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五大名將,吳起、李牧、白起、王翦、廉頗誰最厲害?

魏青衣


要說戰國時期,吸引人的可不止是羋八子或者商鞅,各國的南征北伐,不僅要靠各門客在帷幄之中運籌,靠各個使臣遊說各國建立或瓦解聯盟,也要靠各個才能傑出的武將在外喋血沙場,這三者缺一不可。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盤點盤點,戰國時期的五大名將:吳起、李牧、白起、王翦、廉頗誰更厲害。

先說說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且著有《吳子兵法》一書,雖說此書名氣不甚大,但他能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其用兵之材可見一斑。《漢書》的作者班固曾贊:“當時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strong>

要說武將的厲害,那自然還要清算一下他的一些著名戰役。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當時的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並在其地築城,當時的秦國卻也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加以防守。按理說,當時的秦國實力還沒有那麼強大,把一個普通的國家打退似乎但凡有點才能的將領都能做到。然而,在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3000大敗秦軍。這以一敵十的實力可能不止是之前提到的有點才能就能做到的了

其後,在楚國,吳起更是大展其才能,擔任楚國的令尹後便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歷史的命運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像之後的商鞅變法一樣,同樣得罪當時的貴族,同樣經過變法後楚國國力昌盛,但也同樣的在楚悼王去世後,被當時的貴族們箭殺而死,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當年,吳起為了表忠心甚至殺妻侍魯,放在今天可以說是典型的“工作狂”,可他做了那麼多,他的老闆仍然對他產生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經人勸說下,吳起離開魯國投奔了魏國。這就是著名的“吳起殺妻”,

曹操曾評:“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strong>

<strong><strong>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戰國末年,李牧可以說是趙國唯一一個當時支撐危局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趙國當時北方邊境屢受匈奴侵擾,西邊又有秦軍的虎狼之師,而李牧北御匈奴,西防秦軍。其指揮的趙破匈奴之戰成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典例,保趙國邊境有功無過,但卻被秦國一記反間計所害。劉恆評價道:“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秦國主帥王翦如一柄嬴政手裡的利劍,直指東方六國,但在趙國與李牧對決時卻屢戰不得。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快速獲勝,當時趙國連年戰爭,災難頻發,民不聊生,國力衰微,李牧卻仍然能抵禦秦軍的虎狼之師於趙境之外,足見其實力應該是強於王翦的。

趙國在戰國時期有兩大“寶藏武將”除了李牧,還有有名的“將相和”中的將——廉頗。

廉頗的戰功可謂顯赫,不僅功勳卓著,且智計頻出。在長平之戰中,採取築壘抗秦的策略,堅守了三年。倘若趙王賢明,不中秦國的反間計,或許在長平之戰中勝出的是趙國也未可知。後來武安君白起被秦王重用,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40萬。鑑於當時兩國因長平一役大傷元氣,俘虜帶回秦國也供養不活,於是坑殺40萬趙軍成了白起的“無奈之舉”。後來,趙王更替,廉頗越發不受重用,就離趙奔魏,廉頗暮年鬱郁不得志,懷才不遇。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縱使老將廉頗在趙國使者面前以飯量表示還能上陣殺敵,可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小人弄權,客死楚國。<strong>

秦國的白起前期卻倍受秦王重用,擔任秦軍主將30餘年,除卻“長平之戰”,攻城70餘座,水淹郢都,被封為“殺神”。司馬遷在《史記》裡寫道:“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後據學者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其威名,令東方六國聞風喪膽,當然,功高難免蓋主,秦昭襄王在範睢的慫恿下,逼死白起。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秦國另一功勳卓著的武將,當開國元帥——王翦首選。橫掃三晉、攻滅楚國,東方六國有四個國家敗於王翦之手。同時王翦還為四朝元老,不僅帶兵攻城有方,其策略謀劃也是一把好手。長平之戰後,王翦向秦昭王獻計,約平原君來函谷關赴宴,誘使平原君上鉤,藉機扣留後,傳訊於邯鄲,稱:不得魏齊,不釋平原君。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戰國四公子名聲遠揚。而這魏齊也是魏國的前任國相,可就算這樣,趙孝成王在長平戰役以後猶如驚弓之鳥,趕緊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齊。魏齊逃到魏信陵君那裡,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拔劍自刎。趙孝成王得魏齊之首,星夜派人送往咸陽,秦王才釋放了平原君歸趙。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奈何這四朝元老似乎屹立不倒,還十分受歷屆天子的重用。秦王嬴政即位初,呂不韋權傾朝野,王翦在嬴政前往雍城行郊禮的時候,領兵鎮壓咸陽,派三萬精銳保護秦王西行。在“蘄年宮之變”時,平定戰亂,進諫處死呂不韋。

