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為什麼唯獨德國尊重了瑞士的中立?

我也很絕望351


二戰中德國並非只尊重了瑞士的中立——在整個二戰中北歐的瑞典也是中立國,甚至連德國和意大利一手扶植起來的佛朗哥政權統治下的西班牙也保持了中立。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當時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被捲入到了德國發動的這場戰爭中,像瑞士、瑞典、西班牙這種保持中立的國家在當時的確是比較罕見的,而相比瑞典和西班牙而言:瑞士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其實是最危險的——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1284平方公里,即使時至今日也只有850.89萬人口,是個十足的彈丸小國,而在二戰中瑞士的國土曾完全被軸心國控制區包圍。奇怪的是直到二戰結束橫掃歐洲的納粹德國始終沒對這個彈丸小國採取過任何軍事行動。事實上不只是二戰,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可謂由來已久。

在古代瑞士曾屬於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帝國用伏爾泰的話說“既不神聖,也非羅馬,甚至根本不是一個帝國”:在漫長的歷史中神聖羅馬帝國一直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13世紀哈布斯堡家族的領主魯道夫試圖在瑞士確立王權,1291年8月1日反抗哈布斯堡的施維茨、下瓦爾登、烏里3個州結成瑞士永久同盟,瑞士國家的歷史由此開始。在此之後相當漫長的時期瑞士一直處於西部的法國和東部的德意志邦國的爭奪之中。1798年拿破崙入侵瑞士,1803年瑞士將法軍驅除出境後擴張到19個州,1815年瓦萊州、紐沙泰爾州、日內瓦州三個州加入瑞士,由此奠定了現代瑞士的的版圖。同年英、俄、普、奧等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正式確立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此後瑞士作為法、德之間的戰略緩衝得以長期保持和平狀態。事實上瑞士得以長期保持和平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德兩個鄰國的勢均力敵以及致力於維持歐陸均勢的英國擔保,然而二戰中瑞士周邊的地緣戰略平衡被完全打破——西部的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東部的奧地利被德國合併,南部的意大利是德國的盟友。德國可不會因為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就高抬貴手——畢竟希特勒本來就是要顛覆當時歐洲的既成格局,在此之前德國已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幾個中立國下手了。要知道秉承“日耳曼民族至上”理念的希特勒可是有心將集結所有說德語的力量組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德語國家,以對抗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強權。瑞士曾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儘管後來在經歷領土擴張後將一部分法語地區納入了版圖,可在瑞士境內仍居住著大量說德語的居民。按說希特勒不應該放過瑞士,正如他曾對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那樣,那麼為什麼沒這麼做呢?

事實上瑞士自古以來就以尚武聞名——瑞士僱傭軍曾是一支聞名歐洲的勁旅。在成為永久中立國後瑞士並沒放鬆國防建設:實行全民皆兵制度。二戰時期瑞士面對軸心國的四面包圍先後進行了3次總動員,集結起50萬部隊。事實上早在1939年英、法對德宣戰前41個小時瑞士就進行了第一次動員,這與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幾個中立國面對德國的閃電戰襲擊時的手足無措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瑞士不參戰,但卻在萊茵河畔的國境線上築起了防禦工事,瑞士的軍事動員效率極高——當時只有700多萬人口的瑞士能在幾十個小時之內集結起50萬人的軍事力量。二戰爆發之初擔任瑞士武裝部隊總司令的亨利·吉桑就制定了“內堡計劃”:將整個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巨大城堡,而在城堡之中還有內堡,即使敵人攻陷了城堡的外圍工事仍必須逐一奪取內堡。當時瑞士在全國的交通要道、橋樑、隧道、山口等地都安放了炸藥,一旦遭遇外敵入侵就立即引爆。由於瑞士是一個山地國家,一旦橋樑隧道被炸燬就會與外界失去聯繫,然後瑞士就能發揮自己全民皆兵本土作戰的優勢關門打狗。事實上希特勒的確曾一度制定過入侵瑞士的計劃,然而這一計劃卻被瑞士人掌握了,於是他們迅速動員起來在阿爾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壘並加強了對邊境的巡邏管理。他們還計劃在德國入侵之後放棄巴塞爾、蘇黎世、沙夫豪森這些谷地城市,直接轉入阿爾卑斯山區跟德國人遊擊到底。德國擅長的是打閃電戰——先用飛機炸,再用大炮轟,最後坦克碾,而瑞士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德國這種戰術的發揮,而更利於本土作戰的瑞士人。同時瑞士在軍事上還有一個特殊優勢——那就是擁有德國通往意大利的聖哥達隧道,德國必須通過這條隧道才能把物資和武器運輸到意大利以支援南線的戰局。對此心知肚明的瑞士在聖哥達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國入侵他們就會立即炸燬聖哥達隧道,從而使德、意法西斯之間唯一的陸路聯繫被徹底切斷。

