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用廉頗的方法就能耗死秦國嗎?

iwndl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秦、趙之間決定生死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世界軍事戰爭史上少有的經典(殘酷)戰役。引發長平之戰的起源應該從韓國說起,具體過程簡而言之就是韓國放棄了秦、趙之間的上黨郡,分別送給了秦趙兩國,有點類似於現今社會房地產開發商一房兩賣。

秦國和趙國都認為對上黨郡有控制權,誰都不想讓,在趙國末期,動嘴皮子是沒用的,一切都是刀兵說了算,那就打吧。此時的秦、趙兩國都是此時戰國時期最為強悍的兩個國家。

秦國在秦昭王時期實力發展很快,不但在鄢郢之戰佔了楚國大量的國土,還在伊闕之戰大勝韓、魏,打開了秦國東進的出口。重要的是秦國大將司馬錯西征蜀地,佔領了天然糧倉西川之地。

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大力發展經濟,推動國內政治改革,遠征北面匈奴,使趙國的綜合國力同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趙國同樣處於兵強馬壯的時期。

此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終是有一戰的,秦、趙雙方都很清楚,於是在上黨郡發生了摩擦後,雙方都進行了全國軍事力量的動員,舉全國之力一戰,史稱長平之戰。

無論是秦昭王還是趙孝成王都非常重視這一戰定乾坤的戰役,雙方都派出了兩國最為厲害的將領統領各自的軍隊。秦國主將——白起,趙國主將——廉頗。

秦、趙兩國對壘長平,秦國的戰略非常明晰,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優勢和先進的軍事裝備(弓弩)與趙軍進行決戰,一舉消滅趙國的全部主力,徹底把當時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打趴下。

趙國的廉頗身為趙國四大名將,非常清楚自己和秦軍的優劣短長,制定了堅壁清野,守城不出的戰略,因為從整體軍事實力來講,秦國在當時是無一國能與之爭鋒的,廉頗作為戰國時期最能守城的將領,他採取的策略是相當正確的,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對付敵人最不拿手的手段。

單單從戰術角度來講,秦國的白起和趙國的廉頗都非常正確,白起想發揮秦軍野戰能力超一流的優勢;廉頗想發揮自己守城天下無敵的優勢。一個想打,一個只守,大家不在一個節奏上。

所有的戰爭都源於政治需要,但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冷兵器時代更為突出。

後世很多的史學家都認為廉頗的戰法是最為妥當的,守城的成本肯定要低於進攻的成本,更何況秦軍遠征上黨,戰線長,後勤補給困難。

但是同時趙國要供給長平幾十萬趙軍的糧草軍需同樣很艱難,從綜合國力來看,趙是遠遠不如秦的,此時的秦國不但有關中平原的糧食供給,更是有西蜀天府之國的物資供給,從長遠戰略來講,秦國其實更願意這樣的消耗對峙。

秦、趙在這長平長達一年多的對峙中,最先吃不消的是趙國,廉頗的計謀雖然不會對趙國的軍事實力有所損失,但對整個趙國的經濟卻是災難性的,幾十萬青壯士兵遠戍上黨,戰國國內不但失去了一半的青壯勞動力,更是在北方的抗匈,東面抗燕,南面防韓的邊境防禦上壓力重重。

拖不起的趙國此時更希望能速戰速決,所以趙孝成王換了上黨的守將,用更年輕更激進的趙括換下了年老守城的廉頗,而這種冒險的軍事戰略的改變徹底是改變了趙國的命運。

趙括上任後,積極謀劃對秦的出擊決戰,但終不是殺神白起的對手,長平一戰,趙軍損失了四十多萬主力軍隊,自此戰國時期唯一一個能與秦一戰的國家削弱下去了,秦國逐漸走向了一統全國的道路。


沉墨I方之城


廉頗擅長打防守戰,而且在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中,他是最擅長防守的一個將軍,即使像白起、王剪這樣攻擊性十分強的頂級名將,都拿他沒有辦法。

長平之戰的前期,都是廉頗在打,廉頗用了十多萬的士兵和秦軍對抗了幾年,都沒有要失敗的跡象。

若是這樣長期耗下去,秦國肯定會先瘋掉的,因為秦國的志向遠大,他的目的是要統一全國。然而就是家門口的一個趙國,一個小小的長平之地,他們打了幾年,竟然都拿不下來,又何來統一中國之說呢?

