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

國苑芳華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道德經》第十六章的話。該章與之直接相關的內容如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慾,一心堅守清靜無為,萬物都在生長,我就看著它們循環往復。那事物紛紛成長著,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稱作靜寂,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規。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把握萬物歸根覆命的常態規律而守常的主張。這裡所引的文字分兩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提出要清靜無為對待萬物循環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總結萬物歸根覆命的常態規律。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極力達到虛無,一心堅守清靜。“虛”即“空”,心無所欲為“空”;“靜”即清心之靜,是跳出紛亂之靜。“虛空”自然“清靜”。

“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淡然地看著萬物各自紛紛成長生存;就能懂得客觀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觀”並不是單純地看,而是通過看總結經驗,把握規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紛紜之萬物;“各復歸其根”之“根”,實乃源頭,乃物之本,它既是歸宿又是源起。“歸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經》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靜”,又轉了個彎說,這就叫“覆命”。“歸根”“靜”“覆命”實際都是“死”的替代詞。看到“覆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覆使命”,向造物之神報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實“覆命”等詞絕非“死”的簡單替代,因為“覆命”既是舊生命的終結,又是新生命的開始。“復”是“又”“往復”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觀事物循環往復是規律,是常態,舊事物的終結是新事物的開始。“覆命曰常”告訴我們,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和規律,很象明朝進士萬民英《三命通會》中說的五行寄生十二宮:“(絕)→胎→養→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


陳廣逵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先來讀讀這一章的全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那這一章的開篇:”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呢?,世間萬事萬物在各自的”地盤“上,按各自的節奏在生長,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這種狀態,表述為”萬物並作“;萬物並作,雖然時間有長有短,過程紛繁蕪雜,但其總是週而復始的,也就是”吾以觀復“。

至此,突然想起唐劉禹錫大師的詩篇:“世間人事有何窮,過後思量盡是空,早晚同歸洛陽陌,卜鄰須近祝雞翁”,有這麼一種解讀:今人與古人,雖然所處時間點不同,經歷不同,但其對人生的感受,大體都是一樣的——“早晚同歸”。從這個角度上講,今天與昨天也算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溫故知新qiu


《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循環往復之道。

春來生髮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簡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馬王堆帛書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郭店楚簡本最古,且老子為楚國人(陳為楚所滅),郭店楚簡本理應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從郭店楚簡本。理由如下:

萬:形容種類和數量極多。萬,形聲字,甲骨文呈蟲形,本義是蟲,後為數次,指十個一千,後極言其多,各不相同。《說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眾多,動以萬計。”後引為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列子•湯問》:“高萬仞。”《漢書•律曆志》:“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後喻為極言其多,極言各不相同。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間的事物。物,形聲字,從牛,勿聲,“勿”是一種雜色旗,表示雜色,本義指萬物。《說文》:“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間皆為物也”,又,“事也”,“類也”。《易•乾》:“品物流形。”《禮記•樂記》:“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時之散精為物。”《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周禮•太宰》:“九曰物貢。”此外,有物母(萬物之本源)、物祖(萬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來。

旁:廣泛地。旁,形聲字,從二闕,方聲,本義是在旁邊,後引申為大,廣。《說文》:“旁,溥也。”《廣雅》:“旁,大也,廣也。”《釋名》:“在邊曰旁。”《玉篇》:“猶側也,非一方也。”《易•乾坤》:“旁通情也。”《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傳:旁,非一方。”《爾雅•釋宮》:“二逹謂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並:一起,一齊,同時。並,會意字,金文字形為二人並立之形,本義指並行、並列,這裡指一起、同時。《說文》:“並,併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並。”《儀禮•鄉射禮》:“並行。”《禮記•儒行》:“並立則樂。”《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舜。”《禮記•玉藻》:“並紐約用組。”《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文心雕龍•附會》:“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韓非子•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並踵而生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作:興作。作,會意字,從人,從乍,本義是指人突然站起,這裡指產生、興作。《康熙字典》:“興起也,振也,造也,為也,始也。”《易•乾》:“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易•繫辭下》:“包犧氏作沒,神農氏作。”《論衡》:“周秦之際,諸子並作。”《孟子•公孫丑下》:“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孟子》:“天油然作雲。”漢張衡《東京賦》:“堅冰作與履霜,尋木起於孽栽。”

秋來收穫意蕭瑟

居:安處,安坐。居,象形字,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脛蹲踞形,本義是蹲著。《說文》:“居,蹲也。從屍,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史記》:“不宜居見長者。”《左傳》:“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易•繫辭》:“則居可知也。”《呂氏春秋•離俗》:“仁者居之。”《呂氏春秋•逹鬱》:“卒不居趙地。”《淮南子•地形》:“寢居直夢。”《穀梁傳•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於鄭。”《列子•湯問》:“面山而居。”《荀子•勸學》:“君子居必擇鄉。”

又,居原作“凥”。《說文》:“凥,處也,從屍得幾而止也。”《孝經》:“仲尼凥”,凥為閒凥,今文作居。《廣韻》:“安也。”《書•盤庚》:“奠厥攸居。”《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書•舜典》:“五宅三居。注:三居謂周之夷服、鎮服、藩服也。”,又,坐也。《論語•陽貨》:“居,吾語汝。”

吾:我自稱。《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詁》:“吾,我也。” 《儀禮•士冠禮》:“願吾子之教之也。”《道德經》:“吾將鎮之以無明之樸。”《楚辭•屈原•涉江》:“莫吾知兮。”《論語•先進》:“毋吾知也。”《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