儘管瑞士進行了充分的戰備,可話又說回來了——實力的差距擺在那兒,即使瑞士再怎麼戰備還能打得過德國不成?事實上德國並不是打不下瑞士,而是打下瑞士可能獲得的好處不如保留瑞士。實際上瑞士全民尚武不假,可相比之下真正使其得以在二戰中維持中立地位的還是在於:和納粹德國暗中的合作關係。其實這點我們上文已有所提及——既然聖哥達隧道是瑞士震懾德、意的有力工具,那麼這裡的潛臺詞就是在正常狀態下德、意是可以通過作為中立國的瑞士境內這一陸路通道取得聯繫的。除此之外二戰期間瑞士曾向德國出口軍火、提供貸款:瑞士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像德國提供了1.5億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出口電力以使德國工廠能保持生產,直到1945年法國光復使瑞士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後瑞士才停止向德國供電。瑞士還曾接受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國搜刮而來的價值4.4億美元(按物價水平核算相當於現在的150.3億美元)的納粹黃金,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億美元的德國黃金通過瑞士的中轉分別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時任納粹德國經濟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的瓦爾特·芬克曾毫不掩飾地聲稱:“如果沒瑞士幫助把德國的黃金兌換成外匯,使德國得以有錢購買鎢和鉻等戰略物資,那麼第三帝國的戰爭恐怕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這話也許有誇張的成分,可這間接證明對德國而言:保留瑞士這一洗錢通道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價值,那麼德國為何還要冒險去和瑞士打仗呢?一旦陷入到瑞士人的游擊戰中就會大大牽制自己在正面戰場對抗美英盟軍和蘇聯紅軍的兵力,同時也將徹底失去聯繫意大利的陸路通道和自己的資金中轉通道。攻打瑞士需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價,可即使打贏了又能得到什麼?一個基本都是山地的彈丸小國而已。

瑞士可沒一根筋跟德國混:二戰期間有30萬難民和移民獲得了瑞士的臨時或永久庇護。在向德國出口軍火的同時瑞士也接受盟國的軍事訂單,甚至1940年盟國在瑞士的軍事定會幾乎與瑞士的生產能力持平。瑞士媒體甚至敢於抨擊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犯罪行為以及在歐洲各國的殘暴統治,弄得希特勒也惱火不已。這主要是因為瑞士深知:不能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裡,如果德國戰敗也能使自己置身事外。瑞士曾召見軸心國和同盟國各方駐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國境線外交戰。在二戰中絕大多數時候交戰雙方都儘量避免刺激瑞士,以免在與對方激戰正酣之際再給自己增加一個主場作戰的難纏對手。二戰後期美國飛機曾誤入瑞士領空並誤投彈炸死了瑞士平民,於是瑞士空軍當即升空擊毀了數架美國飛機。直到二戰戰局已明朗化的1945年2月一架迷路的B51轟炸機還在瑞士的聖加侖州布克斯被迫降,美軍飛行員還成為了瑞士的俘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誠邀,如題。中立國是指在戰爭雙方交戰時,兩不相幫的國家。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即是永久保持中立國姿態,不參與任何戰爭的國家。二戰之前,國際公認的國際中立國有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瑞典、瑞士,挪威,比利時等國家,但這這些中立國也沒能逃過法西斯的毒害,比如挪威和比利時就曾經遭受到希特勒的侵略,西班牙的佛朗哥根本就是一個法西斯,那麼二戰中為什麼唯獨德國尊重了瑞士的中立呢?

