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衛薇兒


楊家將的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如轅門斬子、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等。楊家將的忠肝義膽、捨身報國的精神讓無數人為之敬仰。

故事中的楊家家主叫楊繼業,號稱楊無敵,人稱揚老令公,是楊家將裡重要人物之一。北宋名將楊業就是故事中的楊繼業,在歷史記載中楊業原是北漢大將,最後歸降北宋。封右領軍大將軍,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因打敗遼軍所以被稱“楊無敵”。

楊業捨身殉國,絕食而亡

公元986年北宋為了燕雲十六州,第二次開始對遼國的戰爭。在此戰中,楊業被監軍王侁所害,戰敗狼牙村,最後絕食三日而死,以身殉國。(王侁有點冤)

楊延昭保家衛國病逝

楊業死後,長子楊延昭繼承父親遺志,接過楊家軍的旗幟。楊延昭在對遼戰鬥中驍勇善戰,很受宋真宗喜愛,誇他“治兵護塞有父風”。遼國人認為他是北斗第六星下凡,因北斗第六星主鎮北方,所以給他起個外號叫“楊六郎”。

楊文廣官至副都總管,傳奇終止

楊延昭死後,兒子楊文廣扛起楊家大旗。雖然楊文廣才能不錯,但那時的宋遼已經停戰,楊文廣沒有機會在戰場表現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的功績無法與他父親、爺爺相比。最後做到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公元1074年楊文廣病逝,享壽75歲。楊文廣去世後,楊家再無英才,楊家也至此走向沒落,所以楊家的榮耀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八妹,穆桂英等楊門女將都只是傳說而已。

而大家熟知的揚大朗、二郎、三郎等,在歷史上並不出彩。根據《宋史》記載:楊業只有七個兒子,並不是楊家將裡面說的八個兒子。

楊延昭在楊業去世後,子承父業繼續戰場殺敵;早年楊延玉和楊業就一同戰死沙場;而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彬五人更是沒有在鎮守邊疆,受父代恩澤在宮中任職,做小武官。

到北宋滅亡的時,楊家早已沒落成了平民,已然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即便小說寫的那位楊家後人:青面獸楊志,也只是一個提轄,後來上了梁山。楊家將很受大家的喜愛,但終究還是人們不斷構思出來的形象。

所以北宋滅亡,不是楊家將不救,而北宋還沒亡國,楊家就不在了。


大國布衣


“楊家將”、“楊門女將”等膾炙人口,但畢竟是演義,不是真實的歷史。我們看一看真實歷史中的“楊家將”。

楊業和“雍熙北伐”。

一、楊業其人

。楊業為北宋名將,原來是北漢的將領。979年,宋太宗征討後漢,後漢劉繼元投降,楊業也投降了北宋。楊業因為在北漢時戰功卓著,被宋太宗任命為鄭州刺史。(楊業劇照)

980年,遼景宗發兵10萬進攻北宋的雁門,北宋的主將是潘美,楊業是副將。楊業帶領數千騎兵繞道遼軍背後突襲,殺死了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潘美領主力夾擊,遼軍大敗,自此楊業的威震契丹。(楊延昭劇照)

二、“雍熙北伐”和楊業之死。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征討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潘美和楊業分別為西路軍的主副將,王侁和劉文裕為監軍(節制武將),但是北伐過程中步調不一致,導致曹彬率領的主力被擊敗,西路軍也隨即準備撤退。

為了保證將西路軍攻下的四州百姓帶回北宋,楊業建議再陳家谷口設伏,他負責引誘遼軍到此,擊敗遼國軍隊,安全將百姓撤回北宋境內。潘美和王侁一直待在谷口埋伏,以為楊業打敗了契丹軍隊,為了爭功勞,軍隊紛紛離開谷口,潘美無法控制軍隊,後來聽到楊業戰敗的消息後,又匆忙撤走了。等楊業率軍轉戰到陳家谷口時,發現預先埋伏的軍隊一個都不見了,自己陷入契丹軍隊的重圍,力戰被俘,絕食三天而死,一同陣亡的還有他的二兒子楊延玉。(宋太宗像)