打持久戰是秦國不想看到的結果,當然,趙國也不想這樣做,他們是被逼無奈。

可以說若是趙王不換廉頗,再堅持一下,也許秦國就會退兵了。

秦國真的是耗不起,他必須要保持實力,然後在做打算。

若是把所有的兵力與財力,全部都花費在了趙國身上,其它的國家若是來攻擊秦國,秦國是不是就會被滅了呢?

這就是秦國真心不想耗下去的原因,所以,他們就想到了離間計。

你廉頗不是擅長防守嘛,就想縮頭烏龜一樣,整天龜縮在城池當中,不敢一戰。那好,我就不給你打了,我用別的方法,把你給換下去。

用離間計這是秦國的無奈之選,也是他們撤退前的最後一搏。這一搏若是能成功,目的就達到了,但是,成功不了,也沒什麼。

所以,他們就開始四處散佈謠言,說趙國士兵就是慫貨一個,廉頗這個將領更慫。真是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呀。

秦國在散佈謠言的同時,也不忘記出重金,收買趙國的官員,讓他們去說趙王那裡說廉頗的壞話。

時日已久,趙王也聽到了廉頗帶領的趙軍不敢出戰的消息。

他覺得廉頗的做法太有損趙國的顏面了,當然更加重要的是,趙國也耗不起,因為打仗,尤其是持久戰,對於趙國來說糧食都有可能是供應不上的。萬一短了糧,那就得不償失了。

很顯然秦國的離間計奏效了,趙王有了想把廉頗換掉的想法。趙王想啟用趙括,因為趙括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爛熟於心。

趙王覺得若是用趙括的話,打敗秦國那也是指日之間的事。

當趙王找到趙括的時候,趙括覺得趙王太有眼光了,他這個天才將軍,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所以,他就大言不慚的把打秦國這件事給攬了過去。

因為趙王這裡有秦國的間諜,他們在得知趙括要換廉頗的消息之後,就偷偷的把戰神白起給換上了。

重點是白起是偷偷上任的,在和趙國的趙括開打之前,趙國都不知道秦國,已經換了將領白起上陣了。

當兩軍開戰的時候,殺神白起一來,趙國全體將士們肯定是吃了一驚的。

再加上趙括此次前來,是要速戰速決的,所以,白起就有了對付趙括的計策。

當趙括帶領著趙軍向秦軍殺來的時候,白起派了兩股軍隊來對付廉頗。

他首先讓一股軍隊,去把趙國的糧道給斷了,然後又派了一股士兵,從趙軍的中間部位,殺出來,把趙軍分成了兩段,讓他們收尾不能相呼應。

就這樣趙軍被秦軍給包圍了,若是趙軍短時間內不能突出重圍,他們必死無疑。因為糧食進不來,假以時日,他們就會不戰而敗。

後來趙括想帶領士兵殺出重圍,可惜失敗了,趙括也戰死了。

趙軍沒有了將領,不得不選擇投降秦軍。白起接受了他們的投降,然後又把他們給坑殺了。

所以說這一戰若是不換廉頗,也許秦國就會退兵,但是,要說能耗死秦國,那也是不現實的。畢竟當時秦國已經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大的一個國家了。

當時能和秦國相抗衡的也只有趙國,但是,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讓秦國有了鶴立雞群,傲視群雄的資本。


史學達人


長平之敗,不在趙括,而始於廉頗矣。——珞珈山的貓

長平之戰,不僅僅導致了趙國幾十年的“胡服騎射”改革的成果化為烏有,國內男丁數量銳減,更是決定了戰國後期的歷史走向,直接導致了趙國為首的山東六國再無實力對抗秦國統一天下之勢。長平之戰發生於戰國晚期,公元前260年前後,上黨郡在秦軍的威逼之下,韓國無力對抗強秦,於是上黨郡守主動獻城給了趙國。於是引發了秦趙之間的矛盾。

