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兩宋真的很弱嗎?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真的沒有還手之力嗎?

染指年華丶小雨


不是!

宋朝在歷史上雖稱之為“弱宋”,但卻絕不至於孱弱到那種手無縛雞之力、任人欺辱的地步。

經濟:實力強勁,領袖群倫

宋朝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全面打破和取消了自唐以來“市”和“坊”的界限和“二更閉坊、一更閉市”的宵禁政策。百姓夜生活更為豐富,早市、夜市、草市等不分時限,店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經濟無限繁榮。




商業活動的繁多更催生了紙幣“交子”和一些諸如“市舶使”等服務管理機構的出現,大大便利了人們進行商業交易。政府更是從繁榮的商業發展中獲得大量的稅收收入,又不至於增加百姓負擔,一舉兩得,賺的盆滿缽滿。據說,其鼎盛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一度佔到當時世界的“80%”,雖略顯誇張,但似乎也八九不離十。

反觀此時與宋北方對峙的遼、西夏以及後來的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它們還依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射鵰牧馬的遊牧生活,發展著粗放的畜牧經濟,甚至依靠不斷的侵擾與掠奪來維持生計。而宋朝卻早已“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了。這一點就不能說其“弱”。


政治:隔除弊政,治理清明

籠統概之、以一眼而窺全豹來看兩宋時期的政治治理確實是不夠公允,畢竟後期還有徽欽二朝這些奸臣當道、政治汙濁的時代。但總的來看,相比於漢唐時期的武將弄政、宦官專權、內庭鬥爭,宋朝還是十分乾淨且清明的。宋太祖鑑於前朝興廢之故事,吸取教訓。盡解武將之權,重用士大夫,文人有才能者便能做宰相,並勒石為訓,鎖於殿中,嚴令嗣位之君,務必遵循“不得殺士大夫”這一原則。


文人都是有抱負有理想的有氣節的,官至宰相了,便只有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的為皇帝辦事。如此女人、宦官插手朝政的機會便少了,也就釀不成內庭亂政的禍端了。

軍事:重文輕武,反成禍端。我為魚肉,不能盡食。

宋太祖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雖然大大地限制了武將造反的能力,維護了國家穩定。但累及後世,積羽沉舟,形成了後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國家尚文,卻不一定武力不行,宋朝三百多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宋,儘管弱,卻並非手無縛雞之力,弱不禁風。

1.軍工科技上,得益於其開明的經濟政策,宋朝的科技取得了不錯的成就,表現出其強大的科技實力。火藥最早應用於軍事是在唐末,但並沒有真正在戰爭上大範圍使用過。到了宋朝,火藥已經廣泛應用於戰爭了,成為冷兵器戰場上出彩且有威力的大殺器。火槍、火炮、火箭、拋屍機、突火槍等熱武器的出現,也為宋朝在戰爭上增加了制利的砝碼與贏得了主動權。比如真宗元豐六年(1083年)宋夏兩國爆發的“蘭州之戰”中,宋軍便使用先進的火器重創了西夏軍隊,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熱武器作戰的戰爭,場面可以讓人歎為觀止。




突火槍→

2.優秀將領的出現。終宋一世,除了有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賢相主政京師外,還有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忠、吳階這些個英勇之將的主鎮邊疆。雖然受制於重文輕武的體制影響,宋朝進行的戰爭總是勝少敗多,最後的結果大都以割地賠款告終。但也有不少戰例的出現證明,宋朝雖弱,但不至於不懂反抗,任人宰割。


比如仁宗時期的狄青抗夏之役,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反叛建國,派大軍多次侵擾宋境,前線宋軍潰敗。大將軍狄青不畏艱難、一馬當先,深入夏境,前後歷二十五戰鮮有敗績。使夏軍聞風喪膽,再不敢發動大的對宋戰爭。


又如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開始的岳飛四次北伐,岳家軍一路勢如破竹,大敗金軍,盡收中原失地。尤其是紹興9年(1139年)的那場曠世大戰“郾城大戰”中,更是把金人嚇破了膽,打出了大宋的士氣。岳家軍在岳飛指揮之下,靈活出擊,相互配合,大破金軍“鐵浮屠”、“柺子馬”,重創完顏宗弼,金軍從此一蹶不振,紛紛喊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的話來。




再如高宗紹興31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金海陵王完顏亮率領20萬大軍親征南宋。南宋書生虞允文臨危受命,靈活運用戰術,利用地理優勢和小船輕巧之便,使用火藥武器火燒金軍戰船糧草。金軍大敗,海陵王被部下殺死,臨安之危遂解。南宋遠離了滅國之命運。

思想:殉國身死,不可苟活

思想上的強大往往比軍力裝備的強大更為重要。宋朝之時,程朱理學的興起,使忠君愛國、不事二主的思想深入人心。這種思想在南宋末年表現的尤為強烈。尤其是以“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這些在國亡家恨面前所表現出的那種不卑不亢、不懼生死的高尚愛國節操,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彌足珍貴的。崖山海戰中那些殉國身死的十萬軍民,陸秀夫帶著小皇帝趙昺投海的場景,更是可歌可泣。




我喜歡宋朝,固然孱弱,但總有些光輝可以被讚頌。對於被侵略,被欺凌,它不是無還手之力,或許,它所表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性格…


