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懷念魯迅?

藝嶼Eyesvot


1.首當其衝的是先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先生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每時每刻都為處在“風雨如磬”之中的祖國而憂慮和奮鬥,儘管“寄意寒星荃不察”,但“怒向刀叢覓小詩”的壯舉一直持續到生命的盡頭。


激昂慷慨,熱血沸騰,每個文學作品都迸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最強的愛國熱枕,在《彷徨》、《吶喊》中隨處可見。


2.敢於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他的文章字裡行間,滲透了秦漢士人的氣魄與傲岸的魏晉風骨;自棄醫從文、發誓吶喊以拯救危亡的民族以後,從來沒有絲毫的妥協與畏懼。

從最初的《狂人日記》到成為文學巨匠到生命最後一息,衝鋒陷陣、義無反顧、聲調激越,感情強烈;體現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之無畏的犧牲精神!


3.熱愛人民併為人民的利益戰鬥了一生。先生生活的年代黑暗勢力強大,民族危機深重,國家處境險惡,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苦難深重的人民深表同情,儘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成分,但自始至終,對人民持熱愛與讚揚的態度;對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體無完膚的揭露與鞭撻,難能可貴;彰顯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高人格。


4.作品價值高,超越了時代,至今仍有進步意義。不單是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等現在熠熠生輝!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我們的上下週圍,魯迅那樣的物種滅絕了。

當魯迅抨擊他的時代,同時許許多多人在抗爭,今天既沒有人像魯迅那樣抨擊,也沒有像樣的抗爭。抨擊與抗爭不適合今天,準確地說,“今天”的一切,成功地使任何抨擊與抗爭變得很傻,很錯位,非常犯不著,因此非常不適合——乖,忍著,別犯傻,這才是今日中國人真正的“精神”。

這是陳丹青在魯迅逝世70週年時在上海圖書館發表的演講中說的。

陳丹青認為,假如魯迅精神指的是懷疑、批評和抗爭,那麼,這種精神不但絲毫沒有被繼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剷除了。我不主張繼承這種精神,因為誰也繼承不了、繼承不起。最穩妥的辦法是取魯迅精神的反面:沉默、歸順、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圓玉潤。

陳丹青這句話說得最好,我們的困難不是不認識魯迅,而是不認識我們自己。

隨著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多地退出中學教科書,“魯迅的思想已經過時”“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魯迅了”等說辭甚囂塵上,並引起廣泛議論。

在當今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文化的庸俗化和教育的媚俗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 現象,文化快餐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教育觀念,魯迅好像變成了一塊無人問的老石頭了,顯得礙眼礙事。

魯迅一生力求改造國民性,變“奴”為“人”,直麵人 生絕望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我以我血薦軒轅,不屈不撓的“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的“民族魂”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的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原始內涵。

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發現中國神話故事的文化核心,就是兩個字:抗爭。他說:“我們的神話裡,火是 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 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這就是區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後代,與自然 作鬥爭!”(鑽木取火) “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中國人的神話裡,他們的祖先戰勝了 洪水,看吧,仍然是鬥爭,與災難作鬥爭!”(大禹治水)

“如果你們去讀一下中國神 話,你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很不可思議,拋開故事情節,找到神話裡表現的文化核心, 你就會發現,只有兩個字:抗爭!假如有一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 挖隧道?顯而易見,搬家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中國的故事裡,他們卻把山搬開了 (愚公移山)!可惜,這樣的精神內核,我們的神話裡卻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聽從 神的安排。”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抗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魯迅就是抗爭的旗幟。

魯迅說: 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在犬儒主義流行的今天,抗爭變成了一種奢望。從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這是今天時代的最大特點。

犬儒的口頭禪:“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錢?”

世故圓滑、明哲保身、消極無為、玩世不恭,這就是所謂的犬儒主義者,也就是陳丹青所說,乖,忍著,別犯傻,這才是今日中國人真正的“精神”。

在欺詐虛偽沒有底線的時代,有些人麻木不仁、見死不救、弄虛作假、漠視人性以至對人兇殘的事例卻屢屢發生,就連幼兒園的孩子都躲不掉的黑手。魯迅先生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真對不起魯迅先生,今天我們又讓您失望了。

我們想踢開魯迅,繞過魯迅,什麼年代了還玩什麼“匕首標槍”,現實卻讓我們無處可逃,魯迅的聲音如影相隨。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一百年了,魯迅還是那麼厲害,國民的靈魂和過去如出一轍,我們不敢相信魯迅是在說他們還是我們。陳丹青感嘆魯迅那樣的物種滅絕了,但是魯迅的火種永遠不會消失。


