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曾經交通閉塞、環境惡劣的“窮山惡水”之地,有一所中學,不僅歷史悠久,更在共和國曆史上培育出3位將軍、1位中科院院士、5位長江學者、3位全國傑出青年、200餘位博士研究生、300餘位優秀企業家。

這所中學就是南江中學。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承續傳統立大愛

“河嶽英靈鍾此輩,國家元氣在斯文。”走近南江中學,大門兩側這副對聯讓人心生崇敬。

100多年前,南江中學的前身公山書院,由社會賢達徐炳堂書寫的這幅對聯,凝練出南江中學辦學的精神源頭——培養莘莘學子,即是培育國家元氣。

這種超越“書裡自有黃金屋”的大愛訓誡,成為了南江中學文化基因。

1928年,新建的南江縣立初級中學校首任校長嶽曉荃為學校譜寫了校歌《喚醒少年國魂》:“幾水澄清,公山嶙峋,望巴峪關下,河嶽英靈,巍巍我縣中學校,絃歌雅化,喚醒少年國魂。”

“假如我們以‘南江縣立初級中學校’作為南江中學的源頭,到2018年正好90年。90年來,南江中學體現了一種獨有的辦學擔當,那就是既‘絃歌雅化’,又精鑄‘國魂’,體現出源頭文化的大氣與育人目標的大道。”楊小松說。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2016年任南江中學校長後,楊小松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尤其是對南江中學文化的凝練,迫在眉睫。

從縣誌裡找尋南江中學辦學歷史,拜訪南江中學老教師,聯繫南江中學歷屆優秀畢業生,召開關於南江中學辦學文化座談會……一系列關於南江中學辦學文化凝練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名言,讓楊小松靈光一閃。

2017年12月,南江中學梳理出一份2萬餘字的學校文化材料,把學校教育文化核心詞語定位為“大愛教育”,對育人目標的凝練是“大愛無疆,卓行天下”,並把“大愛教育”的核心內容解析為“五愛五學會”:一是愛自己,自尊、自信、自強,學會做人;二是愛他人,尊重、包容、給予,學會關心;三是愛集體,團結、合作、分享,學會交往;四是愛國家,敬業、忠誠、奉獻,學會感恩;五是愛天下,誠信、文明、公正,學會擔當。

高揚大愛造氛圍

提出“大愛教育”後,南江中學在教師、家長、學生中廣泛開展宣講活動,在教師大會上宣讀“大愛教育”材料,在家長會上做“大愛教育”講座,在文化牆貼出“大愛教育”標語……為促進“大愛教育”入腦入心,南江中學制定了四條“大愛教育”實施措施:全員育人,構建大愛網絡;文化育人,弘揚大愛精神;活動育人,培育大愛風範;課程育人,提升大愛品味。

為形成家庭、社區、學校育人網絡,南江中學建立了七個“大愛教育”子系統,包括“校長—學生處—年級組—班主任”的“愛的管理”“學生會—班委會—班小組—學生”的“愛的塑造”“校黨委—校團委—團支部—團員”的“愛的組織”“校長—教務處—教研組—任課教師”的“愛的知識”“校長—後勤處—職工—學生”的“愛的服務”五個校內子系統和“德育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家長”的“愛的合力”“德育委員會—社區德育委員會—家長”的“愛的聯動”兩個校外子系統,架起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之間的橋樑,集中優勢資源促進“大愛教育”的全員、全域覆蓋。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為弘揚“大愛精神”,南江中學從五個方面展開大愛文化教育。

一是大力開展“八個一”“大愛”教育活動。每天一句“大愛”箴言,每天一次“大愛”晨訓,每天一次“大愛”演講,每天一個“大愛”善行,每天一首“大愛”歌曲,每週一次“大愛”班課,每月一本“大愛”讀物,每期一次“大愛”報告。

