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語為什麼跟粵語有點相似呢?

我喺唐妹崽


現在悟空上很多奇談怪論,不知從何時起一幫從來沒來過嶺南,也聽不懂壯語,也聽不懂白話(粵語),而對嶺南當時人口分佈構成,民族成分構成和民族居住區域,語言構成分佈一無所知的人,公然扮著“磚家“對一個一無所知的地方完全不瞭解的語言,從故紙堆裡面挖出一些去頭去尾去背景的所謂論據來公然攻擊一種已有科學定論的漢語方言為非漢語,人為外國種。引得一幫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來跟著起鬨。

1、白話是漢語方言,而且是一種存古漢音古漢詞古用法程度非常高的現代漢語方言,與唐宋古音高度接近,與元后中原漢音差異巨大,這是經過語言專家經過大量歷代韻系統比對得出來的科學定論,這也是因為中原漢語在元后受北方民族語音影響產生變異過大過快,而南方由於山嶺阻隔所以得以存留古音,這也是科學定論。這些發音差異拿起唐宋韻書與明代《洪武正韻》很明顯就可以得出。這些都是不以任何造謠者的意志為轉移的明擺著的事實。

2、嶺南地雖然漢族為大多數人口,但是即使是廣東這樣的漢族大省也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而廣西雖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但是除去約六成的漢族人口,三成的壯族人口外,還有十一個世居民族外,其實更是56個民族都齊全。在語言分佈構成方面更是複雜多樣。在廣東連州市政官網上公佈的數字就是單單一個連州市就有28種語言。雖然我們民族很融洽,相處愉快,廣西更有宗族開祠時,壯漢各族同拜一個祖宗的獨特現象。但是你們是憑什麼認為我們漢族人就該聽得懂其他各族語言?整天說白話跟那個話還是那個話一樣。事實上是我們根本聽不懂,就連漢語在整個嶺南地區也呈現出多樣性,在鄉鎮下面有各種各樣的“土白”特別在廣西,一個鎮區有一個鎮區的土白方言,我們就連能否聽得懂各種漢族的土白都不敢保證,你們倒是幫我們來保證聽得懂各族語種,而每一族的語種又不存在統一單一性,同樣存在著多種分枝方言,你們到底憑什麼來這麼氣壯肯定地替別人作保證?何等荒唐。是就憑你多吃了斤大蒜,口氣夠大?

對於壯語所懂不多,但請教過別人一些,宜州一帶的壯語中死也是叫呆,與英文中的“die"發音完全一致,按照那些“磚家”的邏輯,是不是也要證明英語就是壯語啊。但是他們學英語也不見得會更容易一些,一樣背單詞背得要死要活的十分苦逼。

3、與宋書《嶺外代答》中所記“民夷混雜”並無不同,各民族混居錯居雜居,相互通婚,相互交流,由於漢族人口的佔比更高,所以是漢語影響了其他民族語言,在整個嶺南地區內,是漢語成為主流交流語言,所以無論是白話、客家話、桂柳話、閩南話都是從大方面的區域流通語,其他語種從漢語中藉詞。所以會有某一些詞發音相同,除此之外並其他相通之處。

