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伐吳的是諸葛亮而非劉備,陸遜能贏嗎?

冬把滄桑給了誰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很多人都為劉備惋惜,讓他不該發動夷陵之戰。而且在戰役中沒有按照諸葛的作戰計劃,蜀軍在山林中安營,連營八百里,才會被陸遜一把火燒個乾淨。

還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劉備自已帶隊,而是讓諸葛亮去,也許夷陵之戰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是這樣嗎?



其實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奇。他不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當時劉備伐吳,諸葛亮並沒有反對。易中天先生說過,劉備當時已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這一點倒是有可能。

總之在伐吳這個事上,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沒有反對。真正反對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趙雲。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是個後勤管理員,相當於劉邦的蕭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劉備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那麼要是孔明先生帶兵伐吳,能不能勝利呢?

三國有一個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後期之前是這樣的:誰挑事,誰兵多誰就死得快。官渡之戰,袁紹兵多敗給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給了兵少的孫劉聯軍;合肥之戰,孫權兵多敗給了張遼。夷陵之戰,傾巢而出的蜀軍一樣敗給了兵少的陸遜。

夷陵之戰發生在盛夏,蜀軍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氣炎熱,士兵們紛紛中暑,所以天時不在劉備這邊。天氣炎熱,為防止士兵中暑,劉備把軍營建在林中,為東吳放火創造了條件,他又失了地利。雖然蜀軍是為報仇而來,是所謂的“哀兵”,但東吳上下都知道這一仗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士氣方面不會比蜀軍低,人和方面就算打個平手。“天時、地利、人和”,蜀軍都不佔優,你讓諸葛亮來,他又能怎麼樣?



關於戰爭的進程,《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也就是說,劉備僅被東吳方面燒了一些營寨,但是當時還沒有一敗塗地,只是劉備指揮失誤,把大軍拉到了山上,被陸遜包圍,劉備為了逃跑,自己放火燒了營寨。後來火勢控制不住了,越燒越厲害,劉備徹底玩完。

如果是諸葛亮,不會幹這種傻事,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但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諸葛亮帶兵。何況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


歷史漫談君


第一,諸葛亮出征是不會著急的,必定會做好完全準備,謀定後動。所以張飛逼人被反殺的事件不會出現。

第二,依照諸葛亮性子與劉備的打算,肯定是慢慢打,結局很可能打到一半就開始三國之間的勾心鬥角,最後不了了之。

諸葛亮必定要防北魏急行軍,而北魏面對蜀漢伐吳,有兩條路,1是暗通東吳聯軍抗蜀,接著看蜀漢撐不下去了又轉投蜀漢去打東吳,以此反覆消耗雙方國力,自己可以在大後方修生養息平定國內亂局。

2是直接偷襲蜀漢,但畢竟蜀道難,所以這一點基本不能成立。

於是就會出現我認為的第二點上,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而這,也是劉備很慌,最終一潰千里的根本原因。


鹿與紅茶


肯定打不贏,因為在當下人眼中,諸葛亮非但不是神。而且是個任人唯親、把持朝庭、剛愎自用的奸佞小人。在軍事方面更是一無是處,最多排名第四,在劉備、龐統、法正之後,所以既然排第一的劉備都打輸,排第四的更不會贏。可我想不通,排名第一的打了一輩子仗,連一個落腳之地也沒爭到,靠請出第四的才打下了荊州的地盤;打成都時排名第一第二的兩人一起出去,結果第二喪命第一受困,結果還是靠第四的去解救,並拿下西川;打漢中時因為是法正主謀,諸葛亮守家就說諸葛亮不如法正,那麼試問,打牌時誰會把王炸第一波就打出,難道同樣留守的關、張、趙也不如黃忠、魏延?。


手機用戶5989013831


夷陵之戰,除非吳國帶兵的是張飛這種只知道衝殺的莽漢領軍,否則無論蜀國誰帶兵前去,下場都是一樣的。

就算諸葛亮真的有三國演義裡面用兵那麼神,在夷陵之戰中都無可奈何。劉備的一字長蛇陣不是劉備想要擺的,而是出兵路線的地形決定的。

兵法上講,天時地利與人和。蜀國新敗,在蜀國具有戰神一樣地位的關羽被人砍了頭,而且荊州一線被吳國全部拿下,蜀國正是士氣低落之時,此時匆忙起兵,不具有天時優勢;

