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在甘肅平涼崆峒區,有這樣一位隱匿於鬧市之中的牛人,從事泥塑事業38年,主要以雕塑寺廟大型神話人物和佛教宗教人物為主,平時還做一些彩塑、壁畫、彩繪、燙畫、玻璃畫等,藝術風格自成一體,經由他手做出來的泥塑惟妙惟肖,堪稱一絕。他就是吳建國,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泥塑達人字“泥魂”,可見他對泥塑事業的熱愛已是深入骨髓。(來源:新傳媒在線網·融媒體 朱朋慧 周旻/圖文)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據瞭解,吳師傅今年57歲,從 1982年開始做泥塑,迄今為止整整38年,起初做泥塑只是為了掙取微薄的收入。當時正值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自己也沒有一技傍身,為養家餬口,吳師傅帶著帶著工具,攜同妻子,開始謀生之旅,一路向西,輾轉漂泊,顛肺流離,終在酒泉安家落戶。在灑泉工藝美術廠當臨時工時,一次偶然,單位統一安排到敦煌莫高窟參觀,他一到那裡便被這座藝術寶窟中的泥塑作品深深吸引,反覆流連數次,細心揣摩研究,參觀了數日,並且機緣巧合之下從那裡的管理研究所的一位老師手裡得到了一本《敦煌研究文集 》,回到灑泉後就一邊從事繪畫等其他工藝,一邊自學泥塑。此後十年,便一直遊走在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嘉峪關等 一帶從事泥塑、油漆、繪畫等工作,在這十年裡,吳師傅不忘初心,堅守崗位,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受平涼地域風俗,歷史文化影響,泥塑文化在平涼的歷史發展由來已久,泥塑藝人們也是各有擅長的領域。吳師傅雖然長期從事旅遊景點的名勝古蹟修繕工作,但是在閒暇之餘也會自己做一些民俗類的手工藝品,人物雕塑。記者去採訪的時候吳師傅正在做一個人物雕塑,但他沒有告訴記者這個人物原型是誰,只說這是一個平涼本地人物雕塑,等到完工的時候他會發到網上讓人們猜一猜。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走進吳師傅的創作室,靠著窗戶的地方是一個寫字檯,正面是工作臺,對面的牆上掛著幾幅字畫作品,兩張藤椅,一張小桌子,一張床。寫字檯上放滿了吳師傅多年來雕塑作品的照片,吳師傅說起來這些照片滔滔不絕,自信滿滿,彷彿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吳師傅說,在自己做泥塑的三十多年間先後培養了七屆幾十名學員,他們現如今分別活躍於省內外。如今,自己的妻子、兩個孩子包括兒媳婦都在跟著自己學習泥塑。近年來,旅遊景點附近的民俗手工藝品也是備受青睞,已經慢慢產業化。最近,自己準備辦一個傳習所,招攬人才,教習泥塑手藝,將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甘肅平涼“泥塑牛人”三十八年不忘初心,視泥塑如親人

據悉,吳建國,乃甘肅省涇川縣黨原鄉東聯村南莊社人,甘肅省民協會員、平涼民協理事、涇川縣民協副主席、涇川縣西王母民俗學會理事,撰寫了《吳建國泥塑圖釋》、《隴東黃土高原泥塑、彩繪及製作》等關於泥塑的文字釋解作品,為平涼各縣區多個旅遊景點雕塑宗教人物、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先後被平涼市人民政府評為“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 表性傳承人”、平涼市文化出版局評為“平涼文化能人”、“農村文化帶頭人”,平涼民協評為“平涼市優秀民間藝 術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為平涼的民俗文化事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傑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