其實這與瑞士的歷史和妥協有關,眾所周知,瑞士是一個高原小國,同時也是一個發達國家,瑞士的鐘表業,金融業和旅遊業都很不錯,世界最大的瑞士銀行更是瑞士的國家象徵,然而希特勒不對瑞士下手的原因肯定不是陶醉於瑞士的風景,而是另有原因

其一:瑞士是真正的中立國

早在1291年,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向扮演著中立國的人物,從來沒有過軍事降服其他地區的行為。其實在國際法中供認的永久中立國只有瑞士一個,瑞士的中立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定的,而且此後從沒有更改,不像比利時,雖然通過1831年《倫敦協約》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是在一戰中,比利時也出兵作戰,破壞了自己的諾言,所以在一戰後被剔除永久中立國名單,是以德國侵略比利時和侵略瑞士不是一個意義。

其二,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讓步屈從的情緒

二戰中,當世界各國都與德國斷交,停止貿易的時候,瑞士堅持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係。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供給1.5億瑞士法郎貸款,瑞士還向德國工廠供電,使其堅持生產,甚至於蘇黎世的軍工廠還給德國供應供給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瑞士簡直成了德國的大後方,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希特勒這又吃又拿的,估計也不好意思對瑞士人動手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雖然在二戰期間,德國對外聲稱尊重瑞士的主權和中立性,但是在法國淪陷後不久,德軍總參謀部就制定出了一份入侵瑞士的計劃書《聖誕樹作戰計劃》,並且希特勒本人曾在1941年的一次演講中表達過對瑞士的真實看法:瑞士擁有最令人作嘔且糟糕的人種和政治體制。瑞士人將會是新德國不共戴天的敵人。”

由此看來,德國所謂的“尊重瑞士的中立”根本就是無稽之談,那為何德國在整個二戰中都未入侵瑞士呢?這跟德國的擴張政策以及瑞士自身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德國侵略和佔領哪個國家或地區,是在戰略資源是否豐富、工業地區是否發達、對德國能否產生軍事威脅這三點的基礎之上而決定的。而瑞士境內既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戰略資源,工業在整個歐洲也只是中等一般的水平,對德國也構不成任何軍事威脅,因此德國在短期內根本不需要將瑞士納入囊中。


瑞士和德國的合作一直都非常密切,密切到什麼程度呢?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瑞士就向德國提供了1.5億瑞士法郎的貸款用來支持德國發動戰爭。瑞士向德國賣電來維持德國工廠的生產,這項能源貿易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3月德國戰敗前夕才停止。納粹德國90%的黃金交易都是由瑞士銀行進行的,並且其掠奪的鉅額財富也有一部分存放於瑞士銀行。當時的納粹德國銀行副行長對此甚至做出了這樣的評論:“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幾乎是承認了德國與瑞士之間不尋常的“關係。”


在二戰爆發初期,瑞士便保持了“中立”這條對外路線,既不支持英法,又不支持德國。因為對於瑞士來說,這時候還不確定到底是英法能夠在這場大戰中佔據上風,還是德國能在這場大戰中佔據上風;因此瑞士就需要在戰爭前期觀察形勢,等到形勢明朗時再做出新的對外決策。當然,在瑞士目睹了歐洲兩大軍事強國被德國直接手撕,另外一大強國被德國一路揍回了英倫三島後。才確定了短期內的對外決策——在表面上宣佈中立,在暗地中支持德國,並且儘量避免和英國的任何合作,以免引火上身。


而瑞士為了避免德國主動找自己麻煩,甚至在對代猶太難民方面與德國都配合的很好,瑞士當局在二戰爆發前就宣佈“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在二戰爆發後,瑞士更是阻擋了將近十萬左右的猶太人入境。

瑞士是一個多山地帶的國家,根據這一地形特點,瑞士就索性在圍繞整個國境線的山脈內建立防禦要塞。要知道,這種地形對德軍所擅長的閃電戰是極為不利的,德國就算成功的佔領了瑞士,付出的代價也將會是巨大的。德國人也不是傻子,放著能夠成為得力助手的瑞士不用,偏偏要開動坦克飛機大炮搞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說,到最後還得繼續貼錢管理這塊沒工業、沒資源、沒有開發價值的“三無”土地。就憑這一點,德國何必要大動干戈去攻打瑞士呢?


