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執筆和五指執筆各有什麼優勢?能否從作品風格大致確定作者執筆方式?

春雨如酥596


三指還是五指好,歷來有爭論。林散之先生72歲之前是五指執筆,後跌落澡池受傷,改為三指執筆,你覺得他受傷前後的字哪個好?



對執筆方法,古來一直有爭論,但同時也有“執筆無定法”的論斷。

一般來說,五指執筆適宜寫楷書、隸書、篆書,因用筆垂直穩當,容易寫出中鋒的線條,而中鋒的線條正是這些書體的基本要求。


三指執筆相對較松,所以寫出的線條輕鬆靈活,有時還會產生意外的效果。日本書家多用三指執筆,他們寫字露鋒較多,轉折處多用方折法。三指執筆更適合寫行草。

其實,將筆在紙上橫拖豎抹,抒發性情時,就顧不上什麼執筆方法了,配合手腕的靈活運用,用任何執筆方法,都是可以寫字的。

有些人把執筆法搞得很玄妙,弄出一些炫奇弄巧、故作高深的“高論”。

比如包世臣為了給“捻管法”找出權威依據,竟將從劉墉書僮那打聽來的,說劉墉“使筆如舞滾龍”的無稽之談奉為聖旨。

尤其是他憶造出一個“迴腕法”,讓憨厚的何紹基信以為真,“每一揮寫輒汗流浹背”,將寫字變成了受罪。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據我所知,傳統執筆法有很多種。其中,三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這兩種形式,應用的比較普遍,尤其當今書法界,初學者當中使用五指執筆法的人佔大多數,但是,要領並不標準。

題主說的三指執筆法,也叫單勾法、單苞法。現代人普遍應用的硬筆執筆姿勢,實際上源自這種三指執筆法。如圖:


題中提到的五指執筆法,實質是雙勾法,也叫雙苞法。如圖:

這種五指執筆法,在沈尹默推崇傳播下盛行一時,啟功等老一輩書法家都應用此法,而且流行至今。

現如今,受某偽大師影響,經多人不斷演繹,又派生出另外一種無法確名的執筆形式,目前比較流行。此法純屬是個人不良習慣,初學者不宜採用,更不能當作規範化執筆法向中小學生推薦,誤人子弟。如圖:


上述幾種五指執筆法,不等於五字執筆法。它們與陸希聲原創的“五字執筆法”絕對不是一碼事兒,其指法要領與真正的陸氏“五字法”精神實質完全相悖。

不妨請大家看看下面的對比圖(我模擬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上兩圖中,區別之處是無名指抵筆桿的位置不一樣。

陸希聲在原創的五字執筆法要領是這樣闡述的:“以無名指甲肉之際抵住”。請大家注意關鍵詞: 甲肉之際。

沈尹默卻把這一要點解釋為“指甲根部”(可以查他的論著,有圖為證)。

這樣一來,雖然都叫五字執筆法,但是,指法功能性卻完全不一樣了!顯然,沈氏執筆法屬於變異了,已經不是陸氏的原創款式了。

關於執筆法功能性問題,我想重點講一下。

首先,必須清楚一點,傳統的執筆法,在過去多用於實用性書寫,也就是說,適合日常辦公似的寫小字。而如今,書法已經上升到了藝術層面,人們重點是寫書法作品。所以,古老的執筆法方式已不適應現代書寫條件要求所需,侷限性特別明顯。比如,取坐姿,單單寫某一種字體不覺得有什麼缺點。如果站起來寫,並且變換字體大小及其風格,問題就來了,覺得原來的執筆法非常不順手,力不從心。


再者說,初學者,一般都是坐著寫,執筆把位較低,書寫時需要運指、運腕、運肘,否則,很多筆法動作難以正常施展,導致筆畫寫不位影響字體美觀。於是,很多人不在如何調整執筆法上去考慮,卻去描畫筆畫形狀……

鑑於此,我經過反覆研究與大量實驗,決定公開推薦自創的〈潘氏三指執筆法〉,理由是: 我們是現代人,要搞書法藝術創作。如圖:





這種〈潘氏三指執筆法〉,是將傳統撥燈法、單苞法、五字執筆法、撮杆法等當中的優點及其精要之處綜合在一起,重新配比調試,專門針對現代人書寫習慣與需求設計的新款式。

由於特別注重了甲肉之際的作用,使其功能性特點更為突出了。大筆、小筆都可以隨意操縱,手型與指法分佈科學合理,握筆手感舒適,運指靈活自如,筆尖活動範圍大,調鋒與轉筆勢非常容易。適合書寫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書體、字體。無論是坐著寫、站著寫,或是在水平面上寫、垂直板面上寫……揮灑自如。


《潘氏三指執筆法》經多年在教學中使用實驗證明,它比傳統執筆法更有優勢,尤其是通用性特別好,不論使用什麼類型的硬筆、軟筆都可以,而且操作要領十分簡單。尤其適合中小學生,完全可以與硬筆執筆姿勢合為一種。如圖:


我這種〈潘氏三指執筆法〉與以往人們印象中的傳統三指執筆法相比較,有什麼不同?

