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美好的開放


老子和莊子都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合稱為“老莊”。但是在對待“聖人”的態度上,老子與莊子卻完全不同,老子推崇聖人,莊子卻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人要反對了,《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明明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在《道德經》中號召人們絕聖棄智,怎麼能說他推崇聖人呢?實際上,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這一句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郭店楚版本的《道德經》是現在最古老版本的《道德經》,出自戰國中期。可見勞資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而死後人篡改《道德經》的原文,而篡改的依據則就是《莊子》,因為《莊子·胠篋》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莊子·在宥》說:“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與現行通行本《道德經》中的文字如出一轍。

那麼莊子為什麼反對聖人呢?實際上這與莊子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人,這一時代各國的兼併戰爭開始走向白熱化,無比激烈,也無比殘酷,孟子稱之為“殺人盈野”。當時的世道充滿了陰險詭詐,同時統治者們無情地盤剝、壓榨百姓,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孟子比喻為“統治者率領著野獸吃人”。在這種情況下,莊子對於人心和人性是非常悲觀的,並認為世人需要返璞歸真,回覆到淳樸自然的狀態才是最好的,而一旦人心被擾亂,就會展現出醜惡的一面。印證這一點的則在《盜蹠》一篇中,莊子借盜蹠(zhi二聲)之口說,在上古神農時代,人們和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自耕自作,人人不互相傷害,並認為這才是有道德的時代,後來黃帝、堯、舜、商湯、武王等所謂的聖人紛紛出現,他們擾亂了人心,也擾亂了時代,比如黃帝在涿鹿討伐蚩尤,流血百里;堯舜設立群臣;商湯流放了自己的君主夏桀;武王殺害了君主商紂。自此以後,人心便被擾亂了,世上出現很多恃強凌弱、以眾侵寡的現象,自從武王以來的統治者都是侵害人民的兇徒。

《莊子·胠篋》中作了一個比喻:一般人要保管財物,會把財務放到箱子裡,用繩子困得緊緊地並加上鎖,這樣可以防住一般的盜賊,但正真的大盜來了,直接把你的箱子搬走,還會管你的繩子緊不緊嗎?

世俗之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盜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齊國的制度是效法聖人的,但田成子殺死齊國國君,他偷取的不光是齊國,還有齊國的制度,而且利用這些制度保護自己。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盜賊之名,地位缺項堯舜一樣穩固,小國不敢批評他,大國不敢討伐他。

“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搞亂六律,銷燬竽、瑟,塞住瞽曠的耳朵,天下人才內斂其聰慧;消滅文飾,拆散五采,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內藏他的明敏。毀壞鉤繩,拋棄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隱匿他的技巧。剷除曾參、史魚的行為,封住楊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義,天下人的德性才能達到玄同齊一的境地。人人的明慧、聰敏、知巧、德性,都內含而不炫耀於世,天下就不會迷亂、邪僻了。

莊子對人類政治制度是十分悲觀和不信任的,他看到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不過是大盜們統治百姓的工具而已,“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才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觀點,雖然聖人和大盜是完全相反的兩類人,但他們卻相輔相成,正如有了高山才有了山谷,推平高山,山谷也就填平了。

老子和莊子的態度區別還是非常大的,老子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思想家的形象,他推崇聖人,希望統治者向聖人學習,無為而治,使得百姓休養生息,漢朝的幾位皇帝(文景之治和孝宣中興)正是用的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可以治國的。而莊子的思想是直到魏晉時期才受到那些不拘禮法的名士們推崇,並和老子並稱“老莊”。

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和莊子的返璞歸真的思想雖然都包含著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想法,但是老子是希望統治者向聖人學習,“無為而治”的發展社會,莊子則是希望去除聖人,拋棄所有的世俗標準,這樣人們不開發自己的才智,人性便會是最原始的那樣。

有人認為既是莊子所說,就肯定是對的,不去探究這句話的現實狀況和根本來源,以為的去論證這句話是對的,“盡信書不如無書”。

莊子的“返璞歸真”的思想如果被現代學者提出來,會不會有一點“愚民”的味道呢?歡迎留言討論。


旁觀者毛毛


截止到2019年4月4日21點,這句話都是對的!