二戰吐槽君


這個問題已經回答過一次。

“靜Yes”分享補充如下:

簡單說來,瑞士之所以被“中立”,絕對不是因為瑞士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言》中被確定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因為德國發動戰爭,根本就視國際文件為廢紙,所以,瑞士的保全,除了自己的實力,還在於瑞士會左右逢源。

1、瑞士雖小,但全民皆兵

我們潛意識就認為瑞士這個彈丸之地方一定非常弱小,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但瑞士並沒有那麼簡單,它就如同夾在遼國和北宋之間的西夏一樣,瑞士之所以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獨善其身,說明它本身是有一定實力的。

要知道,指望著法西斯因為你是中立國就放你一馬是不現實的,日軍就多次襲擊紅十字會組織,造成多起慘案。

所以,保護瑞士的,還是它自身的實力。簡單說,瑞士雖然小到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但全國境內大部分是山地,這裡是阿爾卑斯山的腹地,所以地形崎嶇。而德國擅長的是打閃電戰,先用飛機炸,再用大炮轟,最後坦克碾。瑞士的地形恰恰是德國的剋星。

除地形外,長期生活在阿爾卑斯山地的瑞士人可以說個個都是獵手,瑞士士兵就來源於這些人,所以說瑞士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差。在進入戰爭狀態時,瑞士可以徵集超過50萬的軍隊,在山地和德軍打游擊,全民皆兵會讓德軍苦不堪言。

所以,在這個德國閃電戰基本失靈的地方,德國人明白,攻打瑞士將要付出多麼大的成本。而且,這樣一個基本都是山地的小國家,打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瑞士得以倖存。

2、瑞士隨機應變,做德國的左膀右臂

這是瑞士能夠獨善其身的最重要武器。

瑞士也清楚,雖然瑞士很強悍,但如果希特勒篤定要不惜血本拿下你,瑞士離完蛋也就是個時間問題。所以,瑞士必須有自己的生存哲學。

這就是給德國人行方便。

首先,瑞士銀行享譽全球,在二戰期間,瑞士銀行接受了納粹德國大量的資金,這裡成為納粹德國洗錢的最重要場所,從猶太人手中掠奪的資金在這裡成為德國的巨大收益,幫助德國橫掃西歐。不僅如此,富裕的瑞士銀行還在二戰期間大量貸款給德國,幫助希特勒度過了資金緊張的日子,這是德國能夠叫板蘇聯的重要基礎之一。

除此之外,瑞士作為納粹德國和納粹意大利的中間國,積極做雙方提供溝通和交流的渠道,由於瑞士是中立國,所以德國和意大利的溝通能夠有效避開同盟國的襲擾,這是瑞士助紂為虐的典型案例。

但是,隨著意大利投降,二戰接近尾聲,瑞士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改換門庭,將德國的資產凍結轉交同盟國,幫助瑞士逃過了同盟國的制裁和報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二戰中為什麼唯獨德國尊重了瑞士的中立?這個問題確實比較有趣,這些年有個流行的說法,說德國沒有入侵瑞士主要歸功於瑞士的民兵和國防體系,並說德國如果入侵瑞士,可能會損失100萬兵力。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在桃花石雜談看來,事實遠非這樣簡單。


瑞士的中立歷史

確實瑞士能夠成為國際公認的永久中立國和它自身的軍事實力比較強,接近全民皆兵的國防體制有些關係。瑞士是處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個大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也就是這一地區幾個公國的聯盟。而開始它能夠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被給予自治地位就是因為能打,其軍隊曾經多次擊敗主導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大軍,其善戰的名聲整個歐洲都知道。

瑞士領土變更歷史,顏色越暗的地區越早成為瑞士的一部分

不過能打也是相對的,雖然瑞士人在中世紀自保沒有問題,但向外擴張時卻敢曾經遭受重挫,在公元1515年的馬里尼亞諾戰役被法國和威尼斯聯軍大敗,此後瑞士人對自己的實力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也不再尋求對外擴張,所以和外界形成了相對穩固的力量平衡,即沒人打佔領它,它也不會去招惹外界。就這樣,在公元1648年歐洲各國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瑞士的中立地位得到了歐洲各國的接受。

拿破崙時代主導瑞士政治變革的文件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瑞士的強盛軍力也漸漸變成過去時了。比如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就曾經完全征服了瑞士,其部分領土被併入法國和意大利北部的奇薩爾皮尼共和國,沒有被割讓的領土則成為了法國的附庸國赫爾維蒂共和國。在拿破崙統治被推翻之後,瑞士才於公元1815年重新獲得了獨立,其中立國地位也重新得到認可。

