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不是過得很幸福?而總髮朋友圈的人是不是很虛榮?

辣白菜批發


不發朋友圈=很幸福

總髮朋友圈=很虛榮

題主的這兩個等式,不知道是從哪裡得來的結論?

朋友圈裡走一圈,那些每天發朋友圈的人,無非也就是曬曬吃喝玩樂,有些人喜歡刷屏,看到一隻螞蟻一條蚯蚓都得拍個視頻曬上去;週末做了一桌子菜,發上去想一一讓人舔屏;

最搞笑就是有人去動物園,每看一種動物曬一條朋友圈,整個動物園逛下來,曬了幾十條朋友圈;還有的就是參加孩子的六一表演活動,一個表演節目曬一條,到了自己孩子表演,再發十條......

以上這些,虛榮不虛榮的,我看不出來,但感覺就是閒得慌,發的人樂此不疲,看的人抓狂無語。

或許這些天天發朋友圈的人只是習慣於在朋友圈裡記錄自己日常,在他們看來這是記錄點滴的方式,即便是流水賬,即便是讓你們刷屏刷個夠,都只是避免自己日後遺忘這些生活小細節。曾經聽一個朋友說,經常曬娃,也是為了以後翻看方便,因為照片躺在硬盤,或許日久天長就遺失了,但放在網上,終歸都會在。

我想,這與虛榮也沒什麼關係。

但不排除有些人也的確是有顯擺炫耀的成分在。

此外還有一些微商營銷,集贊啦、轉發得獎品啦、每天讀書讀英語曬朋友圈獲取積分啦,微商各種產品刷屏啦,這些目的在於賺錢,與幸福和虛榮完全無關。

至於那些沒有發過朋友圈的,是不是幸福咱看不見,但或許只是沒有發朋友圈的習慣,或許是性格原因,或許是發了屏蔽了你你看不見,所以,有沒有發朋友圈和幸不幸福,我想都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

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我很少發朋友圈,也不愛看別人的朋友圈,除了朋友要求點贊才進去一下。不發朋友圈是因為幸福?我不是!是有心機?或者吧!我的微信多是熟人,現實生活中,在熱鬧場合我很少說話,對待親戚朋友也不是一視同仁,有些話我願意跟這個講,但不想讓那個誰知道!所以,我從不玩朋友圈,但我喜歡玩頭條,我的心情,我的經歷願意在頭條披露。。。。

而和我同年齡,同吃同住的老公日日更新朋友圈,劏個雞,炒個菜也在朋友圈吆喝‘’來囉喂,白酒三斤半,啤酒任你灌‘’。天涼了,‘’親,記得穿衣保暖‘’。時不時還抄首小詩勵志下。呵呵,朋友圈我只看我老公的。常笑他幼稚,少男心。但也不阻止,他心態是比我好,倒頭就能睡著。

我覺得發不發朋友圈,沒有你們說的那麼複雜,個人性格,愛好不同吧了!


一葉知我秋


少女時髮圈是為了求關注。

然後受傷了就不髮圈了!因為關注我的同學朋友同事老師親戚太多了!!估計等著笑我傻v。。。

然後結婚了,很幸福,有時點贊留言別人好友圈時,大家都藉著別人的留言喊話求髮狀態。我那時的心態是,自己的幸福一定要忍著,不想與人分享,儘管心理特想炫耀。

然後就到生娃了!最終忍不住發了一張,點贊留言一瞬爆發了,大家對我太關注了吧?連帶幾時結婚一起拷問了!還有特意私聊的!看來大家都特閒就愛八卦別人的事。

這樣偶爾我也是忍不住發幾張娃的狀態!因為太可愛了!毫無抵抗力

現在娃滿週歲了,很調皮,攀上爬下的,還會搶手機!別說髮圈了,藏手機都來不及~,下班後就一直陪著娃,現在孩子的照片視頻都少了,要十分專心看著娃才行,已經沒空閒掏手機拍照了。


CC碎碎128


不不不,這個事情不能一刀切,情況各不相同的。容我一一道來。

001有時候不發朋友圈是真的忙到吐

工作一忙起來,尤其我們這種教師行業,監考一場接著一場,哪有時間看手機,考完試就安排改卷,日子這樣一天天過。偶爾吃餐好的或者出去哪裡玩了,一時興起發個朋友圈啥的而已。你只要把朋友圈看成古人即興作詩那樣就明白了,發不發與幸不幸福與虛不虛榮沒多大的關係的。

002發朋友圈在某些人眼裡就是個記錄方式

比如我一同事,神得不得了,他開個公開課,或者出個什麼試卷,或者什麼是去哪裡參加教研活動,都會發,這是有好處的。有時候我們在年底寫總結,老是忘記時間,一問他,人家關鍵詞一搜就給搜出來了。他的朋友圈真的就是這個功能,而且他還定期做總結覆盤,一個月或2個月,把這期間自己做的菜什麼的彙總,都是很不錯的材料的。

003愛看不看,不看屏蔽

朋友圈這個東西,五花八門,喜歡看就留著,不喜歡看就屏蔽,很簡單的事咧,不必與人格對接起來的。佛系一點好。


王小婉的思與行


喜不喜歡發朋友圈和每個人的性格有關係,有的人很低調,有的人喜歡炫耀,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喜歡分享,有時候朋友圈能展現一個人的生活狀態。

我覺得不發朋友圈的可能生活狀態一般,未必一定很幸福,習慣發朋友圈的可能更瀟灑,我就是一個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可能和我的性格也有關係,內斂低調,朋友圈的特質有一種宣揚自己生活的狀態,包刮不好的時候,我喜歡約上好友,吃點喝點,互相傾訴。有的人很喜歡發,什麼都發,摳腳都發,有時候看到很噁心,我的做法是屏蔽,你發點正能量不好,發點生活也不錯。

現在是打工的時代,因為現在好多的親戚朋友都不在同一個城市,大家也越來越陌生了,不可能經常打電話聯繫,見面可能都是一年才見一次,朋友圈的評論也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生活中我們不常在,但是你的朋友圈我在,所以發不發朋友圈和幸福感真的扯不上多大的關係,生活上也許我們很陌生,但是朋友圈裡我們很熟悉!





