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龍巖有一些方言不互通?

爛人2454


大周之前回答《龍巖的年輕人還有多少能流利地說龍巖話?》。

有位小夥伴的評論精闢;“龍巖話不過二十公里”。

這句龍巖老話,剛開始大周沒反應過來,後來一想,也對舊時龍巖縣地盤確實小,加上龍巖的山多,交通不變影響的範圍也就有限。

回到正題:為什麼龍巖有一些方言不互通?

龍巖除了官方的普通話,日常還龍巖話、客家話、孔夫話、軍家話以及抵禦交界村落的分支語言。

準確說,客家話不能算方言,它應該算族群語言,客家人分佈全世界各地講的同一口客家話,但是他們並非龍巖人,本回答暫時當作龍巖的一門方言。

龍巖話屬於閩南語系,客家話屬於中原語系,孔夫話也屬於閩南語系分支,軍家話屬於北方語言的雜合。

因此,這幾種可以叫上名稱的方言無法互通,除了龍巖山多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它們不同根不同源的語言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還有語言區域交界的村落,由於這些村落的人可能同時會幾種方言,慢慢地口音上演變出不一樣的小方言。

以新羅區為例子。

新羅區主城區以龍巖話為方言,管轄的幾個鄉鎮,多以龍巖話為母語,雖然有口音差異,但是互通是沒問題的。

適中鎮、萬安鎮生活的小夥伴,日常說的就是本地的方言,非龍巖話。

當然,很多適中、萬安的小夥伴,也同時會說龍巖話。

假設,你到萬安趕圩說龍巖話,沒得問題,他們聽得懂,他說萬安話,你是東肖人那就不一定聽的懂了。適中也差不多。

這就是語言交界村鎮的語言文化特色。

適中話,有閩南語、客家話的影子。

萬安話,方言進化的結果,你說是那種方言都不合適。

整個萬溪流經的村落,十里不同音不錯,相通還是可以的,口音差異而已。

老一輩的大部分,可以見哪個村的人用哪個村的口音說話,就算不換口音交流聽懂不是問題。

同區域語系下,小方言的互通還是可能的。

同時龍巖話,不同村鎮對於某些事物的叫法也是有偏差的。

喊婆婆有叫:“麼”、“大家”。

因此,要想聽懂方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找老人家聊天,你熟悉他們的方言口音語境,再去聽年輕人的方言,那是都不是問題。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可以同時聽懂好幾種方言。

這算是一個彩蛋,等你去發現。(完)


閒人周知


語言不互通是十分正常的。

在我們廣東的廣州市就是這個形象的,比如廣州的幾百萬客家語言人,分佈在白雲區、天河區、芳村、從化、增城、花都等,都跟那些土語和蠻語等都勾通比較困難的,只有在本區本鎮本村等就可以交流的。在廣州的有些電視臺也用地方的蠻語播放節目,讓我們廣東的各地語言人十分難以勾通。比如珠江臺、南方五臺,香港臺等都用不是人講的語言。這些人聽不董的語言希望政府能夠為百姓想想,為百姓的生活著想。可讓我們廣東各地的語言人可以過上一個人的生活,廣東各地語言人也必須要同心、和心,比如廣東客家話、潮汕學老話、湛江話、石岐話、蛇話、白話、圍頭話等,這些人講的話都一定要團結同心。


皇帝保佑吳氏


很正常。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源於福建多山,古時封閉,原住民少,中原戰火紛飛,遷徙逃避戰火的中原各族入閩客住開枝,因此龍巖也不例外,多族多方言。雖不祥盡只說大慨。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