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有人說意思簡單,但人們真的理解嗎?你怎麼看?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這句話看似簡單,常人卻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因此,就必須聯繫上下文來思考。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大意是,真正大仁大愛的善舉,就好像水一樣。水是生命之源,它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利,原意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去的低窪地方,所以與道最為相似。因此,真正大智大慧大仁大愛的人,都是最善於選擇所居之地,最善於使自己保持內心深沉平靜,最善於給周圍人提供無私的友愛和幫助,最善於建立誠信使人沒有虛偽欺詐之憂,最善於治國理政使天下同享公平安寧,最善於用人所長使大家各盡所能,最善於判斷天下大勢和把握自身行動的時機。正因為不與天下人爭利,所以也就不會留下任何私怨私恨。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用無為的理念處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循環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由此可見,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斯惡已”,就是“有無相生”的“道可道非常道”。所謂“皆知善之為善”的“斯不善矣”,就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名可名非常名”。否則,既然世人皆知“上善若水”和“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早就應該進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了,又怎麼會存在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的的“斯惡已”?事實上,自《老子》流傳於世兩千五百多年以來,有些人從“居善地”中感悟出了風水術,有些人從“心善淵”“和“政善治”中感悟出了政治權謀術,有些人還從“事善能”和“動善時”中感悟出了“道天地將法”的“上兵伐謀”。至於“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三綱五常”等級禮教,當然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所謂“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和“常有欲以觀其徼”之“欲”,就是“心善淵”的“道為術之本”。所謂“事善能”之“能”,便是“術業有專攻”的“術為道之用”。所謂“居善地”和“動善時”,就是“心善淵”的“術萬變而道不變”。我們通常說“德才兼備”,就是首先強調“心善淵”的“道為術之本”,然後再考察“事善能”的“術為道之用”。所謂“上善若水”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當然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老子所傳“三墳”之“大道”,就是“上五千年”的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正因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斯惡已”,所以就產生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盜亦有道”。這種“心善淵”的“盜亦有道”,就必然會產生出“事善能”的“斯不善矣”!這時,越是強調“術業有專攻”的精益求精科技創新,就越會產生出更大的“斯惡已”!

所謂“心善淵”的“事善能”,就是“術為道之用”的“術萬變而道不變”。我們通常說的文化知識,就體現在“道術用”的“聞道有先後”。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不同”,就是沒有文化的“不知常妄作兇”。君不見,愛因斯坦探索發現“相對論”可以促進物理學的“技術革命”,但他卻阻止不了“核武器” 與“核汙染”帶來的“生態環境災難”。世界頂級生物學家和化學家的“新技術革命”,也同樣阻止不了“毒食品”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用“冷兵器”殺人,是“硬刀子”殺人。用“核武器”和“轉基因生化武器”殺人,同樣是是“硬刀子”殺人。用“心靈雞湯”和“精神鴉片”殺人,就是“軟刀子”殺人。用金錢貨幣工具“買兇殺人”,則是“資本怪獸”的“錢吃人”。不管是“硬刀子”還是“軟刀子”抑或是“錢吃人”,都是技術含量越高殺人的效率就越高。“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這肯定是血腥野蠻的暴力恐怖。“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金錢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同樣是獸性野蠻的暴力恐怖。

顯然,只要是正常理性思維的文明人,誰都不會認為暴力戰爭和殺人是好事,誰也不會認為“事善能”的科技創新效率不高。問題是,殺人的戰爭與反殺人的戰爭都是暴力,那麼數千年來戰爭殺戮不斷的“術為道之用”,究竟孰善孰惡呢?顯然,這個正邪善惡“術萬變而道不變”的是非判斷標準,還是取決於“心善淵”的“道為術之本”。人們通常急於求成的“多幹快乾敢幹”和“怎麼幹”,都是屬於方式方法手段工具層面的“術為道之用”。只有“為誰幹”和“為何干”的“初心”,才真正歸於“心善淵”的“道為術之本”。如果不能首先弄明白這個“道為術之本”的正邪善惡“道不同”,就很容易導致“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的“不知常妄作兇”!