瑞士對納粹德國的價值

所以瑞士的中立儘管也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神聖不可侵犯,但確實也是歷史比較悠久,而且得到歐洲各國普遍接受的,因此在二戰期間,如果德國敢於將瑞士吞併,確實要承受極大的國際壓力。

而除此之外,不吞併瑞士其實對德國來說是明顯利大於弊的。而這個利主要就是來自於瑞士聞名世界的銀行體系。在近代以來,瑞士以其高質量的銀行服務而聞名於世,而瑞士銀行業最聞名於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比任何其它國家都要嚴格的保密機制。《瑞士銀行法》很早就規定,銀行對第三者必須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違反者不但要承擔相關的民事責任,還要受刑法制裁。

瑞士蘇黎世地區始終是全球銀行業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而這種特點就讓瑞士銀行體系可以存入許多有爭議的財富,比如納粹在戰爭期間從其它國家掠奪來的財富,又比如一些納粹高官的秘密財產,而這一點在納粹失敗之後也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一些納粹高官在戰後就是通過在瑞士保存的資產逃到了南美一些國家,很長時間內逃避了制裁。同時,瑞士還能在戰時發揮在納粹德國和其它國家之間開展貿易等活動的中轉站的作用。比如當時很多國家制裁納粹德國,但瑞士是中立國,這樣有些交易和瑞士做就沒有問題,而瑞士再和德國貿易也沒有問題,這樣實際上就成為了德國和其它很多國家開展中轉貿易的窗口。

而如果把瑞士吞併,瑞士的銀行業對德國來說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因為它也會被同盟國所制裁。而瑞士境內除了山之外什麼都沒有,工業製造能力連德國的零頭都比不了,等於瑞士會很快轉變成農業地區,反而會成為德國的累贅,所以德國在戰時雖然也制定過對瑞士進行軍事行動的“聖誕樹行動”計劃,但綜合利弊考慮,德國其實始終沒有認真想過要入侵瑞士,因為保持瑞士的獨立對當時的納粹德國來說絕對是更加有利的。

德國國防軍為入侵瑞士制定的計劃文本原件


所以整體來說,瑞士的獨立有利於納粹才是納粹德國在戰時沒有去動瑞士的根本原因。而瑞士本身的武力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因素。而且德國不動瑞士也是階段性的,如果德國當時按照其計劃在很短時間內征服了整個歐洲,那麼瑞士對它也就會失去利用價值,它也會吞併瑞士,但它沒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也就始終沒有去動瑞士了。


桃花石雜談


十分諷刺的是,瑞士在二戰的中立背景是建立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荷蘭、瑞典和瑞士都是中立國。比利時對應對德國的戰爭雖然早有準備,但是在法國戰役中由於戰略防守的失誤,比利時很快就被德國放棄並且退出了法國戰役。而荷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考慮到和德國之間的種族關係,從來沒有考慮過德國會發動進攻,所以在法國戰役爆發之前,荷蘭從來沒有組建起一支足以應付德國入侵的軍隊。而瑞士自德國開始入侵波蘭之後,就開始有系統地重新擴大自己的軍隊,假如瑞士沒有強大的軍隊,中立地位也很容易會不保。

除此之外,瑞士自19世紀開始做有計劃地在國內建築防禦工事。一戰之後,瑞士更是通過了建設全國性防禦工事的防禦方案,到了30年代中期,瑞士在南部邊境的防禦工事數量已經達到了2.5萬個,每個村莊甚至每個房子都經過了特殊的加固。德國想完全佔領瑞士並且獲得勝利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德軍偵察機的情報日益明瑞士境內的防禦工事的時候。

德國高層更是很早就意識到,進攻瑞士不僅會付出巨大的傷亡。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都根本達不成戰略目的,與其將德國士兵的生命平白無故的消耗戰阿爾卑斯山脈上,還不如更早的計劃對英國和蘇聯的作戰計劃。況且此時期的德國軍隊正在南歐方向幫助意大利進攻希臘,精銳部隊也開始神秘密向蘇聯方向調集,根本難以抽出身心來應對與瑞士之間的戰爭,與其如此,還不如尊重瑞士的中立。