三、宋太宗的對戰敗的處置。楊業陣亡,宋太宗非常悲痛惋惜。他將大將軍潘美降三級使用,監軍王侁被罷官,流放到金州(陝西安康),劉文裕被免官,流放到登州(山東煙臺),所有導致有關楊業陣亡的主要官員都受到了處罰。歷史記載:

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

長子楊延朗楊延昭的原名)為崇義副使,其他四個兒子也被朝廷錄用了。

楊延昭和楊文廣。

演義中的楊六郎(958-1014),原來的名字為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小說中是楊繼業的第六子)。後來楊延昭鎮守遂城,威震邊關,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代表著幽燕的北方,楊延昭是他們的剋星,認為他是北斗七星的第六顆星下凡,因此稱他為“楊六郎”,是契丹人給起的外號。

楊六郎有三個兒子,比較出名的是楊文廣(999-1074),是他的第三子。楊文廣曾經率軍擊敗西夏軍隊,在遼國索要領土中,他獻策圖謀奪取幽燕,不過可惜的是很快病死了。

北宋採取重文輕武、守內而虛外的總體政策,楊家將自楊文廣後再也沒有出現有名的將領,宋朝統治者也不可能讓武將世家存在,這對宋朝國家政權穩固不利。楊家逐漸沒落,到北宋末年在也就沒有楊家將的身影了。

演義和現實對比。

1.楊繼業(小說中姓名)——楊業(歷史真實姓名)

2.楊業(真實歷史)確實有七個兒子,在陳家谷口一同戰死的是第二個兒子楊延玉,其他兒子都沒事;小說中在金沙灘之戰,楊業兒子中老大、老二、老三戰死,老四被俘,老五出家,老七被潘仁美射死。

3.楊延昭真實中是楊業的長子;小說中是第六子。

4.真實的歷史中潘美是北宋著名將領,和楊業的合作還是不錯的,無奈監軍的權利更大,這直接導致楊業戰死;演義小說中潘仁美成了奸臣,害死了楊家將不少子孫。無辜的潘美背了很長時間的黑鍋,其實陳家谷口之戰,潘美是支持楊業的。(潘美像)

5.楊延昭的三個兒子中,楊文廣最為出名;小說中虛構了一個楊宗保,楊文廣成了楊六郎的孫子。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穿越再現彼岸


“楊氏七郎八虎將,一心為保家邦”。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烈。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何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時,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呢?究其原因不是楊家將不想,而是此時的楊家將有太多苦衷和無奈了。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雖然在小說、戲曲以及影視作品中有演義的成分,但是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演義上的那麼精彩。歷史上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業,他本為北漢大將,有“無敵”的稱號,之後成為北宋大將。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楊業隨軍北伐,被監軍王侁威逼,帶兵出征,被遼軍伏擊,在孤立無援的時候,被遼軍擒獲。他堅貞不屈,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昭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他是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將。他作戰英勇,鎮守邊關20多年,遼國對人他非誠敬畏,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轉世的,專克遼國,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實際上,到了楊家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楊家已經沒落,剛開始楊文廣本是一個無名小卒,被范仲淹賞識,留在身邊。後來,他隨狄青南征廣西,立下戰功。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就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他隨後參與了與西夏的防禦戰,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到了都虞候。楊文廣以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經與遼國簽訂合約,英雄無用武之地。



楊文廣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在他死後,楊家將就沒有什麼出名的人物,徹底走向了沒落。在北宋,靖康之恥時,楊家將的後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臺,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家罷了!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楊家將的後人有心無力,為了避免被滅族,他們分為幾批人分別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總之,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曾經在北宋初年威震遼國的楊家將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有的只是楊家將後人,一群普通人而已。讓他們去救國,有點不現實。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其實不是楊家將不出來救國了,而是除了那個存疑的楊再興,楊家基本已經不出武將了。