網聞博報


“上善若水”這句話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產生了巨大的誤讀。

誤讀主要發生在對“善”這個詞的理解。

我們通常把“善”理解成善惡之善,這完全錯了。

《老子》第二章就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說明老子是反對善惡區別心的,無善無惡的混沌質樸天成才是老子的理想狀態。

這也可以從老子的另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得到驗證——天地無所謂仁或不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所以,如果我們把“善”理解成“善良”,則與老子的思想產生了根本的背離。

這裡的善,應該是形容詞而不是名詞。“上善”其實是“至上”的意思。

什麼是“至上”?

道!

所以,上善若水,必須解讀成:道若水。

道性若水性,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不爭,故水亦不爭。

而且,水豈止利萬物,同樣亦毀萬物,洪水氾濫,天地為澤國。

然而,無論水利萬物,或水淹大地,皆因“天地不仁”。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然而“眾人之所惡”,非為水之所惡,對水來說,無所謂在哪裡,它都能隨形就勢,所謂就水而言,並沒有善地,也沒有惡地。

因此,這又帶來後續解讀也必須糾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通常這句話的解讀是:居善地——居住善於選擇地方——錯了!老子絕不是叫你去選個好地方,否則跟“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相矛盾了——老子的意思是,無論處於何地,都應該能夠像水一樣隨形就勢,避高處下,所以“善地”,絕非善於選擇地方,而是善於和所處之地保持隨形就勢的關係。

這句話的解讀應該是:無論處於何地,都要如水一般善於隨形就勢,避高處下,保持心胸沉靜,人際和諧,言辭不欺,為政精簡,處事揚長避短,行動掌握時機。

所有這些的核心是,要如水一般既滋養萬物,又避高處下,隨形就勢,且不爭,故無尤。


東方木大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結合全段文字,比較有利於理解它的涵義。

以水的品性來比喻“善”的境界。

上:最的意思。

善:指道行,方法,品德等等。

上善若水:最上的、最高的道行就像水的品性。水的品性是怎麼樣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近於道。

水的品性是變化多端的適合任何環境,在天可為雨,在地可為冰,還可以為氣。這點在佛學上也有說辭,像有些大德解說“色不異空,空不異”時,就以“水不異冰,冰不異水”來作比喻。

水有利於萬物,有滋潤萬物生長的厚德,但是不去爭,遇山則繞,遇坑則填,放與汙泥則濃,時間長久便清,沒有個性的為眾人所厭惡,卻是這樣的品性恰恰最接近道的本質。

水的謙卑,水的胸懷,成就了溪河江海,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水的柔的一方面,但是,水也有剛的一面。因此,水是剛柔並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這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這裡寫出水的以柔勝剛的品性,指出這種品性才是真正的至剛。

懂得上善若水的近乎道,那麼在現實生活我們如何執行?

一切按照水的品性去執行。

居所選擇於善地;心量如大海般淵博與包容;與人處事善於仁義而有德,如水滋潤萬物;言行善於言而有信的是雨則下,是氣則升;政能善於治的剛柔並濟;事善於能的有著底蘊;動而懂得時機。因為不去爭,也無有可爭,所以沒有過失,也沒有所得。

上善若水的比喻,是以水喻道體,道體是無形無狀,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它有作用,萬事萬物是本體界的映像作用。


醉墨客林世偉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有人說意思簡單,但人們真的理解嗎?你怎麼看?

相遇是緣,親先點擊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哦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春秋時期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的原句。

前面問答中曾經對翻譯文做過解釋,無論古古今中外,無論是古文亦或是外文,翻譯為中文都不是簡單的會“兩國”語言就行的。

它需要理解當時作者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還要知道當時當地的環境,甚至還要知道當時的天晴天陰等等狀況。

只有這樣設身處地的瞭解一切,才能翻譯出貼切確切符合作者心境的文章。

所以說“上善若水”會有不同的解釋就不足為怪了,因為人與人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環境不同,貧富不同,心境不同,那麼得到結果就會不同。

就好比盲人摸象,你摸到的是腿,那麼你得到的結論就是柱子,你摸到的是耳朵,那麼你得出的結論就是扇子,你摸到的是鼻子,那麼你得到的結論就是繩子。

沒有誰對誰錯,大家都對,因為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大家都不對,因為你沒有把問題看全面,你更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我這樣說,也不是說我理解的就是正確的,不是我理解的就是全面的,不是說我就比誰高明,我也只是站在我的角度看問題。