貞觀防務


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真正中立國,瑞士之所以能夠中立與自身所處的事態有關。希特勒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要臣服英國跟蘇聯,並不是想跟這兩國死磕到底。所以他需要一塊可以談判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瑞士。

作為戰爭狂人,希特勒只是執著於戰爭並不是瘋於戰爭!希特勒發動二戰的本意其實只有波蘭這個地方,波蘭佔領了德國在一戰時期失去的東部地區,德國向波蘭提出索回後被拒;波蘭威脅向德國提收從蘇聯烏克蘭地區進口石油與糧食的過路費。英法是因為跟波蘭有盟友關係,被拖下水。德國進攻中立國也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瘋一樣亂打!

比如,德國進攻中立國比利時,因為德軍不佔領比利時就得繞一大圈,延誤戰機。

比如,德國進攻中立國丹麥,因為德軍需要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比如,德國佔領挪威,那是因為英國想要搶先佔領!德國先下手為強而已。

比如,希臘等國,德國本來無意於他們,但是英國卻藉著這些國家駐紮軍隊,使得德國不得不去進攻!南歐其他國家也是這種情況!

而瑞士就不同了,由於他們堅決的拒絕了英國法,而英法等國當時又沒有奪佔瑞士的能力,反而是一個令德國放心的後花園。尊重瑞士中立等於利用瑞士軍隊為自己戍守一個當面的地區。


優己


瑞士雖然是中立國,但在二戰時期並不老實,在事實上成為了德國的“準盟友”。瑞士曾經幫助德國洗錢,也給德國提供貸款,也是德國對外的聯絡通道,同時也幫助德國保存贓物,事情都做到這個份上了,德國人為何還要去侵略瑞士?那豈不是自斷手腳嗎?在歐洲,德國真正指望的上的,其實就是瑞士和瑞典兩個中立國,南邊的意大利是豬隊友,西邊的西班牙,也不是省油的燈,隨時都有可能賣隊友。即便是後來收的小弟,比如說芬蘭,但這個小弟跟德國並不一條心,人家只是為了要懟蘇聯,達成目的後,立即就會賣隊友沒商量。

反觀瑞士和瑞典,雖然不參戰,但能給德國帶來利益,前者能幫著德國搞錢,還能充當對外聯絡的通道,後者能給德國帶來戰略資源,經濟價值極高。瑞士和瑞典,德國都沒有入侵,德國早就將這兩個國家視為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為何還要入侵?當然了,瑞士和瑞典也不傻,知道德國不好惹,因而主動的向德國靠攏,這也是自保之道。要知道,德國發動對外戰爭,其主要的目標是剷除外在的威脅,此時英法兩國是威脅,誰跟英法走的近,誰就會變成德國的目標,誰跟英法走得遠,誰就能過安穩的日子。瑞士人為何要刻意和德國作對呢?瑞士人和德國人也沒仇呀,兩家和平共處這麼多年了,英法也難以收買瑞士,因為瑞士並不需要英法的錢,人家自己就很有錢!

在二戰爆發前,瑞士就已經做出了選擇,既然是中立國,那就保持中立,不跟著德國瞎轉悠,也不聽英法的忽悠,坐山觀虎鬥,自己過自己的日子,與世無爭。這也是德國最希望看到的,你可以不跟我結盟,但你千萬不能給我惹事,否則滅你沒商量。德國人並不是要佔領所有的歐洲國家,只是專治各種不服,瑞士人也很明白德國人的想法,故而避其鋒芒,也滿足德國人的需要,給予其幫助。瑞士人這麼做,也很無奈,如果被英法忽悠了,跟德國懟,在大概率上就會落得波蘭的下場,波蘭人就被英法給坑了,充當了英法兩國的手中刀,沒想到卻被德國給滅了。波蘭可是歐洲軍事強國呀,分量那麼大,英法都救不了,更何況瑞士這樣的小國呢?自身沒有太多戰略價值,又不是兵家必爭之地,英法自然不會來救,如果德國把瑞士滅了,英法最多就是動動嘴,罵罵德國,可這有何用呢?

