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過去你一直崇拜的歷史人物,現在變成了你特別討厭的?

侃聊天下


我覺得初識歷史 ,崇拜的歷史人物有很多,他們通常被包裝,被大多數人所提倡。但是當你讀完二十四史,或者他自身傳記,完全瞭解了他之後,你會發現人無完人,有的還可以接受,有的就是天壤之別。典型如朱熹。

他是南宋理學家,在人們認知裡和教科書上多以聖人出現,但是你讀完《宋史》之後就會發現根本就是一個偽君子。主張去人慾,但是對於自己的欲絲毫不加節制,規則都是讓別人遵守的,而他是制定者,呵呵二字。


日月千年依舊


你要說是對於歷史人物有多麼的崇拜,那倒是沒有,當時有的只是欣賞,但是現在看來他們的做事風格十分的令人討厭。

第一個,我這個要說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也不是他真正的事蹟,而是小說家改的,但是做事風格現在看來十分討厭。要說的是誰呢,就是水滸裡面的人物,我現在在水滸中的人物最討厭的是宋江、吳用、李逵這幾位,宋江吳用做事不擇手段,李逵傷害無辜,就這樣的人還能替天行道,天也是瞎眼。


還有就是明末的李自成了,根據電視劇的瞭解對李自成還是很佩服的是但是後來瞭解越來越多,對他也就沒有任何好感了,李自成後面基本上就是一個暴發戶的感覺,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地方,要不是他目光短淺,清朝入關有可能還會晚一點,或者根本入不了關。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我們上學時毛主席詩詞很熱,知道成吉思汗是從主席的"只識彎弓射大雕"開始的,既然主席把他和唐宗宋祖列為一排了,認為這個人非常了不起,慢慢知道他帶領蒙古鐵騎縱橫亞歐大陸,所向披靡。更是崇敬變成崇拜了。隨著歷史方面知識的漸漸拓展,知道了蒙古大軍所到之外,血流成河,白骨成山。屠城:劫掠,搶女人賞嘗部下,所做所為與日寇相比毫不遜色。佔領中原後其子孫把它的臣民劃為四類,對中原漢人民肆意盤剝,血腥統治。才導致了八月十五殺達子,白蓮教起事,幾十年就丟了江山!

我也由最初的崇敬這個人慢慢開始厭惡這個人了!

再次聲明:我們和蒙古人民是一家人!我們不會拿現在的觀念去苛求古人。


滄州老夫子


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人物,只是從早年的課本知識裡瞭解的,雖然談不上崇拜,但也感覺這些人很了不起。但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發掘,和對他們人生軌跡的剖析,逐漸發展某些人並非象教科書上那麼高尚與神奇。比如文臣中漢代的晁錯,唐代的李紳,宋代的寇準,明代的張居正等。義軍中黃巢、宋江、李自成、洪秀全也與課堂裡學習到的有很大出入,所以現在提起這些人來,心裡總有那麼一些負面的東西給他們定格。

還有一位詩人我打小就很喜歡,以為他很了不起,對愛情始終如一,堅貞不渝。又是大才子,寫出了許多時人傳抄的詩篇,其中有一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更是家喻戶曉。

沒錯!今天我要說的就是史稱“詩壇元白”的元稹。他的名氣,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要高於白居易。

元稹,出身於北魏拓撥氏家族,自孝文帝改拓撥為元姓後,北魏皇室便以“元”為其姓氏。到了唐代,元氏一脈仍是望族。元稹八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鄭氏也是大家閨秀,擔負起了撫養教育他的重仼。唐朝的科舉考試種類繁多,其中進士科尤其最難考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儘早出仕做官,元稹選擇了比較易錄取的“黃經科”,禮記、尚書兩經擢第。其後二十歲便歩入仕途,可謂春風得意。

做了官後,元稹便該考慮成家了。他的初戀是母親鄭氏的一位親戚崔雙文——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西廂記』裡面的崔鶯鶯。鶯鶯才貌雙全,品行端正,甚得元鎮心怡。就在兩人就要談婚論嫁時,元稹因再度赴京應試而認識了韋叢,便毫無猶豫地捨棄了這段美好的姻緣。

韋叢,父韋夏卿,時仼京兆尹。頗有才華的元稹進京後受到韋夏卿的賞識,從而也認識了韋家千金——韋叢。出於政治前途上的考量,元稹便對韋家殷勤以待,鞍前馬後示好,不久便成功與韋叢訂了親。也許是出於良心自責,元稹拋棄崔雙文後寫了一部小說『崔鶯鶯傳』,聊以自慰吧。

