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官宦世家的才女?她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帝的寶座,整飭重臣?

武則天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她的父親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的武士彠,因此她的生活環境還是非常優越的。也正因為如此,她從小便長得姿容俏麗,外表十分出眾。

她在貞觀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378年的時候,被唐太宗選入宮中成為了秀女。當時唐太宗一見到武則天,便立即被她迷住了,一直與她纏綿了三天,之後武則天就被封為了“才人”。但是李治,為得是可以完全掌控他。

李治對武則天也算是一見鍾情,很快就與她產生了感情。在李治當上皇帝之後,他先是廢除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然後便是立武則天為新的皇后,可謂對武則天恩寵有加。



她是官宦世家的才女?她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帝的寶座,整飭重臣?


但是身體虛弱的李治並不能滿足武則天的慾望,她在登基為帝之後,在後宮供養了一批男寵來享樂,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武則天對他們可謂是倍加寵幸和器重,因此兩兄弟仗著她的威勢開始變得驕橫無禮,而這也直接導致了日後武則天被朝臣逼迫退位的結局。

李治繼位後,先是提升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褚遂良可以說在仕途上春風得意。但是,褚遂良不知道,即將登上政治舞臺的武姓女人,在後來的日子裡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並最終令其以淒涼的結局收場。

公元640年左右,年幼的武曌通過選秀進入唐太宗的後宮,被封為“才人”,屬於第五等妃嬪,地位並不顯耀。沒過多久,她就憑藉出眾的美貌和才情嶄露頭角,不僅得到了年老太宗的注意和喜愛,同時也得到了年輕太子李治的愛情。公元654年,已經是高宗的李治對武曌寵愛有加,封其為“昭儀”,並生出了廢皇后、立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擱?

這時,早已按捺不住的武昭儀在簾後厲聲叫道:“何不殺了這個醜八怪!”

在武則天的一生中,這是她僅有的一次失態,即便後來聽到駱賓王痛罵自己,她也是笑臉相迎,很少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而另一方面,武昭儀頻頻給高宗施加壓力,所以,儘管遭到了大臣的反對,高宗仍然一次次地將此事提出來商討。

一次,高宗又下詔令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等人進宮。高宗問道:“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儀生有皇子。皇帝和皇后的任務在於將李氏之國家傳給子孫,因此朕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眾位卿家意下如何?”

原來,唐太宗曾留下遺言:在他死後,褚遂良即使有罪,也不得處以極刑。有了這個保護,褚遂良應該不用擔心觸怒皇帝而大膽進諫了。

“確實有此規定。”高宗躊躇地說。坐在簾後的武昭儀則板著臉,不置可否,褚遂良撿回了一條命。

在來到大殿的四個人中,于志寧由始至終都保持沉默,于志寧出身名門,曾擔任過太子太師。當年,他曾當面批評過太子承乾操行不良,不過,由於太宗本來就不怎麼疼愛承乾,所以那次直諫不會有生命危險。這一次則完全不同,他似乎嗅到了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危險氣息,一旦站錯了隊伍,日後定難逃脫嚴厲的處罰。常年混跡於官場的李勣也同樣深詣明哲保身的原則,腦中快速盤算,最後決定跟于志寧一樣,沉默是金。

這時,長孫無忌看了看褚遂良,他們早已說好相互呼應,只要有一人出頭,另一人馬上附和。於是褚遂良當即站出來奏道:“皇后系出名門,也是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際,曾拉著微臣的手說:朕現在將佳兒和佳婦託付給卿。當時陛下也在場,想必聽得很清楚。臣沒聽說皇后犯了什麼過錯,豈可輕言廢立之事!臣絕不會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更何況,武氏曾經伺奉過先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麼能瞞得過呢?倘若後人得知此事,將會做何感想?臣的這些話已觸怒了陛下,所以臣甘願領死。”

說完,褚遂良將笏置於階前笏是官員手執之物,將它放下表示辭職一頭向牆上撞過去,他的額頭當即就裂開了,血流如注。

高宗見狀暴怒不已,他喝道:“閉嘴!還不快退下!”