但就在統一大業完成一半後,王翦選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告老安度晚年,得以善終。

<strong>

要數這五位名將誰更厲害,從文采著作來看,吳起當仁不讓;就保城衛國來講,當屬李牧最厲害;而老成持重,用兵嫻熟老辣,誰都不勝廉頗;心狠手辣,冷酷無情,謀略驚奇應該白起第一;對於深諳伴君之道,明哲保身,攻城略地無一不克而言,王翦最為厲害。

都說時勢造英雄,戰國時期的名將迭起,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或為小人所害,或為君王猜忌,或功成身退,或鬱鬱而終。將離國無用,國離將會亡。唯有對內改革,強兵富國,方能問鼎中原,逐鹿天下。


鄧海春


首先用一句話概括戰國五大名將:

吳起,全能型人才,能文能武,治內政不輸諸葛亮,論改革不輸商鞅,比軍事不輸廉頗,一生通曉兵家、儒家、法家。

李牧,防守型軍事奇才,有李牧守城,敵軍無法破城。

白起,史上最能打的軍事奇才,號稱殺神,有戰必勝。



王翦:將帥之才,智勇雙全。

廉頗:勇猛果敢,大將之才。

五大名將生活的年代,不盡相同,要說誰最歷害,那就得看誰的戰功最多,誰最能打。

五人中,吳起生活的年代最早,吳起生於前440年,死於公元前381年,吳起一生侍奉三國,在魯國時殺妻求將,大敗齊軍。在魏國時,創立魏武卒,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特種部隊+職業軍人了,大敗秦國,奪取秦國的河西地區。在楚國時,吳起實行了變法,讓楚國逐漸強大起來,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楚國內部反對變法的人殺害。



吳起是戰國時期少有的全面型人才,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戰場,既能治內政,又能圖改革,可惜的是吳起沒有遇到明主,不是遭人猜忌,就是讓人陷害,在一個國家又沒有待很長時間,這在客觀限制了吳起的才能。

李牧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前246年到公元前229年,與秦國的王翦是時代的人,李牧是趙國最能防守的大將,也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最早在趙國邊境防守匈奴,從無敗仗,後來李牧被趙王調來和秦軍作戰,大敗秦軍,秦將王翦無法攻克,使用離間計,離間趙王與李牧的關係,導致李牧被殺,趙國自毀長城。



李牧擅長防守,卻沒有死在戰場,而是死在自已人的刀下,實屬可惜,李牧死後,趙國再也沒有能擋住秦軍的將領,趙國隨之滅亡。

白起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前294年到公元前257年,,秦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戰將,也是秦國曆史上功能最大的戰將,一生攻佔敵方城池70多座,一生殲滅敵方軍隊一百多萬,號稱殺神,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為戰爭目的的第一人。

白起最有名的一戰是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殲滅趙國軍隊45萬主力,從此以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來的強大軍隊被白起殲滅,趙國從此以後一蹶不振,逐漸衰弱直至滅亡。白起的戰績無人能及,只可惜因違抗王命,而被秦王逼死。



王翦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中最有名的將領,離間李牧滅趙,破燕代聯軍滅燕,60萬大軍攻滅楚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中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而且王剪有勇有謀,打不過就使計謀,如滅趙,打的過就直接滅國,如滅燕。王剪功成名就後,選擇退隱。