秦軍將領王齕率領秦軍千里奔襲長平地區,廉頗採用守城不出的方式想要耗盡秦軍耐心。或者耗盡秦國國力家資,然而有備而來的秦軍並沒有像以往一樣追求速戰速決,駐紮下來與趙國玩起了對壘消耗戰。此時,趙國的敗局就已經註定了。經過一年多的消耗後,趙國國內已經國力消耗殆盡,秦國國力也消耗的不輕,此時毫無退路的趙王無奈只得換上主戰派趙括接手長平指揮官一職,企圖做最後一搏,險中求勝。然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兩軍交戰,秦軍實際的指揮者是白起,年輕的趙括失敗被殺,20萬趙軍投降後被坑殺,趙國經此一戰徹底完了。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寫道過:其實廉頗和趙括都在賭。

廉頗小賭,賭的是秦軍無奈心跟他玩消耗戰或者國內發生變故,失去耐心的秦軍一旦撤軍便可解圍,然而時間證明,秦軍死磕趙軍的決心如磐石般堅定。所以,廉頗之賭必輸!而且無異於坐以待斃。

而趙括大賭。既然敗局將定,趙括只能做最後的殊死一搏,雖勝率不大,但尚存起死回生的機會。當然歷史並沒有給這位年輕人機會,尤其是面對戰神白起。趙括也賭輸了。40萬趙軍化為白骨。

儘管趙括和廉頗都是賭徒,但是我倒認為趙括的讀法勝算更大,而廉頗的賭法則是一種必輸的選擇!

各位覺得如果一直用廉頗的方法下去,趙國最後到底會怎麼樣?


珞珈山的貓


誠邀,如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說說廉頗的方法是什麼江郎妙計?

其實樓主所提及的廉頗妙計應該是指長平之戰時,廉頗所用的堅壁清野,拖死秦軍的計謀。話說韓國上黨郡守不願奉韓國中央政府命令,投降秦國,於是以上黨全郡投降戰國末期另一個軍事大國——趙國,趙王大喜,可是秦王大怒,發大軍征討趙國,趙國也在長平集結重兵迎戰,戰國後期最後一次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之初,老將廉頗從軍事角度認真分析,認為趙軍雖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軍力正強,但是秦軍也不是好惹的,從整體實力來看,趙軍騎兵野戰不是秦軍弓弩的對手,於是下令堅守長平,死不出戰想要將遠道而來的秦軍活活拖垮

那麼這個計謀可行嗎?

短期可以,長期不行,的確,趙軍不出長平,縱然秦軍實力強大,也不能把趙軍怎麼辦,但是廉頗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趙國的綜合國力以及戰鬥決心遠不如秦國。秦國和趙國就像是冷戰中的美國和蘇聯,雖然軍事力量相互匹敵,但是秦國吞併巴蜀後實力大增,每年的糧食都吃不完,但是趙國地處荒蕪的北方,沒有那麼多的糧食,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趙王受不了國內缺糧的困境,這才派趙奢之子趙括換下廉頗,主動出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用處不大,首先要弄清楚趙國是怎麼敗的。

趙國之敗,敗於趙王。趙國內部政治混亂,國君昏庸,始終處於缺糧的境地。即便如此,趙王的戰略選擇沒有最蠢,只有更蠢,一邊向六國求援,借糧,一邊又去和秦國談判,這種騎牆的做法直接得罪了所有國家,在國力不如秦國,糧草將絕的情況下,又追求速戰,就這樣將趙武靈王打下的基礎揮霍掉了。

其二,戰略落後,趙國曆來就是四戰之地,北抗匈奴,西戰秦國,身後還一個攪屎棒燕國,可以說四面楚歌,偏偏趙國沒有什麼統一的戰略思想,哪邊來襲都是通通的懟回去,這種打法,也就國力強大的齊楚秦能撐得住。

其三,用人不明,這裡倒不是說非廉頗不可,事實上,無論是李牧,還是漂流在趙國的樂乘,都遠比趙括長於沙場,經驗謀略都不是趙括可以比的,只不過,趙王更喜歡聽話的趙括,國運之戰,猶在任人唯親,焉有不敗之理。

還是那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


自由無業許多年


確實可以!我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固守上黨並不是廉頗提的方案,而是平原君提的。當時韓國想要獻上黨給趙國的時候廉頗就提議拒絕接受,因為秦國攻上黨三年最後上黨入趙國,秦國必然攻趙,而趙國沒有做好與秦國的大戰準備,廉頗提議固守邯鄲,不要搭理秦國。而當時平原君則認為白得的土地不要白不要,這才促使趙國派兵上黨,並與秦軍交戰三年。因此,廉頗之法就是守邯鄲。