再說地利,原本蜀國出川,走荊州方向,過去就是襄陽,一馬平川。但是這條路因為關羽的大意生生的斷了。蜀軍伐吳大軍只能走白帝城、巫縣方向出川,而這一條路是山道,兩邊谷大溝深、懸崖峭壁,易於埋伏偷襲,地利條件不具備。

最後說人和,荊、襄之地原本就是吳國的,只不過當時劉備無處立足,孫權厚道,看在妹妹的份上借給他立足的。後來劉備入蜀發展的有聲有色,卻賴著荊、襄不還了。吳國只不過是收回了自己的東西,雖然手段有點不光明正大,但是就算眼巴巴的求著你你也不會還啊。所以,這個時候劉備勞師遠征,吳國人一定是同仇敵愾,沒有這樣欺負人的,借了東西不還,我去拿回來,你還帶人追上門打架?人心也不在劉備這邊。

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不具備,劉備起兵又犯了兵家大忌,就是在激憤之下用兵,而且沒有進行沙盤推演和周全準備,你不輸誰輸?

由於出兵山道狹窄,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要通過山道攻打夷陵,都只能擺一字長蛇陣,這是地形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時正處盛夏,溼熱較重、煙瘴四起,行軍慢不說,兵士們又容易患病。由於地形狹窄,後勤補給也一定困難,又渴又餓,士兵們一定無精打采,到了晚上,一睡就死。這種時候陸遜從高峽兩側一頓滾木擂石加一把大火,天乾物燥,那還不燒你個鬼哭狼嚎?

諸葛亮親自帶兵只有兩個選擇,走到這裡一看地形不去,打道回府;硬著頭皮往前走,一樣的結局。因為諸葛亮再厲害,他始終是凡人,不是神仙。夷陵之戰輸的不是兵法,輸的是地理條件,在古時候,地理條件就是鐵律,幾乎不能更改。


明德山人6998


不知道怎麼搞的,看三國時,對諸葛亮有一種莫名的崇尚,一直都認為諸葛亮是三國第一謀士,無人能及。這很有可能就是受小說的情節所影響吧。

仔細的回味一下小說《三國演義》,不難看出其實小說裡面隱藏了一個怪圈。當曹操劉備孫權都活著的時候,打仗的時候誰實力佔優且主動進攻誰失敗。比如這幾個例子,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兵多將廣,結果曹操就能以弱勝強;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雄兵一出,寸草不生,並且孫劉聯軍勢單力孤,結果曹操打敗,差點成了燒烤;合肥之戰的時候,孫權氣焰正盛,卻被張遼打得小兒不敢夜啼。到了劉備大軍閥吳,可以說是劉備帶著必勝的信心出發的,結果呢被陸遜火燒八百里聯營。

當關羽被東吳的人砍頭以後,劉備下令一定要閥吳,但是第一個出來反對的卻是諸葛亮,劉備也是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了。諸葛亮阻止的可能就是覺得東吳不是那麼輕易就被打敗的吧,並且當劉備親自帶兵閥吳時,諸葛亮也沒有主動跟隨,可能他覺得此次閥吳定會徒勞而返吧,結果東吳出了個陸遜,直接給劉備來了一頓大燒烤。

至於如果諸葛亮帶兵出征,應該不至於會被火燒連營吧,東吳的實力,以及陸遜的實力都是不能小覷的,就算諸葛亮能夠打贏陸遜,蜀國的兵力也會折損一大半之多吧,所以說,無論輸贏對曹魏才是最大的好處。