以:用以,用來。象形字,本義是用,這裡指憑藉、利用。《說文》:“以,用也。”《小爾雅》:“以,用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能以眾正。”《詩•周頌》:“侯強侯以。注:強,民以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左傳•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韓非子》:“富國以農,拒敵恃卒。”

須:待也,本義是等待、停留,這裡指靜靜地觀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左傳•成公十二年》:“日雲莫矣,寡君須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須故人而食。”《後漢書班超梁慬列傳》:“可須夜鼓聲而發。”

覌:觀察,觀照。觀,形聲字,從見,雚聲,本義是仔細看,這裡是指觀察、審察。《說文》:“觀,諦視也。”《博雅》:“視也。”《正韻》:“遠視、上視曰觀,近視、下視曰臨”。《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注: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書•益稷》:“餘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廣雅•釋詁》:“觀,視也。”《莊子•人間世》:“觀者如市。”《莊子•秋水》:“觀於大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易•繫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滑稽列傳》:“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戰國策•秦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

復:循環往復。復,形聲字,下為“攵/攴”,是“止”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有關;上為“畐”的省形,有“腹滿”之義,原意是返回、回來。《說文》:“復,往來也。”《易•復》:“反覆其道。”《詩•豳風•九罭》《廣韻》:“返也。”《詩•小雅》:“言歸思復。”《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易•泰》:“無往不復。”《書•舜典》:“卒乃復。”《公羊傳•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書•大傳》:“旦復旦兮。”《論語》:“言不可復也”。

冬來飛雪常漫天

由此可知,所謂“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循環往復之道。


國苑芳華


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將世間萬物的生生滅滅看做是一個無限的循環——四季變化、寒來暑往、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將這種變化濃縮成一個字——道。

什麼是“觀復”呢?或者說什麼是“復”呢?所謂“復”,這裡的意思就是:反過來、再一次、重複。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History repeats itself ”。翻譯成漢語就是“歷史重複著自己”,這句話其實就是“觀復”的解釋。

《道德經》裡面的第23章有這麼一句話: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晴久了必定會是雨天;一個王朝到了頂峰必然會走下坡路;人不會總是倒黴;直上青雲的,難免有一天會墜落下來;落魄的鳳凰不如雞。

著名的收藏家馬未都有一座私人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名字就叫做“觀復”——今天的一切物件兒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老祖宗,歷史就這樣重複著自己。

“觀復”的上下文是這樣的: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簡單講,只有靜下心來,遠離名譽場的喧囂,一遍又一遍的觀看,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看出其中奧妙,也就是“道”之所在。


閒看秋風999


就是大自然自有它運行的規律,晝夜交替,四季往復,生死輪迴,老子說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現象來領悟“道”,順應道而無為無不為。這是智慧,也是經驗和態度。

有這麼一段經典唱詞:俺曾見金陵王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自然和社會是一個理兒,就是因果報應興衰自然。

奔馳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經營中存在的隱患必然潛伏與消費者的矛盾。一隻螞蟻可以毀掉大壩,萊剋星頓槍聲會引發二戰,女研究生一哭一鬧,奔馳危急出現,全民網絡討伐。但事情的結局其實早已定局。無非中庸而已,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至於吃瓜者充其量仰天一嘆,抱著老婆上床睡大覺。

任何事情既是輪迴又不是輪迴,該來的總會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地質覺醒


純潔的極點就是“善”,規律的極點就是“真”。“善”與“真”合二為一就可以開始孕育萬物(美)。我觀看天地萬物循環往復莫不是遵循這一條規律,從生根發芽到葉落歸根都是如此,只要迴歸到本質上就是塵埃落定,萬事萬物只要事實清楚真相大白就一切都會安靜下來,因為“靜”是公平的屬性迴歸到公平就是迴歸到真理,迴歸到真理就意味著在規律之中,知規達律循規蹈矩就可以知道規律的前方必然是光明的大道,不知道規律遊離規律之外,那麼其結果一定是兇險偶然的變數。規律如同一個容器而規律的容器裡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公”,其“公”有三公,“真”的公平,“善”的公正,“美”的公義,公平,公正,公義合而與一就是完全,完整,完美的天,天就是道,道乃是永遠,永恆,永生的生命,因為道沒有萬物形體的羈絆所以道就永遠不會死亡。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作為超然物外的觀察者,與萬物共舞的同時,探尋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而又演進著,我與它們一起,生長髮育、變化無窮,這一切都是我臨摹的腳本和標本,面對這些,我的使命永遠是追尋萬物運行的根本,那就是道。


郭城3點14壹伍玖


“萬物並作”,大自然的各種生物都在生命的生長開花結果死亡的過程中,作作動義。“吾以觀復”吾是我,我反覆觀察各種各樣的生物,並且每一年地都這樣觀察,以此得出了生物都在生死的變化循環之中,隱了又顯,顯了又隱。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是生命,無一可以例外。即便是千年的古樹,也能見到死亡的萬一的。從此不再有懷疑,是反覆觀察得到的循環原理。


李198588733


別看字眼,觀復,是清靜下來觀一陽來複動態。打通督脈第一步功法。


馬振廷1


所謂“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聖人之意,常被曲解。吾等小人難明其意,難達其義。萬物旁作,這裡的‘萬物’是指人所要面對的一切,包括人的心念。‘旁作’旁即可解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作即可解為生滅,旁於中而作,中即自性也。‘居’即行住坐臥是也,‘復’即生滅意。依字解意,曲解聖意,不看也罷。這句話應作此解: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心念在自性起用,幻生幻滅。在行處坐臥中生生滅滅週而復始而無有實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