廉頗活動時間主要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45年,與白起是同時代的人,曾與名將樂毅聯手破齊,在長平之戰中,廉頗成功的擋住了秦軍的攻擊,只可惜趙王臨陣換帥,而秦國又換上殺神白起,才導致趙國大敗。之後廉頗沒有再得到重用,晚年輾轉兩地,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客死他鄉。

五大名將,如果非要排個名次,我覺得是:

白起第一,最歷害。

吳起第二。

王翦第三。

廉頗第四。

李牧第五。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五個人確實都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人。

若是論全才的話,沒有人能比得上吳起。吳起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尤其是他在魏國實行的變法,讓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天下的國家。

吳起的武當然也很厲害了,他帶領的士兵,作戰也是當時天下無人能敵的。

吳起更是愛護士兵的這麼一個將領,他的士兵身上有了膿包,都是他這個做將軍的,用嘴親自給士兵,把濃給吸出來。

你說有這樣愛兵如子的長官,他的士兵怎麼可能不為他拼死殺敵呢。

不過,吳起的命運不是太好。

他在魏文侯的時候,把魏國給帶上了強大。魏武侯的時候,因為魏武侯猜疑他,所以,他不得不離開。

吳起逃到了楚國,本來他是想到楚國有一番作為的,但是,隨著楚王的離開,他也在楚王的葬禮上,被亂箭給射死了。

吳起比起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來。他出生的時間,要比後來的四位都早。所以,吳起並沒有和後面的四位名將交過手。

戰國有四大名將,這四大名將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很有意思的是,白起和王翦,都是進攻性的將軍,廉頗和李牧都是防守型的將軍。

他們四位之中,就軍事才能而言白起絕對是最高的。

整個戰國時期,全部因為打仗而死亡的將士有190萬多人,但是,被白起一個人幹掉的,就有110萬人還要多。

因此,白起也有一個屠夫的名號。

白起打的最聲名赫赫的戰役,就是長平之戰。僅這一戰,白起殺掉的趙國士兵,就有四十多萬。

當然白起的命運也不好,白起是被秦王賜死的,因為他不去滅趙。所以,秦王只好去殺了他。

王翦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一個,同時也是情商最高的一個。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王翦的功勞。當時能和秦國有得一比的楚國和趙國,都是王翦帶人打下來的。

秦滅六國當中,六個國家中,有四個是王翦單獨滅掉的。

王翦給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他就告老還鄉了。四大名將之中,就是王翦一個人,得以安享晚年了。

李牧和廉頗,也都是名將,不過他們沒有遇到好主子。

因為趙王比較昏庸,喜歡聽信小人的話,所以,他們兩個都是被小人的讒言所誤。最終李牧被趙王派的人,在軍隊裡秘密殺害了。

正是因為李牧的去世,王翦才得以拿下趙國,滅掉趙國的。若是有李牧在,秦國想打敗趙國,也是相當吃力的一件事。

廉頗自從長平之戰,趙王把他換下來之後,他就隱居到楚國去了。

他的命運比起王翦來,還是差了點,畢竟王翦是名利雙收者。

因為戰國時期的這幾個名將,基本上沒有真刀真槍的在戰場上打過仗。所以,根本不好說他們到底誰最厲害。

畢竟戰場上打仗,是有很多意外的,可以說若是他們在戰場上相遇,每個人都有獲勝的機會,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手下敗將。

所以關於他們的排名,我們就不列舉了。


漢史趣聞


只論軍事才能,王翦和廉頗差不多一個級別,同等條件下,誰也贏不了誰。白起戰無不勝,被稱為人屠,除了本身軍事水平高,國力綜合也高,但是同等條件下,也贏不了廉頗,可以說,廉頗是打不過你,但是我可以守住。我不出戰,你攻我防就是了,這樣的戰爭屬消耗戰,輸在國力差的一方。吳起是個軍事奇才,和白起兩人,都是善於進攻,兩個人對陣的話,不知道誰輸了,這兩個人的長處都厲害,對陣的話,誰先暴露出弱點誰輸。