字句節奏


這個世界,閒的閒死,忙的忙死,累的累死,矯情的矯情死,發不發朋友圈是一種表象,卻折射出人生萬象。有的人真的很忙,忙到沒功夫看手機翻微信,有的人真的很累,累到有點空閒即想睡,有的人真的很閒,閒到沒事扯淡發動態,有的人真的很矯情,矯情到發嗲凡事到動態。幸福是什麼?是閒還是累?是忙還是矯情?虛榮是什麼?閒和驕情也算是一種虛榮嗎?不能以偏概全,引喻囑義,發不發朋友圈如人飲食:飢則飽餐,飽就不食。有空有心情了就發或多發,沒空沒心情了就不發,如此而已。更有甚者,多發常發朋友圈的,有的總是在渲洩一種失望悲歡情緒,你能說這類人是幸福還是虛榮嗎?所以,發不發朋友圈,就是一種很正常的與人們生活相對應的現象,不能簡單定義和劃分屬性,世上很多東西其實夲身是沒有任何屬性的,硬是人們非要強加屬性喻以劃分歸類,覺著吧,這很不妥。


LLDBY


喜不喜歡發朋友圈更大的是跟性格有較大的關係,跟是否幸福關係不大.

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性格熱情、大方,樂於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同時社交生活比較豐富,在朋友也可以跟朋友互動交流促進感情.當然也有人把朋友圈作為宣洩情感的窗口,希望獲得更多關注.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可能是性格比較內斂,不喜歡將自己生活的狀態展現出來,也有可能不太擅長社交,但是也會去關注朋友的近況.

所以都是因人而異的,無需太過苛責,生活畢竟是自己過,想怎麼過,過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好了.


我要在這撒個歡


我就是屬於在朋友圈默默無聞的人。一年到頭可能就發十條朋友圈左右,而且大都是朋友圈的內容都是跟孩子有關的,發發孩子的生活,或者單純發一些景色的照片。

但是我每天都刷朋友圈,一天刷好幾次。看看朋友的動態,如果是有共鳴的話題,我還會點贊👍或者評論。

我自己不太喜歡發朋友圈,是跟我的性格有關。我不是那種活躍的人,更多時候是比較內斂的。

在我看來,發朋友圈的頻率跟是否幸福、是否虛榮的關係不大,更有可能是性格、生活狀態的問題。

當然,也不乏一些喜歡炫耀、矯情的人把朋友圈當做自己表演的舞臺😂……


小小生活大大夢想


個人認為,發不發朋友圈,跟幸福不幸福,虛榮不虛榮沒有直接的關係。

以前,我也堅持每天發朋友圈,可能最初的出發點就是和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後來結婚了,工作了,忙起來了,遇到的事情多了。感覺發朋友圈也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現在一般也就是有時間進去看看。

要說發朋友圈的人特別幸福,我確實沒感覺出來。記得我的一個發小,女生。跑國外國內業務的。每天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天天都發旅遊的照片;可是,她也會發一些自己的感受,而且看的人能明顯感覺出來,你過得並沒有那麼幸福。

對於一個北漂的人,我更加能理解她,畢竟她走的更遠,語言都要更長的時間適應。那種心酸,不言而喻。

至於虛榮,或許有這樣的人,買一個包包,吃一頓大餐這一類。但也不能說她虛榮,可能她真的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可能她覺得自己有點寂寞!



空留一處心靈淨土


不發朋友圈不代表過得幸福也不代表過得不幸福。

發不發朋友圈是一種選擇。

我是一個一週歲孩子的媽媽,以前讓我感興趣的事情,例如美食,風景,聚會,遊玩,工作趣事我都會分享到我的朋友圈,是一種單純的記錄生活。有了孩子後,擔心頻繁曬娃招人記恨,所以也不怎麼曬娃,除非特別有意義的照片。其它的東西發了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內心娃最寶貴。如果娃都不想曬了,那也就沒有什麼好發的內容了。

90後的我們,哪個沒吃過幾次大餐,旅遊幾個省事,孩子的遊樂場,大人的包包衣服,誰都去得起,也買的起,所以也不想曬了。

以前孩子爸爸休息時候,我還會化好妝,穿上新買的衣服,坐幾站地公交車跑到幾公里以外比較小資的美食店,拍一份食物。配圖精緻的飯菜,照片拍好美圖,然後打開朋友圈,編輯:輕鬆得週末真好,配上剛剛的美食圖片。想想公公婆婆以及他們親戚看到了,會認為在家帶娃非常輕鬆,後來改了文字:終於週末了,老公帶娃,我出來放鬆放鬆。後天一想,日子太苦了,吃個美食都變成了放鬆。後來又改了文字:這生活太累了,吃不好,睡不好……後來一想,滿滿的負能量,不符合我的人設,乾脆就不發了。

成年人想得太多,所以很少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