二是建立“大愛”制度文化,制定了《南江中學學生文明禮儀規範》《南江中學學生課堂行為規範》等。

三是建設“大愛”環境文化,以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四個維度,以廣場浮雕、援建紀念碑、校訓石雕、多彩噴泉為重點景緻,扮靚校園,把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實踐區精心設計、綠化隔離,分文昌、文廟、文光、公山四個學苑,彰顯文化底蘊、文脈相承,以師生藝術作品建設廊道文化、教室文化、樓體文化、宿舍文化,盡力做到景顯自強、物有大愛。

四是開發“大愛”節慶文化,通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節等節日,滲透“大愛”主題內容,讓師生在體驗中受到愛的薰陶。

五是倡導“大愛”示範文化,通過在教師、黨員幹部中提倡做大愛師長、當大愛使者,形成師生宣傳愛、踐行愛、弘揚愛的氛圍。為培育大愛風範,南江中學把“大愛教育”有效地融入每天的課外活動、每週的校外活動、每月的主題活動之中,通過活動,增強體驗,外化行為禮儀。

南江中學先後開發和出版了《雅韻南江》《紅色南江》《大美南江》等校本教材,在學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為“大愛教育”提供課程支撐。

如今,南江中學師生把“大愛無疆,卓行天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課間,友愛的歡笑盈滿校園;課堂,友好的評價迎來掌聲;食堂,有序的隊列顯示謙讓;校園,文雅的身影充滿陽光——大愛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滋長。

時事最是好教習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2018年10月28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後,楊小松在學校管理群裡發送了關於事件細節和教育意義的長文,教務處主任立即轉發給班主任。語文老師陶箏以說唱的形式開啟了同學們的討論;胡仕清老師則印發了關於此次事件的一篇時評,討論最後聚焦到“規則的遵守”。

在胡仕清看來,明末東林黨人的教育主張,體現出的就是一種“大愛教育”。“立足時事,鑑照德行;心憂國事,學子本分。所以,時事最是好教習。”胡仕清每週都會給學生印發一篇時評。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視生如子是大愛

在體育老師、藝體班班主任張開宇的記憶裡,已經畢業的學生小藝就是自己的女兒。他說:“上屆高三,小藝轉到我班,我開始不知道她曾經得過抑鬱症,有段時間還想自殺,只是看她見到老師也不打招呼,就讓學生多和她說話,多拉她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同學們課後都拉著小藝曬曬太陽,拉拉家常,讓小藝有了“家”的感覺,小藝也不知不覺間把張開宇當成了父親。

畢業的時候,小藝哭著對張開宇說:“我是復讀生,來的時候有很大壓力,沒想到這麼快就融入了集體,是你救了我的‘命’。”

儘管小藝已經考入大學,但張開宇要求小藝每週六都要和他通電話。“到大學後,你還是我的學生。”張開宇笑著說。

有時小藝沒有打來電話,張開宇就主動打過去。從電話中得知,小藝現在經常參加學校開展的活動,還競選了班幹部。2018年國慶,小藝回學校看望張老師,還主動關心起他:“張老師,要多注意身體哦。”

南江中學規定,每位教師每天至少和5位學生談心,班主任一期要與全班學生進行2至3次談心。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愛到“最後一公里”

“在學生宿舍,每棟樓都有兩位老師值班,保證學生儘快就寢、處理突發情況等。晚上,兩位老師就住在學生宿舍。”陳小魁說,“如果值班老師住在家裡,遇到突發事件,時間就來不及。”

休息好才能學習好,寢室熄燈後,就不允許學生再學習。在南江中學看來,嚴格作息制度,本身體現的就是一種愛。

學生就寢後,值班老師巡查並做好記錄。如果發現學生沒有熄燈在學習,值班老師就會把情況發在班主任群,讓班主任及時知曉,以便在第二天詢問學生。

“相對於宿管員,學生更聽值班老師的話。”在宿管的基礎上增加值班教師,主要目的是陪伴和引導學生。

每棟宿舍樓的4位管理員,全天值班,負責衛生、內務、紀律、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每晚,保衛科2位安保人員要巡查宿舍,主要查看是否有安全隱患和學生違紀情況,比如水電線路的檢查、維修等,比如學生是否玩手機等。

