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列強能完全殖民印度,卻不敢完全殖民清朝呢?

用戶5997223575739


這個原因還真的是很多。

首先和印度相比,清帝國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而莫臥兒王朝卻是一個由大貴族把持的封建性質很強的帝國,每一個組成帝國的部落都有自己的軍隊和人民,這就給英國人的滲透做好了鋪墊。相比之下,中國的地方官員都由皇帝指派,官員之間互相制約,能夠獨攬大權的還真的沒有。


第二點,在1880s以前,列強中除了俄羅斯以外,其他國家並沒有殖民中國的打算,因為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法美為首的歐洲列強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傾銷出去,很顯然,當時佔有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國是一個理想的市場。所以在1880s以前,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更多的條框是取消對他們國家的關稅,可以進入內地傾銷商品。而印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就開始被殖民勢力蠶食的老大帝國,從性質上講,印度就已經被英國定義為原料掠奪地。


第三點,1880s之前,列強並沒有把殖民重點放在中國,因為他們還需要對自己正在殖民或已經殖民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內部消化,所以無暇去顧及中國。但是1880s之後,正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列強的目標紛紛指向大清,那麼也就不會誰有機會獨吞中國。因為哪個國家也不會容許另一個獨自坐大,英國為了不讓俄國獨吞東北,就扶持日本與之對抗。日本窺伺于山東,一支在找德國的事。法國和英國在雲南地區也有爭端。英國和俄國在新疆和西藏也有利益衝突,這種列強之間的競爭間接保證了軟弱的大清不至於像印度一樣被完全殖民。


火器工坊


為何列強能完全殖民印度,卻不敢完全殖民清朝?

原因比較多。

首先,印度在遇到英國以前,是一堆細碎的國家,即便有莫臥兒王朝,但其統治範圍還沒有涉及到整個印度地界。

而且印度內部矛盾重重,不僅有宗教紛爭,還有民族與種姓制度的矛盾,英國人就通過挑撥王公土邦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面對侵略時,印度更多的是一盤散沙,壓根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抗力量。


第二,跟西方碰撞的時間不同。

中國跟西方碰撞的時間是比較晚的。

早在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印度西岸建立起貿易點,至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印度全境。直到1858年,才正式建立了英屬印度。

可以看到,這個過程是比較久的。而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有一百來年,但這一百來年裡,我們並非只和英國一個國家打交道。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殖民者的不同。

印度基本上是全部被英國佔據的,而晚清則不一樣,從鴉片戰爭開始,美國、法國、俄國也想從清政府這裡瓜分一點好處。慢慢的,日本、德國等列強也開始加入瓜分的行列。

這些列強各懷鬼胎,都想從清政府這裡獲得最大的好處,可因為誰也沒有單獨佔領大清國的實力,而列強之間也不允許某一家獨大,比如三國干涉還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於是,列強的這種競爭關係,在客觀上使得清政府沒有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最後就是進取。

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有不少仁人志士開始覺醒,從林則徐、魏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到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洋務運動,再到後來梁康學日學俄、孫中山學習美國共和、陳李引入十月革命學說等。在遭遇侵略時,我們出現了無數愛國人士,這些人為追求國家獨立而奮鬥,這是印度比較少見的。


金兔歷史


這個主要因為當時印度,清王朝的具體國情不同,還有當時各自所面臨的殖民者的形式不同。

第一點先說清朝和印度的統治階層。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對於印度來說,其本來就是就是外來侵略者,且印度又建立了種姓制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達到民族融合的目的,在印度其上層統治者本就是異族。而當時清朝,雖然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已經全盤漢化,不存在民族歧視,統一的認知感強。

第二點是民族的認知感。當時的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信仰眾多,統一的民族認知感不足,民眾缺乏凝聚力。但是當時中國,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一直是中國的發展主潮流,以至於到清朝末期,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說法。而英法美等國一直被視為外夷,排斥外族。在面對侵略時,即使中國人民手中的武器再簡陋,也敢於同侵略者拼命。

第三點是國家基本情況。當時的印度說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個一個的邦,在嚴格意義上其實已經不能稱為一個國家,面對英國殖民者,各自為戰。而當時的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統一集權的國家,尤其是當時已經完成了對新疆、西藏、蒙古、雲貴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統治,而且有自古的統一思想。也就是說當時的殖民者面對的印度,只是一個個的小國家,而當時的清朝則是一個龐大的封建帝國。

第四點是戰略縱深。當時的印度因為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王朝,各邦國之間各自為戰,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可言,甚至有的邦國為了利益還會幫助英國人。就算當時的印度是統一的國家,其國土面積也不過三百多萬平方公里。而當時的清朝,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土面積達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就算是清末,清王朝的統治者也實際的統治著整個國家,放眼侵略過中國的任何一個殖民者,誰有如此胃口可以吃掉諾大的清朝。

第五點就是殖民者本身。當時英國殖民印度時,起步早,競爭者少,而且是步步蠶食,逐漸吞併了整個印度。但當輪到清朝時,那殖民者可就數不過來,就算是最前期,英國也得拉上法國一起。殖民者一多利益分配便不均衡,殖民者之間就有矛盾,清王朝就可以在他們之間找到平衡,苟且偷生。還就是離中國的距離,軍隊派遣或是後勤補給都不方便,也無法支持大規模戰爭。


狼君歷史


首先 莫臥兒王朝是個外來政權,他的統治集團是中亞蒙古後裔,莫臥兒王朝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全印度,清帝國這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統治基礎比較印度穩固。

其次 印度宗教複雜而繁多,沒有行成統一的國家思想的基礎,清帝國核心地區是儒教統一思想,邊疆地區則用藏傳佛教統一思想.