聖人,可理解成為最高級別的真君子。

大盜,可理解成為非法獲取特權的人。

因此,這一句話可以解釋為,君子不死,小人不止。君子不亡,小人必昌。

或者通俗地解釋為,只要存在人為的道德劃分,那麼一定會產生客觀的醜惡勢力。

甚至可以說,中華民族用了三千多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句話是對的,可是卻仍然執迷不悟。

儒家向善,尚善,修德,秉德。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君子,都成聖人,然後天下太平,王化無絕。

可是這幾千年以來,中國民族只出了四個半聖人,孔,孟,王,朱,曾。相比之下,中國出了多少君子呢?又出了多少偽君子呢?還有不算哪些殺人如麻的屠夫,陰人無數的“奸臣”,更不能算那些肯定識字的低級官吏。

我想問一下,這個聖人和非君子的比例是多少?

4.5比幾個億?

遠了不說,單單能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肯定都是讀過書的。面對著“忠,孝,仁,義,禮,智,信”這六個標準,每個滿分是100分,誰敢說自己總分是600分?

我不敢!

西方人或許比我們早一些正視這個叫“人性”的詞彙,所以,西方也有聖人,只不過把聖人的學說定義成了宗教,把那些非聖人的思考者稱之為哲人。

我喜歡哲人,討厭聖人!

胡適說過:一個骯髒的社會,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社會,道德也會自然迴歸。一個乾淨的社會,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那麼這個社會最終會墜落成一個偽君子遍地的骯髒社會。

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樹立榜樣,強調道德的力量,可是事實證明,真的適得其反。

道德,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亦有所思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源自莊子的思想,它出自《莊子·胠篋》: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大致意思是,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

這句話誕生於百家爭鳴,諸子並行的年代,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古人有云: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思是所謂聖人便是那些為為世間立下行為禮儀規範,成為社會楷模的人,而儒家思想正是去引導人們成為聖人的,孔子當初被儒生們尊為“聖人”,唐太宗封之為“先聖”,宋真宗封之為 “至聖”,意思是聖人的頂峰。

由於道教與儒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導致在很多人看來這句話是針對儒家思想的攻擊,其實不然,仔細從老莊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就能理解。

首先,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道譭棄,而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巡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如同烏鴉生反哺,只是在儘自己反哺的職責,沒有必要去彰顯,去標榜。

大家熟知的哲學中,世間的一切都存有對立共存的狀態的。舉個例子,道家思想則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念,那麼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所以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善與惡也是如此,人們心中的聖人是善之大者,大盜是惡之大者,大惡的代表,它作對人類社會善惡共存的狀態的一種事實陳述,是可以解釋的過去的。

如此便可以解釋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因為當人們搶佔道德制高點的時候,製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莊子言下的“聖人”並不是說真正的聖人,而是那些為了爭奪成聖之機,不擇手段致天下百姓生死於不顧的“聖人”!那些“聖人”竊天之道,以己代之,成為聖人!

總而言之,無論是什麼原因,在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中,人性都是無知無慾,無所作為的,他們可善可惡,是人在與社會中順其自然的。如此一來,人類沒必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綁架他人,製造出不和諧的社會人際,同時注重務實,不要只崇尚空泛的道理,更多從人們的基本慾望和需求中去理解,包容,同理世間沒有絕對的聖人和惡人,不必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批判他人。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思想確實也為人類提供判斷事物,指導行為思想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理念。過去君子能和而不同,文化之所以繁榮,今天我們能求同存異,如此才能夠使長遠的人際關係,乃至社會發展朝向更好的方向不是嗎?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原文是: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莊子做了一個比喻:江川枯竭、山谷就會空虛,山丘夷平、深淵也能填滿。同樣地,聖人全部消失,大盜也不會興起,天下便會太平無事。聖人不消失,大盜就會層出不窮。為了治理好天下而重聖人,卻是大大有利於盜蹠。

聖人在儒家一般指代堯舜禹的先王,泛指道德修養極高,治國才能極致的人物,非常神聖。

大盜,根據本篇莊子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大盜就是那些弒君的篡位者,野心家。

從政治倫理來看,聖人是正的極點,大盜是邪的極點。聖人應該多多益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聖人越多那麼大盜就越少才對。

為什麼莊子會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呢?