李牧的戰法,和他們都不一樣,因為李牧總結的經驗是在北方和胡人戰,胡人主要靠馬戰,相當於先進的機動步隊,主要講究快速迂迴包抄,這就像我們解放戰爭的戰法,雖然解放軍沒有什麼機動步隊,但是靠兩條腿快跑迂迴包抄敵人。

所以,當時不管吳起,白起,王翦,廉頗,都沒有這一招,他們要麼是正面進攻戰,要麼是引入包圍圈圍攻打殲滅戰。這就是為什麼趙括被圍,秦發全國十五歲上男子上前線圍攻才能勝利,而王翦一定要六十萬傾國之兵才攻楚。

打陣地戰有個說法,殺敵一萬,自損八百,所以白起面對一個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雖然最終全殲趙軍,自身應該也傷亡過半。要是面對的是廉頗這樣的老將,基本沒有贏的機會。

那麼我們這樣對比起來,就可以知道當時李牧的戰法,已經超越了他們,趙國的國力已經很弱了,而李牧居然能兩次險勝強秦,什麼叫險勝,就是對於幾倍於幾,能力又強的對手,能剛好勝,應該說自己也折損差不多了,僅僅險勝。這樣的打法,再打一兩次,趙國就沒兵了。但就那點兵,王翦還是不敢進攻,這裡說明王翦的水平對李牧沒底氣,也說明了王翦的穩,老成持重。寧願花了大把金錢給郭開,讓他除掉了李牧。

以上而論,吳起,白起,和李牧不同一個時代,也沒有對陣過。但是總結起來看,假如到了李牧時代,同等兵力和國力下對陣,應該是李牧這個戰法贏,事實也證明了,解放戰爭早期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做戰,基本都是用的這一戰法,不和國民黨打陣地戰。打的多是游擊戰式快速包圍迂迴圍殲戰。幾十萬的部隊,攻其一點,對那些先伸出頭的,或落尾的,一下子把他圍殲,敵人要進攻我躲,尋找他落單的部隊,一下子出現迅速圍住殲滅,起先是一個團一個團的吃,後來是一個師一個師的吃,到最後可以圍殲一個兵團,最終勝利。

所以,解放軍用的是李牧兩千年前的老兵法。

這樣說來,白起,吳起,李牧,王翦,廉頗五將,我們看見,李牧的功勞最少,打的仗也少,雖然五個人都沒有敗過,都沒有死在戰場上。但是李牧的戰術,是當時最機動,就快速,最厲害的戰術。假使李牧能有君王勝任,能有當年趙刮的兵給他指揮,用這種戰術,那麼滅六國的一定是李牧。


黎家第一湯


王翦、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四個人當中有白起、王翦都是秦國名將,而李牧、廉頗都是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秦趙二國包攬了,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實力。秦趙兩國若相交戰,定會是一場惡戰。

王翦,他年少愛讀兵書,在少年時期,就進入了軍營,這一點跟白起一樣,只不過王翦出身並非貴族、宗室,他生活清苦,在軍中一直都是小將,卻有著過人的軍事天賦,王翦沉穩,做事會用腦子。王翦的聰明和實幹,受到了白起的注意,王翦之所以能夠在眾多將士裡脫穎而出,多虧白起的介紹。

白起,則是秦國的另一位猛將。他是秦國的大將,白起號稱”人屠“,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的戰績十分顯赫,他一共殲敵170萬,坑殺40多萬降卒,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伊闕之戰是他的處女戰,率軍砍了二十四萬,而後破楚,灌鄢郢,趙國自長平之戰後,從此一蹶不振,他的一生從未打過敗仗。

廉頗,,山西太原人。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由此觀之,廉頗是趙國的勇猛果敢的大將。廉頗一上任就面對強秦的威脅,他能夠在危機關頭思考出,最合適的作戰方案,這是名將的素質之一,在危急情況下仍能夠鎮定地思考對策。

