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手藝人17載制2000多張儺面具 冀古老文化親近民眾

甘肃手艺人17载制2000多张傩面具 冀古老文化亲近民众

甘肅民間藝人馬正德對圖稿進行補色。 楊豔敏 攝

甘肅蘭州城邊,一處不起眼的房屋內掛著一排面目猙獰的儺面具,甘肅民間手藝人馬正德端詳片刻後,返回工作臺前,對此前的圖稿進行補色,在此後一段時間內,將在木料上呈現出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儺面具。

上述情景,對於痴心儺面具17載的馬正德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他雖記不清耗費了多少圖紙和木頭,但周祖儺、軍儺以及四大名著人物等2千多張儺面具記錄著這份努力和熱愛。

甘肃手艺人17载制2000多张傩面具 冀古老文化亲近民众

圖為甘肅民間藝人馬正德所畫的《水滸傳》中杜遷人物圖稿。 楊豔敏 攝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以木雕成形,然後敷彩上色,表現出粗獷樸拙、莊典華麗,是較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圖騰再現,是祛災納祥的吉祥象徵。

2002年,大學畢業的“藝術生”馬正德在報紙上,偶然間看到儺面具,加之從小受民俗社火影響,對此產生了興趣,便踏上了學習儺面技巧之路。

“當時,都不認識儺這個字,單純感覺有趣。”馬正德學習之路並未一帆風順,作為“藝術生”他學習的第一件事竟是磨斧頭,“心中多有不愉快,但依舊選擇去磨”。

甘肃手艺人17载制2000多张傩面具 冀古老文化亲近民众

甘肅民間藝人馬正德展示製作的儺面具。 楊豔敏 攝

“看似磨斧頭,其實是在磨耐心。”馬正德介紹說,儺面具的製作並非簡單之事,需沉下心來,閱讀大量史料和民間故事,梳理面具細節的寓意,然後做出圖稿,按照其稿,選木製作,從打胚到上色便要16道工序。

從神話人物到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再到十二生肖……馬正德製作儺面具技巧雖越發嫻熟,但他發現鮮有民眾瞭解儺面具和背後的文化。經過深思熟慮,2007年,馬正德在蘭州文化園區租用一間鋪面,擺放儺面具,並且免費為民眾講解,“為了吸引民眾,還提供免費茶水,供其飲用”。

看著日益增多的參觀人員,馬正德心中暗喜的同時也略帶悲傷。“製作的儺面具記錄著他的青春,只可參觀,不出售。”他告訴記者,越來越多民眾想購買儺面具,而願意學習其技巧的人卻寥寥無幾。

迫於生活壓力,經營5年多的鋪面關門,消失在人聲鼎沸的街道上。原本鑽研儺面具的馬正德也開始分心做雕塑,所掙錢財除維持生活外,多數支撐他繼續研究儺面具。

“儺面具是一種技藝,也是古老文化的記錄,不能被遺忘,需要有人傳承。”馬正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建成儺博物館和成立儺文化協會,使古老的儺面具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大心願就是通過儺文化,讓民眾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艾慶龍 李亞龍 楊豔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