我們要聯繫上下文分析。

1.

《胠篋》篇開頭做了一個類比進行論證,莊子說:

世間的聰明人為了防備開箱、掏袋、撬櫃的小偷,他們會綁緊繩子,加固鎖子。但是盜賊一到來,會順手揹著箱子、扛起櫃子、挑著布袋溜走,他們還唯恐繩子和鎖子不夠堅固。聰明人所做的一切最後不過是拱手讓人。

最後,莊子做了總結:

聖人為了公平,製造了鬥斛來量穀物、製造了市秤來稱東西,製造了印章方便通信,為了教化百姓宣揚仁義。但是大盜連通鬥斛、市秤、印章甚至仁義都一連偷走,據為己有。

在這裡,莊子以箱子、袋子、櫃子比喻國家,繩索、鎖鑰比喻聖人的仁義法規,那些把箱子、袋子、櫃子都拿走的小偷,就是盜取國家,還連仁義法規都一併偷走的竊國大盜。

2.

莊子在《胠篋》篇直接點名當時竊國大盜——齊國的田成子。

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是劃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齊國的諸侯本來是姜太公的後代,姓姜。到齊桓公時候,就是依靠管仲,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的齊桓公,他收留了從陳國流亡的貴族陳完。陳完在齊國安定下來,做一個小官,改陳姓為田姓。田氏十幾代人懂得養晦韜光,收買人心,到了田成子終於露出兇惡的面目,屠戮了齊簡公與他的親戚,把持朝政,最終到接近100年後田和,篡奪了諸侯之位,齊國名義上還是齊國,但是姜齊變成了田齊。

莊子認為田成子不僅連齊國也盜竊了,連前一套領導班子留下的法規也一併偷取。田成子名義上是盜賊,但是大家不敢對他Say No,小國不敢去非議他,大國也沒有動仁義之師討伐他,他的君位像堯舜那樣坐的安安穩穩。

事實上的是,到了田成子的子孫齊威王,他不僅享受著祖先盜竊回來的遺產,還更進一步追封黃帝,他在青銅器刻上銘文“高祖黃帝,邇嗣桓文”,表明遠的學習黃帝,近的學習齊桓公和晉文公。效法上古時代的黃帝,無疑是增加自己的底氣,春秋戰國是訴諸古代的權威人物,誰的靠山越古老,誰就越神聖。

齊威王明白自己的祖先是通過收買門客,來實現篡位的野心。所以踐位後,他十分提防別人也使用同樣的招數。他相處一道絕妙的辦法,開辦稷下學宮,把齊國乃至天下的有識之士,招攬在學宮內,營造一種學術自由的環境,對外可以作為自己仁政的最好典範,對內防止有人收買門客再度篡位

可以說齊威王祖上是大盜,至他那時候又搖身一變成為明君聖王。

3.

如果要在春秋戰國挑一個最傑出的大盜,那盜蹠必定當仁不讓。

傳聞盜蹠,原名柳下蹠,是一場民亂起義的領袖,後來被史家誣衊成盜蹠,是賊的祖師爺。

盜蹠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解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

在《胠篋》篇記載了,盜蹠的徒眾問他,盜竊有沒有方法可言。

盜蹠的回答是肯定有!他接著說,

能夠知道屋裡有什麼好東西就是

能夠身先士卒首先溜到屋裡的就是

大家偷完能撤退能為大家斷後的就是

清楚偷盜計劃能夠成功就是

最後分贓的時候,能夠合理分配就是

大家看,原來盜竊也有道理可言,聖仁義智勇,把儒家的那一套擱在做賊方面也完全說得通,這就是“盜亦有道”。

倡導仁義禮,未能感化大盜從良,大盜反而把“仁義”搶過來作為盜竊的綱領,你說諷刺不?問你服不服?


4.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大程度上是老子《道德經》: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的延伸和闡述。

老子是反對仁義嗎?我們要回顧春秋戰國的國際環境。

如果說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當家表面上還有立牌坊,那麼到了莊子的戰國時代,各諸侯都已經是你打我,我來打你,再沒有把周天子擱在眼裡,陸續稱王。

誰是仁誰是義,誰是好誰是壞,根本就無從分辨了!