以上屬個人觀點,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不同意見歡迎評論,一起討論,謝謝。


李二二看歷史


陸伯言雖然打不贏但絕不會輸給諸葛亮!諸葛亮按照史書上的記載軍事能力並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傳奇神乎,在劉備生前並沒有親自帶兵指揮過什麼戰役,他所擔任的職務一直是軍事中郎將,幹得都是後勤部長的職務或者戰略謀劃,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才親自帶兵南征北伐獨立指揮軍事作戰。結果又怎麼樣呢!除了客觀上的因素以外,就是他的主觀上的原因了!這個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了,司馬懿和陳壽對諸葛亮在軍事用兵上有客觀公正的評論,司馬懿至於說諸葛亮天下奇才的評價.指的是孔明在治軍方面並不是用兵方面。在軍事上,諸葛亮是不及陸遜的,在政治上,陸遜是不及諸葛亮的,綜合方面,不得不說諸葛亮比陸遜更勝一籌!夷陵之戰如果換成諸葛亮對陣陸遜的話,雖然諸葛亮軍事能力不及陸遜,但諸葛亮的謹慎小心決不會遭到劉備那樣的慘敗!因為諸葛亮不會像劉備那樣輕敵,更不會像劉備那樣頭腦膨脹,知進知退,打長了對兩國都只能是有弊無利,就怕北魏的曹丕趁機漁翁得利!至此,為了各國的整體利意,孫權劉備會罷兵講和的,諸葛亮和陸遜更不是個傻瓜,為了各自的利意的利意,更會建議自已的主子促使議和的,在這個大事大非面前,身為梟雄的劉備也不會鑽這個牛角尖的,這叫作,此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人間正道陳德立


十個諸葛亮來,也照樣輸。

諸葛亮被民間和我那個老祖宗拔高了,神化了。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但長於行政,而拙於軍事。當秘書長、參謀長,當丞相管治國,管外交,理財政,籌糧籌餉,動員徵兵,等等,是非常合格的,但統兵行軍打仗,則不敢恭維。處處被動。既知黃皓弄權誤國,又不處理。魏延和楊儀不和,連孫權都知道,但他也不調解,最後釀成內訌,使國家受損。

他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連士兵犯法,打幾十板這種連長管的事,他都要管,沒有大格局。不放手給部下,不培養接班人,不培養後備隊伍,致使後繼無人。窮兵黷武,五出祁門,寸功末立,最後抱憾而終。

東吳實力比蜀漢強,地廣而物豐,兵多將廣。地形地勢不差,君開明,將相和,陸遜才能甚高,指揮得當。收復荊州,使關公敗走麥城的,就是他的謀劃。他手下將士也很不錯。

當初,劉備氣勢洶洶而來,陸遜避而不戰,是避其鋒芒也。劉備圍攻孫權侄子孫恆,埋下伏兵,想殲滅其援兵,孫恆連連告急,要求救援,但陸遜說,孫恆善指揮,又得人心,一定能守得住。現在派兵救援,必中敵人埋伏。待我破敵,其圍自解。孫恆非常惱怒。

軍中不少將軍是跟隨孫堅、孫策和周瑜的,不服陸遜,但孫權給他尚方寶劍,陸遜威武,治軍嚴明,眾人不得不從。陸見時機一成熟,指揮調度,非常合理,眾人才服。等到打敗劉備,眾人更服。孫恆專門前來拜謁,承認錯誤,稱讚大都督厲害。陸遜後來當了丞相兼大都督,既管行政,又管軍事。

由此可見,陸遜確實文武雙全。


羅丕智


不好說

但是有一點就是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沒有參加過大的戰役,一直都是蕭何的角色,也就是為劉備鞏固和治理大後方的,第一次出頭是在聯吳抗曹,但其實聯吳抗曹的最主要的推手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赤壁之戰的主力也是孫權的不對,統帥是周瑜,諸葛亮也沒有顯示多大的軍事才能!

而且如果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真的很強的話,劉備也不可能一直不用他,不管是攻打西川還是奪取漢中,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參與的是龐統和法正!

所以說如果伐吳的是諸葛亮的話,這可能是諸葛亮第一次參與和統帥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戰爭的結果可能也不樂觀!打平和打敗之間吧!

而且從後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能看出,諸葛亮對戰司馬懿也是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更多的是對峙狀態。


鵬程日誌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