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唐國,擅長製陶的部落,春秋晉國的前身

唐國是一個古老的方國,早在夏之前就有唐部落存在,《左傳·定公四年》中提到:“

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故後世認為商代唐國是夏朝遺墟,那麼唐國最早立國當在夏朝。南北朝時徐才在《宗國都城記》中曾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故後世又有“唐堯”之說。商取代夏後,唐國成了商朝成員國,因為卜辭中有“侯唐”的記載,所以商代唐國當為侯爵。商王可能看中了唐國某種政治上的需要,所以與唐國的關係較為友善,卜辭中“在唐”、“唐來”的記載說明商王與唐地來往頻繁。那麼唐國故地在哪?《史記•晉世家》提到:“唐在河汾之東。”黃河、汾水之東,大約在山西臨汾一帶,這可能是最早的唐國源地,至少商代唐國就在這裡。

殷商古國——唐國,擅長製陶的部落,春秋晉國的前身

“唐”的甲骨文構造說法頗多,有來源於樂器、池塘、陶器、甚至昆蟲等等說法。說起“唐”,不得不提“庚”字,“庚”的甲骨文跟“唐”相似,只在下面多了一張“口”。“庚”在甲骨卜辭、金文中有兩種用法,一為國族名,現已證明不少傳世銅器出自庚國,說明上古時候有個以“庚”為族名的部落。有說法認為“庚”的造字本義來源於一種能控制水流的叫“浴缶”的器皿,是早期族人用來淋浴的。後根據浴缶的淋漓狀發明了“漏壺”——古代最早的一種計時器。即用一個大的器皿裝滿沙子或盛滿水,利用均衡滴水或篩沙的原理來計時,故“庚”字又可作為時間用詞。“庚”字“浴缶和沐浴”的造字本義消失後,下面加“口”產生了“唐”,故“唐”義為“滴熱水到浴缶”,古代熱水也叫湯,故成湯也叫成唐。至於後世“唐”字形成“廣大、隆盛”等意思,或為成湯以後的事情,或為誇大成湯的功德,後引申到各個角落,因為過於誇大其辭會覺得讓人不可信,故又引申出“荒唐”。從古字演變來看,唐地與庚地兩個族群似乎有著某種聯繫。我們知道,原始部落的器皿都是陶做的,唐地的“浴缶”最早當為陶製,“陶唐”一詞或許是這麼來的(有說是陶國和唐國的合成,不可信),唐地擅製陶器,後形成陶唐氏。唐之所以又稱“塘”或“鄌”,可能跟陶唐氏發展製陶業築唐為邑開邦立國有關。

殷商古國——唐國,擅長製陶的部落,春秋晉國的前身

唐的甲骨文

雖然唐國是商朝的成員國,但卜辭中也有 “正(徵)唐”、“於正(徵)唐”的記載,推測唐國可能也在某一時期反叛過商朝,臣服應該是後來的事。唐國本為夏之國,反對商朝也在情理之中。商王出兵徵唐時摧毀了整個唐城,因為武丁卜辭:“貞:乍(作)大邑於唐土。”這是商武丁對築唐邑的貞問,說明唐國在王室的支持下擴邑築城,廣大唐土,應該是重建。卜辭:“己卯卜,爭貞:王乍邑,帝若。我從之唐?”這是商王答應在唐地築新邑的貞問,古代興土動工是系關國運的大事,必須要反覆貞問,必須獲取天帝的授命才能決定,在經過一系列的貞問之後,被獲得了允許。重建後的唐國正式成為商朝諸侯,並作為鎮守王畿西疆的其中一翼。根據卜辭得知,唐國與當時的土方(大約山西石樓縣一帶)相距甚近,並曾向商王彙報西北部的軍情。卜辭:“貞:告土方於唐。”土方是商朝的大反派,兇猛好戰,神出鬼沒,曾長期侵擾商畿西北部領土,卜辭中商王伐土的記載屢見不鮮。唐國位於土方的東南部,其地理位置正好可以監視土方的一舉一動。商武丁最後能順利滅掉土方,唐國當計一份功勞。

殷商古國——唐國,擅長製陶的部落,春秋晉國的前身

銅浴缶

商亡後,可能唐國及時站隊,躲過一劫,被周武王允許其繼續諸侯國的地位。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周成王時,三監之亂暴發,唐國趁亂反叛,被周公旦滅掉。唐亡後,成王將自己的弟弟叔虞封到唐地,史稱唐叔虞。將唐地遺民遷入杜地(今陝西西安東南一帶),建杜國。由於唐叔虞的兒子燮(xiè)遷都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西周唐國便成了晉國。但武王在世時常追念先聖之德,因唐地為唐堯的故地,故後來周康王又將唐叔虞的其它後裔封到了今湖北隨州市西北唐縣鎮一帶,再次建立唐國,成為春秋時“漢陽諸姬”的其中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