唯獨大家都打著仁義之師的名義篡位、討伐,實際行的是陰謀詭計與霸道。

在90年代出土的郭店老子,發現同一章的內容有所不同,原文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三絕三棄,根本沒有聖人、仁義。

我很同意熊逸的觀點,早期的道家其實並不反對的聖人與仁義之說,與儒家矛盾並不如之後那樣深。反對仁義之倫,是道家後學根據時勢慢慢修補上去,反應出道家思想的演變。

即使通行本《道德經》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觀點,但在書的其他依然有提及聖人應該怎樣怎樣治國。

老子、莊子反對的並不是仁義本身的道德與行為,而是反對提倡標榜聖人與仁義的概念。

這樣概念本身一旦標榜開來,人們發現依賴這些概念有利可圖,就會像追逐金錢那樣,粉飾自己,穿上聖人的面孔,實際上做的是大盜的勾當

莊子認為“聖人不死”,並非實際上聖人通通要絕跡,而是像老子形容的“披褐而懷玉”,有聖人的修養能力,但是不展露出來。

聖人已死,大盜已止的世界是怎樣呢,就是老子的理想世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雲汀YT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道德經》。就字面意思來看,它說的是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徹底消亡。初看可能會覺得這個觀點很荒謬,但如果仔細深究,就會發現裡面包含的深邃的思想。

這句話是主張人類迴歸到初始道德。道家認為,道治崩壞乃有仁治,仁治崩壞乃有德治,德治崩壞乃有禮治,禮治崩壞乃有法治,人類是處於一個不斷墮落的過程中。所以道家主張迴歸到無為而治的階段,既無仁無德,無禮無法的時代。這個時代,道德是人民與生俱來的品性,人人都是聖人,人人也都不是聖人。

《道德經》裡面還有一句話“上德不德,是謂至德”,就是說最至高無上的道德就是沒有道德。既社會沒有道德標杆。試想一下,如果14億中國人都是雷鋒,那麼雷鋒的德還會是“上德”嗎?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要大盜變聖人,天下人皆聖人,如此自然無聖人。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社會。








文史小貼士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兩句話的真正意義卻被須多人不解,也有不少人誤解和曲解其含義。我就以個人的見解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解釋一下。首先,這裡的″聖人"就是代表最有智慧才能,代表最高思想道德素質,也代表所有具有高級文化知識修養,高級濟世益人的智慧才能的人,代表所有具備道德修養,能教化影響世人的人。也就是說,人只要成為了聖德大賢,就要對社會世事擔負責任,就要起到以自己的道德思想言行去教化世人都以仁德心人性向善的去處世,去生活。都要去學習文化知識增加智慧能力去建立社會勞動工作。通過教化影響他人,使人們都脫去人性中存在的惡性、野蠻、愚魯、粗俗、自私、狠毒、懶惰等許多劣性,使每個人學習聖德賢哲,具備道德智慧,使人們都講究道德仁善友愛,使人們具備文化知識修養與才智能力,使世風向正向善向人性化好轉,使人類社會向文明進步的高級方向發展。再解釋一下這句″大盜不死"之意義,這裡的大盜可不是指狹義上的偷盜或盜賊,真正所指即是廣義上的人性中和人類社會所存在的一切與道德人性有違背的劣性弊端,比如人類社會和人性中至今㾀除改變不了的:殘暴野蠻、侵犯無理、虛偽欺詐、貪婪自私、兇狠無情、搶劫偷竊、愚昧粗俗、驕奢淫亂等與人類社會文明道德,人性法理所對立違背的不良思想行為。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以上這諸多不利於人類社會繼續向更高級文明發展的惡劣低級思想行為因素存在於人類社會,那還要不要"聖人"繼續以仁德思想教化人們不良的言行思想?人類社會若要繼續向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發展還要不要時時以聖人的仁德思想文化智慧教化影響帶動社會發展?這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真實意思。以最簡單幾個事例也可以比較明白″聖人與大盜″互存的道理,那就是人類世界至今還不斷加強的國家與國家機器,世界上如果沒有了國與國的侵犯和戰爭,我們人類還要原子彈和所有各種大小武器幹什麼用呢?各國都建設軍隊養那麼多兵幹什麼用?世界上所有人如果都不犯罪了,那我們還制定法律刑法條例幹嘛?設立公檢法機構及其大量的法官警察隊伍管誰?修建監獄關誰?還有許多諸類對立存在我就不多例舉了。所以,人類社會和人性中一切代表"大盜"的存在,就必須有代表"聖人″思想理論和社會機制來約束管制,來教化影響使之逐步改變直至消滅。也就是人類社會一天不發展進入高級文明時代,世界人類就一天也離不開以″聖人"來教化影響制約人類存在的″大盜"。


