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郵輪市場:轉角還能遇到春天嗎?

中國郵輪市場在經歷了旅遊客流量連續10年暴發式增長後,從2017開始,客流量出現斷崖式下跌。與此相伴的,是國際郵輪產品“中國化”等各種詬病甚囂塵上……

國際郵輪巨頭在中國紛紛做“減法”或“出逃”。現象背後,“中國大媽‘吃垮”國際郵輪”,是網友戲稱,還是暗含意義?與此同時,一些對中國郵輪消費市場抱有信心的企業已經開始佈局……

中國郵輪市場在轉型拐點會走向何方,可以拭目以待。


前不久,超大型郵輪歌詩達“賽琳娜號”在青島首航,引發山東本地及涉海媒體關注。自2018年以來,國際郵輪巨頭紛紛在中國做“減法”或是調整戰略佈局,“新世紀號”“喜悅號”“盛世公主號”退出中國,“賽琳娜號”此次也是從華東市場轉戰華北。原本“高大上”的郵輪,在中國遭遇了一些什麼?郵輪巨頭的集體出逃,和國內市場的獨特表現有著莫大關聯。

關注中國郵輪市場:轉角還能遇到春天嗎?

首先是客流量斷崖式下跌。2017年以前,我國郵輪旅遊客流量連續10年暴發式增長,年均增速在50%左右;2017年,增速突然大幅跌落,僅為8%左右;2018年,我國接待郵輪數量和郵輪旅客量雙雙下滑,這也是國內郵輪市場自2006年以來出入境旅客人數的首次下降。與此同時,還有甚囂塵上的對國際郵輪產品“中國化”的各種詬病。

有網友戲稱,豪華郵輪出逃中國,是被中國大媽“吃垮”的。此為戲談,不足為信。事實上,據“喜悅號”所在公司諾唯真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食物支出僅佔總支出的6.6%。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國郵輪市場客源確實呈現老齡化現象。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30歲~59歲的遊客佔比48.5%,是郵輪遊的主力軍;其次便是60歲及以上的遊客,佔比達27.5%。老年人多,二次消費就少,一位遊客曾坦言:“待在船上的幾天,除了吃飯和偶爾看看電影,基本沒怎麼出過房間。”

除了遊客老齡化導致的二次消費低,中國人勤儉持家“出門省著花”的習慣,也在豪華郵輪上“省”出了不少錢,影響了郵輪的收益。有關資料顯示,2017年,世界各地遊客在嘉年華郵輪累計二次消費達100億美元。然而,在中國85%以上的中國遊客不會在郵輪上二次消費,12%的中國遊客會把錢花在免稅店和賭場上,只有3%的中國遊客會光顧郵輪上的酒吧、高檔餐廳。諾唯真CEO弗蘭克就曾公開宣稱,“喜悅號”駛離中國並最終定位阿拉斯加航線,是因為更加看重歐美遊客在船上的二次消費能力。

將老齡化、消費能力相對較弱的遊客“拉”上船的,正是旅行社包船為主的銷售模式。此輪集體撤退之前,郵輪這種在歐美相對較高端的度假產品,在中國卻是以低價傾銷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的。中國的郵輪消費市場有待培育,而大多數國際郵輪公司在中國缺乏自主銷售渠道,往往將整船包給旅行社。船艙賣不出去,旅行社便以低價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尤其平時有閒的退休老人。

據瞭解,2017年以前,上海母港出發的郵輪,三四日遊甚至僅需2000元左右,臨近出發日更有低價尾單甩艙。而找補收益的方式,不是增加上岸購物以便提成,就是降低服務品質。大量的免費自助餐安排,造成了食物浪費,也影響了高端消費人群上船體驗的意願。

欲速則不達。中國郵輪市場滲透率僅為0.08%左右,歐美國家滲透率要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國人接觸豪華郵輪旅行也就在這十幾年,而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消費習慣積澱。在早期通過低價傾銷方式吸引的中老年遊客市場逐漸飽和,更具有消費能力的中青年市場還有待培育時,客流量隨之放緩便在情理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在一些國際豪華郵輪退出中國市場的同時,一些對中國郵輪消費市場依然抱有信心的企業也在暗中佈局。近日,雲頂郵輪旗下的星夢郵輪“探索夢號”在吳淞口開啟,其總裁朱福明說,相信中國的郵輪市場經過兩年左右的調整期後,會再次迎來高速發展的時期,雲頂需要為此做好準備。一些利好的市場訊息也在不斷顯現,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許多遊客每年飛往境外港口參加郵輪遊,其人數已達10萬人次以上。這也表明,中國並非沒有郵輪的需求市場,而是這個市場還需要深度挖掘和培育。

而對國際郵輪企業來說,也需要改一改包船模式,採用包船、切艙、半包、零售等多種模式。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銷售渠道,有效分攤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抓住市場定價權,維護產品品牌。在營銷方式上,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多樣化的線上及移動平臺,開設提供VR體驗等的線下門店、品牌體驗店,以吸引年輕、有消費能力的客源。在產品設計上,則可以多專注目的地歷史、地理、文化和美食,讓遊客能以悠閒、舒適、優雅的方式暢遊、感受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