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篩查效率低?這個地方用“物聯網+“探路

慢阻肺是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在眾多呼吸道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而且該病的致殘致死率很高。中國有慢阻肺患者近1億,篩查形勢相當嚴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慢阻肺診治的核心。為了能夠提高篩查效率,廈門海滄醫聯體利用物聯網醫學技術建立了“從呼吸慢病篩查到社區醫師、三級醫院上下聯動雙向轉診到國內頂級醫療機構遠程會診”的呼吸疾病分級診療系統。

建立三級診療模式實現疾病早干預

該模式流程是這樣的:先應用便攜式肺功能檢測儀、呼吸耐力訓練儀等對社區人群進行免費肺功能檢查,再通過物聯網醫學技術實現社區篩查、衛生服務中心篩查、醫院檢查數據共享,將區域內的病人信息雲集在一起,建立智能化肺功能大數據雲端管理平臺,同時利用醫聯體分級診療和遠程會診相結合的模式,協助肺結節鑑別和診斷治療。

1. 基層社區初步檢測是關鍵

廈門市海滄區呼吸醫聯體在轄區內五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免費肺功能篩查,通過物聯網醫學模式建立的智能化無線傳輸雲端大數據記錄所有篩查對象的身高和體重,計算各個篩查對象的體質指數(BMI),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生活工作環境及行為信息等。然後應用便攜式肺功能儀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肺功能檢查操作,最終記錄患者的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末容積佔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及21項肺功能數據等結果。

這使得慢阻肺的隱藏患者能夠被及時發現,願意積極主動治療的患者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場預約轉診三級醫院。並且,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對未轉診的患者電話回訪。這意味著,不管患者對轉診的態度如何,基層社區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為患者服務。

慢阻肺筛查效率低?这个地方用“物联网+“探路

慢阻肺患者在經過社區首診後,可轉診到醫院進一步確診檢查治療,還可通過專人指引,免排隊優先就診,醫院診斷後,還可與專家遠程協作診療,為慢阻肺患者共同診治。擁有雙向轉診卡的慢阻肺患者有專享綠色通道。如果患者轉診到醫院可享有:專家門診優先預約 、免排隊就診安排、優質導診服務、優先檢查、獨立就診室一對一、三師共管健康管理指導等服務。如果患者轉診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享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獨立接診室、康復訓練、優享慢性呼吸疾病開藥量4~8周 、建立家庭病床、健康管理指導等福利,醫院還會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

慢阻肺筛查效率低?这个地方用“物联网+“探路

2015年廈門市提出“慢病先行,三師共管”的模式,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模式(三師是指社區全科醫生、專科醫生和健康管理師,編者注)。2017年,慢阻肺被納入分級診療的病種中,由簽約的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雙向轉診服務,居民在基層社區進行免費肺功能篩查,由家庭醫生判斷是否需要向上轉診,並預約三級醫院呼吸科門診,同時為需要轉診的患者提供“綠色通道”。

截至2018年底的兩年時間裡,廈門市海滄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向上級三級醫院呼吸科門診轉入篩查出的慢阻肺中重度患者106例,佔各社區篩查出的慢阻肺患者總數(2943例)3.6%。同時,上級三級醫院向基層社區轉出慢阻肺患者51例,家庭醫生對未轉診以及轉出的慢阻肺患者進行評估指導,擬定治療方案及用藥指導,建立家庭病床進行健康管理指導,鼓勵患者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具體分級管理流程如下圖4所示。

慢阻肺筛查效率低?这个地方用“物联网+“探路

各方共同受益

首先三級診療模式的建立對於患者而言是十分有利的,醫生的長期跟蹤有利於慢阻肺患者病情的控制,並且雙向轉診卡和專享綠色通道的設置變相的為患者變相的節省了住院的費用。間接的提升了慢阻肺患者的生活品質。

對於衛生院來說,他們不僅完成了上級給佈置的防控任務還增加了社區的收益,社區醫師充分利用了自己個人的碎片化時間,運用物聯網醫學技術對慢阻肺患者進行科學引流及終身管理。

對於醫院而言,通過物聯網醫學技術的篩查和三級診療模式的建立,他們出色的完成了分級診療任務的提升,提高了廈門市海滄醫院等三甲醫院的醫院品牌影響,提升了醫院的診治收入。

對於廈門市衛健委而言,通過物聯網醫學技術的篩查和三級診療模式的建立,降低了相關醫保的投入,還成功的打造了廈門市海滄區呼吸醫聯體這一特色組織,為患者,為基層社區,為三甲醫院,為社會的各個群體都帶來了益處。因此,物聯網醫學技術的篩查和三級診療模式的建立是具有較好的推廣意義和借鑑價值的。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