越仙788


 

英雄該死。在某個年代如果英雄輩出,那是人民百姓的悲哀。所謂亂世出英雄,如果國家動亂,強盜橫行,就會湧現出許多英雄俠士來維持正義,懲奸除惡。如果國家穩定,法治嚴明,百姓安居樂業,則不會出現英雄,因為不需要英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大概也有這個意思吧。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國力強盛的時代。“

 

聖人該死。很多年前,到現在可能有近20年了吧,我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說了一個西方國家的故事,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那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想為附近的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擅長理髮,於是他就在家附近擺了一個攤子,免費為大家理髮。於是大家都紛紛來他這兒理髮,大家也很感激他的善行。而附近那幾個理髮師,靠理髮維持家庭生活,很快就陷入了困難,有的甚至無法維持家庭生活。當他們都瞭解到事情的原因之後,無不對那個免費幫大家理髮的人恨之入骨。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也可以找到。比如某些信佛之人,他們進行放生活動,把在市場上隨便買的魚都倒到本地的河裡,結果把一些外來的物種也倒進去了,造成了生物災難,致使一些當地的物種滅絕。又比如每到夏至,廣西玉林市的民俗荔枝狗肉節,某些愛狗人士,以愛狗之名,嚴重干擾當地的一些個體戶和商家的正常經營,給他們造成了經濟損失。當地的民眾對某些愛狗人士厭惡之極。

 


山下的牧羊人


關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個觀點首先是戰國思想家莊子提出來的,一千年後的唐代思想家韓愈又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抨擊。

作為道家學派在戰國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莊子秉承了春秋時期道家學派開創者老子的思想,認為應該“絕聖棄智”,順應大道的自然發展規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樣的觀點是莊子的學術著作《莊子*外篇*胠篋》裡提出的。

“篋”是箱子的意思。胠篋,就是從旁邊打開箱子。這篇文章開篇就說,為了防子小偷打開箱子探囊取物,所以往往要給箱子加鎖或是用繩子捆緊了。而真正的大盜來了卻是連箱子一起搬走,所以上鎖捆繩這樣的小聰明反倒成了幫大盜儲藏財物了。

這是莊子打的一個比喻。莊子以“篋”比喻天下,以上鎖捆繩比喻聖人之法,以“大盜”比喻當時的諸侯。在莊子看來所謂的聖人之法不過是在幫著實為大盜的諸侯而竊國,表面上還要用“仁義”來矇蔽百姓。所以莊子在文章裡說當時的社會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意思是說諸侯們打著“仁義”的招牌是盜竊了仁義聖智。莊子覺得仁義是諸侯的竊國幫兇,禮法是諸侯治民的工具,所以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自由平等的原始時期。

一千年後的韓愈有篇文章叫《原道》。韓愈則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意思是說:博愛叫作“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以仁義為目標前行才是“道”。韓愈認為老子是坐井觀天,眼界太小,“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老子所解釋的“仁”和“義”是他一個人的言論,不是天下公論。

韓愈認為“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慾聞。”意思是說:有些人喜歡聽奇談怪論,不探求本源,不考察結果,就喜歡聽奇怪的言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韓愈看來就是奇談怪論。

韓愈認為,上古時人民少而災害多,正是有聖人出現教導人民相生相養,因此聖人成為君主成為老師。聖人從教民稼穡使民富裕,到逐步隨著社會的形成發展而建立國家,這都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隨著社會發展走向而產生的結果。現在持“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言論的人卻不經過思考說出這麼沒腦子的話來。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滅亡了。沒有聖人教導以爪牙奪取食物,以羽皮禦寒,人類能活下來嗎?更不會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樣的話了。


沅汰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字面解釋

天下如果還有“聖人”這一概念存在,或者還有“聖人”存在,那麼相應的“大盜”這一概念也不會消失,或者“大盜”也不會滅絕。

誰是“聖人”,誰是“大盜”?

