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擁有三國最強大的勢力,為什麼沒有稱帝,卻要做一個忠臣?

跨境電商意語Silvia


漢獻帝並非只是一個軟弱無能,貪生怕死,昏庸的皇帝,他身邊一直凝聚著一股勢力;曹操有稱帝的野心但是他注重政治名譽不敢弒君多位,那樣會使得自己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劉備和孫權割據一方先後稱帝,聯合起來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聲威受損,實力大減;世家門閥大族對漢獻帝的認可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有能力的人才諸葛亮,龐統,關雲長,趙子龍這些人才都追隨劉備。

漢獻帝沒有過失

1.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之後朝廷失去掌控權力日漸衰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皇帝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董卓廢掉少帝立漢獻帝從洛陽挾持到長安,董卓被刺殺軍閥混戰,漢獻帝歷經千難險阻回到洛陽沒有立身之地曹操搶佔先機承認這位皇帝擁立他到許縣建立政權。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正統地位,防止曹操勢力發展過大雙方打了一場官渡之戰,袁紹完敗但是漢獻帝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否則以曹操的實力根本打不贏袁紹正是支持漢獻帝的荀彧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讓他堅持到最後沒有失敗。

曹操有賊心沒賊膽

2.經歷過袁術稱帝事件,地方軍閥在漢獻帝的號召之下群起而攻之結果導致最後兵敗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從公元192年——208年的17年中,曹操借幫助漢獻帝建立中興之治的名義陸續殲滅了軍閥平定烏桓叛亂,統一了北方地區。曹操有兩次可以取代漢獻帝的機會,公元200年外戚董承懷拿著衣帶詔召集將軍劉備準備發動政變暗殺曹操,事後曹操並沒有追查這件事,214年皇后父親伏完再次策劃了暗殺,漢獻帝還是沒有受牽連。曹操此時官至丞相,皇帝並無實權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罷了,沒有必要冒著落一個以下犯上的政治風險給劉備,孫權口實。

門閥大族的影響

3.地方富商巨賈勢力滲透到政權之中他們參與政治實力不可小覷,袁紹身上的河北大族官渡之後不是被滅就是邊緣化,而把寶壓在曹操身上的潁川文士門閥則賺得盆滿缽滿,在整個魏晉都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實力較弱的家族以荀彧為代表的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就幫助曹操壯大勢力漢獻帝東歸,極力勸阻曹操迎接使得東漢政權有了立足點功不可沒。曹操表現出稱帝之心時,荀彧極力反對,大怒派人給他送去一個空的飯盒之後荀彧猜透了曹操的心思服毒自殺了。

人才的湧現

4.寒門士族子弟有才華只想追隨民主求得功名富貴,諸葛亮就是代表他是沒落的子弟只有當了隱士讓自己的名氣傳出去,劉備才來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成就大業。曹操重視的人才關羽,趙子龍,龐統這些人都沒有為自己效力。

東漢末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實力不如曹操的劉備,孫權紛紛稱帝,曹操心裡也早就按耐不住要稱帝的激動了,但是他很清楚自己面臨處境有一個正統漢獻帝於情於理若是輕易除掉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搞不好就是下一個董卓,只有積蓄力量讓後代去完成自己的稱帝大業。


知史說史鑑史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擁有三國最強大的勢力,為什麼沒有稱帝,卻要做一個忠臣,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著重實權,淡泊虛名

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就會想起三國的曹操,正是這句話告訴我們,曹操著重實權,淡泊虛名。為什麼這樣說?

曹操認為只要有實權,其他都好辦事,自己貴為丞相,漢獻帝乃第一,曹操乃第二,漢獻帝以有名,但無權,曹操以有權,但無名,曹操借漢獻帝之名,以用自己之權,辦天下之事。所行之事,乃漢獻帝之名,辦曹操之事,以達操之目的,為己任也。

稱帝乃之美名,然帶禍於己,不可取之。美名乃一時之歡,禍於長期,操之謀士也以此諫之,益處於己,而非於他人。

二:不能順天應人,怕走董卓之路

稱帝而非順天應人,操非漢室後裔,乃宦官之後,歷任宦官非掌權之人,然名不正言不順,以惹禍患,而非利己。

然,掌權於董卓之路,董卓為何路?董卓廢漢帝,立新帝,以為漢室之益,實為己者之權,各諸侯,仁人義士,皆看於眼中,則激起眾人討之。袁紹以為討董卓之盟主,匯聚與劉備,曹操,孫堅,公孫瓚等能人異士,共商討董卓之大計也。董卓以呂布為先鋒,匯聚老虎關,然出現三英戰呂布,劉關張皆勝之,呂布逃之,董卓大軍皆敗下戰來。