雖然小說演義裡面,楊家將威名赫赫、將星雲集,但是真實歷史中,楊家並沒有那麼多的名將。什麼佘太君、穆桂英更是純粹的藝術虛構,甚至連楊宗保都沒有這個人。楊家算得上一代名將的,只有楊老令公和楊六郎。

有關楊業的故事,不用多說,中國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楊六郎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子,而是其長子,本名楊延朗(也就是戲曲小說裡的楊四郎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稱為六郎,是因為他在北境威名太盛,被契丹人認為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主鎮幽燕的將星下凡,因此懷著敬畏和恐懼的心情稱其為楊六郎。後來以訛傳訛,竟被人當成了楊業的第六子。

楊延昭最著名的功績,就是在澶州大戰時,抵抗住了幾十萬遼軍的進攻,並在遼軍轉移時殺入遼境,給遼國人造成了巨大威脅。此後有詩讚道:“唐有虎狼將,宋有楊延昭!”把楊延昭和唐朝名將哥舒翰相比,足可見其重要性。

楊延昭去世後,其子楊文廣(不是孫子)繼續從軍,早先在范仲淹麾下,後來跟隨狄青南征儂智高。但是楊文廣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其父親和祖輩那樣的高度,因為宋遼兩國早就簽訂了澶淵之盟,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太可能再爆發。

此後的楊家後人,基本都已經棄武從文,走上了官場。只有此後的楊再興,據說是楊業的子孫,追隨岳飛和金人血戰到底,最後在小商橋為了掩護嶽公子岳雲,以三百騎兵和金人十二萬大軍血戰到底。當岳家軍收斂屍體的時候,從他身上拔下來兩升的箭頭。

無論楊再興到底是不是楊業的後人,單從這一點英勇來看,楊再興就絕對無愧他的姓氏,楊老令公在天之靈也一定會樂於有這麼一位英勇的後輩子孫!



青言論史


楊家將是北宋著名忠良將領之家族。以三代戍邊抗敵抗遼著稱,宋太宗收的楊業為第一代,而他登基為公元997年,而北宋滅亡於欽宗,己是公元1127年,整個北宋存在167年,楊家三代後即衰落了,也就幾十年的興盛,歷經四代皇帝,即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而英宗在位至公元1067年,其間揚家第三代揚文廣在他任中死於崗位上。因此距北宋滅亡尚差多年,故無楊家將參與救國。另外,皇帝也對能臣有戒心,雖是功臣之家,但從真宗起,對楊家也只利用而不像太宗求賢般信任,其關係漸遠,也是揚家衰落因由之一,。另外,宋的皇帝重文輕武是史上出名的,特別是後耒的徽欽二宗,使文進武退很明顯,故被外族侵滅,也是歷史必然。


黃親國旗


把歷史等同小說了?嚴格來講,楊家將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北宋末年,楊家將的後人“青面獸”楊志都窮到賣祖傳寶刀了(純屬調侃),哪裡還能救國?

楊家將在民間的知名度跟岳家將不相上下,甚至更有過之,在小說、戲曲、評書、影視劇中大出風頭,不但金刀楊老令公和七個兒子個個精忠報國,英勇善戰,就連一個個楊家寡婦,甚至燒火丫鬟楊排風都牛到飛起,儼然是中國古代第一大將門世家。

遺憾的是,這只是精彩的民間故事,真實的楊將軍遠沒有如此風光。

第一代楊家將金刀楊令公在歷史上真有其人

楊業,原名楊重貴,山西太原人,小時被父親送到北漢皇帝劉崇處做人質,長大後英勇善戰,成為北漢名將,劉崇死後,劉承鈞即位,認楊業為乾兒子,改名劉繼業。

北漢被北宋滅亡後,劉繼業在北漢國主劉繼元勸告下,投降北宋,恢復楊姓,去掉繼字,改名楊業,繼續鎮守山西,曾在雁門關一戰中,打的契丹丟盔棄甲,名震四方,被稱為“楊無敵”,但也因戰功卓著,且為北漢降將,引起他人嫉妒,也遭到宋太宗懷疑。