非常道畢延河


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國民精神的一杆旗幟,他的文章有多篇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如《狂人日記》《藥》《孔乙己》《社戲》《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祥林嫂》《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故鄉》《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是入選中學教材最多的現代作家,魯迅先生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但進入21世紀後,已入選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先生的作品被大量刪除,特別是先生的雜文,基本上都被刪除。儘管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但是還是讓熱愛魯迅先生文章的人深表遺憾,人們越來越懷念魯迅,懷念魯迅先生的雜文風格,懷念魯迅先生的勇氣和擔當。正如詩人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永遠活著的人”。我們為什麼懷念魯迅?其實我們懷念的是魯迅先生別具一格、自成一派的雜文風格,喜歡魯迅先生把筆當做“投槍和匕首”的勇氣,喜歡魯迅先生嬉笑怒罵、針砭時弊的擔當。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不理情面,堅韌不拔地“暴露”和“攻打”舊社會和舊文明的匕首和投槍,充滿著批判和戰鬥的激情,主張“痛打落水狗”,毫不留情揭露“國民劣根性”。

我們懷念魯迅,是因為我們懷念魯迅先生的雜文風格。魯迅的雜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嬉笑怒罵結皆成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魯迅的雜文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長篇的論證嚴密,短篇的一針見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裡,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魯迅的雜文擅長分析,他的論辯能制強敵於死命,具有強大的諷刺力量。雜文內容是極其廣泛深刻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大到整個社會,整個文明作批評對象,小到尋常的社會現象,但又“以小見大”,“借一斑而窺全豹,以一目而盡傳精神”。魯迅曾說:“我的雜文,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來,已幾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體。”我們懷念魯迅,是因為我們懷念魯迅先生的勇氣和擔當。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他堅信,那些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行屍走肉,生命卻毫無價值;而那些一生為人民,甘願為人民謀福利致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人,人民會永遠擁戴他,即使這種人生命不復存在了,但是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雖死猶生。魯迅當年棄醫從文,希望以此療救國人的靈魂,這需要勇氣;魯迅把筆當做“匕首和投槍”針砭時弊,這需要勇氣。魯迅用自己的筆堅守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這就不僅僅是勇氣,這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挺身而出的擔當和奉獻。“愛之深,才恨之切”,先生的“匕首和投槍”原來只是愛的工具,是“刮骨療毒”的過程,是“壯士斷腕”的行為。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他的葬禮萬人空巷,學界名流、友人甚至對手對他的離世紛紛表示悲痛。他的靈柩上覆蓋一面鮮紅的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這三個字是對他最高的評價,也是他一生的寫照,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對他的崇高敬意。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總之,我們為什麼懷念魯迅?其實我們懷念的是魯迅先生別具一格、自成一派的雜文風格,喜歡魯迅先生把筆當做“投槍和匕首”的勇氣,喜歡魯迅先生嬉笑怒罵、針砭時弊的擔當,我們更喜歡魯迅先生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


美文美生活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懷念魯迅?因為吃人的舊制度已成歷史,但舊的觀念習慣仍在侵蝕新的時代,我們需要魯迅那樣,思想深刻目光如炬的勇士,向著我們身上的毒瘤開刀,所以我們那樣懷念魯迅。

我們為什麼這樣懷念魯迅,因為象阿q那樣的形象雖近絕跡,但是國民的劣根性仍有存在,文化科學素質仍有待提高。我們時代仍然需要魯迅那種除弊滌習的精神,以提高人們文明素質。所以我們那樣懷念魯迅。

我們為什麼那樣懷念魯迅,因為雖然現在我們的周圍不再存在祥林嫂那樣的人物,我國已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但我們仍象魯迅先那樣,深刻同情底層生話的民眾。我們仍有扶貧幫困的任務在身。所以我們那樣懷念魯迅。

我們為什麼那樣懷念魯迅,因為百草園讓我們回味童年的樂趣,閏土使我們不忘少年的朋友,野草給我們儒弱的青春注入了血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的格言,曾是我們案上的座右銘。我們所以這樣懷念魯迅。


手機用戶54578927414


記得有一個偉人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在號召什麼,那麼這個國家就缺少什麼。我們懷念魯迅,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缺少魯迅,或者說缺少具有魯迅精神的人。

我們為什麼懷念魯迅?

