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求釋君最近一直在思考國家發改委本月8日在官網上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發現裡面大有深意。

《任務》指出: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採取差別化精準化落戶政策,積極推進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落戶。允許租賃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戶口落戶。

今年的城鎮化重點任務跟以往不同。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求釋君查閱了過去三年的《城鎮化建設任務》,發現以往都是強調“加快推進、培育、增設中小城市”。

2018年國家發改委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中提出: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穩妥有序增設一批中小城市。

2017年強調:圍繞優化空間佈局,紮實推進城市群建設和新生中小城市培育。

2016年要求: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而今年的城鎮化重點任務中,關於中小城市的表述不一樣了。

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產業支撐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放開了二線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意味著小城市的很多年輕人可能要到臨近的大城市落戶了。

小城市的人口本來就是流出的,這下流出的趨勢和速度會進一步提升。

所以,國家政策中首次提及“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

也就是說,我國準備實施“大國大城”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了。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以前都要加快推進中小城市建設,而今年突然轉變思路,放開大城市的戶籍,並強調收縮型中小城市嚴控增量了呢?

主要原因其實有三點:

第一,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6.21%

今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佈《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2018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313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有43.37%。

這意味著,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15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15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兩大政策目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但戶籍人口城鎮化則有待進一步提升。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很高了,說明很多人已經進城工作生活了,但為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高?原因在於,年輕人更喜歡去往大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即使是漂著,沒有戶籍,也要在大城市。所以只有放開大城市戶籍,戶籍的城鎮化率才會快速提升。

第二,人口增速趨緩,新增人口不夠了

跟2017年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一樣,政策出臺的背景就是國家意識到人口的形勢已經不樂觀了。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62,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45,也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1.67。根據中國生育率和年齡結構,中國人口大致在2028年前後達約14.4億峰值,然後開始減少,2050年降至13.6億。

既然新增人口增長趨緩,大城市還有很多空間,為何還要新建、擴建中小城市呢?城市建好了,沒人去居住,那不是一座空城嗎?各地的空城還少嗎?

求釋君統計了《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佈的人口數據,發現從2010年到2016年,在剔除掉因行政區劃變化而增加或減少的50個城市後,剩下的633個城市中有246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出現下降(即2016年與2010年城市人口密度比小於1),佔38.86%。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城市越建越大,但人口不夠用了,所以人口密度開始下降了,跟大家印象中的不同,大城市也出現了人口密度下降的情況。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從2010年的3157.66人/平方千米降到了2795人/平方千米,是所有類型的城市中下降最多的一類城市。

在人口密度顯著降低的13個大城市中,有6個省會城市,它們分別是烏魯木齊、長春、貴陽、瀋陽、石家莊和海口。在人口密度有所降低的11個大城市中,也有5個省會城市,它們分別是蘭州、南昌、西安、合肥和哈爾濱。

有趣的是,一些人口密度下降的省會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人口流失的狀態。以海口為例,海口的人口密度在2010年到2016年間下降了將近一半,人口密度顯著降低。但海南的其他城市也沒好到哪裡去,除了瓊海外,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均下降得明顯,海南正在面臨“留不住人”的困境。

2000年,中國城區人口為38823.7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2113.7平方千米,2016年,城區人口達到40299.17萬,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4331.47平方千米裡。城市人口和建成區面積分別增加3.8%和145.69%,土地城市化明顯快於人口城市化

第三,新區建的太多,政府財力不夠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調研發現,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省市(包括縣級市)規劃有超過3000個新城新區,其中有20個省份中,平均每個市至少有一個新城新區,最多的瀋陽規劃有19個,而廣東平均每個市有1.78個,山東其次,有1.37個。

國務院一項截至2016年的關於12個省會城市和144個地級市的一項調查顯示,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規劃4.6個新城(新區),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要達到這些新城、新區的預期規劃目標,總共需要住進去34億人口。

要達到34億人口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中國目前人口的2.5倍,地球人口的一半吧。

大城市戶籍為何突然放開?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人口密度在下降

建這些新區,是不是得徵地?是不是得修路?是不是得搞綠化、量化?是不是得搞基礎配套設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政府舉債建設。

4月16日,財政部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

數據顯示,2019年1-3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656億元,同比增長6.2%;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4300億元,同比下降6.2%。

相較之下,2018年一季度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長34.6%——兩大數據均呈現明顯下降。

在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政策實施後,政府的財政收入再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顯得不太現實了。

財政部部長肖捷此前披露2017年底政府負債率為36.2%,而根據專家測算,納入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後,2017年底的政府負債率高達72.3%,高於國際警戒線。

地方舉債建新城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一個是財力有限,一個是也沒那麼多人口搬進去了,本來人口就在流失,密度就在下降,還擴張小城市幹嘛呢?

把人口往大城市裡趕,一個是可以讓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提高人口密度,促進分工,繁榮經濟,另一個是可以抑制中小城市的無序擴張,減少財力的浪費。

所以說,大國大城的戰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早就應該這樣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