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各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單的工作都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

小磊觀影


隨著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和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提質增效等工作的開展,再加上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要求精簡機構、精簡人員和編制,各職能單位和服務機構的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尤其是基層縣區、鄉鎮,工作壓力更大。

1、本職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機關事業單位面臨的工作環境越來越複雜,工作對象越來越廣泛,對工作完全情況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簡政放權,讓基層的工作任務變得更加繁重,而機構和編制數量並沒有伴隨著行政權力和工作任務的下放,向基層劃轉和傾斜,省、市級行政權力、工作任務下放到縣區基層,原來和處室、科室撤銷,人員編制就地消化,大多數都是連人帶編劃轉到其他處室或者科室。縣區基層只接收了行政權力,工作任務大幅增加,可行政編制卻始終保留在2012年的底數,只減不增。事要人事幹,又不允許超編配人,工作當然是越來越多。優化服務,落實也在基層;最多跑一次,工作落實重點在基層。各項改革任務,都需要基層負責落實。而機構改革中,精簡機構、精簡人員編制,任務也要基層落實。事增加了,機構卻變少了,人員編制還要精減20%以上,事多人少,工作當然越來越繁重。

2、專項工作:行業內部,每年都有工作重點,今年是這個工作的重點年,明年是那個政策的落實年,每項工作任務都不敢輕忽。再加上黨建、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宣傳、綜治、統戰等各項專項活動的開展,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基礎建設、科教文衛等重點工作的督促落實,精準扶貧更是重中之重。所有的這些專項活動和專項工作的開展,和各單位息息相關。每項重點活動和工作,都需要動員、安排、落實、督查、總結、回頭看,步驟大致都一樣,方式大致都相仿,哪一個都不能落下,哪一個都需要高度重視。

3、檢查考核評比: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核。日報表、週報表、季報表,每天都要有進展,每月都要有階段性彙報。更誇張的是,早上安排,下午下班前就要有彙報;或者週一安排,週五要有彙報。這個督查組還沒走,那個檢查組又通知要來,檢查點、情況簡介、工作彙報,一個都不能少。大會小會,電視電話會,視頻會,用會議安排會議,用文件貫徹文件,基層的工作,不繁忙是不可能的。


真寧腔調


我一朋友在基層事業單位,閒談時,經常抱怨工作壓力大。

春節期間,專門抽時間談了談,覺得工作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責過濫。現在動不動就問責。不問責不體現不了權威。“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根線”。把問責當成督促工作落實的“萬能藥方”。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掉下來。

二、檢查過多。各種花樣來一番:督導、督查、調研、檢查、評估、評價。不同時段有不同標準,不同級別有不同標準,不同批次的人也有不同的標準。精力都消耗在反覆整改中。

三、材料過多。為了體現重視程度,為了體現工作量,要求處處留痕,從籌備到推進到結束,通知、方案、臺賬、進度、總結,每一項都得留著,每個步驟都得有痕跡。

一上班就面臨著”三多“,心情自然好不了哪裡去?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工作,不是為了興趣而工作,更多得是為了迎合上級。

起的比雞早!乾的比雞累!睡的比雞晚!

這也許是真實寫照吧!!


草木心2019


這確實是現在各個單位的一個現狀,以前單位只有二三十人的時候,工作一樣順利開展,而現在單位一兩百人,大家還天天說忙,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現在的工作和以前確實不一樣。

工作狀態上,以前過完年,雖然國家規定是正月初七就要上班,但不少單位直到正月十五以後才進入工作狀態,而現在很多單位初七上班就開始忙得不可開交。

工作內容上,現在任務的分工更加細緻,各個部門都會派出人員進駐行政服務中心,通過窗口直接為群眾服務,同時接受監督和投訴;工作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比如以前部門的信息工作只需要搞好網站就行,現在發展出了微信、微博、頭條等,這些都是需要有人去管理的。

工作要求上,現在各級的巡視對領導的壓力不少,領導在工作上的要求也自然變得更高,同時隨著網絡的發展,群眾的監督也更加有力,因此讓公職人員工作上不能有一絲鬆懈。

其次,各種考核的增加

有個領導曾經說過,現在的職能部門和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樣,三天兩頭地要麼被上級部門考核,要麼去考核下級部門。大量的工作時間都用在了考核上面,而考核就代表著巨大的工作量,特別對於普通幹部來說,加班加點地準備相關的材料、PPT和各種報表是很正常的,而這些東西中的一大部分很有可能最後根本沒有人看。