我的理解也是我一家之言,僅代表我自己的觀點,最多也只是代表和我同頻率的一類人的觀點而已。

作為對“上善若水”的理解,吾以為,人世間最大的善良,就要像水一樣包容。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 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 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 決不打擾你的安寧;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而安。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像水一樣從善如流,那麼你和聖人無幾。

我們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日積小善,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像太陽一樣每天日出日落從不間斷。

天道酬勤,更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想起來了做一下,心情不好了就放一放,這樣沒有毅力,不能持之以恆的堅持,是任何事情也辦不好的。

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能堅持的人不多,方向正確了,能夠堅持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只有那些有毅力堅持,有自律意識,不怕失敗,不怕跌倒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才是最終的成功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怕犯錯誤,就怕你不改,人不怕你跌倒,就怕你跌倒了站不起來。

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要像前紅塔山集團創始人褚時健那樣,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境,都不要自暴自棄,只要你有一個打不垮的強大內心,世界依然會為你精彩!

有個人需求的可以私信,本人業餘時間承接成人個案諮詢、兒童教育和學生兒童心理輔導。











幸福人生課堂


謝謝小悟空

上善若水。

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唯夫不爭,故無尤。

至高的善就似水一樣,水,包容萬物,卻沒有要求任何回報,無私的奉獻,雖然有汙水,臭水,但是水的本質卻是清澈的,所以水和道的特質很相似。

地位,要合適自己,心態,要波瀾不驚,相處,要宅心仁厚,說話,要言而有信,政事,要治理有方,行事,要竭盡所能,行動,要把握時機

不顯擺,不誇耀,不爭一時之長短,這樣,就不會有失敗引來責備,甚至怨恨。

上善:至高的善

若水:似水一樣

如果說現在的人們真的理解這句話,應該已經功成名就了吧。現在的話來講,雙商在線,人設清晰。

如果說有這樣的代表人物,個人首推劉德華。

在娛樂圈這樣的是非地,名利場,劉德華的情商和人緣是首屈一指的。說他是華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名人之一,相信沒人會反對吧?

至於人們真的會不會理解這句話。就要看是不是懂得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了。

如果看過《過得剛好》應該記得裡面的一句話,就會對:“上善若水”的核心思想有個感悟,就是不爭

我爭者,人必爭,雖極力爭之,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雖極力讓之,未必失。”原話不是郭德綱說的,但是這句話是我在他的書裡看到的。

不爭,就是上善的總則,若水,就是不爭的體現。你什麼時候見過水爭?所以,水,善萬物而不爭,利萬物而不侍。縱有汙水為人之所惡,因人而非水,上善若水。


道門守衛者


上善若水出自: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文中幾個“善”是動詞,“習慣於”“效法於”的意思。

若水,就是“弱水”。弱水《山海經》說: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也是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本意。

上善若水,應該斷句為“上,善若水”。完整表述為“上德,善若水”。

上德就要效法弱水一樣,無所不流,無所不礙,浸淫萬物而無所自伐。

《老子》中只有上德、下德,並沒有什麼上善、下善。

弱水的品質:能滋潤,能淹沒,能浮起,能奔波周折百轉千回,能一馬平川汪洋恣肆。上德也應該效法,能耐淒涼平窮,能居富貴榮華,能兼濟天下,能暗室慎獨,富而不驕,貧而無諂,能洗盡鉛華,能滋養氣質,不乾不淨的東西就要洗涮殆盡,有益有利的就要滋養壯大。

老子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遵循天地之道,包容海乃,隨心所欲不逾矩,坐臥行走言談舉止,無不像“地”一樣深厚、“淵”一樣深遠,靠仁近信,為政則治,做事則能,與時俯仰,無礙無滯。

這就是“聖人”的心胸品德,就是“君子”的心胸品德!