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雍熙北伐,三路出兵伐遼,遭遇潰敗,西路軍副帥楊業奉命掩護百姓轉移,結果西路軍主帥潘美拒不接應,導致楊業被契丹所擒,絕食三日而死。

據《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其中楊延玉隨父親戰死,後面5個兒子因父蔭擔任諸如供奉官、殿直之類的低級武職,但沒有從軍打仗的經歷。

楊業7個兒子中,惟一知名的是楊延昭(楊延朗)

楊延昭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長大後英勇善戰,被楊業稱為“此兒類我”。

雍熙北伐時,楊延,昭29歲,也參加了北伐,父兄戰死後,楊延昭繼承父兄遺志,繼續擔當抗遼重任,主要負責河北景州、保州一線防禦。

鹹平二年(999)開始,遼軍不斷騷擾邊境,兵臨楊延昭負責鎮守的遂城之下。遂城人少城小,敵軍大兵合圍,面臨嚴峻考驗,楊延昭沉著冷靜,指揮將士苦戰不降,當時天氣寒冷,他下令把涼水倒在城牆上,城牆上迅速結起厚厚的冰,又硬又滑,敵人根本爬不上來,最終迫使遼軍撤退,遂城因此得名"鐵遂城",楊延昭也一戰成名,升防禦使。

楊延昭是楊業長子,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於是把楊延昭看做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稱其為楊六郎,小說把他說成是楊業六子無疑是望文生義。

正史記載,楊延昭有3個兒子,分別是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

楊文廣不像小說中那麼厲害,他靠父蔭補入仕,主要生活在宋仁宗年間,先後擔任一系列武職,並參加對西夏的作戰,宋神宗熙寧年間,楊文廣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死後追贈同州觀察使。

楊文廣之後,楊家再無著名將領,一代不如一代,《水滸傳》中被迫變賣祖宗寶刀的“青面獸”楊志自稱“楊家將”之後,雖是文學虛構,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家將”的落魄境遇,到北宋末年已經銷聲匿跡,又何談救國呢?

儘管歷史上的“楊家將”不如小說輝煌,但從楊業開始,楊家三代出將,且均忠心耿耿,赤誠報國,抵禦外敵,他們的愛國精神值得永遠學習和傳承!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兒時聽劉蘭芳老師的評書《楊家將》可謂廢寢忘食,隨著人物時喜、時悲、時急、時氣、楊宗保盜降龍木、楊六朗詐死、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佘太君率十二寡婦徵西、雙天官寇老西……

楊家將,是忠君愛國的典型代表。北宋前期的數次契丹南下作戰中,楊家將數次力挽狂瀾,甚至付出了多位家族良將的生命。那麼,當北宋面臨靖康危機之時,七郎八虎、楊門女將……有他們和她們在,北宋應該不會亡啊?

這都是受評書等影響,歷史上的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等並不存在,正是因為看到大宋江山丟失,民間才把希望寄託著以楊家將為代表的英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子的?

楊家第一代,就是楊老令公楊業,楊家將的威名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打出來的。

楊業(?—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曾任後漢麟州刺史。楊業擅騎馬射箭,20歲時追隨北漢的劉崇,以勇猛著稱。因功升任建雄軍節度使,人稱“無敵”。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兩次攻打北漢未果,就是因為楊業楊家將。

趙光義繼位後改變攻打北漢策略,先切斷來自契丹的援軍,然後圍困北漢的國都太原城,楊業無奈之下隨北漢的國主劉繼元投降北宋。

宋太宗趙光義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後授鄭州刺史,令他鎮守邊關。此後,楊業打敗入侵雁門關的契丹,升任雲州觀察使,兼鄭州和代州刺史、駐泊兵馬都部署。

雍熙三年,宋軍北征,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帥,楊業為副帥,宋軍先是攻下雲、應、寰、朔四州,他們接到把在契丹地盤上的漢人給接到中原去的旨意。