4、攻擊白話非漢語的那些人拿出的論據最好笑的是一點,他們不知道在嶺南地區內,直到今天有很大部分地區的主流通語並不是白話(粵語),經常拿韓愈到現今廣東陽山縣和蘇東坡到循州(今天廣東的惠州、梅州一帶)聽不懂當地話來說事,而這些個地區到今天都不是說白話的地區。蘇東坡跑了嶺南大部,只在惠州時,他兒子寫過一首詩講聽不懂當地話的詩,其他地方都沒過半點說聽不懂語言的文字,過得非常滋潤還寫下了大量詩詞。而且在史記載裡,蘇東坡還在廣州六榕寺與相遇的大和尚相談甚歡,而廣州就是講白話的地區之一,如果有語言障礙,蘇翁就不會談興如此之高,是不。而且惠州現在歸為客家話,但與一般的客家話又非常不同,不能相通,當然也不能與白話相通。他們自己都在考證這個惠州話是怎麼來的。作為一個各族混居的地區,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沒有有幾個漢人,當然也就沒有幾個人說當地漢語,那麼你們是憑什麼覺得韓愈聽不懂少數民族土語就證明嶺南漢音也聽不懂。也有拿柳宗元寫的一封信訴苦說聽不懂南音的信來說事,可是那個抱怨信是柳宗元在湖南永州寫的,永州就從來沒有歸屬於嶺南過,那是荊楚地,他聽不懂的是湖南話。柳宗元在湖南呆了差不多十年,之後才到廣西柳州來,後人稱柳柳州,他為柳州作出了巨大成績,柳州有柳侯祠紀念他,裡面有柳宗元的衣冠墓。而柳宗元在柳州並沒有留下過一星半點對語言方面聽說有障礙的隻言片語。那麼問題反而來了,為什麼一個正宗中原漢人的柳宗元會覺得在今天看來更接近普通話的湖南話難以聽懂?反而在廣西這個正宗嶺南地,漢夷混居的地方沒有覺得語言難以溝通?這是不是證明,至少在柳宗元聽來嶺南漢音更為接近當時中原漢語。

在宋人周去非所作嶺外代答中的五民篇中以欽州民為例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欽民有五種;一曰土人,自昔駱越種類也。居於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雜為音聲,殊不可曉,謂之蔞語。二曰北人,語言平易,而雜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亂,佔籍於欽者也。三曰俚人,史稱俚獠者是也。此種自蠻峒出居,專事妖怪,若禽獸然,語音尤不可曉。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孫盡閩音。五曰蜑人,以舟為室,浮海而生,語似福、廣,雜以廣東、西之音。蜑別有記。”“黎人半能漢語”嶺南漢音是語言平易,雜以南音。這說明到宋時,嶺南漢音與中原漢音差別很微。而在當時嶺南除了漢音,也同時存在著許多承自百越各族的土語方言,這些方言作為中原漢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嶺南漢音卻是“語言平易,雜以南音”十分易懂差異很少。這一點到今天並沒有不同,也是一樣。嶺南漢人也一樣無法聽懂其他民族語種。甚至一些漢語方言分支。現在情況跟宋代周去非所記並無不同,整個嶺南漢語是作為大區域內的共同流通語使用,其下並存著多種語言,這一點因廣東漢族比例高在廣東表現得不算明顯,尤其在一線城市幾乎難以覺察,即使如此,廣東的非白話非漢語語言仍然很多,據有網友不準確統計,廣東大約可能有八十多種方言(除白、客、閩南話之外),而在廣西和海南這一點就會表現得十分明顯,語言的種類更是多,尤其在市區以外地域,有的甚至一村一種語言,連廣西人本身也搞不清楚廣西有多少種語言,多少個語種,但大區域內流通的廣西話其實就兩種東南白話,西北桂柳話(屬西南官話語系),並且都是漢語。所即使那些“磚家”如何硬要說如何相似,該聽不懂的,不會因我們民族之間的融合性好就會聽得懂,二千年古人前聽不懂,一千年前韓愈、蘇東坡的兒子聽不懂,到今天我我們還是依然不會因為過了一千年的時間間隔後會聽懂,漢語就是漢語,儘管與北方漢語的各自演化產生的差異巨大,也依然不會與其他語種會有半點相似相通之處,因為語言的起源源頭根本就不同。就如現代漢語的普通吸收了大量的英文詞彙,日文詞彙,卻也不會變成英語和日語,也不會與英語和日語有任何相通之處。我們也不會因此而學英語和日語就會簡單容易一些,所以“磚家”們拜託搞清楚你們的所謂論據前後文,搞清楚這些古人講聽不懂的是什麼話才來逼逼好嗎?那些古人聽不懂的嶺南語言從來都不是指嶺南漢音,而是各種非漢土語。