其一,魯迅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一生為底層老百姓大聲吶喊,鳴不平。

魯迅對底層老百姓的有深厚的同情心,“俯首甘為孺子牛”,對他們麻木的被動的守舊奴性思想,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一生熱愛祖國,“我以我血薦軒轅”,他一生為社會的新生事物,搖旗吶喊,鳴鑼開道。為能“大群新的戰士”不遺餘力。他滿腔熱忱地關懷青年的成長,並認為以後的希望在他們身上,鼓勵他們去戰鬥。

其二,魯迅具有敢於反抗,善於鬥爭的戰鬥精神。魯迅深惡痛絕一切“吃人”的舊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他"大呼猛進",“悉於盪滌”一切舊的勢力,舊的文化,舊的風俗,舊的習慣。不論是“三墳五典”,還是祖傳丸散,全部踏到。

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向一切敵人宣戰,不怕威脅,不懼孤立,不怕造謠,不怕中傷,不怕明槍暗箭,不怕頭顱掉地。

魯迅以雜文為武器,向舊世界展開鬥爭,往往刺中心臟。對舊世界的無情批判,真可謂,筆鋒指出,所向披靡。

他提倡破除字出頭,立在其中。他說,要“拿來主義”,凡事有用的,不因為國外而排斥,不因為傳統而廢棄,他具有徹底的革命精神,堅決反對對敵人講寬容,講"恕道",提倡要“痛打落水狗”。他反對一遇到困難就“失望,頹廢”的人,堅持“韌性”的戰鬥精神。

正如魯迅臨終時,棺槨上蓋的一面旗幟“民族魂”,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民族沒有自己英雄是不幸的,有了自己的英雄不知道敬重愛惜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如果不愛戴,擁護,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郁達夫的話是有道理的,這或許是人們紀念魯迅的主要原因。





雲生萬重濤


有人對魯迅先生是痛恨的!

為什麼?因為魯迅是戰士,他最初要學醫術改變國人的羸弱,但卻發現“東亞病夫”的根源在思想裡,於是棄醫從文,一篇篇雜文犀利的如同鋒利的短劍和匕首,針砭現實、封建理教,對國人的奴性和麻木進行警醒和毫無顧忌的揭露。

他的口誅筆伐對象,有名人,諸如今天很多人認為的大家胡適;有自己的胞弟周作人……;有民眾,包括圍繞著刑場殺人叫好的事不關己的圍觀者、有人血饅頭的追隨者、有喋喋不休的祥林嫂……

有人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

因為他的聲聲《吶喊》是因為熱愛這個國家、他的《彷徨》是對祖國未來的期盼。他也不是血液裡只有好鬥的衝動,他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故土,他懷念兒時的聰明靈動的小夥伴閏土……

但說實話,魯迅先生的文章只有了一定的文學和社會生活積累才能看的更入心肺。初中時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感覺晦澀難懂,高中時讀他的文章又感覺先生是個好鬥的憤青。現在讀來魯迅先生的文章,卻又痛入心扉,沒有做作、沒有詞藻的堆砌,讀來確是振聾發聵、聲聲泣血,而又激人奮進……

魯迅先生不是一個文學家!他是社會醫學家!他是睿智的民族鬥士!

例附書作一幅,敬請留言交流!



三悟軒


為什麼懷念魯迅?因為無法忘卻。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醫,偶爾一次看見一群麻木的人們。這個對魯迅先生的觸動很大,魯迅先生深刻的體會到。最迫切醫治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人的思想。於是魯迅先生拿起了筆,用他犀利的文字去喚醒愚昧的人們。就是他這個決定,讓中國文壇多了位大師,更重要的是,他讓世人明白什麼是中國人的脊樑。他的筆就像一把鋒利的長劍,劈開了中國大地上空的黑暗。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可以見到一絲絲的光亮。有了光明,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鬥志,有了鬥志,就會戰鬥到最後一滴血。如果說先輩們有的拿槍,有的拿刀,有的拿棍,有的拿棒,與敵人做著殊死的搏鬥,那麼魯迅先生的筆就是他戰鬥的武器。他不打敵人的皮,也不打敵人的肉,只戳敵人的心。雖然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很久了,可是我們怎能把他忘記。那是一種精神呀。那是民族的魂。今年四月份去了魯迅先生的故鄉紹興。看看魯迅先生生活過的地方,走走魯迅先生小時候玩耍的小路。一切都是那麼親切,好像魯迅先生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不曾離開過。








山中筆記


為什麼懷念魯迅先生,因為他的文字裡面有“大丈夫”的氣魄。小時候我們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時候只是搖頭晃腦的背,絲毫不懂,後來才明白,能做到一個已經困難萬分,何況三個。魯迅先生的文章裡面就是這種雄渾的氣魄,有真正大丈夫的情懷。

為什麼懷念魯迅先生,因為他是個真正站著的人,是一個真正可以稱為“人”的人,這個世界上有些只是披著人的外衣,內裡已經不是“人”了。魯迅先生不同,他不僅自己站著,還希望所有人都能站著,他努力爭取把每一個人都拉起來,他本不必如此。