史話一籮筐


唐朝帝國開闢了相對的太平盛世這裡不必言表,而宋朝繼承了大唐基業,但他們不知江山是怎樣得耒的,對於陰謀兵變得耒的政權耿耿於懷,防止內亂成了首屈一指的大事,在中國文化文明的巔峰非宋朝莫屬,就象我們的現代人享受推崇層出不窮,各種文化達到先進程度,保家衛國的武士也大有人在,國家短時期還算穩定,但是戰時武的強,和平文的香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顯現出耒,他們忘記了周圍敵國蠢蠢欲動,但武將明白但無積於事,無論你怎樣忠心殺敵報國文官們都會懷疑有叛主之心。因為宋朝是背叛取得的政權,所認防止武將背叛成為宋朝文官的精神支柱,敵國也看透了這-點,一邊滲透一邊發兵入侵,任你武士再勇敢也無積於事,一個疑字使宋朝長期自毀長城,最後走向滅亡。


小白龍569


北宋中央禁軍,是古代冷兵器時代唯一能正面剛騎兵的兵種,確實不能算弱,北宋弱的是軍事制度,強幹弱枝,武將輪換,文官管制等等,實際上是自廢武功;南宋則是真弱,中原地區拱手送人,丟掉了最重要的兵源地,但南宋能作啊!本來跟蒙古人簽訂了契約,蒙古人主力也高高興興的去西征了,結果南宋主動攻擊蒙古人,結果跟他的前輩,北宋聯金滅遼一樣,被滅掉了。

順便說一句,所謂的南宋抵抗半個世紀,看看這半個世紀蒙古人在幹啥,兩次西征,一次大規模內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南下的主力部隊是契丹人,西征帶回來的僕從軍(就是現在外蒙的主要種族,喀爾喀人)金國投降的漢人,南宋投降的軍隊,真正的蒙古精銳並不多。蒙古大汗死在南宋,是自己倒黴,並不是他帶著多少主力,主力在西征,大汗是留在北京的。


種花家的白胖子


曾看過鏘鏘三人行,有多位史學達人得出結論,以武力論英雄,是比力氣,很粗鄙。這當然是針對說宋弱的而言,宋留給世界的文明對於中國而言舉世無雙。如同一個博士,留給人類的是文明;一個混混,留給社會的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所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對粗鄙者也有啟蒙性教育,中央臺的結論,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科技文化的巔峰,是中國舉足輕重的朝代。

宋看起來弱,受累於所謂強唐。

唐朝讓少數民族政權崛起,唐國都七次陷入,大都靠少數民族政權僱傭收回,唐自己無能力收回。每次收回,答應少數民族政權縱兵搶掠七天。契丹在宋之前早已建立,幽雲十六州是後晉送給契丹的,是人家的固有領土。北宋滅亡前一直在開疆拓土,與契丹打了個平手,上百年和平。打的西夏求和,向北宋稱臣。

至於助軍旅之需,我就搞不懂粗鄙人的想法。這些人不知是不是窮怕了,怎麼想不通,光腳板不怕穿鞋的,我們穿鞋的能夠通過接濟點光腳板,省的光腳板整天惦記有什麼不好。難道我們人類遇到狗,就一定要與狗去鬥嗎,難道要脫下西服,轉起褲腿,去打狗?就不能學聰明點,扔個骨頭嗎,給它點甜頭,我們走我們的路,做我們的事嗎。

金很厲害的,不僅滅北宋, 也滅遼,蒙古前期也是被金收割的。宋面對的是唐種下的禍根,讓少數民族政權崛起。

即使漢唐再世也抵抗不了蒙古。

至於北宋滅亡,是皇帝荒淫無恥,跟富不過三代一樣,何況在宋滅亡前,遼已滅亡。

南宋滅亡更不是淺陋者所知,南宋打死蒙哥,打死闊出,獨自抗衡蒙古四十多年,同期亞歐各國或數月,或數年,或十數年灰飛煙滅。南宋是最後被包圍滅亡的,南宋當然不弱,只是言者的粗鄙沒有見識而已。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簡單總結就是軍隊不弱(只是邊軍)但朝廷弱,戰爭前面高歌猛進,後面一敗塗地是常有的,因為軍事是政事的延伸,所以只以朝廷來評論宋朝是弱的。那些一直說宋朝對外戰爭贏多輸少的,都有意無意忽略一個事實,前面就算打贏了9戰,最後關鍵一戰卻敗了,那麼算贏還是輸?很不幸宋朝的戰爭幾乎都是這種旋律,要不就是南宋那般被動防禦。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其實防守勝利不能完全算是戰勝,因為你是屬於境內作戰,戰損必然比較大,沒有一定時間很難恢復過來。基本上除了開國時期,宋朝的戰爭無論勝敗都有或多或少的損失,結果越損失越不尚武,越不尚武就越損失,一個奇怪的死循環就誕生了。


上火雞湯


這都歸於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的國策 導致宋朝能帶兵打仗的武將都沒有幾個




灬漃寞淺唱灬生活的每一秒


宋弱主要是。內耗嚴重 貪汙腐敗 享受生活 中國人自古到今也是這樣


手機維修資訊


宋朝跟明朝掉個時代就沒事了,宋朝鎮壓內部起義就沒輸過還從來不差錢宋軍主力是禁軍。明朝跟北方遊牧民族打是割據互有勝負,明朝還缺錢明軍主力是邊軍。


全村的驕傲劉兵


弱宋,不值得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