楊業認為,遷移百姓、契丹兵出擊時,可在石碣谷設伏弓箭手1000名,騎兵增援中路,確保百姓安全。

史載,此時楊業戰敗,潘美卻領兵退走。楊業死戰,自中午殺到日落,輾轉到達谷口,卻未見一個宋軍,身受十多處創傷,親手殺死上百人。因戰馬重傷倒地,被契丹兵活捉後絕食三日而死,兒子楊延玉也戰死。

第二代: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楊業死後,楊延昭在遂城遭遇契丹軍,圍城數天。蕭太后親自督戰,宋兵害怕,楊延昭命全城壯丁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令人取水潑城牆,次日城牆全是冰,光滑堅硬,敵兵無法爬上來,只好退去。

宋真宗繼位之後,與契丹簽訂《澶淵之盟》,因此契丹和宋之間基本上沒有戰事,在楊延昭57歲時病死在這個職位上。

第三代:楊文廣(999-1074),字仲容,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

楊文廣一直活躍在北宋的軍事領域,宋英宗趙曙繼位後的治平年間(1064-1067),朝廷評議各地將領,趙曙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楊文廣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逐漸走出了山西境內,不僅西討西夏,北卻遼兵,更是南下隨狄青將軍平定了廣西境內的儂智高叛亂,軍威遠播各地。

到了宋和遼再起戰事的時候,楊文廣已經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力氣上戰場殺敵了。

自楊文廣之後,子孫官職平平,不再有影響力。楊家將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所以,到了北宋滅亡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楊家將來救國了。


美麗青春您真痘


誠邀,如題。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說說北宋末年,楊家變成了什麼樣子

其實歷史上的楊家並沒有那麼威風

小說中的楊家將可謂香火不絕,一口金刀八杆槍,老祖楊業是宋太宗極為器重的將軍,後來的楊六郎,楊宗保也都是將帥之才。就連楊家的女人們,如佘太君,穆桂英,楊排風也都是熟讀兵法,能夠獨當一面的巾幗英雄。

然而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楊家也是這樣。

其實說到底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滅亡前,就已實力不在。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但是仁宗朝後,楊家就沒有再出現什麼將帥之才了。在徽宗時期,楊家基本上退出了軍隊,自然不能與金人爭鋒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楊家將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血戰報國的事蹟被後人所讚譽,在人們心中,楊家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音樂家的主要歷史人物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楊業在北漢以英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於北宋,並被授予左領軍大將軍,楊業在對外戰爭中,百戰百勝,讓敵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楊家將就是楊業的後代,並且在軍事上成績也非常好,為世人廣為流傳,那麼楊家將這麼厲害,在北宋滅亡之際,他們為什麼不出來救國呢?


我們在電視劇和小說裡可以看到楊家將的英勇無比和高超的帶兵打仗能力,其中有資歷很高且很穩重的佘太君,還有楊家將眾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們,這些人在國家遭到空前的危難時都會挺身而出,不畏任何艱難和困苦,一心只願將自己的國家守護好,讓天下間的百姓少一些痛苦。

其實楊家將只是虛構的演義故事,並沒有什麼楊門女將,佘太君姓折,楊文廣並不是楊宗保的兒子,而是楊延昭的兒子,歷史上並沒有楊宗保,因此說演義誇大了楊家將的功績,並不符合歷史。


楊業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楊家將的威名只維持了三代,楊業早就戰死沙場,楊延昭也是楊家赫赫有名的一代將領,只不過他所處的年代沒有他父親那時候動盪,處於一個和平年代,雖說有時候也和北方的契丹族開戰,但遠沒有楊業那時候那麼激烈,到了宋真宗繼位的時候,更是和契丹簽訂了友好條約,楊延昭是有心建功卻無仗可打。

北宋和契丹雖說簽訂了友好條約,大的戰爭是沒有了但小的摩擦還是不斷,有一次楊延昭被契丹族圍城數天,契丹的蕭太后親自督戰,宋兵也感到害怕,楊延昭命令壯士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楊延昭命人取水潑城牆,次日城牆全是冰,光滑堅硬,敵兵無法爬上去,只好退兵。