果不其然,法國在二戰剛開打,就被德國給推了,英國人使出了賣隊友技能,才僥倖逃脫,此時自身都難保了,瑞士人除了依附德國,還有別的選擇嗎?在1940年,歐洲人普遍覺得德國要稱霸了,英國朝不保夕,即使有些人覺得德國早晚會失敗,可這個“早晚”,是什麼時候呢?1年叫“早晚”,10年也是“早晚”,50年也是“早晚”!總不能為了這個假想的未來,去賠上現實吧?對於歐洲小國來說,實現自保,求得平安,才是生存大計,至於戰爭,還是越遠越好吧!

因此,不管是瑞士人,還是瑞典人,或者芬蘭人,都把英法兩國看的明明白白,他們知道,英法必然是靠不住的,只有“左右逢源”,才能保住太平,等著真正的大佬入局,再把德國給賣了,也能享受戰後的勝利果實,還能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圖維坦


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和分分合合跟人與人之間非常相似。如果利益與共,那關係一定建立在互相利用基礎上。像是德國尊重瑞士在二戰期間的中立,就是兩個國家曾經利益與共過。

首先是,瑞士有世界一流的金融系統和超穩定的“瑞士銀行”。二戰期間,瑞士銀行成為德國、意大利洗錢的重要場所。說形象點,套用現在的經濟思維,大隊人馬,吃喝拉撒,哪項少得了錢。而錢放在戰爭發起國遠遠不如放在中立國。戰爭最基礎的經濟後盾給瑞士,再恰當不過。

尤其是,瑞士人明哲保身,曲意逢迎,對德國納粹還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基本上是“準盟友”。至於,盟國來時候呢,這種準盟友又利用自身的優勢,翻雲覆雨為盟國的盟友,配合盟友治理納粹。

可以說,在政治外交上,瑞士官方是非常智慧也非常靈活,甚至很圓滑的。但不管怎樣,國土及國民免於戰火,是非常令人羨慕敬佩的。

再就是,瑞士是一個山國。德國人一定計算過武器成本——再厲害的武器面對群山時候,也得思量下。像是日本侵略中國,一開始勢如破竹,但是,侵略軍到了中國的雲貴川,就漸漸供給不足,大川大山成為天然屏障,讓人奈何不得。因而,德國人不會放著“洗錢”的瑞士不用,去開動什麼坦克、大跑、飛機,與群山作鬥。再說了,瑞士國力尚可,所謂“全民皆兵”,打得進去打不進去還不知道呢。

這兩點就決定了,德國可以給瑞士以中立國“待遇”。


老照片


瑞士之所以中立歸根結底還是自身實力,沒實力談何中立。

瑞士是一個很難入侵的國家,多山、海拔高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完全不適合裝甲部隊通過的地形。瑞士並沒有什麼國土縱深,但是卻有著非常優越的地理環境,這一因素足以致使德國的閃電戰在瑞士身上並不好用。瑞士軍隊裝備精良,平民都接受過強制徵兵的軍事訓練,在二戰還未爆發之前,瑞士國防軍的數量就超過了43.5萬人,且物資供應充足,足以應對長時間的大規模戰爭。

圖為二戰德軍

僅僅依靠中立是不可能在納粹德國的鐵蹄下生存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被德國佔領的比利時以及荷蘭就是最好的例子。需要注意的是,瑞士是全副武裝的中立者,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如此。瑞士有讓德國尊重其中立的資本,假如瑞士也像二戰前荷蘭一樣過度忽視軍備,恐怕也難逃被佔領的命運。

圖為瑞士境內的防禦工事

此外,自19世紀開始,瑞士就有意識的在國內建立成體系的防禦工事。世人只知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卻不知瑞士國內的防禦工事也亦是如此。瑞士的防禦工事是一個規模非常浩大的工程,瑞士的每一個村落、每一條道路都被碉堡的射界所覆蓋,德國若進攻瑞士,付出的傷亡可能比蘇德戰爭初期還要巨大。

圖為二戰瑞士軍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士就針對周圍國家可能的入侵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由於幾乎歐洲所有國家都在瑞士存有黃金,所以按照瑞士設想,只要戰爭爆發瑞士就會第一時間將這些黃金丟棄到阿爾卑斯山脈的群峰當中,並同時放棄主要人口中心撤退到阿爾卑斯山南部依靠2.6萬個掩體持續作戰直到敵人付出巨大傷亡撤退。德國也曾經考慮過進攻瑞士,但是在成本效益分析時,德國可能意識到入侵瑞士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做法,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尊重了瑞士的中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