後董卓與呂布為掙貂蟬,而出現內部矛盾,造成兩人互鬥,最終呂布聯合眾臣,以殺董卓。此乃董卓之路也,操怕之舊路乎。

三:重視名譽之美德,野心乃統一天下

名譽美德乃劉備也,曹操也以名譽美德乎,於人於己,於人者,招奇人義士,招忠心謀士,共論天下之事;於己者,展宏圖霸業,乃統一天下,修復漢室之興也,益於忠臣之名譽美德。此乃修復漢室,輔佐漢獻帝之名,以眾人之力,興己者之霸業,此乃操之野心。

曹操屬下謀士,以有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屬下將軍,以有典韋,曹仁,曹洪,許褚等眾多勇士,圖大事,以非難事,此操長遠之計也。

綜上所述:曹操不稱帝,重視實權,淡泊虛名,宦官之後,非順天應人,恐怕董卓之路也,重名譽之美德,招眾多能人異士,共圖國之大事也,以操之野心乎。

圖:來源網絡


長城品史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皇帝至高無上,貪心強霸之徒人人垂涎皇位,然而,萬事萬物,有其利必有其害。

皇位的附加能力極強,反噬力量也極大

坐穩皇位的人,只要不太昏庸,就更讓天下人才任我驅使;天下物資任我調度;天下不平事可盡削之。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

看過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神功難練,一旦心急走火入魔性命不保;神器不可輕持,一旦把持不住,心性失常,變為惡魔。誅仙裡有個主角叫張小凡,張小凡的嗜血珠,威力無窮,然而,時常讓人無法把持心性,也有巨大危害。

皇位也是這樣的,曹操熟讀史書,就在西漢末年的王莽,你看他稱帝之前,謙謙君子,恭敬愛人,一旦稱帝,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實在是失去制約之後,人會有一定程度的迷失。

再看,皇位的另一個反噬力量,那就是成為眾矢之的。倚天屠龍記中倚天劍,屠龍刀,就好比這王位,引來多少爭奪,多少人明明拿不穩偏要去拿,死於非命。

曹操所處形勢

曹操靠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說明當時天子雖然疲弱,劉漢遺老仍然有一定市場,其中也有人有些能力,皇帝名義上有一定號召力。像孔融,荀彧他們不同程度上有忠於劉漢的心思。一旦撕破臉皮,首先曹操集團內部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分裂。這樣就會削弱本身的力量。

再一個,當時天下三分,曹操雖然勢大,無法建立絕對優勢擊潰對手。如果此時稱帝,白白授人口實而已,各地人才依然歸附各地割據勢力不會因此投向他,得不到實惠,反而在政治上處於劣勢。眼下就有袁術稱帝的例子呢,不過是徒增笑料而已。

從內從外看,於此時強行稱帝,都不是好時機。

歷史上,項羽經鉅鹿之戰,威震諸侯,在關中也不敢稱帝,靠分封諸侯將領,自己也做了王而已。後來項羽驅逐義帝,劉邦一反項羽,諸侯都幫腔。等到楚漢戰爭定了勝負,劉邦勢力最為強盛,天下初定,想稱帝,也是試探其他侯王,梁王彭越等人做順水人情,擁立劉邦當皇帝,劉邦數次推讓,看到他們確實能接受其稱帝,才於定陶稱帝。又靠數年征戰,直到臨死,才穩住局面,把江山坐穩。

曹操不是個糊塗人,也不是個猴急猴急的人,他要保住優勢局面,至於將來如何,就看繼承人的能力和機遇了。


夜航船水手


說曹操想做忠臣,這是不對的。從他恢復九州開始,就一直在致力於擴大自身的權力和身份待遇以使自己接近於皇帝。

建安十八年正月,復九州,五月稱魏公。

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十二月,天子命公置旄頭,宮殿設鍾虡。

建安二十年,天子命公承製封拜諸侯守相。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稱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作泮宮。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曹操雖然只是魏王,但是設天子旌旗。十二旒冕、金根車、駕六馬和五時副車都是皇帝的禮儀規格,普通的諸侯王是不能夠使用這些東西的。也就是說,曹操那會在禮儀輿服上已經等同於皇帝,只是沒跨出最後一步而已。從這些禮儀規格等同皇帝來看,曹操想不想稱帝呢?應該是想的。而為什麼曹操沒有跨出最後一步呢?我們可以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看。

建安二十三年,吉本和耿紀等人在許謀反,曹操需要處理這件事的後事。同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曹操於七月西征,救援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爭奪戰結束,曹操退出漢中,前往洛陽。同時,關羽北上進攻襄樊地區,曹操在洛陽前去抵禦。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回洛陽,關羽敗死,曹操病逝。