第三 民族矛盾尖銳,印度大大小小宗教過200,彼此征伐不斷,給了英國人分化瓦解的機會,清帝國由於統治集團的政教合一二元統治結構,使得民族矛盾並不尖銳。

第四 中國民族精英有深重的中華大國情結,努力維繫民族獨立,這是印度民族所缺乏的。


zhangchi1209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印度被英國完全殖民地化?中國的大清王朝,卻沒有被西方列強,完全殖民化了。首先,兩國的國情不同。印度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王國,印度的反抗意識沒有中國民眾那麼堅決的抵禦外辱,那麼堅強的抵抗到底。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雖然也受西方列強的欺辱壓迫,剝削。但是,中國民眾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讓西方無法完全殖民化中國。歷史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這場運動嚴重的打擊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已分裂中國的圖謀,讓西方列強意識到中國最底層的民眾埋藏的一種強烈的愛國意識,以抵抗精神在裡面。反觀印度被英國殖民化很早,早在清朝乾隆時期,就被英國殖民化了。雖然中間也出現了一小股力量的反抗。但是沒有大風大浪轟轟烈烈的,像中國太平天國運動那麼強烈,或者中國的義和團那麼強烈的打擊,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在中國民眾反帝反封建反西方列強殖民化的背景下,西方列強圖謀分裂中國殖民化中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就是因為中國民眾底層隱藏著一股強烈的反抗壓迫與帝國主義侵略的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的存在,印度人被英國輕易的職殖民化首先印度有很多鬆散的王國。王國之間互相攻伐,讓英國人挑撥離間,比較有可趁之機,才很快,迅速的佔領印度殖民化印度。反觀中國的清朝政府是一個強大中央集權國家,雖然國家沒落了,但是,國家整體行政命令還是保持一致。國家大小事務還是由中央拍板決定地方沒有權利以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印度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印度的鬆散王國是各自為戰,各自以西方列強談判。最終被西方列強的英國各個擊破,達到了完全殖民化。中國中央集權的清朝就沒有那麼容易被各個擊破,或者說,從內部瓦解掉。所以說,中國整體上還能保持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


鐵木真165163663


印度本來就有白人入侵,而且,在當地生根發芽。根據混血的程度,劃分職業種姓,高種姓的都是比較白的,歐洲血統比較多的。他們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受人尊敬,也是印度的統治者。所以,印度本來就是接受白人統治的國家。英國人殖民印度,順理成章,沒有太大的問題。

而中國人就不一樣了。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從未斷層,對外來入侵也未少見。一般都會在初期拼死抵抗,實在抵抗不過,在被迫接受統治以後,會逐步以文化進行反同化。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最後都被融入中華大家庭。

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無論是從文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不是哪個西方國家能夠輕易殖民的。近代鴉片戰爭雖然失敗,但是,就憑英國人那少的可憐的部隊,要去殖民這麼大的帝國,估計他們想都沒敢想。他們想的,也就是開放口岸,降低關稅,通商做生意,平衡貿易逆差而已。此後的歷次戰爭,也是大同小異。

既然不能殖民,那麼,列強只能在維持中國統一的情況下,劃分勢力範圍,爭取攫取更大利益。所以,舊中國就走上了半殖民半封建的道路。


銳不可當179907905


幾千八國聯軍打的清軍落花流水,瞭解一下。真實故事一: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清派森格林沁率蒙古騎兵五千,反擊。八國聯軍守住一橋頭,架了幾挺馬克沁,其它士兵趟地聊天。清軍開始衝鋒,對面幾挺機槍開火。結果清軍衝了半天,也沒過橋中央,最後死傷大半撤退。此役:清軍戰死三千,八國聯軍只有一人輕傷,是不小心自己碰的


老夫有話說5


因為氣節,中華民族從不向外妥協!滿清政府早已淪為列強的一條狗!漢族百姓反抗外來侵略的態度是堅定的!清軍和英法軍隊聯合絞殺太平軍就足以證明:晚清政府寧願做列強一條“高貴”的狗,也不願意把江山還給以漢族為首的中華民族!這是最根本的原因!至於印度當時很鬆散,也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國家、民族概念,也就談不上整體民族氣節!


past穎甜


當時白人沒幾個人。主要是掠奪財富。設個總督,還不如李鴻章得勁。況且李鴻章慈禧明確願意做傀儡!兩省事,何樂而不為!只是後來日本人要遷都北京,天皇欲登陸中國做“天下共主”。中國人不幹了,李鴻章們沒勸住,才有現在的中國!目前,李鴻章猖獗,“愛狗人士”氾濫成災。國人要警惕,而不是“理性接受”!


弓目


傻缺,印度當時是一個地區,不是一個單一國家。不要本末倒置,印度要感謝因為英國殖民,將南亞次大陸整合成一個國家。中國人口多,多民族統一觀念很強烈,殖民者殖民者目的是為了榨取資源和利益,但是如果由於殖民,中國烽煙四起,會嚴重影響殖民者賺錢和榨取資源的能力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