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位於山東半島的中部。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一座普通的北方城市,雖說沿海,但是感受不到海洋的氣息,夏天很熱,冬天不算冷,春天風大,一年四季相對乾燥。

濰坊東北方向與煙臺交界,東南與青島交界,正南與日照交界,西南與臨沂交界,正西與淄博交界,西北與東營交界,北靠渤海。市區有兩條南北走向的河,虞河、白浪河。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雖然城市不大,卻有著不少的好去處:

沂山風景區

又名沂山,古稱海岱、海嶽,為中國東海向內陸的第一座高山,有“大海東來第一山”之說,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浮煙山

浮煙山南北列嶂,橫際平野,鬱鬱蔥蔥,崖澗幽深,泉水淙淙,景色優美。雖無崇峰巖崖,但層巒疊嶂,仍不失綺麗幽雅,蒼茫雄渾。

老龍灣風景區

位於冶源鎮,北距縣城12公里。景區由老龍灣、巨洋湖、海浮山、溫泉河、懸泉寺等景點組成。以自然山水景觀為特徵,美在自然,以泉為勝,風光秀麗,為觀光旅遊與休閒娛樂型的風景名勝區。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人民公園

位於濰坊市白浪河西岸,青年路中段,南北與健康西街和民生西街相接,是一處集遊樂、觀賞、休憩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佔地約140畝,是濰坊市的地標性場所。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

坐落在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建於1987年,系全國第一座風箏專業性博物館。博物館佔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館內有大小展廳12個。琳琅滿目的風箏展品,展現了從公元前5世紀“魯班風箏”至今的中外各式風箏。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在濰坊玩夠了,吃一頓當地地道的大餐來收尾,也是極好的。

朝天鍋

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朝天鍋是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豬下貨為主,再放到老湯鍋裡煮,配以蔥末、香菜末、醋、胡椒粉、辣椒麵等小料製作而成。肉肥而不膩,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卷食,其味無窮。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芥末雞

用雞和芥末等調味品調製的一種涼拌菜。細嫩醇香,鹹鮮香辣,清爽通竅。

大蝦面

色彩豐富,鹹鮮一體,是濰坊本地一道有名地方小吃!

炸五香肉

炸五香肉作為濰坊的一種傳統美食,是老濰縣人一直以來的最愛,酥脆香是它的特色。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雞鴨和樂

是由“河漏”演變而來的,濰坊人對其進行了改造,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滷子,用其諧音取名“和樂”,因滷子以雞鴨為主,所以取名為“雞鴨和樂”。

蔥燒海參

屬於魯菜系,以水發海參和大蔥為主料,海參清鮮,柔軟香滑,蔥段香濃,食後無餘汁。是"古今八珍"之一,蔥香味醇,營養豐富,滋肺補腎。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黃燜甲魚

以甲魚、肥母雞為主料,清鮮香醇,營養豐富,既是美味菜餚,又是滋補上品。

高密爐包

始於清代年間,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麵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工而成。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濰坊有著上千年的酒文化,性情實在,是標準的酒城,人既善飲也豪爽。通常一個酒桌上,起碼是先帶一箱白酒來,一杯共同科目白酒結束後,然後再每人“加深”。

雖然大家都豪飲,但濰坊也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喝酒非常文明,一圈白酒過後,主人就隨意了,不再強求每人喝多少。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這時候,副陪就開始接力組織了,酒量大的人也就開始發揮了,提杯打圈,挨個敬酒。如遇到老鄉戰友同學等,便是“我倆幹一下”,若對方是女性,“幹”字便說得特別重,我幹了,美女隨意,弄的桌上美女粉面含羞。老朋友的,新朋友的,一推一杯,幾個回合下來,不少人吃不消,大喊不喝了,不喝了,留點,留點……敬酒的便說,不行,你這是養金魚呢?這時,“串座”又粉墨登場了。

所謂“串座”,就是端起酒杯起身到朋友面前敬酒,這樣的禮遇是高規格的,沒有人能夠拒絕,於是,酒又是海喝了一通,關於酒的話題就說到這吧,說多了都是淚啊……

“風箏之城”濰坊的點滴往事

最後,用一個濰坊白浪河的古老傳說來結束。

白浪河原名白狼河 傳說很久以前,濰坊有一個道士,他給他自己算了一個,墓地,還告訴了他兒子,死後,他兒子帶著他,順著白狼河向上遊走,走到盡頭後,發現一個洞,有很少的水流出,可這就是老道士算的地方,兒子沒辦法,只好用手挖,結果竄出一匹白狼,接著,就噴出了白花花的水,水很急很大,但等兒子將道士放進去之後,水就慢慢變小了,據說,那白狼就是道士的化身,而且從此,濰坊再也沒有缺過水,人們藉此給河取名為:白浪河。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