊的。

令崇禎皇帝大感意外,朱慈煥好像似醒似夢中,口中唸唸有詞:九蓮菩薩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將盡殤其子。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九蓮菩薩說了,皇上一定要謹慎行事。如果對待外戚寡義薄情,那麼皇帝所有的兒子都將不得善終、都將夭折而死。

好多人沒有聽說過九蓮菩薩。九蓮菩薩是崇禎皇帝的曾祖母李太后化身。九蓮菩薩真的可以顯靈預告嗎?這顯然是一種心理戰的詭計。

崇禎皇帝軍費緊張,下令大臣募捐、籌集軍餉,明擺著就是逼迫他們向國家捐錢。

雖然大臣和親戚都是富可敵國,可是他們都認為國家興亡與自己沒有關係,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錢財捐給皇上。

外戚中有的人很聰明,料想皇帝有可能對他們採取強制措施、甚至抄家。為了讓崇禎皇帝不敢對外戚有過激的行動,有人使用陰招來恐嚇崇禎皇帝。

知道朱慈煥生病發燒了,外戚與太監密謀策劃,反覆在朱慈煥耳邊唸叨:九蓮菩薩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將盡殤其子。

小孩子朱慈煥記住了這些話語。因為高燒昏迷,朱慈煥有時候會說胡話,就把最近聽到並且記住的這幾句話說出來了。

崇禎皇帝聽見兒子朱慈煥的胡話,又看見兒子高燒不退,心中十分恐懼。

很快,兒子朱慈煥竟然因為生病死亡了,使得崇禎皇帝更加膽寒。

外戚又在皇宮中不斷製造一些奇異現象。

朱慈煥病亡夭折、臨死說出奇怪預言、皇宮中出現奇異現象,這些詭異情景疊加起來產生了巨大的恐怖效應,嚇得崇禎皇帝真的不敢對大臣和親戚抄家。

崇禎皇帝無計可施,終於導致了無法逆轉的悲慘命運。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命令後宮所有嬪妃全部自殺。然後,親自動手用刀砍死自己的兩位女兒——公主。

接下來,他安排自己的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上三位皇子、趕快逃出皇宮,儘快找地方藏身保命。

最後,崇禎皇帝跟著太監王承恩偷偷跑到煤山,在山腰的一顆歪脖子槐樹上自縊身亡。

崇禎皇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身為皇帝,竟然對自己的大臣和親戚束手無策,真是可悲至極、無以復加。

你覺得崇禎皇帝的結局怎麼樣?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祟禎皇帝,太自視清高,在嚴格要求自己時,不寬以待人,失去友善誠信,互不信任,總是喜歡殘殺戰功卓著,功勞很大的將領,將軍,大將,統帥。祟禎皇帝眼裡揉不得沙子,殺伐果斷,專殺有功人士,他太殘暴,太沒人性,殺來殺去,沒有一個將軍,大將願意為他效忠出力,原因他是暴君。他殺有功人士,絕不手軟,手段極其暴力,殘忍,他是在自廢武功,自毀長城。祟禎要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呀!祟禎要大開殺戒,寧可錯殺三千,不願放過一人。最後殺來殺去,殺光了能征善戰的將軍,將領,人們紛紛棄他而去,他成了無人問津的孤家寡人了呀!崇禎皇帝無力制止貪官汙史,導致貪官汙吏之風盛行,也導致朝廷國庫空虛,無能力也無法驅使士兵上戰場拼死拼命去打仗了。士兵不發軍響,譁變投降李自成。祟禎不對那麼多有錢的文武大臣採取高壓,打壓政策,貪官汙吏也不會把吃進去的東西吐出來的。貪官要錢,還是要命?文武大臣要錢,還是要國家?不過,崇禎皇帝殺代果斷,濫殺無辜,殺了忠臣良將,讓人們看透了崇禎皇帝這個暴君,太會損人利己,搶去他人功勞給自己,還甩鍋他人成罪人,崇禎皇帝太傷人心,不得人心,最終祟禎皇帝不仁不義不得人心,最終以人民,正義,和平為敵,最終成了讓人恐怖,人見人怕的吊死鬼。