最後,工作壓力不均

任何地方和單位都存在著這種情況,一些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而一些人卻可以悠哉聊天。特別是一些老幹部臨近退休年齡,工作不會做也不願意學,領導也叫不動,又不能開除,於是單位裡年輕人只能一個頂兩個人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網上很多公務員喊著工作累,確實目前公務員中特別是基層鄉鎮幹部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維穩、扶貧、拆遷等各項工作如同大山一樣壓著,一不小心還會被問責,因此每年離職的人數也不少。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首先,“隆雄談職場”認為,工作壓力大不大,關鍵看領導,領導要求高,工作壓力就大;領導要求低,工作壓力就小。另外,看員工自己,員工自己責任心強,工作壓力就大;責任心不強,工作壓力就小。

其次,現在有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隆雄談職場”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作要求更加細化。經濟社會在不斷髮展,黨和國家對幹部的要求不斷提高,新事物層出不窮,工作方式也要相應的變化。總體來說,工作方式、工作質量、工作透明度、工作效率比以前要求更高、更具體、更細化。

2.問責主義盛行氾濫。有的單位,奉行問責主義至上,動輒問責,問責氾濫,人人在工作上提心吊膽,想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幹好,而是如何做不被問責,缺乏正向激勵幹部的方式方法,對幹部職工有利的政策不及時落實到位,對問責這把尚方寶劍倒是能運用自如。

3.能上能下有待落實。單位的活,應該是大家的事,由大家來做。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單位,有的人忙得要死,有的人閒得要死,正印證了那句話,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主要原因是單位領導不能推進能上能下政策的具體落實,沒有充分調動單位人力資源,還總是抱怨人少事多。在職務、職稱級別方面能上不能下,影響幹部工作積極性。比如有的人,即使不幹活了,還享受高職務、高職稱待遇,導致一部分幹部人浮於事,只想憑高職務、高職稱領取高工資,不願意在工作上有所付出,這部分人工資待遇最高,事情卻幹得最少。你說,活路不幹,拿高職務、高職稱享受高待遇,又沒有退休,出工不出力,掛帥不出徵,不影響別人的工作積極性嗎?

4.工作職責劃分不清。有的工作,需要很多單位配合才能抓好,有許多成員單位,正如此,恰恰沒有釐清工作職責,出現了成員單位幹牽頭單位活路的怪現象。牽頭單位擬定一個工作方案、計劃,也要求成員單位擬定一個工作方案、計劃,難道不是多此一舉?令人氣憤的是,本是牽頭單位的活路,牽頭單位還要對各成員單位進行考核,難道不搞笑?

5.各種檢查評比氾濫。八項規定出臺後,有的單位工作人員不能天天大吃大喝了,工作漸漸步入正軌,老百姓都說,現在去某某單位辦事,能找到人了,這確實是好事,是好現象。但人多事少,又想要出工作成績,只能一天想方設法搞各種檢查、評比,出現了三分之一的人幹,三分之一的人看,三分之一的人提意見的現象。下面幹事的人不配和好點,還要被處理,你說壓力大不大?有的單位或地方工作不抓日常,喜歡搞各種創建活動,把各種創建納入評比、年度考核,壓力自然就來了。

最後,“隆雄談職場”認為,解決以上問題,要做到以正向激勵為主,問責處理為輔;檢查工作以指導改進工作為主,提出批評為輔;工作責任以牽頭單位為主,成員單位為輔;要解決職務級別、職稱能上不能下的問題,不幹了就要下;以工作結果為導向,切忌對工作過程吹毛求疵,步步痕跡管理,不要對同一個工作,不同級別的人來指導,都以為只有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不懂得尊重幹活的人,今天這個表格為準,明天那個表格為準,讓基層無所適從。


隆雄談職場


事業單位還好,行政機關確實工作越來越細,責任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重。究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簡政放權影響。國家現在在大力推行放管服,要求政府權力部門行政審批、行政許可事項能放則放,能簡則簡,並向社會公佈依申請公開的事權、財權等事項,政府工作部門的權力運行機制比以前更加透明、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的程度更高,責任加大,壓力肯定比以前要重。