也就是說,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曹操處於一個被迫各種抵禦的情況,而且都由他本人領兵出征。並沒有一個相對平和的稱帝環境。而且孫權、劉備尚存,曹操集團內部也有建議曹操平定孫權、劉備後再稱帝的聲音。可以說,曹操末年,各種內外條件,都在制約他稱帝的事。雖然最終曹操沒有跨出那真正的最後一步,但並不能證明他是個不想稱帝的忠臣,畢竟之前已經做了那麼多的鋪墊,只是沒有這最後的時機而已。


三國志吧成剛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作為實力最強,的老闆曹老闆可以說稱帝的條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當文武百官勸進的時候,曹老闆內心如小鹿亂撞,但是還是理智的按捺住自己內心的衝動,沒有更近一步,還說:“吾事漢多年,雖有功德及民,然位至於王,名爵已極,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就這樣一輩子最大的頭銜就是魏王。照理說曹操稱帝應該是易如反掌,可為何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們還要分析當時局面來找原因。


內部原因,雖然漢室氣數已盡,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室有著400多年的歷史,雖勢微,但靠著這麼多年的經營,還是有很多粉絲支持的,其中包括自己的左膀右臂荀彧,這些人組成的漢大幫實力不容小視,頻頻在後面搞小動作。搞得曹老闆焦頭亂額。曹老闆有次想試試人心所向,就來了次許田狩獵,拿著天子的箭射了一隻鹿,手下人山呼萬歲。結果那些大漢的遺老遺少對他吹鬍子瞪眼,更不像話的是關二爺居然直接掏刀子要砍人,驚得曹老闆腦瓜子嗡嗡響。


外部原因,天下未平,打不死的小劉幾年沒管居然發展到跟他有抗衡的實力,富二代小孫也不是省油的燈,剛把自己胖揍一頓,老命差點丟在赤壁,北方几個潑皮民族也總在搞事情,可以說四面環敵。這些人都等著看自己的笑話,一旦稱帝他們就馬上跟進。那樣的話漢獻帝這個花瓶就一點作用都沒有了,還要給他管飯。

自身原因,曹操自己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表立場,自己端漢家的碗,服漢家的管,永遠不會背叛老劉家,總不能啪啪啪打自己的臉吧,自己都言而無信,如何讓自己那幫兄弟們信奉道義,恪守忠誠。而且也是個實在人,不喜歡裝x,自己雖然是總經理,但是權力比董事長還大,幹嘛要冒大風險非要董事長頭銜呢?所以,曹操不稱帝是最好的選擇,子孫自有子孫福,路都給他們鋪到羅馬了,剩下的事情交給他們去做行了,兒子當了皇帝還會忘了自己的老子嗎,到時候給他的牛x的皇帝諡號,估計都在墳墓裡笑醒!


745小強


曹操是想稱帝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丞相自居號令天下,後進封魏王,為百官表率位極人臣。已是實際掌權者,曹操志在一統天下,到時封禪泰山登天子位。身邊聚集謀士上百武將上千,坐擁中原富庶之地,天下歸曹指日可待。怎奈好色誤事,先是大將典韋和子侄因他睡人嬸嬸,致使降將叛亂,受連累枉死,後有貪圖大喬小喬美色,促使吳蜀聯盟,火燒赤璧,八十萬大軍因他喪命,元氣大傷,短時間無力再組織大規模統一戰爭,就這仍不失好人妻的本性。這樣的汙點若是稱帝讓天下百姓怎能放心,後來自己也垂垂老矣,不如及時行樂更實在些。世人皆認為他會稱帝,他偏要做忠臣,讓世人知道是天亡大漢,而非他曹孟德之過。


靴子哨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稱雄,形成魏,蜀,吳,三國爭霸局面。劉備佔益州,孫權據江東,曹操掌控中原和北方廣大地區,三家之中,曹操實力最強。

曹操在漢室危難之際,迎獻帝至許昌定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討伐,爭戰,穩定了長江以北區域。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軍事,文學家,但生性猜疑,惜才又嫉才妒能,自負多疑。一直以大漢丞相自居,雖獨攬大權,在建安二十一年稱魏王,但從沒有廢漢稱帝的野心。

以曹操的絕對軍事實力,稱帝不難,為什麼沒有稱帝?曹操雄才大略,高瞻遠囑,挾天子,目的是聚攏天下人心,當時曹操身邊的很多人才,雖然聽命於曹操,但效忠的卻是大漢王朝,從袁術,董卓稱帝后迅速滅亡的事例上,曹操不僅能正視自己,更看懂了天下,曹操不能稱帝,稱帝只能帶來天下人的反對,蜀,吳兩國的討伐,曹操是聰明人,時機未到,他不會幹謀權篡位的事。