大唐名相張九齡就是現今廣東韶關人,有半點關於他口音有異的記載嗎?沒有。因為當時嶺南漢音與中原漢音幾無差異,所以不存在口音問題。

5、又有“磚家”講白話是壯話腔發漢音,是百越語與中原漢語雜交出來的品種。還講白話其實是“百話”轉音。這個邏輯也是沒誰了。

首先,白話,其實就是日常口語非書面語的意思。可能大家沒有留意,在唐後除了文言文寫的紅線盜盒、風塵三俠等一些傳奇話本外,還有一類叫白話話本,大家翻開一看,很易看懂,儘管成書於幾百上千年,但其用詞語句十分平實接近今天的習慣,只要識字,都能看懂七七八八。這類小說直到終清還存在,就連聊齋也有一版叫白話聊齋。明清朝時這類白話話本十分豐富。就連大家熟知的三俠五義、小五義等也是白話話本。其實就是給下里巴人讀的一些通俗小說。所以白話就是指日常口語。白話小說話本不過是用日常口語寫的給文化程度不高的普羅大眾看的娛樂文字。根本從來就不存在百話這樣胡編生造出的東西。

不說別的,百越就不是一個統一的種族,而是當年古時漢人對非漢族群的統稱,也以百越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即使是今天佔數最高的壯族的壯語也分支頗多,達到互不能聽懂的程度。

秦跟嶺南開戰,史記秦軍折損陣亡了三十萬,連主將也陣亡了,始皇大怒二次發兵五十萬再徵嶺南,才打下的嶺南。然後秦軍留駐在嶺南不走了。然後各族“不願秦虜,遁入山林,與獸為伍。”有專家考證當時嶺南土著人口因長年戰事急減,約只餘約十萬左右,而青壯年不到五萬。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邏輯讓你們會認為,超過四倍於(而這個比例還隨著之後歷朝皇帝人口充邊實的行為和避戰亂遷入而不斷增高)百越各族人口的聚居於各城鎮中的漢人是要多麼腦殘才會放棄本民族語言不用,而去學習種類繁多的百越各族的各種語言來作為流通語言使用。還要幫他們把這些“諸夷百族”的語言揉巴揉巴捏合捏合,弄出一個雜交的“百話”來。你是覺得古人都是白痴嗎?集體智障了?還是一障二千年?這是什麼腦殘邏輯?完全不能理解這些“磚家”的腦回路構成,不知是否異於常人。

只有因為交流交換需要,而語言數量太多,各族交流不便,因而在秦後作為嶺南主體民族漢人使用的漢語反而在嶺南地作為流通語使用,讓各族去學習,所以宋人周去非才會這樣記“黎人半能漢語”。所以反而是漢語對其他各族語言產生了影響。而不是各族語言對漢語產生影響,因為古時漢人完全沒有必要去學和使用各種其他各族語言的必要性,而當時的人文觀點也是更加深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是黎人半能漢語而不是反過來漢人半能黎語。所以古時的漢人基本上都聽不懂諸夷百族語的情況下,請問其他外族的語言又能對漢語產生多大的影響?

至於說南壯腔發漢音的,建議去武鳴一帶少數民族多的地方,聽下了解下什麼叫講話“夾壯”,再來發表你們的謬論。


用戶101550121599


首先,要確定的一點是:”粵語(白話),是我國保留下來的,已經算是相對完好的一種古漢語”!遠比普通話正宗!!!!!就算和越南語有點相撞,但是,壯語和粵語(白話),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粵語屬於以漢字為基礎的漢語,而壯語,原先則是有其壯族文字的),是不能夠畫等號的。粵白話的發源地,梧州(廣西)、封開(廣東)一帶,保留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古漢語發音,最為正宗。到了香港地區,由於長期口語及受英語等影響,也會產生一些英語化的粵語,但這也不影響其是漢語的本質。就比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由於歷史上是我國文化的影響,他們也夾雜有不漢字,或者漢語發音。所以,發音會有點類似於吳語,閩南語、客家話等等的地方。但要注意一點的是:”吳語,閩南語,客家話,粵語(白話)等,是基於漢字為基礎的語言,所以是漢語。而日語,粵語,韓語……使用文字的基礎不是漢字,所以,不是漢語!”