其一,指法分佈與責職分工更加明確。

其二,筆桿斜靠的位置最佳,利於運筆。

其三,關鍵是採用了五字執筆法當中的精髓“甲肉之際”。

以上是我的書寫技藝課題研究成果之一。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執筆像拿筷子吃飯,各有各的方法,時間長了習慣了,飯菜都能麻利地送到嘴裡。三指也好,五指也罷,區別不太大,寫字也不僅靠手指,還要靠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古人執筆方法很多,漢代石刻上還有五指抓握式,晉代有拔鐙法等,這與當時的桌椅還沒有出現有關,人們彎腰或跪地而坐,懸筆於斜呈於面前的紙張,有一個角度,二指三指執筆比較舒服。再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用迴腕法,這是一種違背身體常態的執筆法,非常彆扭,但是他習慣了,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現在還有殘疾人沒有手,用嘴巴含筆寫字,用腳趾拿筆寫字的,居然寫得非常好。這就印證了蘇軾說的“執筆無定法”。我揣測,三指執筆寫不了大字大畫,作小品尚可,五指握筆齊發力,可以寫大字榜書。當然,現代書法教育,還是要提倡符合人體舒適度的五指執筆法,不僅姿勢美觀,也相對科學合理,自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方法恰當效果應該更佳。











書法內參


蒙恬發明的的這隻毛筆看越來很簡單,但是想用好他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古人對執筆有多種說法教給後來寫字者,如: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啦,什麼捏碎管書破紙方為有功夫啦等等很多說法。所以後人寫毛筆字的執筆有三指的有五指的等等不一。

但是寫字的實踐教會我們還是五指執筆法為最好,也就是最基本的使用毛筆這個工具最正確的執法。書家常說:指實掌虛掌豎腕平、以腕運筆,為什麼五指執筆最好?第一他和於人的生理機能因為手就是這樣長的。第二隻有這樣執筆和以腕運筆寫出的字也才有筆力可觀啊。

三指執筆掌不能豎寫不出什麼筆力來呀。一點寫字心得,方家教正。


無為大聖o



金民千祥雲集


兩種執法各有優缺點。那個更好,主要是看在具體寫時的的情況。

小楷字,二指發力合適,大楷上下的字,三指為佳。榜書及以上的字多指執之尚可力足。

書寫不同書體時,指法也應有所變化。因為多指執法穩而活度欠佳,少指執筆靈活度增加但不易穩定。

當然,這只是就一般性而言。每個人的功力和習慣不一樣,那個方法最好只有自已知道。具體當取何種執法,只有看具體創作過程和書寫效果,才能確定。




大同王屹峰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是桌子和椅子在中國的普及使用,才影響並改變了執筆方式,書寫方式也從三指執筆改變成了五指執筆。

這對於日常普通書寫來講感覺不到太大的改變,而對於專業搞字畫人員來講變化就大了。之所以有執筆秘笈,我估計就是這麼產生了。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我小時候所接觸的名家基本上都是以三指執筆為主進行書畫,收拾細部時才用五指執筆。因此,本人也是這麼幹的……哈哈

接下來談點三指與五指執筆的優缺點:

①首先是進行長時間的書畫時,手腕不會痠痛。這一點對於專業書畫工作者來講至關重要,可進行高強度創作。(五指執筆的手腕角度影響了活血功能,容易產生痠痛)

②同樣的距離,三指執筆能控制的線條範圍比五指執筆大近一倍。,這是因為手腕能自由翻轉的優勢。(嘗試一下畫圈就能明白了)

③進行寫大字或大寫意創作時,三指執筆的‘’人筆一體性‘’優勢就更明顯了,五指執筆在速度與送筆距離等方面將全面陷入劣勢了。

④三指執筆對穩定性的要求太高,所以不適合普及。而五指執筆易穩定,所以適合普及。(代價是用自己的手腕痠痛換來穩定,作孽啊)

以上謹供參考


呂永亮


三指欠力,使轉不快,五指有力,且易傳達腕、肘加力。前者寫字速度慢,無力,後者速度快,有力,張揚激情。


智慧書法


小時候學書法,用的是五指雙鉤執筆;早兩年改為三指單鉤。個人感覺是,初學時雙鉤似乎執筆穩些,容易把筆拿的垂直,可以不懸腕,適合寫中小楷。單鉤更靈活,要求懸腕,大小字都適宜。




陽光行者陽光


執筆如執筷,行筆似犁田。支點肩肘腕,轉承自有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