韋叢與元稹婚後,溫良賢淑,敦厚體貼,但為他生育了幾個孩子先後夭折,致使身心交瘁,二十七歲便去世了。對於這段感情,元稹刻骨銘心,於韋叢去世後不久便寫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這首感人至深的詩篇。

可也就在韋叢去世這一年,元稹因公務外放蜀地,結識了風流樂妓薛濤。從此兩人卿卿我我,情誼漸濃。薛濤時年巳四十餘,大元稹十歲有餘。他們兩人“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怎奈幾個月後,元稹奉旨回東都,考慮到薛濤的出身卑微,又是樂妓名份,元稹便忍痛割捨了這段姐弟戀。其後薛濤鴻雁傳書,並專為寫情書發明了一種粉色便箋,史稱“薛濤不箋”,淪為千古佳話。

與薛濤斷了不久,元稹便與表妹安氏再婚。可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便以安氏病逝結束。

安氏走後的第二年,元稹結識了大家閨秀,時稱河東才女的裴淑。裴父為地方刺史,裴淑本人又聰慧貌美,元稹很快又墜入愛河。婚後,儘管元稹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但裴氏始終如一,不離不棄,讓元稹低落的情緒緩解許多。

幾年後元稹貶放越州刺史,結識了紅極一時的江南名歌手、詩人劉釆春,於又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失倫之戀。劉釆春時年已為人妻,在與元稹詩詞論唱幾番後,便義無反顧地棄夫而投入到當地最高長官元稹的懷抱。這種事情在當時有傷風化,也頗遭人詬病。可元稹還是照納不拒,在煙雨江南演繹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鬧劇。七年後元稹對劉氏已失去興趣,便託辭拋棄,劉採春無顏見江東父老,又得不到丈夫的諒解,便含羞投河自盡了。

也許,能激發元稹才情噴湧的就是愛情,也許,當年髮妻韋叢去世時元稹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是真情流露。但他身為科舉入仕的朝庭官員,受到“三綱五常”薰陶的儒家門生,卻始亂終棄,縱有滿腹才華,學富五車,卻在個人人品與對愛情的忠貞上,始終都要留下他一生的遺憾,也為他光鮮的人生畫卷上留下了敗筆!




非空


明成祖朱棣算一個。最開始知道他是鄭和下西洋,那是明成祖時代,還有營建北京,也是他的事蹟。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與他奪權篡位有關。因為他找藉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不但殘酷殺害建文帝忠臣,對方孝孺亙古未有的“誅十族”慘禍,魯迅先生叱朱棣為“坐寇”!他派鄭和下西洋據說也是要尋找失蹤了的建文帝,以絕後患。而他營建北京,雖然有加上北方防禦的考慮,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心有鬼,在南京呆不下去,害怕朱元璋和侄子朱允炆殘餘勢力,做噩夢啊!

乾隆皇帝算一個。以為乾隆盛世多麼強大,其實早已經日趨衰落,是“飢餓的盛世”,而且他的文字獄登峰造極,極大摧殘了中華文化,鉗制了思想。

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算一個。第一他文采太差,做了一手的爛詩,讓人不堪卒讀,他沒能考上科舉說明還是公正的。第二他好色無恥。霸佔了那麼多女人,可是基層天國士兵和人民卻連夫妻同居的權力都沒有,好虛偽。第三他無能,多疑,最終使這次起義成果化為烏有。

康有為算一個。開始只知道他是維新志士,但是後來知道他是保皇派,積極參與過張勳復辟,而且戊戌變法失敗後也亂造謠。還有他的私生活也太亂了吧,老頭子娶了十幾歲小妾。

張學良算一個。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東北迅速淪陷,他的罪過不小。此外他玩女人成癮,老了還津津樂道。

郭沫若算一個。本來是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先生的大文學家(現在也是),但是為人品質令人搖頭啊。。。



磨史作鏡


以前對呂布還是很崇拜的,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的呂布颯爽英姿,英雄氣概十足,當時小也就看了一些打鬥的戲份,後來看陳壽的《三國志》才發現,呂布的人品有問題。表面擁護漢室,忠心耿耿,但是先背叛丁原,再背叛董卓,最後被曹操所殺。羅貫中曾這樣評價呂布:“夜讀三分傳,堪嗟呂奉先。背恩誅董卓,忘義殺丁原。倚仗英雄氣,不從忠直言。白門身死日,猶自望哀憐!”