用戶2824282


粵(越)語百(白)話發源於蒼梧古國抗秦百越聯盟根據地的甌駱廣信,它就是用越腔發部分古漢語混合原底層百越獠猺語新生成的一種全新語言,屬於漢化獠猺語百越話,被中原華夏人簡稱為"百話"。因為古漢語漢化百話發音"白baak"與"百baak"同音,就自己書寫成為"白baak話",一直沿用至今,古漢語發音是"百baak""白paak"。百越人聚合版公用語粵語(百話)吃飯叫"吔飯""hei飯"等⋯⋯,口語一直遺傳到現代叫老太爺老太婆為"百越公""百越婆",部分語言被同化的俚人稱呼同鄉人為"鄉俚"",就是很好的例證。


現在所稱呼為粵語的,本來自古就稱為百越話"百baak話",只是近幾十年才創造出稱呼為粵語或廣東話。滿清年代在城市經濟中心的又稱為兩廣滿清"廣府百話",到現在為止兩廣滿清"廣府百話",也跟其他地方的土百baak(白baak)話和劃分為粵語系的其他地方話也是有明顯區別的,土百話和粵語系的其他地方話也有百種以上種類的區分。

現在所指的粵語,卻單是指廣西土百話在廣州穂城進化幾百年後的廣州穗城區百話,清末時期滿清廣府從廣州遷徏去香港,滿清廣府和港英政府定原廣州穗城區百話為港語,並在香港正音教學普及同化全香港人,因近代香港經濟和娛樂非常發達影響力巨大,再反饋回來帶領百話系進行口音詞彙慢慢趨向統一性,互相之間交流同化成用知名度較高的公用通行的"香港百話"。


1938年10月日本入侵廣州南番順,南番順市民四處逃散,當時有一大批的南番順人湧到韶關城區避難,於是也就把廣州話也帶了過來。韶關原來並不通行粵語百話,只通行客家話和韶關土話,至今客家話在粵北地區仍是分佈很廣的方言,粵語百話只通行於韶關城區。




來自非漢語的例如:痕han(癢,壯語、布依語、侗語、黎語、),冚hng(蓋,壯、傣、黎語),啷long(涮、漱,壯語),傑git(稠,壯語)、䍧mie(背,壯語)、氹tang(灘、塘、坑,壯語)、蝦hā(欺負,壯、黎語)、拲ng(推,壯語)、冧lam(倒塌,壯語)、遖(跨,壯、黎語)、嬲nāo(生氣、怒,壯語),諗lam(想,壯語) 呃(騙)、踎(蹲)、南nāng(鬆軟)、咩mē(什麼)、扌羅ló(取)、佢kei(他)、嘢yé “爺”(東西)等等很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74f800017e8d50d6b988\

獠猺江猺過山猺山由族


廣西痴脷筋豬叫牛屎土話+少數民族壯話同粵語相差十萬八千里,口音同粵語差別特別大,鬼同你窮廣西一鳩樣,喺度亂咁認親認戚


籍貫廣東廣州


白話和狀語一點都不像,狀語和泰國話像,誰想出來像的?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都聽不懂白話


hunyingwa


一點都不像。但壯語有粵語藉詞,粵語也有壯語藉詞。就如當今中國,有太多英語藉詞,難不成普通語與英語相似?


東莞死得有佢


按照有些人的說法,說粵語的漢人,與壯族、瑤族、京族等兩廣及越南人,都是從中原南遷的,因為他們之間不僅說話腔調類似,而且模樣長相接近,想切割幾乎不可能,還是說都來自中原能把圈畫圓了!


氣吞萬里如猴


壯語同粵語跟本就是兩種不同的話系,互相跟本就不可能聽懂


用戶2522217869694


壯語受古漢語影響!布衣語亦焉!畲語亦焉!好多少數民族亦焉!藏語亦焉!滿語亦焉!滿語講的善是指好!春秋戰國以前的詞善好!這個詞取來!泰國!日語!韓語!等等!都含古漢語!部份發音比大多今漢語都正宗!


c2018cc


地緣問題之嘛,有乜嘢奇怪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