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他是結局比較悽慘的一位。李牧不管是在軍事成績還是在德行方面,都是一個無可挑剔的良將。最開始他只是戍守邊防的一個普通的將領,後來因為對付匈奴出名,他對付匈奴不是靠打,而是自己主動退卻,給匈奴造成怯戰的假象,假以時日對匈奴進行反攻,收效甚大。他因匈奴成名,後又以大將軍身份出征,成功打敗了秦軍,而李牧因為此次功績突出被封為武安君。他曾經是令秦軍頭疼的人物,他的戰術不算是四個人當中最高超的,人品確實是好得沒話說,只可惜,被王翦的反間計害死,含冤而死。

四個人,在四人都是行伍出身,從基層做起,很難說誰更出眾,只能說各有千秋吧。誰最厲害,也並不是僅靠自己的實力,若是遇上明君,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這才是最厲害之處。


星鵼下的誓言


厲害的標準是什麼,武力,智力,勇猛,謀略,戰果?

武力我不清楚,

智力的話,大致吳起>王翦>白起~李牧~廉頗

勇猛的話,大致白起>李牧>王翦~吳起~廉頗

謀略的話,大致吳起>王翦>白起~李牧~廉頗

戰果的話,大致王翦>白起>李牧~廉頗~吳起

綜合來看吳起王翦白李牧一檔,廉頗一檔,主要是趙奢成名戰讓我感覺廉頗真的第一檔。作為統帥,謀略和智商很重要而不只是勇猛,所以王翦比你們想象的更強。60萬大軍,秦國的傾國之力,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指揮的。大兵團作戰,滅火之戰其實比你們想象的更難!


楊蔣鶴立


這五個人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將軍,但是有名的將軍,也是需要分個一二三等的。

毫無疑問,白起屬於將軍中的第一階梯,其他的四個,都沒有和他相匹敵。

第二階梯的是吳起和王剪。第三階梯的是李牧和廉頗。

另外,戰國四大名將就是白起、廉頗、李牧和王剪。

下面我們說一下,為什麼是這個排名?

白起的名號太多了,他是殺神,還是人屠。這些名號並不是徒有虛名的。為什麼別人沒有這樣的名號,而獨獨他有呢?

因為他殺的人多,《史記》上記錄的清清楚楚,白起在當將軍的時候,殺的人加起來有110萬。

110萬是個什麼概念呢?

這麼說吧,整個戰國時代,戰死沙場上的人,總共加起來是190多萬。而白起一個人,就殺了110萬。

知道為何白起排第一個了吧,武將厲不厲害,就看帶的兵有多厲害,殺的人有多少,至於其它的道不道德的事,不是他們要考慮的。

我們再說吳起,吳起是個文物全才,他也是一個狠人,為了出人頭地,他可以把自己的妻子給殺了。

他通過在魏國的變法,讓魏國奪得了戰國初期的霸主之位。

但是,那時候的戰國之間的戰爭打的不怎麼頻繁,規模也不怎麼大。這也就是為何吳起沒有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的原因。

最後吳起死在了楚國楚王的葬禮之上,要說這個結果也是吳起能力的一個表現吧。

總之,把吳起的文和武綜合一下,他排在二流水平,應該也是擔當的起的。但是,和白起比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說王剪,若是有白起在,王剪是出不了頭的。白起被秦王刺殺之後,王剪就被推到了第一站隊上來。

這時候他才有機會,獨擔大任。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總共要打六個國家,僅僅王剪打下來的就有五個,其中最強大的趙國和楚國,都是王剪自己帶領部隊打下來的。

要知道那時候的趙國和楚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可以和秦國相匹敵的,若是他們聯手的話,秦國必敗無疑。

但是,最終是王剪把她們給一一擊破了。

僅拼這一點,王剪也可以名列在第二階梯,王剪的功勞,甚至可比白起。

最後說廉頗和李牧,他們雖然也是名將,但是,攻擊性缺乏,主要擅長防守。

要知道一個國家沒有攻擊性的將領,是拓展不了地盤的,他們能守的也就僅僅是祖宗留下來的基業。

廉頗的長平之戰,打了幾年,都沒有主動出擊。這就是他最後被人詬病,被趙王換下來的原因。

李牧打匈奴的時候,也是防守為主。

匈奴來,他們就真槍真刀的幹,匈奴走,他們就撤退防守。這樣的將領,很顯然和白起是比不了的。

最可惜的是廉頗和李牧的命運也出奇的一致,都是被小人迫害,或者被排擠出朝廷之外,或者直接被死亡。


史學達人


一般來說,戰國只有四大名將,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一般不算吳起。但這並不代表吳起的實力不如四大名將,反而可以說在四大名將之上,甚至可以說是戰國第一人物了。