當然了,正史裡呂布可不像羅貫中筆下的那樣無能,雖然忠誠度確實是不太高,但呂布在用人上和打仗技能上可圈可點,但是和兒時對他的崇拜相差甚遠,不過老話講人無完人嘛,也別太苛求別人了。

望採納,謝謝🙏


好玩兒的歷史小段子


從崇拜到特別討厭的沒有,從欣賞到不那麼欣賞的倒是有三位,他們分別是宋朝的歐陽修、明朝的戚繼光、清朝的康有為。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著名的大文豪,也是一代名臣吧。不可否認的是歐陽修的文學修為確實很高,曾留下《醉翁亭記》、《蝶戀花》等名篇。以前主要就是仰慕歐陽修的才華,但是後來從一些文獻中發現原來北宋名將狄青就是被歐陽修等人陷害致死的。當時狄青因功升任樞秘使,歐陽修曾多次上書宋仁宗,以"保護狄青"為藉口要求將狄青調離樞秘使職位,導致狄青兵權被罷免,且被調任外地,最終鬱鬱而終。


戚繼光,一代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歷史功績是值得肯定的,在抗擊倭寇和守護北朝疆域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以往印象中的戚繼光是那種剛正不阿、正直勇猛的硬漢,但是在看了一些關於戚繼光和張居正的材料後發現原來戚繼光的操守也不是那麼好的。戚繼光曾經不止一次以財物和美女等賄賂張居正,而且甚至不惜以走狗自居來逢迎張居正。

康有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也是挺有才的一個人。康有為倡導維新運動,這點對於推動民族進程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外,"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也是康有為的亮點。但是康有為也是有汙點的,私生活挺混亂的,妻妾成群,其中不乏洋妞。還有說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去日本避難期間花國家的錢,過著很優越的生活。


神是的念著倒


說兩個。

項羽:拔山兮氣蓋世。

1,借復楚之名起勢,後殺義帝,失信於天。

2,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兵,入關中後賜死子嬰,殘暴至極。

3,以一己私利,焚燒咸陽,荼毒關中,席捲財富東歸。

4,違背民心思定的天下一統的思想,以西楚霸王自居,分封天下,開歷史倒車。

八千子弟過江東,四面楚歌無人還;烏江不將熱血灑,怎見江東父老顏面?

李自成:均田免糧,闖王來了不納糧。

1,攻佔北京,便自以為天下大定,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各種勢力暗潮湧動,根基不穩。

2,貪圖享樂,霸佔陳圓圓,致使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入關致使中國倒退幾百年?有沒有?)

3,山海關失陷,竄逃關中,妄想坐擁西北。

枉廢了一世英名,到頭來終究逃不過身死人手為人笑。




時光Read


我過去看過許多古書,不容易崇拜具體的歷史人物,因為按照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他們有對的,也有不對的,所以現在也不存在特別討厭誰。我弄懂《道德經》哲學精髓後,只崇拜春秋老聃即老子,對於“聖人”這個提法,很討厭。因為按照《道德經》來說,老子提到“聖人”,是對至高無上“道”者的假設,並不是指某某具體人。老子所處的時代沒有誰可以稱得上“聖人”,連“三皇五帝”,他都認為有很多缺點。既然老子及以前沒有“聖人”的存在,那以後更沒有“聖人”這樣的人物,所以現在一提到某某是“聖人”,我就感到討厭。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康有為。


當年的南海聖人,當世的孔子。原來也不過是畫皮小丑。

大家對康有為最大的印象也就是公車上書乃至百日維新這一段歷史了。康舉人聯合同好,批秉時政,實在是熱血,讓人敬仰。隨後由一個舉人直接成為國家大政的總經手人。與光緒好不君明臣賢,風雨同舟。

可是在維新失敗後,他流亡海外。在光緒死後,詐稱有光緒衣帶詔,哄騙海外愛國人士的資金,在海外逍遙自在。辛亥之後,又旗鼓鮮明地反對革命,積極組織復辟。


當年被慈禧打壓的聖人,此時也變成了打壓別人的惡龍。真的是一種諷刺。

他希望的可能是君明臣賢的社會,然後自己扶大廈於既倒,做那當世的伊尹管仲。

只可惜。他原來也只是個普通人,並非什麼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