太行山脈通往趙國的路徑有兩個谷口,一個是邯鄲谷口,一個是上黨谷口,兩個谷口距離是350裡地,這是一段崎嶇的山地,車馬不行,大部分路段得通過肩挑人扛。按著當時的補給能力推算,每1名戰士的給養需要3個人來挑運負責。這意味著趙國每在長平派兵10萬就需要30萬人來做後勤。這是趙國糧草損耗比秦國快的主因。假如按著廉頗的戰法,趙國放棄上黨退守邯鄲,那麼這個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就反轉到秦國的那一方去了,秦軍每派兵10萬也得出30萬人做後勤,而打趙國的話10萬大軍肯定不夠用的。我們看公元258年的邯鄲保衛戰,這是已經被嚴重衰弱後的趙國,卻依然能夠依靠地利打秦國一個防守反擊,讓秦國大敗,這已經證明廉頗的戰略方案是可行的,假如這是長平之戰以前的那個巔峰趙國,那麼肯定可以讓秦國做一輩子噩夢。


優己


我覺得廉頗的戰略是對的,戰爭就應該以自己的優勢對別人的劣勢。就當時的情況,守城肯定要比攻城易,一般而言,20萬守將在糧草足備的情況下,肯定能守住40萬人的進攻。所以,我覺得趙國應該做好持久站的準備,可以讓前線的一部分士兵回來屯田,這樣可以減輕經濟壓力。且有充分的兵員調動。一旦前線戰事吃緊,再支援。至於,有人說趙國有邊境的壓力,要防禦其他國家的進攻,其實,我個人覺得秦國也有這個壓力,因為,其他國家都在觀望,在勝負未定的情況,都不會冒進。其實,趙國在政治環境是佔優的,韓趙魏本是一家,楚國也可為援,但趙國顯然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最終導致失敗!


jessie994


扯開其他五國不介入,結果一定是秦國先撤兵。

因為長平近趙遠秦,秦軍耗不過趙軍。秦國糧比趙多沒錯,但是糧食沒在長平,秦軍補給絕對比趙軍困難。有人說秦可以走水路運糧。這只是某些人的猜測而已,沒有說服力。還有說趙翻山運糧。我靠,那還打什麼仗?沒等你爬完都餓死了。

很多括吹一開口就是廉頗耗了兩年三年的。耗的趙國沒糧所以換的趙括。這一說法完全是扯球蛋。先來說一說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白起伐韓,攻克野王。切斷了上黨與韓國的聯繫。守將馮亭以上黨歸順趙國,趙王接受了。

公元前260年,王齕進攻上黨,把上黨攻下來了。上黨的百姓逃往趙國。廉頗駐軍長平,接納百姓。4月,王齕進攻長平,斬裨將茄。6月,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座城堡,俘虜四個尉官。7月,廉頗築營壘堅守。王齕強攻,攻破了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個尉官。廉頗堅守不出,王齕攻不進去趙軍也不出戰,兩軍對峙。

趙王以為廉頗損兵折將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十分生氣,多次斥責他。加上謠言數起,遂中了范雎的反間之計。不聽趙母、藺相如勸諫,用趙括換下廉頗。

趙括到任後開始進攻秦軍,結果被圍了,糧道也斷了,堅守待援。秦王得知趙括被圍,發河內民眾趕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和糧食。齊國楚國救援趙國,趙國向齊國借糧,齊王沒答應。

到了9月,趙括已經絕糧了46日。開始組織突圍,衝了四五次都沒成功,趙括陣亡,趙軍全軍覆沒。

以上內容出自史記和資治通鑑 。

接下來說幾個問題。

1.前260年王齕開始進攻上黨,攻破上黨後廉頗開始駐軍長平。4月王齕進攻長平。9月趙括兵敗長平。滿打滿算長平之戰前後不超過9個月。那些說廉頗耗了兩年三年的請一邊玩去。

2.趙向齊借糧而齊不借。這事發生在趙括被圍之後。為什麼要借糧?因為趙括數十萬大軍等糧吃,趙軍在長平的糧草都讓趙括送人了。幾十萬人的伙食可不好送,更何況還有秦軍中間隔著,那得損失多少?借點糧不奇怪。趙換將就是因為反間計。這是史書上明明白白寫著的。說缺糧換的趙括不過是意淫而已。

3.趙括殺了一半秦軍???簡直是大言不慚。白起說亡者過半指的是秦國一系列戰爭下來總計損失的。關趙括屁事!!單投降的就數十萬。加上自相殺食的。戰死的能有多少?沒有補給而且秦軍是防守。還想大量殺傷秦軍??可能嗎?