魯迅先生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是痛苦的,因為他那個時代總有他拉不起來的人,也總有那些明知道自己跪著卻偏要騙人說自己站著別人跪著的人,更有一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跪著的人。這不怪魯迅先生,因為他那個時代裡,像他一樣站著的人很少。

為什麼懷念魯迅先生,因為魯迅先生說得對,讀他的文章就像挨耳光,啪一聲,火辣辣的疼,但我們還是得摸著火辣辣的臉點頭說“對!”因為魯迅先生寫的確實沒錯,他輕易的一巴掌就打到了我們心裡面最黑暗最惡毒的地方,所以,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不舒服,也不敢舒服,更不能舒服。他的文章不是用來舒服的,是用來反省的。

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至今讀起來很親切,很熟悉,我很長時間不止一次的問自己,魯迅先生真的寫的就僅是他那個二十世紀初的年代嗎?很多時候,喜歡魯迅的人和不喜歡魯迅的人原因竟然是一樣的:因為魯迅先生寫的太真,魯迅先生寫的太對。我們懷念魯迅先生,不僅是懷念他的人,更是懷念他的文章,懷念他文章背後的錚錚鐵骨。

其實懷念這個詞的意義很豐富,它不僅是表示懷念和記憶,更表示逝去和無奈。


sumr849


大家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懷念魯迅,因為他與歷史上各個時期中華民族的英雄一樣,是時代的楷模,是精神的豐碑,是中國人的脊樑,寄託了我們的嚮往。

一、因為中華民族的情結。

通常,我們懷念的都有什麼人?有自己逝去的親人,有讓自己感覺溫暖的人,還有給自己特別大幫助、甚至是拯救自己生命的人,這些都是曾經離我們很近的人。

還有一些人,雖然從未靠近過我們,卻讓我們心生懷念、油然崇拜,就是為整個人類、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尤其因為我們的民族情結,對民族的英雄特別認同、感恩,我們懷念屈原、岳飛、懷念林則徐、文天祥,懷念聞一多、方誌敏……因為他們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抬得很高,我們雖仰望才得見,但是作為其中一分子,驕傲與有榮焉,所以才懷念。

二、因為他硬骨頭的品質。

在那個絕大多數中國人渾渾噩噩、麻木不仁的年代,他敢於吶喊,敢於敲響警醒世人的警鐘,敢於用筆刀劃開黑暗的迷霧,喚起鬥爭的意識,播下希望的種子,他特殊就特殊在,別人跪著的時候,他站得很直,證明中國人的骨頭是硬的。

現在很多人骨頭沒那麼硬,或者因為各種原因硬不起來、缺“鈣”,所以才這麼懷念。

三、因為對現實改變的寄望。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的人還是有很多,這麼說可能有些片面。

針對現實中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教育、醫療、養老……覺得沒有自己要求的那麼好,又無力去改變,只能寄託一部分念想在敢於吶喊、鬥爭的人身上,希望通過這些人的努力來促成自己的願望,比如默默在心中支持小崔。

總之,我覺得懷念魯迅,有中華民族的情結、有魯迅特有的品質、也有對現實社會改變的寄望。

現在的中國已經比魯迅那個時代不知好了多少,我們在感恩、懷念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去做,為社會貢獻哪怕一點點力量,向他證明我們也在努力。


我是多寫,喜歡讀書,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謝謝。


讀書寫心


魯迅、茅盾、胡風三個人,是國民黨時期的三大文豪!

是當時反對國民黨的腐朽三支最犀利的筆桿子,亦是文學三巨頭。

三人中,以魯迅為最,矛頭直指當時權傾朝野的蔣家王朝。

魯迅的文章諷刺當時社會的火藥味最濃,譴責和謾罵高層的奢侈糜爛生活。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當時社會的黑暗也不為過。

國民黨蔣、宋、孔、陳的四大家族,控制著民黨時期的經濟命脈,他們從中獲利,挖空國庫,視人民於水深火熱而不顧,大發國難不利之財,使國民黨經濟癱瘓而無力抗日,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戰中,歷盡艱辛,不屈不撓在危難中求生存尋真理。

在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推翻了蔣家王朝。魯迅先生奔走於社會各界鼓於呼,以筆桿代替槍桿,喚起了勞苦大眾、社會各界和青年學生投筆從戎,紛紛加入了抗日行列,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消滅了蔣家王朝!

魯迅著名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甘當人民的老黃牛,所以人民永遠懷念魯迅!想念魯迅!!!

南山555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