不過,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會因為個人的意願而改變,儘管褚遂良以死相諫,仍然擋不住武氏登上皇后的寶座。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皇后之位慢慢演變成兩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奪,不再是後宮中兩個女人之間的爭鬥了。一個集團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為代表的“關隴集團”,這些顯赫家族之間的關係是以相互聯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另一個則是山東集團,他們出身低微,有些是商人,有些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朝局的變化讓他們找到了機會,他們公開表示支持武昭儀做皇后。兩派之間的鬥爭沒過多久就結束了,取得勝利的是草根階級山東集團。

公元655年,武昭儀被冊封為皇后,而被她視為眼中釘的褚遂良在第一時間就被趕出了朝廷,調到遙遠的潭州任都督。公元657年,她將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更遠的廣西,同年,褚遂良被捲入中書令來濟、侍中韓緩的謀反案,身敗名裂。

晚年的褚遂良在絕望之中給高宗寫了一封信,懇請他看在昔日的情分上饒恕自己,但結果仍是無濟於事。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

縱觀褚遂良的一生,他是貞觀元老,為大唐的興盛立過功,又是著名的書法家,博聞廣記,是一個人才。不過,他在政治上卻並不明智,思想迂腐。很多人都認為武則天整治褚遂良完全是出於私心報復,其實並不盡然。

褚遂良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正直和大公無私。在太宗末期,他曾陷害前宰相劉洎,導致劉洎被冤殺;當權期間,強佔民田,百姓對此極為氣憤。

【原文】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

思念後果,身體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來因思念你而流淚。

那就開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

註釋

⑴看朱成碧:朱,紅色;碧,青綠色。看朱成碧,把紅色看成綠色。

⑵思紛紛:思緒紛亂。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來:近來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烏棲曲》。“芙蓉為帶石榴裙”。本意是指紅色裙子,轉意指女性美妙的風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說。


她是官宦世家的才女?她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帝的寶座,整飭重臣?


【作品鑑賞】

《如意娘》“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

《如意娘》一詩極寫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傳達出多層次多方位的複雜情緒。

首句“看朱成碧思紛紛”賦比興兼具,有多重含意。一來明寫抒情主人公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梁王僧孺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為此句所本。正是心亂眼花使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來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見花紅褪盡,枝頭只剩下綠葉。三來借喻自己隻身獨處,花紅葉綠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紅顏薄命,由昔日歡聚的幸福墜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綠觸目傷懷,引起思慮萬千。


《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憔悴支離為憶君”一句直抒胸臆。從外表寫入內心,盡言思婦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這兩行詩輾轉寫的是悽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緒的流向較為單一。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打破一二句的和絃,以全新的節奏和韻律再現詩的主題:“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執著、決然、不掩飾、不造作的獨特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它豐富了詩歌的情緒構成。“不信”句訴說著“斷腸”的相思,也隱含著相思的無可奈何,相思的難以喻說。《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名家點評】

鍾惺《名媛詩歸》卷九評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覺患。“思紛紛”三字,憒亂顛倒得無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惡。”

謝棒 《四溟詩話》說:“ 凡起句當如曝竹, 驟響易徹” ,“ 結句當如撞鐘, 清音有餘”。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她是官宦世家的才女?她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帝的寶座,整飭重臣?


  • 中文名
  • 武曌
  • 別 名
  • 武則天、武媚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
  • 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職 業
  • 皇帝、政治家、詩人
  • 信 仰
  • 佛教
  • 主要成就
  • 廢唐,改國號為周
  • 主要成就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代表作品
  • 《臣軌》《如意娘》
  • 籍 貫
  • 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
  • 諡 號
  • 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
  • 年 號
  • 證聖 聖歷 神功 久視 神功 神龍
  • 在位時間
  • 690年―705年
  • 享 年
  • 82歲
  • 陵 寢
  • 乾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