二、八項規定影響。2012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後,近幾年以此為基準出臺了很多規範性制度和措施,轉四風樹新風,很多工作頭頂高壓線,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隨意應付,規範的完善,標準的提高,工作要求自然就高。特別是窗口單位,現在都要求馬上辦、只跑一次,很多事情慢不得、拖不得、大聲不得,否則,被投訴一查一個準,隨時可能被問責,如果腦子不是進水,沒人會在當下這種行政環境頂風違規。

三、績效考核影響。很多工作被列入績效考核目標,下指標,下任務,完不成,扣績效扣獎金,嚴重的還要被問責行政紀律處分。特別是鄉鎮,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人少事多,長期被考核,被檢查,滿負荷工作,忙和累是定了數的。

四、專項任務影響。學習、維穩、扶貧等,每一項都是政治任務,都要放到政治高度上去重視,否則就是沒有D性,是要被處理的。特別是精準扶貧,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每人領任務,對口一到兩個貧苦戶,協助脫貧致富,每個月去多少次,每年要完成什麼任務,都有對口的目標任務,還有專業的軟件APP要求打卡,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權力被制約,責任被放大,一增一減使得壓力日趨增大,為什麼有人說現在的公務員越來越不好當,很大原因即在此,詳細的東西小公就不說了,也不好說。

我是小公,專注體制問題解答,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可以關注我,私信交流


80後小公


評論裡的回答都很優秀,很到位,重複的就不多說了,除了答友們所說的問責,從嚴治黨、八項規定,簡政放權等等。我覺得還有兩點原因。容我仔細組織一下語言,避免被查水錶。。。。。。

第一點就是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威望極高,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能夠很快的被貫徹執行,不但是很快執行,而且要真抓實幹、做實做細。隨著任務的逐層分解,越往基層就越細,但與之相矛盾的是機構、科室等設置是越往基層越少,一根針千條線,所以越往基層就約感覺事情越來越多,壓的喘不過氣來,好在目前領導們已經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從去年以來就一直強調要給基層減負,今年更是下發了文件要求減少不必要的督導檢查考評以及形式化的留痕,對基層同志們可以算是一大好消息。

第二點就是新時代給機關事業單位帶來的新環境,不得不承認,公務員、事業編早已跌落神壇,先不說公務員辭職潮,就拿待遇來說,公務員在自己所處的城市裡最多能算中等收入,稍微發達一點的大城市可能就要中等偏下了,95後進入體制內尤其是基層的願望在逐漸降低,同時又受編制所限,很多基層部門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好不容易來個年輕人,當然要進行“重點培養”,各種業務一擁而上,五加二,白加黑,用一年的時間就可以積累三年的工作經驗,壓力不大都不行。。。



七八點的太陽


讓我想起了一句笑話:

人力資源管理就是讓你多幹事,績效考核就是讓你少拿工資

現在很多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都在進行管理變革,然後變革的結果,還真就是上面那句話描述的那樣。

人力資源管理是讓你多幹事

外部環境是日益複雜的,這就逼迫著各單位在分工和執行方面有更多的要求。

舉個例子,老早以前,互聯網大家都很陌生;現在呢,微博、頭條、抖音……各種渠道和平臺其實都需要人去打理。

活能不越來越多嗎?

行政單位又多半是對公的,面向老百姓服務,老百姓的各方面意識也越來越強,動不動就監督,這不壓力就越來越大嘛。

所以,工作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

我相信這方面基層工作者尤其有體會。

績效考核就是讓你少拿工資

績效考核是個好東西呀。

尤其是對於管理者而言,大棒一揮,你該幹嘛就幹嘛去。

不幹?

行啊,績效獎金可就沒了!

你說苦逼不苦逼。

其實績效考核本來確實是個好東西。

但是,如果沒有和薪酬激勵相掛鉤,並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相反,使得人的積極性降低,怨聲載道。


馮起升


要說真正的工作,其實沒有變得繁重!增加的那些應對檢查的工作太多了,讓工作變繁雜了!

現在的檢查,不看實效,看數據,看記錄。所以各種各樣的繁複的表格都把人累死了😭。檢查一次,那個表格和記錄要3.5年的,以前的覺得不好,不符合新的要求,全部重新來一遍,想想就腦殼痛!

領導的檢查,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是想看到什麼?真的還是假的?看真的你就下來到基層,看實實在在的效果吧!想看到你想看到的,你就不要下基層,坐辦公室裡面等嘍!哎😭,這樣的工作方式要到什麼時候啊?

為什麼政策和工作方式無法一致呢?我的工作我的青春啊,給我一點工作的激情吧!少一些表格數據的檢查吧!