“宿管員、值班老師、安保人員,從不同層面保障學生在回到寢室之後,依然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關愛和幫助。”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每個年級的主題班會則根據學生成長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來引導,高一以感恩、大愛情懷、角色轉變等為主,高二以個性成長為主,高三升學壓力大,則以心理疏導為主。

愛在細微處,點點滴滴間,讓學生在小事中體會到老師的愛。愛不是喊口號,愛的表達有很多方面。學生有進步,拍拍學生的肩膀,“能不能再進步一點點?”通過一個小動作傳遞老師對學生的大愛。

“大愛教育”理念的基礎是一切為了學生。它要求學校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統一,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格局。

“大愛精神”代代相傳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1960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12年,2004年至今,這是一家祖孫三代人在南江中學的工作時間軸;語文老師—後勤廚師和花工—語文老師,是這祖孫三代人在南江中學的工作崗位。

1982年,陶箏跟隨爸爸媽媽舉家從重慶萬州來到了南江中學。2歲的陶箏不知道,爸爸媽媽是為了照顧生病的爺爺,不得不來到這“好遠的地方”。

早在1972年,陶箏的爺爺一隻眼睛視網膜脫落。由於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導致雙目失明。但學校師資緊張,爺爺在失明的情況下,毅然要求回到教學崗位。

不久,陶箏也回到了南江中學。只是,她已經是一名語文教師了。參加第一次教師大會,當校長點到自己的名字時,陶箏才感覺到自己身份的不同。“以前,都是爸爸參加教職工大會,自己和其他老師的孩子就在走廊上玩耍。”

一個夏天的午後,陶箏在教學樓一樓上課,爸爸正好在教室外面除草,除草機的聲音特別大。不少學生被除草機的聲音吸引過去。

陶箏停下來,用手指向教室外,對學生說:“你們看窗外那個花工,他是陶老師的爸爸。”學生一時交頭接耳,陶箏坦然地說:“我的爸爸,就是我們學校一名普通的花工。他很普通,但懂得一個基本道理:無論太陽多麼毒辣,自己的工作沒有完成,就不能‘偷懶’。”

下課後,陶箏來到了忙得一頭大汗的爸爸身邊:“帶水了嗎?”然後,遞過水杯。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陶箏爺爺的畢業證

讓陶箏難忘的是,自己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學校再度邀請她年逾70 歲的爺爺回到學校,給學生上了一堂古文課《赤壁賦》。

“當時,爺爺已經雙目失明,由奶奶扶著站上講臺。給比孫女還小的娃娃上課,爺爺非常激動。”

爺爺誦讀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講解精闢透徹、深入淺出。坐在臺下的陶箏,既為爺爺驕傲,又心疼爺爺的身體。

“爺爺之所以選擇《赤壁賦》,是想帶領學生理解蘇軾那種豁達的胸懷,而爺爺自身面對病魔纏身的教育堅持,又何嘗不是一種豁達?他教育了學生,更在教育我。”陶箏說。

“14年的教師生涯,最大的動力,就是吸納前輩的教育情懷,進行大愛精神接力。這是我們南江中學教師集體的感受。”陶箏說。

就這樣,這個南江中學的“教三代”常常把愛學生、愛職業做到細微處。

有愛能興大教育,唯有大愛方卓行。

正是在“大愛精神”的傳續中,一代又一代南江學子,在這裡錘鍊精神,激揚青春,走向為國家民族富強貢獻力量的舞臺。

“我從士兵到將軍,從農家子弟到國家部委領導,得益於良好的教育,而這個教育的初始階段就是在南江中學的6年。6年的中學生活,使我初步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018年10月26日,在南江中學90週年校慶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會長、南江中學高1962級校友嶽宣義感謝南江中學的培育。他的感言,代表著南江中學歷屆優秀畢業生的心聲。

南江中學“大愛教育”辦學文化解讀

南江中學90週年校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