楊文廣死後就再也沒有像他們那樣英勇善戰的人了,楊家將就此走向了沒落。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是在兵變之中產生的,為了防止被篡權,從宋太祖起就一直重文抑武,在一次酒宴上,將兵權從高級將領手中奪回,這也就是古代中傳聞的“杯酒釋兵權”,當時的人們都希望國泰民安,沒有人願意流血犧牲上陣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學習,考取功名早日升官發財。

在宋朝很多有才能的文官都會得到重用,但是一個武將想要在宋朝混的順風順水,那簡直是比登天還難,武將都去武崇文,想通過吧文官這條路可以讓自己光宗耀祖,因為文官受重視和重用的程度遠遠比武官高得多。


北宋對於戰爭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退讓、求和或者認慫,很多戰爭打到最後都以宋朝舉白旗或者求和而告終,哪怕宋朝的武將想要和敵人打個魚死網破,但是朝廷的當權者卻沒有給這樣的表現機會,只能被迫的接受認輸的詔令,以至於許多武將在北宋即將滅亡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挺身而出,哪怕後來北宋的當權者,對於此事明白其中利害關係了,那也變得無濟於事了。
楊家後人到了北宋末期,大多淪為平民或棄武從文了,他們搬出了天波府,紛紛前往河南或山西,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堅持,那麼從軍以後也只能是下等軍官,像楊家的後人楊志就始終不得志,他在軍中沒有得到任何的提攜,在努力也沒有任何的回報,他在軍中擔任過最高職位也就是個提轄,可就是這樣的位置也還有人排擠,最後被逼無奈上梁山做了土匪。

還有一個楊再興,而他最好也是在小商河戰死,這些楊家的後人,他們的下場都非常的慘,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所以北宋時期不是楊家將沒有去救駕,而是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風氣,害了他們自己,也害了楊家將,因此北宋的格局已是大勢所趨,北宋的滅亡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北宋的失敗怪不得任何人,當然也包含一些一心為國的武將們,雖然這個真實的原因讓人想要落淚,但是一個國家想要自取滅亡的話,這是誰也攔不住的。








遺產君


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廷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北宋是公元1127年滅亡的,而楊文廣則是1074年去世,已經死亡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了。

楊業其實降將,他原本是北漢的將領。那個時候楊業屢立戰功,在對遼作戰的過程中表現非常出色。因為所向克捷,所以北漢人稱為“無敵”。楊業之父在北漢劉崇稱帝的當年就歸順了周,但是楊業在北漢仍然之中帶有兵權,甚至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可見其忠誠。

北宋滅掉北漢以後,楊業跟隨著北漢國君劉繼投降了宋朝,據說宋太宗非常欣賞楊業。宋太宗北伐幽州失敗以後,契丹乘機報復,於是宋太宗便派“老於邊事”的楊業去守邊疆。在當時,楊業正好在潘美手下任職。熟悉地形的楊業以輕騎擊敗契丹大軍,威名大震。不過由於同僚的嫉妒,楊業後來在某次戰鬥中因為潘美等人率軍撤退,以至於楊業只能率領手下兵士和契丹人血戰,最後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其子楊廷玉也戰死沙場。

雖然北宋對楊業的死比較漠視,相關人員只是受到象徵性的懲罰。楊業殉國之初,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所得到的補償甚至低於相關的規定,迫害的他的人甚至沒有得到懲罰。再其家人再三變白之下,楊業才得到應有的封爵,迫害楊業的潘美、王侁、劉文裕才受到懲罰。不過作為老對手的遼國卻頗受重視。楊業死後,遼聖宗傳其首,以示諸軍。後來,遼人甚至在邊境為楊業立廟祭祀。


後來,楊業之子楊延昭以及孫子楊文廣同樣能征善戰。正是他們祖孫三代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和為國收復失地的志向,才成為了後世代代相傳楊家將故事的原型。沒有楊業祖孫三代的歷史功績,也沒有今天的楊家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