在曹操眾多兒子中,最有野心的當數曹丕,選曹丕繼位,是曹操想讓兒子完成個人未了的心願。


田原鄉野


曹操不稱帝並不是因為他對漢朝忠心耿耿,也不是因為他沒有稱帝的實力,他不稱帝主要是因為他還沒有一統天下,需要漢獻帝的身份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漢獻帝的合法性給了曹操很大的便利,一直到關羽戰死三足鼎立之後,漢獻帝才失去作用,這時候曹操距離死亡只有幾個月時間,沒有來及稱帝就去世了。

曹操剛剛迎立漢獻帝的時候,東漢屬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有了漢獻帝之後,曹操就成為了天子的代言人。袁術稱帝之後,曹操多次藉助天子的名義讓呂布和劉備同袁術開戰,這時候的曹操如果稱帝,立刻就會像袁術一樣成為眾矢之的。在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用了七年的時間統一北方,這時候的曹操的確有實力稱帝。然而這時候的曹操如果稱帝,立刻就會喪失合法性的優勢。

作為漢朝的丞相,曹操可以保證自己的輿論優勢地位,其他諸侯最多罵曹操兩句漢賊,卻礙於漢獻帝的身份,不得不受制於曹操。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利用天子的名義,聯合劉璋制衡劉表,調動馬超的軍隊進攻高幹,這些都是挾持天子的好處。假如赤壁之戰曹操獲勝,真的能夠一統天下的話,那麼曹操肯定會稱帝。然而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他不得不考慮到劉備和孫權的存在。

曹操只要不稱帝,劉備和孫權就一直是漢獻帝的臣子,屬於朝廷的敵人身份,假如曹操一旦稱帝,那麼劉備立刻就會藉助自己漢朝宗室的身份,讓曹操陷入輿論的不利地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曹操一直堅持著沒有稱帝。到了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在戰略上被動挨打,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更是想要遷都躲避。這時候的曹操根本不能稱帝,等到關羽被殺後,曹操已經到了最後的時光,沒多久就去世了。一直到曹操去世的時候,曹魏才真正有了稱帝的機會,只是這個機會來的太遲了,曹操沒有等到。

劉備和孫權稱帝是因為曹丕率先稱帝的原因,換句話說,曹丕只要不稱帝,劉備和孫權無論如何都不會稱帝,因為他們不想背上篡位的罪名。


史海泛舟擺渡人


雄才大略的曹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一路走來,斬黃巾,討懂卓,伐袁紹,遷都城,挾天子,令諸侯,逐劉備,攻孫吳,目的是一統天下,做皇帝。但消滅袁後,不知是勝利衝昏了腦頭,還是壓根沒看起孫吳,走錯了一步棋,不顧孫權手下的良臣猛將,不顧東吳的長江天險,不顧自己不習水戰,毅然乏吳,結果赤壁一戰,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折戟沉沙。自己遭到嚴重創傷的同時,劉備搶佔荊益,順勢倔起,三國鼎立,再加上爭東川的失敗,曹操的稱帝夢徹底泡湯,曹操是聰明人,從夢裡又回到現實,若此時膽敢稱帝,連一東吳都不能征服,若孫劉聯手來攻,如何應對,再加上內部暗中反對者,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反之,繼續作漢相稱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的角色比太上皇還牛,最大的兩個對手,誰也沒有單挑自己的能力。各懷心腹事,又絕不可能聯合發難,表面上還得尊重漢帝,實際上還是尊重自己,何樂而不為,不可稱帝,機會留給後人吧。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是我對於曹操的基本認識,在太平盛世天下大治下,曹操就是伊尹霍光一樣的治世能臣,但如果在天下大亂的亂世,曹操就是爭雄天下的梟雄。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所謂天時就是時機,在我看來曹操儘管是三國裡最強大的存在,但是曹操自己看來,自己稱帝登基的時機未到。對於曹操來講,本來就沒有什麼忠奸之分,只不過是順應時勢罷了。

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曹操是以“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口號,號召大家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如果自己稱帝便打破了這一說法,而跟隨自己的一些老臣,對此事也並不認同,這樣會失去人心;

二、曹操和漢獻帝結親,其目的是為繼承帝位提供合法性,漢室衰微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了,自己要成為天下的主宰,但自己身為漢臣不能越制,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兒子鋪路;


三、曹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保護漢獻帝,希望曹丕篡漢後顧及到姐妹親情,不會對漢獻帝下毒手,曹操的內心一直是以漢臣自居的。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被塑造成了亂世之奸雄,但是在我看來,用“治世之良臣,亂世之梟雄”來評價曹操更為客觀。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