趙括就是個250。 有什麼好吹的。書都不看看只會跟風的括吹。


緣份也真倒顛


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證明當時趙國缺糧了,那是後人根據當時兩國地理地勢國情推測而已。韓國勿悠(答應給錢給力)趙國幫忙守上黨,所以戰略上就決定了廉頗防守為主策略。為將者,先保證自已不被消滅生存下來再才談得上消滅敵人。如果守下去待變,一切皆有可能。耗到一定時候,齊魏等國也許會插手(要知道戰國時期縱橫術在各國大行其道,秦趙兩國力量耗到了由量變到了質變,其它諸侯國必插手,例如趙國七長平一役後韓國覺有利可圖立即攻打趙國。就看秦趙兩國自己怎樣理性處理,耗到兩國兩敗俱傷國力大損時,秦趙就退出爭雄,齊魏楚爭霸開始,秦國不是傻子,要想繼續爭霸天下,他是不會走到那一步。趙國耗到底是有轉機的,不一定會輸,和的可能性大(各自瓜分上黨實際控制線,底線是體面有條件退出上黨爭奪)。至少不會是45萬人被坑的大敗。


紅燒肉183540


秦趙兩國決戰於長平,我覺得廉頗可以耗死秦國。


關於長平之戰,我想所有人心裡都應該很清楚,雙方都擁有很強的實力,秦軍彪悍,趙國也人人尚武。秦軍起兵60萬,趙國45萬,雖然在之前一系列對戰中,趙軍連連後腿,但在老將廉頗統領下退守據險,終於遏止住秦軍的攻勢,將秦軍逼入僵持的消耗戰。


秦軍遠道而來,戰線拉的太長,糧草補給不足。同時趙國也非趙武靈王時期強大,國力縮水了三分之二,因此也限於糧草緊張,趙國向齊國求糧,齊國處於秦趙互相殘殺於中取利目的,沒有援助趙國,這樣就使秦趙雙方都限於硬撐。


雙方既然都在硬撐,秦國態勢更為不利,之前與趙國一連串戰鬥,趙國只損失5萬人,自己損失20萬,國內已無青壯年可供補充,幾乎到了懸崖邊上。而趙國一方雖然也困難,但總不會困難過邯鄲之戰去,加之韓國、魏國、楚國都是鼎立支援趙國,其中韓國也有5萬人加入趙軍。


或許再拖上一陣,秦軍士氣就會更加低落,趙國即使糧草不足,也可以繼續敗退,這種敗退交戰,對秦軍也有很大的殺傷力。就算白起親自指揮,也未必能在廉頗跟前討到便宜。況且魏楚還保持著一支有生力量,隨時可以支援趙國。


最終秦國使出反間計,趙國臨陣換將,造成了大敗,元氣大傷。不過這場大戰,如果主帥還是廉頗,可能不會出現主帥陣亡,群龍無首的局面,那麼這場野戰也未必能分出勝負來。即使按歷史走勢,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兩場大型戰役,讓秦國死者過半,國內空,再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使統一六國晚了三十年。


因此如果當初堅持對耗下去,趙國有其他三國的支援,比秦國的狀況要好些,秦國將會陷入絕地,因秦軍主力都在此處,國內空虛,楚國若使出圍秦救趙的策略,秦軍必定會撤軍回援。就算不去攻打秦國核心,只要把秦國的糧倉巴蜀拿下,秦軍也會大亂。


可惜在齊國坐視不管,楚國沒能趁虛而入,趙國臨陣換將的一系列因素下,秦國僥倖獲勝。這種情況非常偶然,就這麼一個偶然改變了歷史走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