我們先看“四大名將”,兩個秦人、兩個趙人。白起、王翦當然都非常強大,白起主要的戰績是長平之戰和攻破郢都,可以說使趙國和楚國元氣大傷;而王翦、王賁父子更是接連攻滅趙國、魏國、楚國、燕國、百越、齊國等。廉頗和李牧可以說是白起和王翦的一時對手,但是趙國相比秦國,不但實力不如,君王也更昏庸。所以廉頗和李牧成就明顯不如白起和王翦,就算實力再強,沒有一個好國家支撐,我們也無法判斷。

而吳起呢,在歷史上往往是和孫武、孫臏齊名。可以說不僅僅是將軍,而且已經有了聖人的地位。論實戰,吳起在弱小的魯國可以打敗齊國,在魏國訓練五萬武卒打敗秦軍五十萬,甚至幾乎滅亡秦國。之後吳起到楚國,又幫助楚悼王北伐至黃河。論理論,吳起也有兵書《吳子》。另外,吳起還是政治家,在楚國擔任令尹主持改革。此外,吳起還是史學家,《左傳》的傳承就經歷了吳起。可以算得上是全才了。

所以,個人認為吳起是最強的,白起、王翦次之,廉頗、李牧最弱。


林屋公子


個人覺得李牧最厲害,從所處的時代看,李牧幾次擊敗秦軍成名的時候趙國國力已經衰落了,所以李牧的處境是最艱難的。其他幾位名將,吳起是著有兵書傳世的,在魏國是軍事家,到了楚國是政治家,綜合實力最強。吳起軍功的巔峰時代正是魏國國力還處在強盛的時期,吳起組建的“魏武卒”聞名天下,吳起之後魏武卒再無輝煌,根本原因是魏國衰落了,沒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保障魏武卒的供給保障。廉頗白起王翦成名的時候也是各自國家國力強軍力盛的時候,而且有意思的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即使是處在同一個時代卻很少有直接交手的機會,名將缺乏擊敗名將的戰績。軍功最為顯赫的白起沒有指揮閼於之戰,趙奢一戰擊敗秦軍震動天下載入史冊,巔峰之戰秦趙長平之戰對手是沒有擔任過軍隊主帥的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國和趙括本人甚至都不知道秦軍的主帥已經由王齕換成了白起。李牧就不一樣了,是被王翦用反間計給害死的,此時已是戰國末期,秦強趙弱的差距非常明顯了,看來王翦對在戰場上擊敗李牧也缺乏把握信心的,只好用反間計哈


立志成蟲


單論軍事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第一,基本是讓對手聞風喪膽的存在,但是白起打的都是絕戶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依仗秦國強大國力,大戰略上無虧。其他三個基本是一個檔,李牧排第二主要是當時趙國國力不行,李牧創新戰法打運動戰,打敗了秦軍,如果戰國當時有秦國的家底,排名不在白起之下。漢代霍去病就是例子。王翦是大將王圪的侄子,王賁的爹,王離的爺爺,他可排第三,王翦用兵老成持重,總結起來就是扎硬營,打呆仗,但是憑實力碾壓,贏的毫無懸念。這一點和廉頗用兵差不多,但是廉頗背後的趙國國力不行。嚴格的講鼎盛時期的趙國,綜合國力並不差,胡服騎射軍力強盛,可是糧食是趙國的短板,只有邯鄲平原一呼塌產糧,還要西上太行轉運,長平之敗就是敗在後勤上。第四廉頗,廉頗一生戰功累累,可是沒有太出彩的大勝,廉頗同時期的趙奢因軍功封馬服君,廉頗資歷更老卻沒封君,主要是廉頗用兵謹慎。戰國四大名將論情商王翦排第一,會做人,所以最後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