盤古伏羲

黃帝神農

堯舜禹湯

這些是諸子百家多數公認的“聖人”,勉強還可以加上“文王”“周公”,或者諸子百家的開山祖師。

最早的聖人,是華夏民族的祖宗,或者創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

那麼“聖人”到後來演變成什麼了呢?演變成了“皇帝”的別稱。唐代稱皇帝為“聖人”,後世的臣下稱呼皇帝多為“聖上”、“聖”或者“聖人”。

請注意,到了這時候“聖人”已經不是最古老的“聖人”的概念了,只不過是一個名教的稱謂罷了,你能說那些君王就擁有多大的功德?還是能比過三皇五帝?

所以讓我們回到《道德經》中,老子也這一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凡是人造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有心人的各種歪曲,最終一定會面目全非,成為根本無法理解的怪物。

所以為什麼要執著於“聖人”這一人造的概念呢?

而也就是因為有了“聖人”這一虛假的概念,才會造成了真假混淆,事實難辨的情況,才會造成了眾多無德無行之人竊取“聖人”這一稱號的結果。

“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眾人口中尊貴的侯王,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竊國大盜”而已!

“聖人”可以死,“大盜”可以止

老子又說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依照“道”來治理,如果失去了對“道”的把握,那麼只能依照之前的“德”來治理(祖宗的法度、祖宗的功德),如果連“德”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仁”,以君主的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仁”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間“信義”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信義”都喪失了,那麼只能按照上下尊卑的“禮儀”規矩來勉強維持國家的治理。所以試圖依靠禮儀這些東西治國安邦,其實那隻不過是忠信最微薄的一面,而恰恰是禍亂開始的前奏。

那麼推崇“聖人”,而鄙夷“大盜”,陷於名教之間的紛爭而忘記治理國家的實質,難道不也是同樣的錯誤嗎?


談者無語


這句話出自於《莊子·外篇·胠篋第十》,此類句詞務必要看前言後語,聯繫起來看,否則只能望文生義,不得其解。原文是這樣的:“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這裡大意按現在的話來說,沒有對此就沒有傷害,為什麼呢?



聖人之所以聖賢是因為其具備了條件,但又並非誰都可以當聖人,即使是將聖人的成功經驗複製給所有人,也不能保證人人當聖人,因為那些人做不到啊!所以反而有害,就比如貨幣一樣,現在黃金比貝殼值錢,但最早人們就是用貝殼等物作為貨幣來交換的,如果說長期以來都將貝殼作為法定的貨幣,那麼貝殼就可能比黃金還貴。同樣的道理,如果按聖人的標準來衡量世界,要麼都是蠢才,要麼就會分成三六九等,形成階級,比如按標準你更接近聖人,你就在上面,你遠離就在下面,所以盜賊一般都是在下面的。如果說沒有了聖人的標準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呢?是的,上古時期很長一段時間就這樣,聖人沒出嘛!大家都一樣,沒有對此就沒有傷害!



其實莊子這樣說是和他的理論有關的,就是齊物論,道家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既然這樣,沒有聖人又何來盜賊呢?西方不也倡導人人生而平等嗎?但是現實是做不到的,外面的物質化東西可以平等,但內在的不行,比如思想,智力,身體素質等的,這些是有個體差異的。



老子在《道德經》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也就是說有差異就不會有聖人和盜賊的差異,又比如《胠篋》中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為就是說他做這個事你也跟著做,雖說是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但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說這樣的想到擱在現在也是很難讓人接受的,比如現在的道德綁架之類的。



其實莊子在其《莊子·內篇·逍遙遊》等都有過相關而論述,比如不要越俎代庖,各居其位,各司其職,這樣就會形成好的規範,如果整天干那些狗管耗子的事,天下豈能無事?



所以這句話大體意識就是講每個人要對自己負責,做好自己不要去道德脅迫別人,既沒有絕對的聖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不是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嘛!佛家也說回頭是岸,也就是說聖人和惡人不是絕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