上善若水,一般誤解為“上善,若水”,這是古文小學不通的緣故,和整個《道德經》的文本也是不符合的,前面幾個“善”字都是動詞,憑什麼這個“善”就成了名詞?這是口耳相傳的謬誤,也是一些半吊子的專家誤解聖賢、流毒天下。

其實這話是很積極的,不是藏汙納垢,而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積極主動。

沒有“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式的愚昧!而有“芳草當道,不得不除”睿智!


右手累了


上善若水,講《道德經》的前輩大師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儘管英雄所見略異,但總是有見有證,不班門弄斧。



我以為以水喻善,上善若水,這與“天若有情天亦老”是異曲同工,老子在道經中的一個主要思想就是源於這種思想。美醜,好壞,高低,貴賤等等無不是人的主觀看法強加於事物上的結果,而事物本身並沒有人的分別。



有人類始,就必然有人為自然事物打上人的好惡烙印,而萬物自然,人忘了自己其實也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的一部份。人不可能臨駕於自然之上,幻覺操控了自然,幻想操縱了世界,而今這種錯覺更勝!



水,自然五行之一,以水喻善,就是告訴人們:人最偉大的力量並不是能改變自然,能改變了世界,而是怎樣學習自然,學習本源自己。水,就像是最完美的善,不免強,不克意;不求高大完美,不表演,不張揚;水往低處流,從低凹處開始,微末便是善的開始。


祥河詩語


歡迎關注新國學堂,弘揚創新中華文化,分享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內容: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本質:中國的若水觀,是一種和諧的觀念

應用領域: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競爭及管理

上善若水的思想來源:道家老子《道德經》

【上善如水】的應用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1. 個人層面:不揚自彰,不伐有功。能幹而謙虛的人乃真正的強大

  2. 企業層面: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生而長生,不自私而成其私。

  3. 國家層面:大邦處下,天下之交。大小相讓,水乳交融。

解讀:像水一樣強大而不爭。唯有自強方能言不爭,不爭的前提是強大。不強大,便爭不到,強大的時候,卻沒有必要去爭。 能幹而又謙虛的人是最厲害的人,因為你沒有辦法和他爭。第一,他不和你爭。第二,你爭不贏他。

你是怎樣理解上善如水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


新國學堂


上善若水,最好的善是水,但請注意善和惡是相互統一的,那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所以錯了,因為那不是道。

老子說水幾於道,幾於道表示他不是道。

所以我們可以模仿水,學習水利萬物,處眾人之惡的行為,但我們不是把水當成我們追求的目標。

因為善不是目標,剛道在你身上顯現的時候,善自然就出現了,你身上的天道越明顯。善就會越明顯。

所以善只是外在的。如果把外在的當成了目標,那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如果把上善若水掛在自己的房間裡,作為激勵自己的行為可以,但是把它當成目標那就錯了,應該把它拿下來。

中間的細微處,各位慢慢體會。

關於更多的有興趣可以去關注我的號。

我叫知常容



知常容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


關於“上善若水”的問題已經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問題,但歸根結底就是對這句話該如何理解的問題。這就如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類似了,每個人的想法和截取面不一樣,那麼就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與表達。對比,我還是來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和看法。

嚴格來說,老子當初寫出這句話時是一種怎樣的思考與判斷呢?這就像是個謎一般的問題。在下不才,斗膽妄猜下,如有不妥,萬望指教。



(一)一個平常的比如,沒有過多的解讀,僅僅是為了讓後來者們便於去理解其“道”――不可名,與善近(幾於道)。

(二)有深意,通過形象的比喻(上善若水)與進一步的分析(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來具體的講解其“道”――如水般無私似善般自然。我們仔細來看看“上善”、“若水”(居下),是否有上下一體的內涵呢?“善”有上,而“水”居下,這不暗合了陰陽平衡的思想麼?如果去掉中間進一步分析的話語,那不就是“上善若水”“故幾於道”了麼?這不更加印證了老子的“道”就是一種陰陽平衡的思想麼?



(三)延伸:“上善若水”,這裡的“善”是否與我們所理解的“善良”的“善”一樣呢?個人覺得老子的“善”應該與他所著的“道德經”的“德”較為符合,它不僅是包含了我們如今所提倡的“善良”,應該還有其他更豐富的內涵,就如同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