女俗世夫子


以前吧!公務員就像是天上的雲,悠閒地飄著,神奇地變著,自由自在,風光無限!

現在呢?變天了,颳風了,下雨了。一個個都狼狽不堪,原形畢露了!

可雲終究是水做的,雨才是它本來的使命!

高高在上,是為了看得遠些,而不是不接地氣。飄著是為了看得細些,而不是忘乎所以。悠閒也不是等待,等上面,等下面,而是為了能更清純些。

雲的神奇不在於其形其色,而在於其澤其質。如果說形色的變化要看風向,看天氣,會身不由己,那麼水性和水質就取決於自己了。變的是形態,不變的是本心。

不忘初心!如果當初做雲的心沒了,或者是歪的,那麼煙消雲散也是遲早的事!但願國考熱的背後,不是一大片的烏雲!

工作多了,是因為是欠的帳太多,現在是舊帳新帳一塊算。壓力大了,是因為本來能力就不夠,再加上不學習,自然就力不從心了!

從市長到村官都曾相處過,形式主義難免,這是雲的特性,但官僚主義卻不能有,這是雲的本質。


江山美人854


我覺得題主問的簡直了,我想問,現在的工作哪個壓力不大了?

題主說的都是體制內的工作,是不是被一直以來看報紙喝茶這樣的新聞所影響了,覺得那才是體制內當官的形象?對不起,如果說以前有,特別的上下五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建設,當官為錢為權,感覺會比體制外的人高人一等,體制外的人必須對這些人迎來送往才行。但是時代在發現,現在再這樣,那是萬萬不行的。

特別是適應社會的發展,從大的來說,人們開始不滿足於物質文化的需求,對於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或者說人們精神文化水平更加向上,對各種不平等的事情不便利的事情會更加註重。做事看心情,這更是在新一代青年上顯示的特別明顯。

而在我們發展的一定時期內,體制內的有過一定時間的特權時期,都想吃公家飯,那是某個時代,機會少,社會資源不足更別說公平公正的錄用人才了,所以體制內的生活是比較滋潤的,國家會對體制內的人連衣服都買單。但是現在不行,你想想電視劇經常播放的,用特殊渠道進入體制內的,他乾的會有好事嗎。未來的發展來看,德國法國美國韓國日本,所有的體制內的人員將不會有多大的特權,而且還會被公權監督,不得濫用權力,不然影響會很大。

這些方面,我們現在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從福利還是權力,國家已經不會再用全體大眾的錢來養活體制內的人,以前的社保就是一個列子,現在一樣都是要繳納。另外從我們49年成立,80的體制內人員已經39歲了,70年代的已經49歲了,60年代的已經59,最老的一批已經快要退休,再過20年,將都是年輕人的社會,受過新時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將成為體制內服務大眾的主要力量,而在體制內工作,也將更平常人家,都是一份工作而已,追求價值才是工作的中心。

那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說現在體制內工作任務突然加重了,不是加重了,是發展幾十年來,以前積累的太多的問題,只能靠現在的這一波新進的公務員去完成,你不能希望那些60年70年去完成吧,不是他們不想完成,是有些東西,他們不是真的懂,打個字都很慢不說,還要操作一些當代非常專業的事情,肯定有問題啊,這是現實情況。所以只能依賴於年輕的公務員去加班加點的完成啊,但是過了這一波,我想後面進來的體制內的,應該比較好操作了,前輩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規範的操作處理,流程化的東西會更多,那辦事也跟輕鬆了。

現在正是新老交替的重要階段,不光是對體制外的企業來講,工地幹活的農民工已經很少見到年輕人了等等,人少,需求多,那任務就會重,體制外的話,工資就會增加。體制內了,工資也增加了,現在很多人怨福利不好漲的少,其實要想想過去十幾年,體制外的才七八百一千多的工資,公務員就有兩三千了,那時候咋沒人說了。所以沒有絕對的公平,正常的情況是,體制內考試沒有那麼火熱才正常,現在的現象是大家都說福利不好任務重但還是挖空心思想考進去。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碩士也想進體制內,這些人明明上班奮鬥可以拿一個三五萬一個月的工資,卻想在體制內拿一年最多20萬的工資,所以體制的金光還在閃現,但隨著時代發展,體制內工作的普及,大家會對這份工作不在那麼崇拜。

也別是對中國人來說,這特別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