中國美6220


向大臣們哀求?這話誰說的,易中天嗎?不管誰說的,但是崇禎帝籌錢難確實真的。崇禎抄過別人的家,就是魏忠賢的。但是呢,上報給崇禎帝的只有幾千兩銀子。崇禎帝可不是無知的昏君,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怎麼可能只有這幾個錢,便另派人去查,結果還是一無所獲。魏忠賢可是當時人人可誅的奸臣,按理說沒人會庇護他。但是抄家卻查出個這,傳說中魏忠賢的上千萬兩銀子不翼而飛。此時的崇禎帝已經知道,扳倒一個魏忠賢,但漏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貪官,連自己身邊的人也不例外。崇禎由於剛剛登基,還需要眾臣的支持,無奈,沒有深究。

其實嘛,崇禎之所以會遇到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不管是所謂的邪惡閹黨,還是憂國憂民的東林黨,那都是無官不貪。別看這些人平日裡鬥得厲害,但當涉及到他們共同利益時,很快雙方就會達成一致。

還有崇禎帝本來就是藩王出身,讓他去抄藩王的家,不是打自己的臉嗎。當河南的福王被李自成抄家抄出鉅額財富,崇禎帝還為自己未能保護好自己的叔叔而自責。面對朝中的文臣武將自己也無能為力,要麼下不去手,要麼沒人聽的話,執行他的命令也是打折扣。可是崇禎實在是一個沒有謀略和手段的帝王,空有中興大明的報復,無奈,自己能力不足。


蝦果仁


權力失衡

關於剷除魏忠賢的問題,對錯且先不論,但是崇禎作為皇帝,本該深通帝王制衡之術,封建社會延續近兩千年,那些重用太監的皇帝難道都秀逗了嗎?還不是為了防止外戚、武將和大臣一家獨大。崇禎剷除魏忠賢以後,最大的後遺症就是文官集團失去牽制,迅速膨脹,最終壯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崇禎年間文官集團之害,甚至遠遠超過宦官集團。首先文官集團相互攻訐,彼此掣肘,政治鬥爭貫穿始終,涉及到國政時,不分對錯,只看立場,致使國家秩序混亂;其次東林黨掌權後,治國乏術,流於空談,重名節不幹實事,東林黨構建的北部防線,每年耗銀900餘萬兩,直接拖垮明朝財政,致使內政不修、外敵不御;明末文官集團大多出身東南富戶,在他們掌權之後大量政策向大地主傾斜,土地兼併愈發嚴重,農民負擔也逐漸加重,最終激化了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致使民變四起。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雖然對大臣殺伐決斷,毫不留情,但並不證明他足以掌控群臣。大臣的起落,不過是文官集團各派系之間利用崇禎多疑的性格,剷除異己罷了。在此過程中文官集團的勢力毫無削弱,甚至愈發強勢起來。如果此時崇禎敢拿其中任何人開刀,那麼文官集團絕對會團結一致,集體對抗皇權。

另外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私有財產逐漸受到保護,即使是專橫的宦官,也不可能無緣無故抄沒財產,肯定是先編織罪名,再行處置。

有人說文官惹不起,拿皇親國戚開刀如何?這幫人更不好惹,據說崇禎曾經確實要國舅等皇親做表率,但是逼得急了,就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更有甚者,還有人毒害崇禎的兒子,以致重病,後來還安排方士到宮中做法,揚言崇禎逼迫親人太甚,才招致子嗣受難。

因此崇禎不是不想查抄大臣和親戚,實在是做不到,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真是憋屈啊。

性格使然

不過這種處境真的是怪不得別人,崇禎的哥哥朱由校,在深宮中做了一輩子木匠皇帝,可是天下民變寥寥,邊患也沒有崇禎年間這麼嚴重。一來太監亂權,欺負的都是文官、富戶和文人,與百姓秋毫無犯。魏忠賢對然霸道,但是至少還有識人之才,邊務防事,全都是可靠之人,比那些嘴上沒毛的文官靠譜很多。

在用人眼光和制衡之道上,朱由校強於朱由檢太多。朱由檢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過於自信,以為除掉魏忠賢就可以乾坤獨斷,其實根本玩不轉;第二個錯誤就是猜忌多疑,顧慮太多,又瞻前顧後;第三個錯誤是喜歡推卸責任,只要政策施行不順利,就拿大臣做替罪羊。

古之治國有兩種,要麼治大國如烹小鮮,要麼猛藥去痾,但是無論哪種,一經選擇就必須長久貫徹。今天說要舒緩,明天下猛藥,長久以往,好人都被折騰夠嗆,何況滿目瘡痍的時期呢?

性格是內因,形勢是外因。自己下不了決心,又沒能力對抗群臣,因此崇禎一直也沒辦拿大臣和親戚開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